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南山可移”
唐睿宗時,太平公主蠻橫無禮,大肆侵吞百姓的財產。一次她的手下到農民家搶走碾石,農民告上雍州官府,司戶李元纮判交還碾石。李的上司竇懷貞害怕得罪了太平公主,親自要李元纮改判。李元纮氣憤地告訴他南山可移、判不可動搖...
成語“發聾振聵”的故事
清朝時期,英國艦船經常侵犯中國領海主權,以保護向中國輸送鴉片的貿易,鴻臚寺卿黃爵滋憂心忡忡。他上《禁煙議疏》給道光皇帝,列舉大量的數據與材料證明鴉片的危害,提出為了嚴禁鴉片,應不惜動用死刑,以達到發聾振聵的目的...
成語故事“長袖善舞”
范雎和蔡澤,是戰國末期兩個有名的人物:范雎《通鑒》作范雎,是魏國人,起初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事,因故被須賈打得半死,逃到秦國,化名張祿,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昭王拜他為客卿,后來為相國,封應候。蔡澤是燕國人,先曾游說趙、韓、...
「杜口裹足」成語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戰國時代,策士說客之風很盛,他們憑仗口才,巧言善辯,以博取統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權。范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范?。ɑ蜃鞣饿拢┍臼俏簢?,起初投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些差使,沒有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頓冤枉,幾乎傷了性命。...
關于“一團和氣”的成語故事
宋代洛陽理學家程顥倡導“主敬存誠”的觀念,表面上宣揚孔孟之道,實際上兼采佛老之學,他死后,文彥博給他題墓碑“明道先生之墓”,他的信徒謝顯通描寫程顥的形象是:“明道終日坐著,好像泥塑的人,但他接待客人時卻是一團和氣?!?..
「含含糊糊」的成語故事
大觀園里人員逐漸在減少,寶釵搬回家,史湘云也回了家。寶玉已經開始去上學,賈母與鳳姐等商議把薛寶釵許給寶玉,他們只有背著寶玉偷偷議論。寶玉聽不懂她們含含糊糊的對話,就去問襲人。襲人也不知就里,只是安慰他安心讀書...
成語「徙木為信」的故事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新法公布以后,為使人們相信新法一定要執行,商鞅命人在國都南門處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明誰搬動到北門就賞五十金。有一個膽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們認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成語故事:鶴乘軒
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后,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專門把大夫乘坐的車子給鶴乘坐。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借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比喻“伏龍鳳雛”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劉備向司馬徽請教指點時局,司馬徽向他推薦說,這里有伏龍、鳳雛都是識時務的俊杰。劉備急切問他們的名字,司馬徽告訴他伏龍就是南陽的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劉備于是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后來又得到龐統的輔助...
比喻“吐哺輟洗”的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駐守陳留縣,才學過人的酈食其去投奔劉邦,劉邦正在洗腳,酈食其不拜并指責不尊重長者。劉邦一聽趕忙起立道歉,請酈食其上坐。后來酈食其成為劉邦的得力謀士,為劉邦一統天下而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