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成語“()師無()”「出師無名」

        2022年08月17日成語大全132

        成語“出師無名”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出師無名
        成語讀音:chū shī wú míng
        成語簡拼:CSWM
        成語注音:ㄔㄨ ㄕ ㄨˊ ㄇ一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師出無名
        反義詞:出師有名
        成語出處:《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謂沒有正當理由而出兵征伐。
        成語用法:出師無名作賓語、謂語;用于軍事或處事等。

        成語“出師無名”的擴展資料

        1. 帶有著名的成語
        名勝古跡、
        莫名其妙、
        名揚四海、
        沽名釣譽、
        名副其實、
        至理名言、
        聲名狼藉、
        金榜題名、
        舉世聞名、
        實至名歸、
        無名英雄、
        名落孫山、
        不可名狀、
        功成名就、
        顧名思義、
        聞名遐邇、
        欺世盜名、
        名列前茅、
        聲名鵲起、
        一文不名、
        大名鼎鼎、
        名不副實、
        臭名昭著、
        名垂青史、
        名噪一時、
        冒名頂替、
        名山大川、
        名不虛傳、
        一舉成名、
        名符其實
        無名小卒、
        名正言順、
        師出無名、
        久負盛名、
        隱姓埋名、
        巧立名目、
        人怕出名豬怕壯、
        慕名而來、
        赫赫有名、
        功名利祿、
        馳名中外、
        師出有名、
        不名一錢、
        臭名遠揚、
        莫可名狀、
        名師出高徒、
        有名無實、
        名聞遐邇、
        徒有虛名、
        名存實亡、
        身敗名裂、
        名滿天下、
        改名換姓、
        蝸角虛名、
        名不符實、
        出師有名、
        名過其實、
        姓甚名誰、
        循名責實、
        臭名昭彰
        名利雙收、
        名垂千古、
        豎子成名、
        無可名狀、
        名震一時、
        聞名不如見面、
        名韁利鎖、
        青史留名、
        揚名四海、
        功成名遂、
        名士風流、
        鼎鼎有名、
        尊姓大名、
        名從主人、
        藏之名山、
        出師無名、
        名我固當、
        指名道姓、
        盛名難副、
        干名犯義、
        立身揚名、
        斗方名士、
        名山事業、
        雁塔題名、
        久聞大名、
        名實相副、
        徒有其名、
        名垂竹帛、
        人死留名、
        名目繁多
        策名委質、
        聲名狼籍、
        干名采譽、
        聲名赫奕、
        顯親揚名、
        名山勝川、
        征名責實、
        爭名奪利、
        無名之樸、
        沽名賣直、
        必也正名、
        循名課實、
        榜上無名、
        名山勝水、
        按名責實、
        分文不名、
        高姓大名、
        控名責實、
        羅織罪名、
        及第成名、
        策名就列、
        不務空名、
        馳名天下、
        垂名竹帛、
        無名小輩、
        垂名青史、
        兵出無名、
        名門世族、
        名高天下、
        完名全節
        成名成家、
        名公巨卿、
        名實相符、
        無名火氣、
        齊名并價、
        名標青史、
        異名同實、
        聲名烜赫、
        身名俱泰、
        聞名喪膽、
        不名一格、
        砥礪名節、
        徒負虛名、
        重望高名、
        名貿實易、
        附驥名彰、
        名重一時、
        應名點卯、
        提名道姓、
        砥行立名、
        聲名藉甚、
        顯姓揚名、
        循名考實、
        嘩世取名、
        惑世盜名、
        浮名虛譽、
        功名富貴、
        利惹名牽、
        遁名改作、
        無名之師
        矜名嫉能、
        販交買名、
        名聲籍甚、
        隳節敗名、
        重氣狥名、
        改名易姓、
        身名兩泰、
        利綰名牽、
        無名孽火、
        名公鉅人、
        稱名道姓、
        更名改姓、
        沽名吊譽、
        名流巨子、
        名下無虛、
        砥礪名號、
        名同實異、
        像形奪名、
        名不虛立、
        顯祖揚名、
        藏諸名山、
        名公鉅卿、
        無名之璞、
        身敗名隳、
        青史標名、
        金榜掛名、
        綜核名實、
        阿世盜名、
        題名道姓、
        頂名冒姓
        遐爾聞名、
        違利赴名、
        知名當世、
        沽名要譽、
        貪名逐利、
        考名責實、
        身廢名裂、
        沽名干譽、
        爭名競利、
        馳名當世、
        各色名樣、
        砥厲名號、
        正名定分、
        名聲過實、
        邀名射利、
        盜名暗世、
        射利沽名、
        辱身敗名、
        名德重望、
        名實難副、
        烈士徇名、
        遁跡藏名、
        名高難副、
        身名俱敗、
        釣名要譽、
        循名核實、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蠅名蝸利、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大名難居
        名鞿利鞚、
        徒擁虛名、
        名不虛得、
        名公巨人、
        逐名趨勢、
        名不正言不順、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冒名接腳、
        青史傳名、
        名垂后世、
        求名奪利、
        砥行磨名、
        矜名妒能、
        浮名虛利、
        急功近名、
        名正理順、
        頂名替身、
        循名覈實、
        遺名去利、
        泥名失實、
        要利盜名、
        巧立名色、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釣名欺世、
        巧作名目、
        遁名匿跡、
        變名易姓、
        身名俱滅、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浮名薄利
        假名托姓、
        蝸名微利、
        攬名責實、
        有名亡實、
        名垂萬古、
        爭名于朝爭利于市、
        隱跡埋名、
        身顯名揚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風馬牛不相及”常指兩件事情沒什么關聯,可這又和風、馬、牛有什么關系呢?
        解釋風:雌雄相逐。風馬牛:跑失的馬牛。及:到。不相及:不會互相跑失到對方去。一說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另有說法:詩曰,馬牛其風。也就是說,牛和馬各發各的情.“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閩南最偏僻的山區的小孩和文盲的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懂?!帮L”是借字,雖然音義一樣,但用法不同,此字是“蜂”、“蛇”的意思。本字的形像是“女人張開兩腿,中間有陰道口,口中有一點,表示陰莖,腿上壓一腿,是男腿。還有一橫,表示‘道”,即夫妻之道”漢朝《說文解字》里有此字,隸定為“凬”,字形是“性交”的意思,閩南話又引申為“發情”。這里是“發情”的意思?!跋嗉啊遍}南話是“交配、性交”的意思,這個意思古書《國語》里有。這個句子的意思是“發情的馬和牛是不會交配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封神榜國際版 我50級4大迷宮任務都做了,怎么接不了出師任務
        和你師父組隊去接任務如果你大于50級則只能無名出師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明史.于謙傳》翻譯
        翻譯: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庇罉肥拍?,于謙考中了進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
        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栗,自稱罪該萬死?;实酆芨吲d。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
        皇帝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恰逢當時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谷物。請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
        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并命令監察官員經?;橐暡臁!毕略t令照此執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漲水沖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
        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
        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俸祿。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素來很看重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京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這時,“三楊”已經去世,太監王振掌,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
        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原文: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舉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
        顧佐為都御史,待寮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扈蹕樂安,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栗,稱萬死。帝大悅。師還,賞賚與諸大巨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疏奏陜西諸處官校為民害,詔遣御史捕之。帝知謙可大任,會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乃手書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早,輒上聞。
        正統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積谷各數百萬。請以每歲三月,令府州縣報缺食下戶,隨分支給。先菽秫,次黍麥,次稻。俟秋成償官,而免其老疾及貧不能償者。州縣吏秩滿當遷,預備糧有未足,不聽離任。
        仍令風憲官以時稽察?!痹t行之。河南近河處,時有沖決。謙令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有長,責以督率修繕。
        并令種樹鑿井,榆柳夾路,道無渴者。大同孤懸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別設御史治之。盡奪鎮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在官九年,遷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楊在政府,雅重謙。謙所奏,朝上夕報可,皆三楊主持。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諸貴人不能無望。及是,三楊已前卒,太監王振方用事。適有御史姓名類謙者,嘗忤振。謙入朝,薦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
        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周、晉諸王亦言之,乃復命謙巡撫。
        時山東、陜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萬,謙請發河南、懷慶二府積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眾,授田給牛種,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內外艱,皆令歸治喪,旋起復。
        此文出自清朝·張廷玉主編的《明史·于謙傳》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清兵入關后,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注: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于《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
        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實錄》中僅見幾位總裁于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圣諭,總裁《明史》”,并提出副總裁及纂修人員名單。
        這種“欽奉圣諭”,很可能僅是早朝時的口頭指示而已。以往論著稱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表述確實有所不當,準確言之為: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得到了清朝廷的認可。
        其后,大學士馮銓、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為總裁,操辦此事。是年五月,由總裁提名副總裁和纂修官,并設收掌官七員,滿字謄錄十員,漢字謄錄三十六員, 揭開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滴跞拍辏?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漸生嫌疑,晚景凄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名字組詞
        阿世盜名 坐名 罪名 尊名
        尊姓大名 做名 總名 奏名
        總練名實 自名 贅名 名號
        門名家 資名 名 顓名
        污名 主名 重望高名 著名
        竹林名士 綜練名實 眾名 綜核名實
        重名 逐名趨勢 智名 志名
        制名 指名道姓 治名 至理名言
        植物名實圖考 中外馳名 指名 正名師
        正名定分 名 直名 爭名
        知名當世 征名責實 正名 知名
        重氣狥名 鷓鴣名 正名責實 爭名逐利
        爭名競利 誅名 重氣徇名 注名
        昭名 爭名奪利 詐名 爭名于朝,爭利于市
        徵名責實 責實循名 贊拜不名 贊名
        貞名 喿名 職名 原名
        緣名失實 喻名 寓名 域名
        余名 越名 有名 有名無實
        遠名 有名亡實 英名 有名有利
        淫名 異名同實 隱姓埋名 應名點卯
        隱名埋姓 譯名 應名 隱跡埋名
        蠅名蝸利 應名兒 議名 異名
        易名 蠅利蝸名 遺名 遺名去利
        藝名 遠近馳名 逸名 一舉成名
        音名 一甲一名 鄴下名 邀名
        雜名 揚名 邀名射利 耀名
        葉名琛 揚名顯親 揚名后世 曜名
        揚名顯姓 揚名四海 要利盜名 雁塔題名
        養名 一錢不名 訓名 徇名
        循名考實 循名課實 循名責實 循名核實
        循名督實 勛名 循名校實 虛名在外
        學名 一文不名 雄名 虛名
        循名覈實 選名 休名 懸名
        兇名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宣名 形名
        刑名 殉名 姓名 興名
        行名 雅名 形名參同 幸名
        新名詞 姓甚名誰 刑名師爺 炫名
        小名 修名 星名 小堂名
        小名家 梟名 玄名 顯名
        享名 顯姓揚名 顯親揚名 驍名
        賢名 物名 顯祖揚名 香名
        遐邇聞名 行虧名缺 騖名 銜名
        喜名 無可名狀 遐爾聞名 嫌名
        問名 未名社 蝸名蠅利 惜名
        聞名 蝸名微利 問名財 聞名喪膽
        無記名投票 聞名遐邇 聞名不如見面 未名
        蝸角虛名 系名 違利赴名 無名的裘德
        無名異 無名租 微名 望子成名
        枉擔虛名 無名 無名小卒 無名白
        像形奪名 無名英雄 無名指 無名之樸
        無名錢 無名揭帖 無名孽火 無名印
        無名腫毒 無名火氣 無名小輩 無名之師
        文名 無名火 無名氏 無名之璞
        頭名 忘名 外名 徒有虛名
        偽名 無名子 托名 徒有其名
        退名 同名同姓 完名 完名全節
        徒擁虛名 通名 同名 提名道姓
        特除名 徒負虛名 貪名圖利 提名
        特奏名 談名 逃名 騰名
        威名 貪名逐利 歲名 窕名
        題名 貪名 題名會 題名道姓
        素負盛名 題名録 堂名 投名
        題名鄉會 題目正名 四大名旦 私名
        殊名 稅名 樹功揚名 俗名
        雙名 碩彥名儒 它名 書名號
        書名 宿名 樹名 受名
        守名 飾名 謚名 署假名
        死無所名 士紳名流 世名 實名制
        市名 時名 鼠技虎名 署名
        師出有名 豎子成名 失名 實名
        師出無名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升名
        聲名大噪 射利沽名 聲名鵲起 盛名難副
        聲名狼籍 聲名文物 詩名 盛名
        實至名歸 聲名赫奕 聲名籍甚 聲名烜赫
        沈名 實至名隨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身名兩泰
        身名俱泰 聲名人 身名俱裂 身廢名裂
        身敗名裂 聲名 身名 聲名狼藉
        身名俱敗 十姓百名 聲名藉甚 殺身成名
        身敗名隳 善名 身顯名揚 身死名辱
        雙紅名帖 三名三高 身名俱滅 三十二名臣
        散名 乳名 辱身敗名 按名責實
        不可名貌 不可名狀 榜上無名 備名
        白首為功名 必也正名 百名 敗名
        變跡埋名 報名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本名
        病名 朝名市利 長名 長名榜
        卜名 博名 筆名 辟名
        避名 變名易姓 標名 別名
        兵出無名 并名 播名 成名
        采名 擘名 不名一格 不名一文
        不名 不名一錢 不名譽 策名委質
        策名就列 才名 成名成家 策名
        不務空名 冊名 藏之名山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藏名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羼名 藏諸名山
        稱名 稱名道姓 常名 名
        唱名 黜名 丑名 傳名
        馳名 馳名當世 出師有名 臭名昭著
        初名 詞名 馳名中外 出師無名
        叱名 除名 馳名天下 崇名
        寸名 出名 臭名昭彰 臭名遠揚
        垂名竹帛 垂名青史 大別名 竄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于謙翻譯古文,急需!??!
          你好,以下是“于謙傳”的全文翻譯: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实酆芨吲d。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实壑烙谥t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谷物。請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并命令監察官員經?;橐暡臁!略t令照此執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沖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棒祿。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說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這時,’三楊’已經去世,太監王振掌,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皇帝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不聽。鄺野跟隨皇帝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成阝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王呈)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成阝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當時京師最有戰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成阝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依然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
          硼王暫代皇帝出朝,廷臣們請求將王振滅門九族。而王振的黨羽叫馬順的,便出來斥責言官。于是給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馬順,大家都跟著他。朝上秩序大亂,衛卒聲勢洶洶。成阝王害怕得要起來走開,于謙推開眾人走上前去扶住成阝王不要起來,而且告訴成阝王宣諭說:’馬順等有罪該死,不予追究?!蠹也虐捕ㄏ聛?。于謙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門,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在倚賴你呢,今天雖然一百個工直又有什么作用!’當時,上下的人都依賴重視于謙,于謙亦毅然把國家的安危視為自己的責任。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成阝王為皇帝。成阝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哨馔跤谑鞘苊>旁?,成阝玉即帝位為景帝,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囗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該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該用為將帥。至于軍隊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瘜λ囊庖?,皇帝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十月,敕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持著上皇(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入,進窺京師。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么向他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R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于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后隊斬前隊。于是將士知道必定要死戰,都聽命令。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面抵擋敵人,俘虜了一個頭目。皇帝高興,令于謙選精兵聚集在教場,以便調動;再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于謙一起管理軍務。
          當初,也先部隊深入,以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見到明朝官軍嚴陣以待,有些喪氣。叛變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黃金和絲織品以萬萬計;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氵熒等出城談判。皇帝不準許。也先更加沮喪。庚申,也先部隊窺伺德勝門。于謙令石亨在空屋里設下埋伏,派幾個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騎兵逼近,副總兵范廣發射火藥武器,伏兵一齊起來迎擊。也先的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隊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來到,敵寇撤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攻打敵軍,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要退卻,而幾百個騎著馬的宦官想爭功,沖馬爭著向前。陣腳亂了,武興被亂發的箭射死。寇兵趕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喧聲震天。王囗和福壽的援兵趕到,敵軍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請沒人理他,作戰又失利,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聽說各地勤工的部隊馬上要開到,恐怕截斷了他的歸路,于是擁著上皇由良鄉向西去。于謙調各將領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評功,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保壘,是卿大夫的恥辱,怎么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皇帝不準。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請求用大臣鎮守山西,防止敵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總兵朱謙奏稱敵兵三萬圍攻萬全,敕令范廣擔任總兵官抵御他:不久,敵寇退,于謙請求即駐兵居庸關,敵寇來則出關剿殺,敵寇退則回京師駐守。大同參將許貴奏北面有三個人到鎮上,想朝廷派使者講和。于謙說:’以前派指揮季鋒、岳謙前往講和,而也先跟著入寇。接著派通政王復、少卿趙榮,見不到上皇就回來了。顯然,不能依靠和談。況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從道理上來說也絕不可以講和。萬一和了他要滿足無窮無盡的要求,答應則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難,不答應又會發生變亂,這形勢也不能講和。許貴是武臣,而這樣恐懼畏縮,怎能敵汽同仇,按法律該處死?!l出文書嚴厲譴責他。從此邊境的將領人人都主張堅守作戰,沒有敢說講和的。
          當初,也先諸多要挾,都是由喜寧策劃的。于謙秘密下令鎮守大同的將領抓了喜寧,把他殺了。又給王偉想辦法,讓他引誘殺了間諜田小兒。而且利用間諜實行離間,請求特別釋放了忠勇伯把臺家,答應封給爵位,讓他從中想辦法。也先開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來聯系,京師的戒備才稍稍放松了一點。于謙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撫穩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應聚集成群,這是很值得擔心的。請敕令內外守備和各處巡撫用心整頓,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內地召募發兵的文武官員和鎮守中宮?!?br>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經一年。也先見中國沒有什么事端,更想講和,使者接連前來,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議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大位,當時是被推上來的。’于謙從容地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萬一他真有什么陰謀,我就有話說了?!实劭纯此愀淖兞嗣嫔f:’聽你的、聽你的。’先后派遣了李實、楊善前往。終于把上皇接了回來,這是于謙的功勞。
          上皇已經回來,瓦刺請求朝貢。先前貢使不過百人,正統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對給予的賞賜總不滿足,便入侵。’現在又派三千人來朝,于謙請求列兵居庸關以備不測,在京師隆重陳兵,設宴招待。因此說到和議很難依靠,逐條進上安定邊境的三個策略。請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遼東各路總兵官增修墻準備防御。京兵分別隸于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雖然各設有總兵。但不相統一,請求選擇精銳十五萬人,分為十營團操,從此開始了團營的制度。這事記載在《明史·兵志》中。瓦刺入貢,常常攜帶以前擄去的人口來。于謙一定奏請酬勞使者,前后贖回了幾百人。
          當初,永樂年中,投降過來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也先入侵時,很多成了內應。于謙想分散遣送他們。因為西南有戰事,每次出征,都挑選他們精銳的騎手,從厚資助他們前往,然后再遣送他們的妻子,內患得以平定。楊洪以獨石入衛,八個城都給了敵人。于謙使都督孫安率輕騎兵出龍門關占據了它,招募百姓屯田,邊戰邊守,八個城得以收復。貴州苗未平定,何文淵建議撤去布使、按察兩司。設都指揮使司,用大將鎮守。于謙說:’不設兩個司,是放棄了這地方。’建議遂作罷。于謙認為上皇雖然回來了,但國恥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結怨,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討他,以報復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实鄄粶省?br>  于謙主持兵部工作時,也先的勢力正在擴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自擁有部眾和自封的封號,湖廣、貴州、廣西、瑤、侗、苗、僚到處蜂起作亂,前后的軍隊征集調遣,都是于謙獨自安排。當戰事匆忙急迫,瞬息萬變的時候,于謙眼睛看著手指數著,隨口講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機宜采取正確的方針方法。同事和下接受命令,彼此看著都感到驚駭佩服。號令嚴明。雖然是勛臣老將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請圣旨切實責備。一張小字條送到萬里外,沒有不謹慎小心執行的。他才思的暢通敏捷,考慮的周到仔細,一時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樸忠厚過人,忘身憂國。上皇雖然回來了,一點也不說自己的功勞。東宮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東宮太子宮者支取兩份俸祿。諸臣都表示推辭,只有于謙一再推辭。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儉樸,所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擋風雨?;实圪n給他西華門的府第,推辭說:’國家多難,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瘓詻Q推辭,皇帝不準。于是把皇帝前所賞賜的璽書、袍服、銀錠之類,全部封好寫上說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罷了。
          皇帝很了解于謙,所議論奏請的事沒有不聽從的?;实墼浥墒拐叩秸娑ā⒑娱g采擇野菜,去直沽制造魚干,于謙一說便馬上停止。任用一個人,一定悄悄訪問于謙。于謙實事求是地回答,沒有隱瞞,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稱職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樣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當敵寇剛剛撤退時,都御史羅通立刻上奏章彈劾于謙登記的功勞薄不實在。御史顧(日翟)說于謙太,干預六部的大事奏請實行,好像他就是內閣一樣。于謙根據祖制反駁他們,戶部尚書金濂亦上疏為他爭辯,但指責他的人還是不斷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詞上奏彈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眾議,加以任有,他才得以盡量實現自己的計劃。
          于謙的性格很剛強,遇到有不痛快的事,總是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勛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并不滿意。徐(王呈)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比較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皇帝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并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侯爵,內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皇帝下詔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皇帝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于軍功,極力杜絕僥幸,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喔怯掷⒂趾蕖6级綇堓m因為征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的兒子。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于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么用處?’奏疏上呈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實在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实鄣闹饕獗隳枚?。丙戊改年號為天順,丁亥,把于謙在鬧市處死并棄尸街頭,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軍邊疆。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要討好皇帝爭取寵幸的人,全都以于謙作為一個話柄。
          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后,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經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癥病,景帝派太監興安、舒良輪流前往探望。聽說他的衣服、用具過于簡單,下詔令宮中造了賜給他,所賜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了。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他。有人說皇帝太過寵愛于謙,興安等說:’他日夜為國分憂,不問家產,如果他去了,讓朝廷到那里還能找到這樣的人?’到家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云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一有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潑在于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發怒,鞭打他。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灑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陳逢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尸體。過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陳逵,是六合人。曾被推舉為有將領之才,是從李時勉門下舉薦的。皇太后開始時不知道于謙的死,聽說以后,嘆息哀悼了幾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干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实壅俅蟪歼M去看,變了臉色說:’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余的錢財,陳汝言為什么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皇帝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实蹮o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于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將于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里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弘治二年,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贈給于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歷中,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參考資料:http://tieba.baidu.com/f?kz=71932121
          希望能幫到你。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于謙翻譯古文,急需?。?!
          你好,以下是“于謙傳”的全文翻譯: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罉肥拍辏谥t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实酆芨吲d。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实壑烙谥t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谷物。請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并命令監察官員經?;橐暡??!略t令照此執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沖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棒祿。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說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這時,’三楊’已經去世,太監王振掌,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皇帝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不聽。鄺野跟隨皇帝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成阝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王呈)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成阝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當時京師最有戰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成阝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依然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
          硼王暫代皇帝出朝,廷臣們請求將王振滅門九族。而王振的黨羽叫馬順的,便出來斥責言官。于是給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馬順,大家都跟著他。朝上秩序大亂,衛卒聲勢洶洶。成阝王害怕得要起來走開,于謙推開眾人走上前去扶住成阝王不要起來,而且告訴成阝王宣諭說:’馬順等有罪該死,不予追究?!蠹也虐捕ㄏ聛?。于謙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門,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在倚賴你呢,今天雖然一百個工直又有什么作用!’當時,上下的人都依賴重視于謙,于謙亦毅然把國家的安危視為自己的責任。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成阝王為皇帝。成阝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成阝王于是受命。九月,成阝玉即帝位為景帝,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囗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該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該用為將帥。至于軍隊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瘜λ囊庖?,皇帝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十月,敕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持著上皇(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入,進窺京師。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么向他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R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于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后隊斬前隊。于是將士知道必定要死戰,都聽命令。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面抵擋敵人,俘虜了一個頭目?;实鄹吲d,令于謙選精兵聚集在教場,以便調動;再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于謙一起管理軍務。
          當初,也先部隊深入,以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見到明朝官軍嚴陣以待,有些喪氣。叛變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黃金和絲織品以萬萬計;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氵熒等出城談判?;实鄄粶试S。也先更加沮喪。庚申,也先部隊窺伺德勝門。于謙令石亨在空屋里設下埋伏,派幾個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騎兵逼近,副總兵范廣發射火藥武器,伏兵一齊起來迎擊。也先的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隊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來到,敵寇撤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攻打敵軍,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要退卻,而幾百個騎著馬的宦官想爭功,沖馬爭著向前。陣腳亂了,武興被亂發的箭射死??鼙s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喧聲震天。王囗和福壽的援兵趕到,敵軍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請沒人理他,作戰又失利,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聽說各地勤工的部隊馬上要開到,恐怕截斷了他的歸路,于是擁著上皇由良鄉向西去。于謙調各將領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評功,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保壘,是卿大夫的恥辱,怎么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皇帝不準。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請求用大臣鎮守山西,防止敵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總兵朱謙奏稱敵兵三萬圍攻萬全,敕令范廣擔任總兵官抵御他:不久,敵寇退,于謙請求即駐兵居庸關,敵寇來則出關剿殺,敵寇退則回京師駐守。大同參將許貴奏北面有三個人到鎮上,想朝廷派使者講和。于謙說:’以前派指揮季鋒、岳謙前往講和,而也先跟著入寇。接著派通政王復、少卿趙榮,見不到上皇就回來了。顯然,不能依靠和談。況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從道理上來說也絕不可以講和。萬一和了他要滿足無窮無盡的要求,答應則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難,不答應又會發生變亂,這形勢也不能講和。許貴是武臣,而這樣恐懼畏縮,怎能敵汽同仇,按法律該處死?!l出文書嚴厲譴責他。從此邊境的將領人人都主張堅守作戰,沒有敢說講和的。
          當初,也先諸多要挾,都是由喜寧策劃的。于謙秘密下令鎮守大同的將領抓了喜寧,把他殺了。又給王偉想辦法,讓他引誘殺了間諜田小兒。而且利用間諜實行離間,請求特別釋放了忠勇伯把臺家,答應封給爵位,讓他從中想辦法。也先開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來聯系,京師的戒備才稍稍放松了一點。于謙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撫穩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應聚集成群,這是很值得擔心的。請敕令內外守備和各處巡撫用心整頓,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內地召募發兵的文武官員和鎮守中宮?!?br>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經一年。也先見中國沒有什么事端,更想講和,使者接連前來,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議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大位,當時是被推上來的?!谥t從容地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萬一他真有什么陰謀,我就有話說了?!实劭纯此愀淖兞嗣嫔f:’聽你的、聽你的?!群笈汕擦死顚崱钌魄巴?。終于把上皇接了回來,這是于謙的功勞。
          上皇已經回來,瓦刺請求朝貢。先前貢使不過百人,正統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對給予的賞賜總不滿足,便入侵?!F在又派三千人來朝,于謙請求列兵居庸關以備不測,在京師隆重陳兵,設宴招待。因此說到和議很難依靠,逐條進上安定邊境的三個策略。請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遼東各路總兵官增修墻準備防御。京兵分別隸于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雖然各設有總兵。但不相統一,請求選擇精銳十五萬人,分為十營團操,從此開始了團營的制度。這事記載在《明史·兵志》中。瓦刺入貢,常常攜帶以前擄去的人口來。于謙一定奏請酬勞使者,前后贖回了幾百人。
          當初,永樂年中,投降過來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也先入侵時,很多成了內應。于謙想分散遣送他們。因為西南有戰事,每次出征,都挑選他們精銳的騎手,從厚資助他們前往,然后再遣送他們的妻子,內患得以平定。楊洪以獨石入衛,八個城都給了敵人。于謙使都督孫安率輕騎兵出龍門關占據了它,招募百姓屯田,邊戰邊守,八個城得以收復。貴州苗未平定,何文淵建議撤去布使、按察兩司。設都指揮使司,用大將鎮守。于謙說:’不設兩個司,是放棄了這地方?!ㄗh遂作罷。于謙認為上皇雖然回來了,但國恥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結怨,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討他,以報復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实鄄粶省?br>  于謙主持兵部工作時,也先的勢力正在擴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自擁有部眾和自封的封號,湖廣、貴州、廣西、瑤、侗、苗、僚到處蜂起作亂,前后的軍隊征集調遣,都是于謙獨自安排。當戰事匆忙急迫,瞬息萬變的時候,于謙眼睛看著手指數著,隨口講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機宜采取正確的方針方法。同事和下接受命令,彼此看著都感到驚駭佩服。號令嚴明。雖然是勛臣老將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請圣旨切實責備。一張小字條送到萬里外,沒有不謹慎小心執行的。他才思的暢通敏捷,考慮的周到仔細,一時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樸忠厚過人,忘身憂國。上皇雖然回來了,一點也不說自己的功勞。東宮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東宮太子宮者支取兩份俸祿。諸臣都表示推辭,只有于謙一再推辭。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儉樸,所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擋風雨?;实圪n給他西華門的府第,推辭說:’國家多難,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瘓詻Q推辭,皇帝不準。于是把皇帝前所賞賜的璽書、袍服、銀錠之類,全部封好寫上說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罷了。
          皇帝很了解于謙,所議論奏請的事沒有不聽從的?;实墼浥墒拐叩秸娑?、河間采擇野菜,去直沽制造魚干,于謙一說便馬上停止。任用一個人,一定悄悄訪問于謙。于謙實事求是地回答,沒有隱瞞,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稱職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樣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當敵寇剛剛撤退時,都御史羅通立刻上奏章彈劾于謙登記的功勞薄不實在。御史顧(日翟)說于謙太,干預六部的大事奏請實行,好像他就是內閣一樣。于謙根據祖制反駁他們,戶部尚書金濂亦上疏為他爭辯,但指責他的人還是不斷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詞上奏彈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眾議,加以任有,他才得以盡量實現自己的計劃。
          于謙的性格很剛強,遇到有不痛快的事,總是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勛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并不滿意。徐(王呈)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比較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皇帝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并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侯爵,內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实巯略t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皇帝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于軍功,極力杜絕僥幸,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喔怯掷⒂趾?。都督張輒因為征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的兒子。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于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么用處?’奏疏上呈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實在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实鄣闹饕獗隳枚?。丙戊改年號為天順,丁亥,把于謙在鬧市處死并棄尸街頭,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軍邊疆。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要討好皇帝爭取寵幸的人,全都以于謙作為一個話柄。
          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后,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經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癥病,景帝派太監興安、舒良輪流前往探望。聽說他的衣服、用具過于簡單,下詔令宮中造了賜給他,所賜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了。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他。有人說皇帝太過寵愛于謙,興安等說:’他日夜為國分憂,不問家產,如果他去了,讓朝廷到那里還能找到這樣的人?’到家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云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一有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潑在于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發怒,鞭打他。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灑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陳逢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尸體。過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陳逵,是六合人。曾被推舉為有將領之才,是從李時勉門下舉薦的?;侍箝_始時不知道于謙的死,聽說以后,嘆息哀悼了幾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干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皇帝召大臣進去看,變了臉色說:’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余的錢財,陳汝言為什么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皇帝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皇帝無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于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將于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里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弘治二年,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贈給于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歷中,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參考資料:http://tieba.baidu.com/f?kz=71932121
          希望能幫到你。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于謙翻譯古文,急需?。?!
          你好,以下是“于謙傳”的全文翻譯: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于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六年,于謙上疏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谷物。請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并命令監察官員經?;橐暡臁!略t令照此執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沖缺堤岸。于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二品官的棒祿。
          當初,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但于謙每次進說商議國事時,都是空著口袋進去,那些有勢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這時,’三楊’已經去世,太監王振掌,正好有個姓名和于謙相似的御史,曾經頂撞過王振。于謙入朝,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逢迎王振的指使,彈劾于謙因為長期未得晉升而不滿,擅自推舉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門判處死刑,關在獄中三個月。后來王振知道搞錯了,把他放出來,降職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周王、晉王等藩王也這樣上言,于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陜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救濟。又奏請令布政使年富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由里老監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時,都讓他回去辦理喪事,不久便起用原職。
          統十三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挾持皇帝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不聽。鄺野跟隨皇帝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成阝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侍講徐(王呈)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成阝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當時京師最有戰斗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成阝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依然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
          硼王暫代皇帝出朝,廷臣們請求將王振滅門九族。而王振的黨羽叫馬順的,便出來斥責言官。于是給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馬順,大家都跟著他。朝上秩序大亂,衛卒聲勢洶洶。成阝王害怕得要起來走開,于謙推開眾人走上前去扶住成阝王不要起來,而且告訴成阝王宣諭說:’馬順等有罪該死,不予追究?!蠹也虐捕ㄏ聛怼S谥t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門,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嘆道:’國家正在倚賴你呢,今天雖然一百個工直又有什么作用!’當時,上下的人都依賴重視于謙,于謙亦毅然把國家的安危視為自己的責任。
          當初,大臣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皇太后立成阝王為皇帝。成阝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哨馔跤谑鞘苊?。九月,成阝玉即帝位為景帝,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情緒激昂地哭著說:’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輒、張儀、雷通分兵據守九門重要的地方,軍隊駐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囗亦參與這些事,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儲存在通州的糧食,令官軍自己去支領,用裝足的米作為代價,不把糧食留給敵人。文臣像軒倪這樣的人,應該用為巡撫。武臣像石亨、楊洪、柳博這樣的,應該用為將帥。至于軍隊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對他的意見,皇帝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十月,敕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持著上皇(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入,進窺京師。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么向他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馬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于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后隊斬前隊。于是將士知道必定要死戰,都聽命令。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面抵擋敵人,俘虜了一個頭目?;实鄹吲d,令于謙選精兵聚集在教場,以便調動;再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于謙一起管理軍務。
          當初,也先部隊深入,以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見到明朝官軍嚴陣以待,有些喪氣。叛變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黃金和絲織品以萬萬計;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氵熒等出城談判?;实鄄粶试S。也先更加沮喪。庚申,也先部隊窺伺德勝門。于謙令石亨在空屋里設下埋伏,派幾個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騎兵逼近,副總兵范廣發射火藥武器,伏兵一齊起來迎擊。也先的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隊轉移到西直門,都督孫鏜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來到,敵寇撤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攻打敵軍,和都督王敬一起挫敗了也先的前鋒。敵軍正要退卻,而幾百個騎著馬的宦官想爭功,沖馬爭著向前。陣腳亂了,武興被亂發的箭射死??鼙s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喧聲震天。王囗和福壽的援兵趕到,敵軍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請沒人理他,作戰又失利,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聽說各地勤工的部隊馬上要開到,恐怕截斷了他的歸路,于是擁著上皇由良鄉向西去。于謙調各將領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評功,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保壘,是卿大夫的恥辱,怎么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皇帝不準。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請求用大臣鎮守山西,防止敵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總兵朱謙奏稱敵兵三萬圍攻萬全,敕令范廣擔任總兵官抵御他:不久,敵寇退,于謙請求即駐兵居庸關,敵寇來則出關剿殺,敵寇退則回京師駐守。大同參將許貴奏北面有三個人到鎮上,想朝廷派使者講和。于謙說:’以前派指揮季鋒、岳謙前往講和,而也先跟著入寇。接著派通政王復、少卿趙榮,見不到上皇就回來了。顯然,不能依靠和談。況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從道理上來說也絕不可以講和。萬一和了他要滿足無窮無盡的要求,答應則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難,不答應又會發生變亂,這形勢也不能講和。許貴是武臣,而這樣恐懼畏縮,怎能敵汽同仇,按法律該處死?!l出文書嚴厲譴責他。從此邊境的將領人人都主張堅守作戰,沒有敢說講和的。
          當初,也先諸多要挾,都是由喜寧策劃的。于謙秘密下令鎮守大同的將領抓了喜寧,把他殺了。又給王偉想辦法,讓他引誘殺了間諜田小兒。而且利用間諜實行離間,請求特別釋放了忠勇伯把臺家,答應封給爵位,讓他從中想辦法。也先開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來聯系,京師的戒備才稍稍放松了一點。于謙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撫穩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應聚集成群,這是很值得擔心的。請敕令內外守備和各處巡撫用心整頓,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內地召募發兵的文武官員和鎮守中宮。’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經一年。也先見中國沒有什么事端,更想講和,使者接連前來,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議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大位,當時是被推上來的。’于謙從容地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萬一他真有什么陰謀,我就有話說了?!实劭纯此愀淖兞嗣嫔f:’聽你的、聽你的?!群笈汕擦死顚崱钌魄巴?。終于把上皇接了回來,這是于謙的功勞。
          上皇已經回來,瓦刺請求朝貢。先前貢使不過百人,正統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對給予的賞賜總不滿足,便入侵?!F在又派三千人來朝,于謙請求列兵居庸關以備不測,在京師隆重陳兵,設宴招待。因此說到和議很難依靠,逐條進上安定邊境的三個策略。請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遼東各路總兵官增修墻準備防御。京兵分別隸于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雖然各設有總兵。但不相統一,請求選擇精銳十五萬人,分為十營團操,從此開始了團營的制度。這事記載在《明史·兵志》中。瓦刺入貢,常常攜帶以前擄去的人口來。于謙一定奏請酬勞使者,前后贖回了幾百人。
          當初,永樂年中,投降過來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也先入侵時,很多成了內應。于謙想分散遣送他們。因為西南有戰事,每次出征,都挑選他們精銳的騎手,從厚資助他們前往,然后再遣送他們的妻子,內患得以平定。楊洪以獨石入衛,八個城都給了敵人。于謙使都督孫安率輕騎兵出龍門關占據了它,招募百姓屯田,邊戰邊守,八個城得以收復。貴州苗未平定,何文淵建議撤去布使、按察兩司。設都指揮使司,用大將鎮守。于謙說:’不設兩個司,是放棄了這地方?!ㄗh遂作罷。于謙認為上皇雖然回來了,但國恥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結怨,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討他,以報復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实鄄粶省?br>  于謙主持兵部工作時,也先的勢力正在擴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自擁有部眾和自封的封號,湖廣、貴州、廣西、瑤、侗、苗、僚到處蜂起作亂,前后的軍隊征集調遣,都是于謙獨自安排。當戰事匆忙急迫,瞬息萬變的時候,于謙眼睛看著手指數著,隨口講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機宜采取正確的方針方法。同事和下接受命令,彼此看著都感到驚駭佩服。號令嚴明。雖然是勛臣老將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請圣旨切實責備。一張小字條送到萬里外,沒有不謹慎小心執行的。他才思的暢通敏捷,考慮的周到仔細,一時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樸忠厚過人,忘身憂國。上皇雖然回來了,一點也不說自己的功勞。東宮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東宮太子宮者支取兩份俸祿。諸臣都表示推辭,只有于謙一再推辭。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儉樸,所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擋風雨。皇帝賜給他西華門的府第,推辭說:’國家多難,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瘓詻Q推辭,皇帝不準。于是把皇帝前所賞賜的璽書、袍服、銀錠之類,全部封好寫上說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罷了。
          皇帝很了解于謙,所議論奏請的事沒有不聽從的。皇帝曾經派使者到真定、河間采擇野菜,去直沽制造魚干,于謙一說便馬上停止。任用一個人,一定悄悄訪問于謙。于謙實事求是地回答,沒有隱瞞,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稱職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樣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當敵寇剛剛撤退時,都御史羅通立刻上奏章彈劾于謙登記的功勞薄不實在。御史顧(日翟)說于謙太,干預六部的大事奏請實行,好像他就是內閣一樣。于謙根據祖制反駁他們,戶部尚書金濂亦上疏為他爭辯,但指責他的人還是不斷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詞上奏彈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眾議,加以任有,他才得以盡量實現自己的計劃。
          于謙的性格很剛強,遇到有不痛快的事,總是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勛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并不滿意。徐(王呈)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比較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皇帝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并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侯爵,內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实巯略t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皇帝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于軍功,極力杜絕僥幸,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張輒因為征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的兒子。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于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么用處?’奏疏上呈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實在是有功勞的?!煊胸戇M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实鄣闹饕獗隳枚?。丙戊改年號為天順,丁亥,把于謙在鬧市處死并棄尸街頭,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軍邊疆。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要討好皇帝爭取寵幸的人,全都以于謙作為一個話柄。
          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后,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經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癥病,景帝派太監興安、舒良輪流前往探望。聽說他的衣服、用具過于簡單,下詔令宮中造了賜給他,所賜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了。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他。有人說皇帝太過寵愛于謙,興安等說:’他日夜為國分憂,不問家產,如果他去了,讓朝廷到那里還能找到這樣的人?’到家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云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一有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潑在于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發怒,鞭打他。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灑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陳逢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尸體。過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陳逵,是六合人。曾被推舉為有將領之才,是從李時勉門下舉薦的?;侍箝_始時不知道于謙的死,聽說以后,嘆息哀悼了幾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干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实壅俅蟪歼M去看,變了臉色說:’于謙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余的錢財,陳汝言為什么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皇帝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实蹮o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于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將于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里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弘治二年,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贈給于謙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拜祭。萬歷中,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參考資料:http://tieba.baidu.com/f?kz=71932121
          希望能幫到你。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帶有著名的成語
        名勝古跡、
        莫名其妙、
        名揚四海、
        沽名釣譽、
        名副其實、
        至理名言、
        聲名狼藉、
        金榜題名、
        舉世聞名、
        實至名歸、
        無名英雄、
        名落孫山、
        不可名狀、
        功成名就、
        顧名思義、
        聞名遐邇、
        欺世盜名、
        名列前茅、
        聲名鵲起、
        一文不名、
        大名鼎鼎、
        名不副實、
        臭名昭著、
        名垂青史、
        名噪一時、
        冒名頂替、
        名山大川、
        名不虛傳、
        一舉成名、
        名符其實
        無名小卒、
        名正言順、
        師出無名、
        久負盛名、
        隱姓埋名、
        巧立名目、
        人怕出名豬怕壯、
        慕名而來、
        赫赫有名、
        功名利祿、
        馳名中外、
        師出有名、
        不名一錢、
        臭名遠揚、
        莫可名狀、
        名師出高徒、
        有名無實、
        名聞遐邇、
        徒有虛名、
        名存實亡、
        身敗名裂、
        名滿天下、
        改名換姓、
        蝸角虛名、
        名不符實、
        出師有名、
        名過其實、
        姓甚名誰、
        循名責實、
        臭名昭彰
        名利雙收、
        名垂千古、
        豎子成名、
        無可名狀、
        名震一時、
        聞名不如見面、
        名韁利鎖、
        青史留名、
        揚名四海、
        功成名遂、
        名士風流、
        鼎鼎有名、
        尊姓大名、
        名從主人、
        藏之名山、
        出師無名、
        名我固當、
        指名道姓、
        盛名難副、
        干名犯義、
        立身揚名、
        斗方名士、
        名山事業、
        雁塔題名、
        久聞大名、
        名實相副、
        徒有其名、
        名垂竹帛、
        人死留名、
        名目繁多
        策名委質、
        聲名狼籍、
        干名采譽、
        聲名赫奕、
        顯親揚名、
        名山勝川、
        征名責實、
        爭名奪利、
        無名之樸、
        沽名賣直、
        必也正名、
        循名課實、
        榜上無名、
        名山勝水、
        按名責實、
        分文不名、
        高姓大名、
        控名責實、
        羅織罪名、
        及第成名、
        策名就列、
        不務空名、
        馳名天下、
        垂名竹帛、
        無名小輩、
        垂名青史、
        兵出無名、
        名門世族、
        名高天下、
        完名全節
        成名成家、
        名公巨卿、
        名實相符、
        無名火氣、
        齊名并價、
        名標青史、
        異名同實、
        聲名烜赫、
        身名俱泰、
        聞名喪膽、
        不名一格、
        砥礪名節、
        徒負虛名、
        重望高名、
        名貿實易、
        附驥名彰、
        名重一時、
        應名點卯、
        提名道姓、
        砥行立名、
        聲名藉甚、
        顯姓揚名、
        循名考實、
        嘩世取名、
        惑世盜名、
        浮名虛譽、
        功名富貴、
        利惹名牽、
        遁名改作、
        無名之師
        矜名嫉能、
        販交買名、
        名聲籍甚、
        隳節敗名、
        重氣狥名、
        改名易姓、
        身名兩泰、
        利綰名牽、
        無名孽火、
        名公鉅人、
        稱名道姓、
        更名改姓、
        沽名吊譽、
        名流巨子、
        名下無虛、
        砥礪名號、
        名同實異、
        像形奪名、
        名不虛立、
        顯祖揚名、
        藏諸名山、
        名公鉅卿、
        無名之璞、
        身敗名隳、
        青史標名、
        金榜掛名、
        綜核名實、
        阿世盜名、
        題名道姓、
        頂名冒姓
        遐爾聞名、
        違利赴名、
        知名當世、
        沽名要譽、
        貪名逐利、
        考名責實、
        身廢名裂、
        沽名干譽、
        爭名競利、
        馳名當世、
        各色名樣、
        砥厲名號、
        正名定分、
        名聲過實、
        邀名射利、
        盜名暗世、
        射利沽名、
        辱身敗名、
        名德重望、
        名實難副、
        烈士徇名、
        遁跡藏名、
        名高難副、
        身名俱敗、
        釣名要譽、
        循名核實、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蠅名蝸利、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大名難居
        名鞿利鞚、
        徒擁虛名、
        名不虛得、
        名公巨人、
        逐名趨勢、
        名不正言不順、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冒名接腳、
        青史傳名、
        名垂后世、
        求名奪利、
        砥行磨名、
        矜名妒能、
        浮名虛利、
        急功近名、
        名正理順、
        頂名替身、
        循名覈實、
        遺名去利、
        泥名失實、
        要利盜名、
        巧立名色、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釣名欺世、
        巧作名目、
        遁名匿跡、
        變名易姓、
        身名俱滅、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浮名薄利
        假名托姓、
        蝸名微利、
        攬名責實、
        有名亡實、
        名垂萬古、
        爭名于朝爭利于市、
        隱跡埋名、
        身顯名揚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粉身碎骨渾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間 這句詩的翻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有關的典故
        翻譯:身體粉碎也不害怕,決心要把高尚的節操留在人間。
        表達的思想:
        于謙因還鄉團誣陷而被殺,對于這種死,他無所畏懼,因為他是清白的,即使是死也不能讓他永遠留在人民心中的高大、高尚的形象消失。主要表達了作者對于死的無所畏懼和自己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典故:
        1、詳見“兩袖清風”
        2、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首領也先對明朝的都城北京發起進攻?;实壑炱铈傇谔O(死太監)王振的建議下親征蒙古。由于王振對兵法一竅不通,導致二十萬明軍在土木堡(北京附近的地名)被兩萬蒙古軍隊全殲,王振本人被明軍自己打死。此戰中,蒙古軍俘獲明皇帝朱祁鎮,并以其為人質與明朝交涉。而這時明朝內部已經混亂,在大臣的討論中,“主退派”(主張撤退的)明顯比“主戰派”占上風,正當大明朝準備搬家時,于謙站了出來,在朝中大喊了一句:“建議南遷(向南方遷都)之人,該殺!”于謙的興起就此開始。
        此后,于謙以他絕佳的政治天賦和軍事天賦說服了大臣并排兵布陣。在僅有的幾個月中,從全國各地調來了十余萬軍隊防守京城。最后,他以堅定的意志和決心率領部隊奇跡般的戰勝了蒙古軍隊,并迫使他們交出皇帝朱祁鎮。
        但是皇帝回京時京城還有一個臨時的皇帝(在朱祁鎮不在時臨政的),也就是朱祁鎮的弟弟。不過顯然,這位臨時皇帝并不想交出皇位。而這時于謙既不支持朱祁鎮登基,也不支持臨時的那位登基,站在了中間。而這正給了一些人機會。徐有珍等人組建“還鄉團”并支持朱祁鎮登基,最后發動政變使朱祁鎮登基。
        登基之后,“還鄉團”中的徐有珍與于謙有仇(因為徐有珍曾經是“主退派”,遭受過于謙的訓斥從而被大臣們排斥),于是誣陷于謙謀反,使于謙被殺。就是在這時,于謙做下了這首《石灰吟》。
        最后,于謙死后被家。家的官吏發現于謙家里沒有一分錢可以走,可見一個有如此高的官位的人一生有多么清廉。
        這個英雄人物應該被我們所有人所銘記。
        對不起寫的有些多了,本人是搞明史的,一提到這里就激動,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以多勝少?
        官渡之戰, 一,袁紹太過自大 剛愎自用 不聽良臣忠言 如田豐 許莜 二許莜叛逃 一到曹營就獻計燒糧草 并指出袁紹的糧草存放地 三張頜投降曹操 赤壁之戰 一曹操起兵北方 兵士不習水戰 到南方后水土不服 二連環船 戰略失誤 三一統北方后曹操驕傲自滿 輕信黃蓋的詐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出師用什么成語
        出師不利_金山詞霸【拼 音】:chū shī bù lì ? ?【解 釋】:師:軍隊.利:順利.出戰不順利.形容事情剛開始,就遭受敗績.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名字組詞
        阿世盜名 坐名 罪名 尊名
        尊姓大名 做名 總名 奏名
        總練名實 自名 贅名 名號
        門名家 資名 名 顓名
        污名 主名 重望高名 著名
        竹林名士 綜練名實 眾名 綜核名實
        重名 逐名趨勢 智名 志名
        制名 指名道姓 治名 至理名言
        植物名實圖考 中外馳名 指名 正名師
        正名定分 名 直名 爭名
        知名當世 征名責實 正名 知名
        重氣狥名 鷓鴣名 正名責實 爭名逐利
        爭名競利 誅名 重氣徇名 注名
        昭名 爭名奪利 詐名 爭名于朝,爭利于市
        徵名責實 責實循名 贊拜不名 贊名
        貞名 喿名 職名 原名
        緣名失實 喻名 寓名 域名
        余名 越名 有名 有名無實
        遠名 有名亡實 英名 有名有利
        淫名 異名同實 隱姓埋名 應名點卯
        隱名埋姓 譯名 應名 隱跡埋名
        蠅名蝸利 應名兒 議名 異名
        易名 蠅利蝸名 遺名 遺名去利
        藝名 遠近馳名 逸名 一舉成名
        音名 一甲一名 鄴下名 邀名
        雜名 揚名 邀名射利 耀名
        葉名琛 揚名顯親 揚名后世 曜名
        揚名顯姓 揚名四海 要利盜名 雁塔題名
        養名 一錢不名 訓名 徇名
        循名考實 循名課實 循名責實 循名核實
        循名督實 勛名 循名校實 虛名在外
        學名 一文不名 雄名 虛名
        循名覈實 選名 休名 懸名
        兇名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宣名 形名
        刑名 殉名 姓名 興名
        行名 雅名 形名參同 幸名
        新名詞 姓甚名誰 刑名師爺 炫名
        小名 修名 星名 小堂名
        小名家 梟名 玄名 顯名
        享名 顯姓揚名 顯親揚名 驍名
        賢名 物名 顯祖揚名 香名
        遐邇聞名 行虧名缺 騖名 銜名
        喜名 無可名狀 遐爾聞名 嫌名
        問名 未名社 蝸名蠅利 惜名
        聞名 蝸名微利 問名財 聞名喪膽
        無記名投票 聞名遐邇 聞名不如見面 未名
        蝸角虛名 系名 違利赴名 無名的裘德
        無名異 無名租 微名 望子成名
        枉擔虛名 無名 無名小卒 無名白
        像形奪名 無名英雄 無名指 無名之樸
        無名錢 無名揭帖 無名孽火 無名印
        無名腫毒 無名火氣 無名小輩 無名之師
        文名 無名火 無名氏 無名之璞
        頭名 忘名 外名 徒有虛名
        偽名 無名子 托名 徒有其名
        退名 同名同姓 完名 完名全節
        徒擁虛名 通名 同名 提名道姓
        特除名 徒負虛名 貪名圖利 提名
        特奏名 談名 逃名 騰名
        威名 貪名逐利 歲名 窕名
        題名 貪名 題名會 題名道姓
        素負盛名 題名録 堂名 投名
        題名鄉會 題目正名 四大名旦 私名
        殊名 稅名 樹功揚名 俗名
        雙名 碩彥名儒 它名 書名號
        書名 宿名 樹名 受名
        守名 飾名 謚名 署假名
        死無所名 士紳名流 世名 實名制
        市名 時名 鼠技虎名 署名
        師出有名 豎子成名 失名 實名
        師出無名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升名
        聲名大噪 射利沽名 聲名鵲起 盛名難副
        聲名狼籍 聲名文物 詩名 盛名
        實至名歸 聲名赫奕 聲名籍甚 聲名烜赫
        沈名 實至名隨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身名兩泰
        身名俱泰 聲名人 身名俱裂 身廢名裂
        身敗名裂 聲名 身名 聲名狼藉
        身名俱敗 十姓百名 聲名藉甚 殺身成名
        身敗名隳 善名 身顯名揚 身死名辱
        雙紅名帖 三名三高 身名俱滅 三十二名臣
        散名 乳名 辱身敗名 按名責實
        不可名貌 不可名狀 榜上無名 備名
        白首為功名 必也正名 百名 敗名
        變跡埋名 報名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本名
        病名 朝名市利 長名 長名榜
        卜名 博名 筆名 辟名
        避名 變名易姓 標名 別名
        兵出無名 并名 播名 成名
        采名 擘名 不名一格 不名一文
        不名 不名一錢 不名譽 策名委質
        策名就列 才名 成名成家 策名
        不務空名 冊名 藏之名山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藏名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羼名 藏諸名山
        稱名 稱名道姓 常名 名
        唱名 黜名 丑名 傳名
        馳名 馳名當世 出師有名 臭名昭著
        初名 詞名 馳名中外 出師無名
        叱名 除名 馳名天下 崇名
        寸名 出名 臭名昭彰 臭名遠揚
        垂名竹帛 垂名青史 大別名 竄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4. 封神榜國際版 我50級4大迷宮任務都做了,怎么接不了出師任務
        和你師父組隊去接任務如果你大于50級則只能無名出師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5. 為什么朱元璋在權力大時仍擁護小韓王為帝?
        挾太子以令諸侯嘛!當時他的情況與曹公相似,所以出去“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這樣既能在政治上取得優勢,又可避免成為眾矢之的,一舉兩得。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10364.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