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水潑”的成語「水潑不進」
成語“水潑不進”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shuǐ pō bù jìn成語簡拼:SPBJ
成語注音:ㄕㄨㄟˇ ㄆㄛ ㄅㄨˋ ㄐ一ㄣ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補充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固若金湯、緊密無間
成語出處: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16回:“說著運動雙戟,正是戰鋒如刺,水潑不進?!?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形容十分嚴密。比喻一個人不接受意見或者一個單位拒絕和外界來往
成語用法:水潑不進作定語;指十分穩固。
成語造句: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23回:“一切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外人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英文翻譯:watertight <not allowing different opinion>
成語“水潑不進”的擴展資料
1. 什么不進的成語有哪些1 逗留不進 2 裹足不進 3 水潑不進 4 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公益成語:gyjslw.com
2. 1965年12月被毛澤東指責為 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的 獨立王國 是什么
北京市委,當時由彭真領導。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俗語大全
“小二”管“大王” 挨著勤的沒懶的 矮子面前不說短話 按下葫蘆起來瓢 八抬大轎請不去 八字沒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張人皮 半斤對八兩 半路上出家 飽漢不知餓漢饑 背著抱著一般沉 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 笨鳥兒先飛 鼻子氣歪了 比登天還難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氣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別人牽驢你拔橛子 兵敗如山倒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病急亂投醫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不吃黃連,不知啥叫苦 不吃饅頭爭(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識 不打無把握之仗 不打無準備之仗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費吹灰之力 不分青紅皂白 不夠塞牙縫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見棺材不落淚 不見兔子不撒鷹 不見真佛不燒香 不進山門不受戒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語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間煙火 不是省油的燈 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不是冤家不聚頭 不死也扒成皮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不在話下 不知道哪頭炕熱 不知哪塊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墻不回頭 蒼蠅不叮沒縫的蛋 操心不見老 拆東墻,補西墻 常罵不驚,常打不怕 常說口里順,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長嘆不如慢磨 長添燈草滿添油 唱對臺戲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眾人吃,炸鍋一人事 車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陳芝麻爛谷子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成者王侯敗者賊 秤桿離不開秤鉈 秤有頭高頭低 秤鉈雖小壓千斤 吃飽了撐的 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 吃不了兜著走 吃錯了耗子藥 吃定心丸 吃飯想撐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討好 吃了豹子膽 吃了迷混藥 吃了槍藥了 吃人不吐骨頭 吃人飯,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 吃人家飯,受人家管 吃軟不吃硬 吃啞巴虧 吃著碗里的,望著鍋里的 丑話說在前頭 丑媳婦早晚也得見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飯 出家人不說在家話 出水才見兩腿泥 出頭的櫞子先爛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條褲子 船到橋頭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會浮水 窗戶紙一點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無銀三百兩 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一時,彼一時 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從刀尖上爬過來的 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打不著狐貍惹身騷 打不著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說倒 打燈籠找不著 打掉門牙往肚里咽 打狗還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傷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錢 打開窗戶說亮話 打開天窗說亮話 打破砂鍋問到底 打如意算盤 打鐵還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罵啞巴 打一巴掌,給個甜棗 打腫臉充胖子 打著燈籠找不著 大白天說夢話 大白天做夢 大海里撈針 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大難不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樹底下好乘涼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荊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膽小不得將軍做 當地生姜不辣 當耳旁風 當面鼓對面鑼 當面是人,背后是鬼 當著矬子不說短話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槍藥雖好,不破手為高 刀子嘴,豆付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時候說什么話 得便宜賣乖 得理不讓人 得了便宜賣乖 得饒人處且饒人 低頭不見抬頭見 地在人種,事在人為 點臘燭不知油價 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頂風臭十里 丟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魚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識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擔一條 肚子疼怨灶王爺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斷了線的風箏 對事不對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惡人先告狀 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兒大不由娘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二一添作五 翻臉不認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藥是假的 房頂開門,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長線釣大魚 放屁砸了腳后跟 肥的瘦的一鍋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費力不討好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風里來,雨里去 佛燒一炷香,人爭一口氣 福不雙降,禍不單行 該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甘蔗沒有兩頭甜 趕鴨子上架 趕早不趕晚 敢怒不敢言 剛出狼窩,又入虎口 胳膊擰不過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墻有耳 隔行如隔山 各打五十大板 各人的夢各人圓 給個棒棰就當針 給臉不要臉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從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雞下蛋,母雞打鳴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頭不干雞蹺腳干 顧前不顧后 掛羊頭賣狗肉 官不大,僚不小 官船漏,官馬瘦 光許愿,不燒香 鬼迷心竅 貴人多忘事 鍋大勺有準 孩子哭了,抱給他娘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公益成語:gyjslw.com
4. 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拼音 zhēn chā bù jìn,shuǐ pō bù jìn 感情色彩 褒義詞 成語結構 復句式 成語解釋 比喻一個集回團非常排外,不答容易打進去,也比喻一個人堅持已見,不聽別人的任何意見 成語出處 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23回:“一切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外人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成語用法 作定語、分句;指十分牢固 例子 我們這兒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公益成語:gyjslw.com
5. 不用問,就知道你姓什么。是怎么回事?
騙局,他們的作法是地上有一些方格子,每個格子里分別寫上不同的姓氏,另外他會提供一些紙牌,紙牌的上面也分別寫上不同的姓氏,讓你把寫有你姓氏的紙牌放在寫有你姓氏的方格子上,因為任何一張紙牌與方格子里的姓氏只有一個是重復的(這是預先設計好的),所以,只要默默記下方格子和紙牌上的內容,就可推算出你的姓氏,這種騙局也有其局限性,因為中國的姓氏太多,而其準備的方格子及紙牌數通常有限,所以只可算出主要的一些姓氏.公益成語:gyjslw.com
6. 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成語解釋及意思
你好,答案是羊羊人渴望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對羊人們的能力與特長的贊賞會使羊人們的心花怒放。羊人應該從事那些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在審美方面,羊人們有高雅的欣賞能力。如果要給羊人一句忠告,那就是不要揮金如土,多從事實踐活動?!⊙蛉顺錾杖舨皇驱堉涞某綍r、蛇支配的巳時和虎支配的寅時,那么羊人不易做要求責任心強的工作或快速決斷的工作。羊人們只能在自己秉性支配下,干那些奉公守法但沒有更多要求的活兒。羊人有極好的命運,人們常常出自內心意愿,贈與羊人們錢財,即使是最窮的羊人也會從羊人們的父母或親那兒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物品。羊人們會得到貴重的禮物,有錢有勢的人物也會成為羊人們的保護傘。羊人們會被那些名人看中,做羊人們的弟子。總之,命運極好的羊人總不會遇到什么難事,羊人的每一次失敗都會被那些關懷羊人們的人補救回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公益成語:gyjslw.com
7. 職業女性應該怎么聊,那位出來幾年了,早已經練就一副水潑不進油不沾身的本領了。\
你要什么招?建議你在請教招之前一定要先說明你要達到什么目的才好讓別人給你出招??!公益成語:gyjslw.com
8. 水潑不進的近義詞
【成語】: 水潑不進【拼音】: shuǐ pō bù jìn【解釋】: 比喻一個人不接受意見或者一個單位拒絕和外界來往?!九e例造句】: 他們的防線真是水潑不進的?!窘x詞】: 固若金湯、緊密無間
公益成語:gyjslw.com
9. 三國演義的一些問題……
給你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
《易中天品三國》(十七) 三顧茅廬
2006-08-08 09:41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在《三國志》里,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么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么會一再傳唱?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這一段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他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一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度龂萘x》花了將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對于這一段只有五個字的介紹:“凡三往,乃見”。那么,三顧茅廬究竟是怎么回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事情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易中天品三國》之“三顧茅廬”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歷史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于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后,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后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么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南——劉鎮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現在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么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么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荊州就強大了。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么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現在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后出師表》,這個《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后,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時他發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于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次走進臥龍岡,拜訪韜光養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么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么如此奇怪呢?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現劉備應該比劉備發現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非常緊急,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br>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現在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劉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后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么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么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于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么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本褪钦f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并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么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于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么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么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過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后來曹操那么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偠灾?,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 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還是可信的。諸葛亮在當時的確小有名氣,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認識,以司馬徽和徐庶為代表的荊州士人集團起了推動作用,這也促成了后來的三顧茅廬。那么,三顧茅廬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呢?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赡苋チ硕啻危チ艘淮尉驼勔淮?,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怎么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那么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么《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后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后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后,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后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后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好像搞“超級男聲”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后,劉備都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后走到臥龍崗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癡情人,他這個癡情和《西廂記》里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不曾婚娶,紅娘說什么,誰問你那么多了。那么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么說呢,我記不住那么多。
這兩個情節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隆中,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么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板,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現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現在用現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這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板,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么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么羅貫中的意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么?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么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板,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么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后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么。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隆中對,在“隆中對”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得淋漓盡致,“隆中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時候,還有一個人向孫提出了類似的建議,這個人也和諸葛亮一樣主張“先三分、后一統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