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的成語「煮鶴焚琴」
成語“煮鶴焚琴”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hǔ hè fén qín成語簡拼:ZHFQ
成語注音:ㄓㄨˇ ㄏㄜˋ ㄈㄣˊ ㄑ一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暴殄天物、煮鶴燒琴
反義詞:憐香惜玉
讀音糾正:焚,不能讀作“lín”。
錯字糾正:琴;下部不能寫作“令”。
成語出處: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暉,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 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殺掉鶴;燒了琴。比喻糟蹋美好的東西。焚:燒。
成語用法:煮鶴焚琴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造句:憐香惜玉無情緒,煮鶴焚琴惹是非。(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八回)
英文翻譯:inappreciative of art or beauty
成語“煮鶴焚琴”的擴展資料
1. 焚琴煮鶴什么意思?焚琴煮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fén qín zhǔ hè,意思是焚燒琴去煮白鶴。比喻隨意糟蹋美好的事物。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彼纬性凇盾妫╰iáo)溪漁隱叢篆集》中引用《西清詩話》的文章:唐代李商隱的《義山雜纂》內容包羅種類幾十種,大多是用詼諧的文章記錄其所聞所見所想。其中有一條說是“殺風景”,比如以下幾種,用極清的泉水洗腳;在花叢下曬內褲;在山的背面蓋房子;把琴劈了當柴火煮仙鶴吃;賞花時沒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既聞不到花香,也品不到茶味;在清靜幽雅的松林里,忽然有官老爺的車騎人馬呼喝而過。
來自gyjslw.com
2. 我只要這一世,為你煮鶴焚琴的意思
親你好,煮鶴焚琴的意思是: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如果這是對戀人說的話,我很肯定的告訴你,說這句話的人,用錯詞了,本來想表達愿意這一世為你而活,一輩子愛你疼你之類的話,卻表達成要對你不懷好意。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來自gyjslw.com
3. 焚琴煮鶴是什么意思
1、焚琴煮鶴的意思: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2、焚琴煮鶴的拼音:【fén qín zhǔ hè】。3、焚琴煮鶴的出處:宋·洪適《滿江紅》詞:“吹竹彈絲誰不愛,焚琴煮鶴人何肯?”4、成語焚琴煮鶴的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從來有,惜玉憐香幾個知?!泵魇┠外帧端疂G全傳》第十八回:“憐香惜玉無情緒,煮鶴焚琴惹是非”。
來自gyjslw.com
4. 煮鶴焚琴是什么意思?
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來自gyjslw.com
5. 煮鶴焚琴是什么意思?
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來自gyjslw.com
6. 焚琴煮鶴什么意思?
焚琴煮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fén qín zhǔ hè,意思是焚燒琴去煮白鶴。比喻隨意糟蹋美好的事物。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彼纬性凇盾妫╰iáo)溪漁隱叢篆集》中引用《西清詩話》的文章:唐代李商隱的《義山雜纂》內容包羅種類幾十種,大多是用詼諧的文章記錄其所聞所見所想。其中有一條說是“殺風景”,比如以下幾種,用極清的泉水洗腳;在花叢下曬內褲;在山的背面蓋房子;把琴劈了當柴火煮仙鶴吃;賞花時沒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既聞不到花香,也品不到茶味;在清靜幽雅的松林里,忽然有官老爺的車騎人馬呼喝而過。
來自gyjslw.com
7. 焚琴煮鶴是什么意思?
焚琴煮鶴的意思是焚燒掉琴去煮白鶴,比喻隨意糟蹋美好的事物。出自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睌U展資料:成語示例搞旅游,建賓館,無可厚非;但絕不能焚琴煮鶴,任意破壞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憐香惜玉無情緒,煮鶴焚琴惹是非。(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八回)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 焚琴煮鶴
來自gyjslw.com
8. 煮鶴焚琴的成語故事
焚琴煮鶴【拼 音】:fén qín zhǔ hè ? ?【解 釋】: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出 處】:宋·洪適《滿江紅》詞:“吹竹彈絲誰不愛,焚琴煮鶴人何肯?” ? ?
來自gyjslw.com
9. 煮鶴焚琴的成語故事
焚琴煮鶴【拼 音】:fén qín zhǔ hè ? ?【解 釋】: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出 處】:宋·洪適《滿江紅》詞:“吹竹彈絲誰不愛,焚琴煮鶴人何肯?” ? ?
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