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阿斗太子怎么讀 阿斗太子的拼音

        2022年08月06日成語大全152

        成語“阿斗太子”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ā dǒu tài zǐ
        成語簡拼:ADTZ
        成語注音:ㄚ ㄉㄡˇ ㄊㄞˋ ㄗ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扶不起的阿斗
        成語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 燈火樓臺》:“丈夫是個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諸葛亮,也只好嘆口氣。”摘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指懦弱無能的人
        成語用法:阿斗太子作主語、賓語、定語;多用于比喻句。
        英文翻譯:an ignorant and incapable man
        俄文翻譯:трялка
        成語謎語:劉禪

        成語“阿斗太子”的擴展資料

        1. 形容男生懦弱的詞
        關于懦弱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阿斗太子】: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后指懦弱無能的人。
        【薄志弱行】:薄:脆弱,不堅定;弱:懦弱。意志不堅定,行為很懦弱。
        【拘拘儒儒】:拘拘:拘束,有所顧忌的樣子;儒儒:指軟弱、懦弱。形容局促不安,膽小怕事,無所作為。
        【三不開】:舊時諷刺那些懦弱糊涂,不敢有所作為的官僚。
        【窩窩囊囊】:受委屈之后表現出的煩惱,窩氣或指人懦弱,沒本事。
        【庸懦無能】:庸:平庸;懦:懦弱。平庸懦弱,沒有才能。摘自gyjslw.com
        2. 為什么劉禪連續立張飛兩個女兒為皇后,卻不娶關羽之女?
        關羽雖然武功高強,但過于驕傲了,做人也很強勢,看不起任何人,唯有大哥劉備的話才勉強的聽聽。所以劉備知道自己兒子的軟弱,就選擇了張飛的女兒。
        關羽雖然武力值很爆表,但是不足的地方就是性格有點孤僻,有點驕傲。為什么這么說呢?只有一個人的話關羽會聽,那就是大哥劉備,別人誰都不買賬。甚至有的時候,對劉備還耍點脾氣,完全由著性子來。215年,劉備拿下益州,馬超功大,被封為平西將軍,關羽就很不服氣。馬超不但武力值高,家族影響力也很大的。關羽連這都不爽,好歹被諸葛亮一頓夸,給哄回去了。219年,劉備封黃忠為后將軍、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看不起黃忠,“不與老兵同列”,讓劉備很沒面子。要知道如果黃忠不是歲數太大,武力值不在他之下的??梢婈P羽是多么的驕傲。
        糜芳是劉備媳婦-糜夫人的哥哥,對劉備忠心耿耿,就這么一個人,硬是被關羽逼反了。就是因為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負責后勤的糜芳工作沒做好,關羽就放話回來收拾他。
        劉禪不愿娶關羽的女兒,還有就是怨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事,劉禪的脾氣性格與關羽性格格格不入,倒是和張飛性格差不多,當然不是和張飛莽撞性格差不多。而是張飛對上級很尊重,對下級脾氣不好,關羽和張飛性格剛好相反,關羽對上級傲慢無禮,對下級卻體恤有加。劉禪這么老實巴交的皇帝,怎能看得上關羽的性格。摘自gyjslw.com
        3.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疑鄰盜斧 一無牽掛 踴貴屨賤 糟糠之妻 一籌莫展 胸有成竹 一本萬利 有腳陽春以貌取人 一夜十起 一言為重,百金為輕一蛇吞象 一登龍門 一洞之網 一沐三捉發 一步一計 一杯羹 一木破天 一日夫妻百日恩 一斛涼州 疑鄰盜斧 一夜夫妻百夜恩 一夜十起 一臺二妙 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一舉兩失 背水為陣 南陽三葛 太公釣魚 石邑深澗 蔡邕救琴 得見青天 問一得三 半老徐娘 白衣送酒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白龍微服 巴蛇吞象 校人烹魚 東坡畫扇 巧詐不如拙誠 帶經而鋤 暮夜無知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的盧馬 梟將東徙 不知不識 踴貴屨賤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月懷一雞 溫人之周 成者英雄敗者賊 風起云飛 圣人之勇 原憲桑樞 鐵杵磨針 一無牽掛 霜露之疾 二者必居其一 二五耦 二桃三士 二豎為災 二卵棄干城 兒皇帝 扼臂嚙指 阿匼取容 床頭捉刀人 阿斗太子 紫芝眉宇 一字師 一廂情愿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一代不如一代 朽木不可雕 暮夜無知 解鈴還須系鈴人 一葉障目 一薰一蕕 鑄山煮海 周公吐哺 擲地有聲 糟糠之妻 憂心如焚 飲水思源 一坐皆驚 一字千金 一字褒貶 一枕南柯 一枕黃粱 一枕邯鄲 一以當十 一言以蔽之 一言興邦 一言喪邦 一往情深 一死一生 一時之秀 一日三省 一暴十寒 一片丹心 一家之言 一飯千金 一步登天 羊續懸魚 言過其實 心灰意冷 徙薪曲突 五里霧中 同心同德 松柏之志 樹欲靜而風不止 瘦羊博士 市道之交 潘文樂旨 鷗鷺忘機 鳥道羊腸 木梗之患 鶴歸華表 感戴二天 反裘負薪 凍浦魚驚 楚才晉用 草船借箭 不貪為寶 一統天下 胸有成竹 聞所未聞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鷸蚌相爭 一箭雙雕 自相矛盾 四面楚歌 中流擊楫 捉襟見肘 玉汝于成 小心翼翼 重見天日 自慚形穢 紙上談兵 指鹿為馬 忠心赤膽 鑿壁偷光 爭先恐后 心致志 鑄成大錯 直搗黃龍 鐘鳴漏盡 鄭人買履 之乎者也 終南捷徑 月下老人 有備無患 欲速則不達 越俎代庖 欲罷不能 羽毛未豐 遠走高飛 有恃無恐 一團和氣 有名無實 有腳陽春 一來二去 倚門倚閭 一字不茍 一張一弛 一柱擎天 一場春夢 一日之長 一口咬定 異軍突起 一絲不茍 一丘之貉 一板三眼 一衣帶水 一孔之見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一塵不染 一傅眾咻 約法三章 一代楷模 薏苡明珠 飲鴆止渴 一舉千里 一網打盡 一竅不通 一朝一夕 一言九鼎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相情愿 一刀兩斷 一枕槐安 一床兩好 一毛不拔 一之謂甚 一意孤行 一得之愚 一蟹不如一蟹 一事無成 一知半解 一字之師 一哄而散 一仍舊貫 以身試法 一日之長 一鳴驚人 以貌取人 一琴一鶴 一壺千金 一見如故 一籌莫展 葉公好龍 一木難支 一日三秋 一言為定 一錢不值 一不做,二不休 一國三公 一曝十寒 一落千丈 一敗涂地 有志者事竟成 一日千里 庸人自擾 一朝之忿 一目十行 以卵擊石 一德一心 夜郎自大 一片冰心 一問三不知 一手遮天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一去不復返 一夔已足 一狐之腋 一諾千金 一揮而就 一客不煩二主 一吟一詠 一發千鈞 一抔黃土 休戚相關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本萬利 一寒如此 一動不如一靜 一舉兩得 一見鐘情 一心一德 一成一旅 一發破的 一匡天下 一筆勾銷 心血來潮 眼中釘 夏雨雨人 興高采烈 心曠神怡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掩耳盜鈴 栩栩如生 下車泣罪 笑比河清 無中生有 文章憎命 臥薪嘗膽 韋編三絕 危在旦夕 畏首畏尾 無為而治 萬死不辭 聞雞起舞 王顧左右而言他 惘然若失 望洋興嘆 天下無雙 先聲奪人 無價之寶 亡羊補牢 唾面自干 同甘共苦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天羅地網 妄自尊大 天真爛漫 天各一方 完璧歸趙 天涯海角 萬里長城 天衣無縫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為善最樂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望梅止渴 司空見慣 土崩瓦解 四海之內皆兄弟 退避三舍 食言而肥 事齊事楚 水深火熱 天經地義 水落石出 守株待兔 貪天之功 雙管齊下 水中撈月 傷風敗俗 如火如荼 勢如破竹 上行下效 人琴俱亡 如魚得水 舍生取義 善游者溺 請君入甕 三生有幸 孺子可教 三顧茅廬 求仁得仁 如釋重負 人面獸心 日暮途遠 人言可畏 曲高和寡 入木三分 前度劉郎 千里送鵝毛 三令五申 人杰地靈 如振落葉 前倨后恭 塞翁失馬 千變萬化 氣壯山河 敲門磚 普天同慶 歧路亡羊 秋風過耳 巧取豪奪 前程萬里 起死回生 杞人憂天 破釜沉舟 拋磚引玉 破天荒 披荊斬棘 破鏡重圓 南柯一夢 黔驢技窮 平易近人 強作解人 千載難逢 庖丁解牛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弄巧成拙 匹夫之勇 論功行賞 難能可貴 南轅北轍 牧豕聽經 馬革裹尸 滿城風雨 猛志常在 沐猴而冠 買櫝還珠 量體裁衣 厲兵秣馬 勞民傷財 門庭若市 老牛舐犢 力不從心 洛陽紙貴 柳暗花明 老馬識途 馬首是瞻 來處不易 列鼎而食 濫竽充數 刻舟求劍 老生常談 開柙出虎 開門揖盜 九牛一毛 康莊大道 口蜜腹劍 口若懸河 舉一反三 開卷有益 開誠布公 精衛填海 開天辟地 驚弓之鳥 舉案齊眉 井底之蛙 焦頭爛額 嗟來之食 雞鳴狗盜 降龍伏虎 疾風知勁草 及瓜而代 急如星火 雞鳴而起 饑寒交迫 畫地為牢 黃卷青燈 火樹銀花 后來居上 回天之力 揮戈反日 畫蛇添足 何去何從 恨海難填 涸轍之鮒 華而不實 后生可畏 汗牛充棟 邯鄲學步 過河拆橋 汗流浹背 戶限為穿 狐假虎威 過眼煙云 果不其然 畫餅充饑 囫圇吞棗 河清海晏 刮骨去毒 海闊天空 刮目相看 高山流水 割肚牽腸 狗尾續貂 功到自然成 高枕無憂 各得其所 隔岸觀火 感恩圖報 甘棠遺愛 釜中游魚 覆水難收 改過自新 負重致遠 負荊請罪 封豕長蛇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奉公守法 風吹雨打 奮不顧身 分道揚鑣 肥馬輕裘 非池中物 飛蛾赴火 防微杜漸 凡桃俗李 伐性之斧 耳邊風 墮甑不顧 對牛彈琴 對床夜雨 斷頭將軍 度外之人 東施效顰 得心應手 道路以目 盜跖之物 倒行逆施 單槍匹馬 戴罪立功 帶金佩紫 大顯神通 大旱望云霓 大材小用 唇亡齒寒 穿井得人 初發芙蓉 出人頭地 赤膊上陣 叱咤風云 癡人說夢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下之盟 車載斗量 朝斯夕斯 朝三暮四 長繩系日 長林豐草 長風破浪 草木皆兵 草菅人命 操刀傷錦 殘羹冷炙 才疏意廣 才高八斗 不知所終 不知深淺 不學無術 不求甚解 不欺暗室 不念舊惡 不蔓不枝 不可勝數 不可救藥 不可多得 不寒而栗 不改其樂 不恥下問 伯玉知非 撥云見日 病入膏肓 冰山難靠 別有天地 別無長物 別開生面 必由之路 本來面目 背水一戰 杯中物 杯弓蛇影 暴虎馮河 暴風驟雨 抱薪救火 寶山空回 傍人門戶 半途而廢 半部論語 百萬雄師 白駒過隙 拔苗助長 按圖索驥 安身之地 安老懷少 齊大非偶 名正言順 名落孫山 賣刀買犢 理直氣壯 拒人千里 愛屋及烏 愛不釋手 江郎才盡 見怪不怪 混世魔王 患得患失 孤注一擲 扶搖直上 后起之秀 負隅頑抗 對癥下藥 風風雨雨 不治之癥 不知所云 不拘一格 百聞不如一見 白衣蒼狗摘自gyjslw.com
        4. 形容無能的成語有哪些
        不舞之鶴 ? ?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窯主善舞,嘗向客稱之??驮囀跪寔恚瑲詺俣豢衔?。” ? ?不直一錢 ? ?鄙視之詞,猶言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格卑下。 ? ?出處:語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夫無所發怒,乃罵臨汝侯曰:‘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咕囁耳語?!?? ?不直一文 ? ?鄙視之詞,猶言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格卑下。 ?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昏聵無能 ? ?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涂,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 ?昏庸無道 ? ?糊涂平庸,兇狠殘暴,不講道義,多用指糊涂無能且殘暴兇狠的帝王。 ? ?渾俗和光 ? ?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摘自gyjslw.com
        5. 求解《阿斗太子》打一生肖是什么
        謎底:豬。
        樂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解釋】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出處】《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結構】緊縮式。
        【用法】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環境中而忘了本。含貶義;多用在書面語里。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蜀;不能寫作“”。
        【近義詞】樂不可支、樂而忘返
        【反義詞】落葉歸根、戀戀不舍
        【辨析】~與“樂而忘返”有別:“樂而忘返”無“忘本”的意思;~則有“忘本”之意。
        【例句】你到了外國;可不能~;忘記養育你的故鄉故土?。≌詆yjslw.com
        6. 劉禪在歷史上是不是弱智皇帝
          劉禪在蜀漢政中,并不是一個尸位素餐者。作為一個弱國的君主,在當時危急存亡的形勢下,他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材的作用,盡可能地爭取了政治上的優勢和軍事上的主動。蜀漢政在危局下長達四十年的支撐,劉禪的作用應該說是關鍵性的。而如果以劉禪一朝輔臣的顯著作用,來證明劉禪在政治上的毫無主見,無所作為,這既不合邏輯,也不合史實。
          再說劉禪寵信黃皓及蜀漢亡國。
          劉禪在其執政后期寵信宦官黃皓,無疑是他在用人上的一大過失。蜀漢的亡國,也確實與此有關,但根本原因卻不在此。
          黃皓其人,確為奸佞之徒。但史有明載,直到景耀元年,“宦人黃皓始政”,(11)時距蜀漢亡國僅五年時間(蜀漢亡于景耀六年,即炎興元年)。一個政,如果沒有更深刻的原因,能夠在五年之中就亡于一個“奸臣”之手嗎?
          黃皓在其“政”的五年之中,主要的反面活動是排擠姜維:“右大將軍閆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12)但黃皓的陰謀始終沒有得逞。劉禪為了使姜維放心,甚至公開對姜維說:“皓趨走小臣耳?!保?3)“趨走小臣”,這就是黃皓在劉禪心目中的真正地位。而劉禪倚重的,還是作為國之干城的姜維。既然搬不掉姜維,那么在當時的蜀漢,嚴格講就談不上什么“政”。但黃皓還是對姜維暗中掣肘。“六年(景耀六年),維(姜維)表后主:‘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后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14)后來,蜀漢在這次對魏的最后一戰中終于兵敗國亡。這大概就是人們認為黃皓“政”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依據了。
          其實,不能把蜀漢的亡國,簡單地歸結為這次戰敗,從而認為黃皓是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即使只就這次戰敗而言,黃皓的干擾也不是全部原因。據史載,蜀漢在這次戰爭中還存在情報不準、舉措失當、將領叛變、顧此失彼等一系列問題。(15)如果考慮到黃皓的全部反面活動對蜀漢政造成的危害,即言路堵塞,君臣疏隔等,那么可以說劉禪在其執政后期寵信佞臣黃皓,確為蜀漢亡國的一個原因,但仍然不是根本原因。
          那么,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認為是三國后期的強弱定勢。蜀漢之亡于魏,亡在弱不勝強。為什么這樣說呢?
          先看蜀漢總體實力的弱小。蜀漢的圖不及魏的一半,而人口僅為魏的五分之一。同時,蜀漢的軍隊長年保持十余萬人,占其總人口九十余萬的九分之一;而魏的軍隊既比蜀漢多一倍,又僅占其總人口四百余萬的二十分之一。所以,無論經濟上還是軍事上,蜀漢都明顯地處于劣勢。但是本來處于劣勢的蜀漢,對魏又以攻為守,戰爭連年不斷,遂使國力耗盡。史載蜀漢亡國時,國庫存米僅夠萬人一年之食,可見已到山窮水盡,不攻自破的境地。但消極防守也同樣沒有出路。總而言之,由于總體實力過于弱小,蜀漢是左右為難的。
          再看蜀漢末年的人材危機。人材是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三國中后起的蜀漢得以立國,所憑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材優勢。蜀漢除了當時無與倫比的人材——諸葛亮之外,還有一大批堪稱一流的文臣武將。這些人材,都是劉備在創立政的長期轉戰中,以其特有的網絡人材的手段,“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益州)之所有。”(16)蜀漢政的這種人材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總體實力之不足。但是,經過劉備、劉禪兩朝,蜀漢的人材已經消磨殆盡。而一州之地的蜀中,不可能再提供這樣多的人材。到景耀年間,杰出的人材就只剩下一個姜維,而姜維還是從魏國歸附過來的。這種人材危機,對于當時總體實力已經極其衰微的蜀漢,更為致命。比如黃皓的得寵和誤國,就是在“四相”的最后一位——董允死后。董允以剛正威嚴著稱。他在世時,“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于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17)可見劉禪之惑于黃皓,固然有其自身責任,但當時朝廷中已無復具有足夠威性的中堅人物,也是一個客觀原因(姜維長年統兵在外,且地位不能與“四相”相比)。再如蜀漢對魏的最后一戰,魏國同時派出了鐘會、鄧艾兩個名將,分兵兩路進攻。姜維的才智,與鐘、鄧相當。他在劍閣前線事實上也敵住了鐘會,甚至迫使鐘會準備退兵。但鄧艾就再無人抵擋了,終于被他取陰平,破綿竹,直搗成都。設想當時蜀漢如果再有一個相當于姜維的將才,鄧艾就不一定能長驅直入了。
          所以,蜀漢對魏,由于總體實力過于弱小,加上后期的人材危機,確實處于弱不勝強的地位。當然,從歷史上看,以弱勝強也不無可能。但這只能是就某一戰役而言。如果要最終滅亡對方的政,那就必須以弱者轉強、強者轉弱為前提,結果還是以強勝弱。而蜀漢末年,對魏的強弱關系已成定勢,那么作為弱者的蜀漢當然必敗無疑。這就是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至于劉禪在其執政后期寵信黃皓,導致黃皓誤國,只是使勢在必亡的蜀漢政其亡更速而已。
          綜上所述,我認為對劉禪應這樣評價:其人并非“昏君庸主”。他在執政的四十年中,政治上總的來說是明智的,有主見的。這主要表現在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以及決策之后即不動搖。他在用人和決策上也有失誤,但在其執政史上不是主流。他之終為亡國之君,實因當時弱不勝強。在我看來,這應是對劉禪比較客觀、公允的評價。
          最后的問題是:為什么后世對劉禪長期持論偏頗,以致劉禪作為“昏君庸主”,在人們頭腦中印象如此之深?
          我們先看史書《三國志》對劉禪的評價:“后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18)這段評語確實把劉禪描繪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形象,但也沒有把他全盤否定,還承認他曾經“任賢相”而“循理”??墒呛笫乐藚s只記住了他“惑閹豎”而“昏闇”。這又是為什么呢?
          主要原因,還是一種感情偏見。長期以來,人們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對三國這一段歷史,往往同情劉備復興漢室的事業,所以對劉禪未能完成這一事業感到失望和憤恨。尤其是持這種正統觀點的小說《三國演義》流傳以后,由于其藝術魅力,讀此書者幾乎無不唯愿劉漢復興,曹魏敗亡,但結果卻事與愿違。所以人們遷怒于劉禪,斥之為“昏君庸主”,也就是自然的了。
          其次,也可能是千古以來諸葛亮的崇高形象,把劉禪反襯得很渺小。諸葛亮輔佐劉禪,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劉禪卻沒有能夠滅魏興漢,反而亡國降敵,使諸葛亮一生的慘淡經營付之東流。人們每當吟誦杜甫詠嘆諸葛亮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時,總會情不自禁地為諸葛亮這位千古名賢的壯志未酬而深深惋惜。相應地,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太子”,也就太令人可鄙可恨,在在難逃“昏庸”的罵名。這種認識,其實還是一種感情偏見。
          最后,還可能是和劉禪降魏后的所謂“樂不思蜀”有關。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劉禪當時之出此言,完全是一個階下囚的求生之計,而決非真心如此??梢韵胂螅瑒⒍U無論怎樣“昏庸”,也不可能以亡國為樂。司馬氏之終未加害劉禪,又豈是真正相信了劉禪的“樂不思蜀”?不過是看清了劉禪決不可能東山再起而已。但后世人卻寧肯相信劉禪的“樂不思蜀”。這不仍然是感情偏見在起作用嗎?
          本文以上所論,當然只是一己之見。動搖千古定論,談何容易。而筆者所以試圖對劉禪其人作持平之論,亦非替古人擔憂,實有感于劉禪之為政,在中國政治史上有兩點難能可貴之處:一是對內敢于任用賢才,二是對外敢于抗擊強敵。僅此兩點,足可嘉許,又何必以成敗論英雄呢?摘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1031.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