包含“袍玉”的成語「蟒袍玉帶」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蟒袍玉帶”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古代服飾的特點、“蟒袍玉帶”象征著什么?要詳細!~、了解道教文化的進,怎么區分財帛星君和祿星、蟒袍玉帶的玉扣是什么材質、中式婚禮中各種道具都有什么含義、袍的成語有那些、漢、唐、宋、元、明、清的古代女子服裝各有什么特點和區別為什么陽城被稱福神為什么這位明朝官員有龍袍帶帶的成語有哪些哪個朝代官員穿蟒袍玉帶中國古代 服飾(古裝)四字成語的什么中什么帶?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蟒袍玉帶”的詞條資料
2:古代服飾的特點
3:“蟒袍玉帶”象征著什么?要詳細!~
4:了解道教文化的進,怎么區分財帛星君和祿星
5:蟒袍玉帶的玉扣是什么材質
6:中式婚禮中各種道具都有什么含義
7:袍的成語有那些
8:漢、唐、宋、元、明、清的古代女子服裝各有什么特點和區別
成語“蟒袍玉帶”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mǎng páo yù dài
成語簡拼:MPYD
成語注音:ㄇㄤˇ ㄆㄠˊ ㄩˋ ㄉㄞ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蟒衣玉帶
反義詞:平民百姓
成語出處: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3回:“帝從之,即命該部給蟒袍玉帶,圖書璽綬,誥命彩段?!眮碜怨娉烧Z網:www.5dyx.cn
成語解釋: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
成語用法:蟒袍玉帶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造句: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26回:“是都察院掌院加宮保兼吏部尚書夏邦謨,穿著蟒袍玉帶?!?br> 英文翻譯:dragon robes with jade belts
成語“蟒袍玉帶”的擴展資料
1. 古代服飾的特點古代服飾的特點: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征。江陵馬山?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根據曾侯乙編鐘之鐘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 其下身著長褲,腰系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实邸⒐?、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侍蟆⑻?、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并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于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自我個性解放。
于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褪俏饔蛉说姆b。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唐制。這時的幞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幞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系裹的軟腳幞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幞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則多戴無腳幞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于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后,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于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并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繡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制成,配金冠?;实鄱Y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幞頭外涂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斗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斗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國。至清代,女裝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并留存。曲阜孔氏衍圣公府內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裥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于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于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別于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于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并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擴展資料:
中國最早衣物歷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
以發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發,馬家窯文化中有后垂的編發,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制成的發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發,陜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發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于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與東下馮類型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發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古代服裝摘自www.5dyx.cn
2. “蟒袍玉帶”象征著什么?要詳細!~
蟒袍玉帶--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要是猜生肖的話應該是馬.古時考生中了狀元就會穿著官服騎馬游街.來自www.5dyx.cn
3. 了解道教文化的進,怎么區分財帛星君和祿星
財帛星君,肯定是和財有關,元寶、財帛等。祿星和功名有關,一半是卷軸、如意。你說的是財神。內容來自www.5dyx.cn
4. 蟒袍玉帶的玉扣是什么材質
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明朝開國之初便已規定為革帶,帶上綴有帶銙,即按官員品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裝飾板。這樣的革帶也就分別稱之為玉帶、金帶、銀帶等等,其中以玉帶最為尊貴,一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概述配圖為明館閣體創始人沈度公益成語:www.5dyx.cn
5. 中式婚禮中各種道具都有什么含義
以下資料還蠻全的 找了好久才找到的 希望合用花轎:花轎作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兩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女迎親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親回來時新娘、迎親、送親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旗鑼傘扇:它位于迎親隊伍之中、花矯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鞭炮:迎親禮車在行進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鳳冠霞帔:嫁女兒的人家無論貧富對嫁衣都是十分的講究。內穿紅襖,足登繡履,腰系流蘇飄帶,下著一條繡花彩裙,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往肩上披一條繡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蓋頭:古時新娘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邁過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紅紅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和秤,稱為“六證”。意思是:可知家里糧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顏怎樣、帳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證”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說法。等到吉時舉行的結婚典禮,就俗稱為“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 秤稈: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稈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花燭:在婚禮儀式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于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彩飾,故稱為“花燭”。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6. 袍的成語有那些
同袍同澤、
黃袍加身、
割須棄袍、
冠袍帶履、
方巾長袍、
袍笏登場、
披袍擐甲、
綈袍之義、
詩成得袍、
蟒袍玉帶、
綈袍之贈、
袍澤之誼、
寬袍大袖、
脫袍退位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7. 漢、唐、宋、元、明、清的古代女子服裝各有什么特點和區別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繡紋多有山云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于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并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余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①冠服在因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②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 ”。這一制度此后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于男官員,并流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8. 為什么陽城被稱福神
福神是漢族民間信仰神祇。中國民間傳統的福神、祿星、壽翁的合稱福祿壽三星。根據漢族民間傳說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后逐漸人格化,一說源于太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天官賜福之說。一說福神為唐道州刺史陽城,因其有抵制進貢侏儒的善政,遂被尊為福神。陽城,生卒年不詳,字亢宗,唐陜州夏縣(今山西)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一生與世無爭,好學樂施,以忠義卓行稱著。民間年畫中的天官面容慈祥、五綹長須,頭戴官帽,蟒袍玉帶,其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開一長幅,上寫“天官賜?!?,頭上有象征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為花邊圖案。以祈求幸福降臨,福運綿長。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9. 為什么這位明朝官員有龍袍
這個不是龍袍,叫蟒袍。上面的龍為三爪龍,皇帝的是五爪龍。王錫爵在萬歷年間出任過內閣首輔,官居一品,被賜蟒袍玉帶很正常。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0. 帶帶的成語有哪些
帶字成語有哪些 :
拖泥帶水、
沾親帶故、
裙帶關系、
拾帶重還、
巍冠博帶、
局騙拐帶、
拉家帶口、
衣不及帶、
攜家帶口、
披毛帶角、
縫衣淺帶、
冠袍帶履、
拖兒帶女、
連湯帶水、
桑樞韋帶、
衣不解帶、
語帶玄機、
拖男帶女、
連蒙帶唬、
連枝帶葉、
布衣韋帶、
蟬衫麟帶、
拖家帶口、
帶金佩紫、
連蒙帶騙、
衣帶一江、
山河襟帶、
褒衣博帶、
夾槍帶棒、
帶著鈴鐺去做賊
衣帶之水、
峨冠博帶、
連蹦帶跳、
攜兒帶女、
襟飄帶舞、
安眉帶眼、
襟吳帶楚、
行常帶經、
輕裘緩帶、
吳帶當風、
帶減腰圍、
帶牛佩犢、
革帶移孔、
襟江帶湖、
衣帶寬松、
梨花帶雨、
被山帶河、
連皮帶骨、
佩金帶紫、
河山帶礪、
蟒袍玉帶、
以點帶面、
一衣帶水、
夫人裙帶、
輕裘大帶、
分釵斷帶、
披霜帶露、
連滾帶爬、
錦衣玉帶、
衣褒帶博
披枷帶鎖、
連根帶梢、
日月經天,河海帶地、
散帶衡門、
束帶結發、
披裘帶索、
披襟解帶、
水裙風帶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1. 哪個朝代官員穿蟒袍玉帶
1、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2、古人從漢皇武帝以來,上至皇帝皇親國戚,下至大臣官員的一種制度內的服飾。最早出現在秦漢,一直延續到清末。古人認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所以又成龍袍蟒袍。玉帶則是指束在腰間的腰帶。用白玉砌成的長方形塊狀,用紅線或是藍線穿成。有玉扣。故稱為蟒袍玉帶。形容是一種富貴和高貴。摘自www.5dyx.cn
12. 中國古代 服飾(古裝)
清代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 清代服飾
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于滿族貴族的“剃發易服”、“十從十不從”、“留頭不留發”政策以及大量的屠殺漢民,造成了中國傳統的衣冠的消亡。這種屠殺式的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變態式的發展,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后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祭服,非常服)、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膨脹、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暴露的旗袍,具有暫時的存在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裥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于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明、清兩代漢族女裝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后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后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后,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后,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征。 旗袍馬褂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 旗袍
馬褂是一種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于騎馬,故稱為“馬褂”。它區別于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滴跤赫觊g,由于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并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大褂
旗袍是我國清朝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于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經漢人改進之后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后,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明代
文武官服之忠靖冠服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 明初官服
,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幞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幞頭外涂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袍、飛魚服、斗牛服等服飾。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斗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明代的漢服影像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國。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裝,起于軒轅黃帝,而終止于滿清的大屠殺。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平等,而漢族也應當永遠其民族服裝,即漢服。
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 元代服裝
滅西夏、金之后,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于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并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燃纭且环N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于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后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制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于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謂’金繡云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后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只找到了幾個,不是很詳細,希望,謝謝啦。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3. 四字成語的什么中什么帶?
“帶“中”字的四字成語有:怒火中燒、中流砥柱、苦中作樂、管中窺豹、一語中的。 釋義: 怒火中燒【nù huǒ zhōng shāo】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心中懷著極大的憤怒。內容來自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