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書()盡()”的成語「書不盡言」

        2022年08月17日成語大全854

        成語“書不盡言”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書不儘言
        成語讀音:shū bù jìn yán
        成語簡拼:SBJY
        成語注音:ㄕㄨ ㄅㄨˋ ㄐ一ㄣˋ 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書不盡意
        成語出處:《周易 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闭怨娉烧Z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后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成語用法:書不盡言主謂式;作謂語、分句;多作書信結尾用語。
        成語造句:書不盡言,死待來命。(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英文翻譯:there is more what I want to say but cannot
        其他翻譯:<法>je ne puis exprimer par écrit tout ce que j'aurais à dire
        成語謎語:且聽下回分解

        成語“書不盡言”的擴展資料

        1. 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 出自哪
        《易.系辭上》說: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又云“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耙庀蟆敝鍪家娪凇兑讉鳌?,其述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2](李,274—275)這是“觀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3](李,291)。由此,則提出了“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的思想。綜其要點有二:一是認為書(文字)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而象可以盡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維——“象”式思維優于概念思維;實際上確立了中國傳統審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經王弼、劉勰等人的發揮,至唐代,“意象”一詞實際上已成審美活動之本體性范疇。到明清時,則更有完備之發展,而其中對“意”之發揮也達到了紛繁奇曲的程度。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意不盡情 是什么意思?
        文字難以把說的話的意思表達清楚,話難以把想的表達清楚,想的難以把情感情緒表達清楚
        出自《周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系辭》是易學類著作,一般是指《易傳·系辭》或《周易·系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相傳孔子作了7篇闡發和總結《周易》的論述,即通常所說的《易傳》。
        《系辭》是這7種論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辭》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應當經過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說《系辭》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
        擴展資料:
        作品簡介
        系辭,一般上是指《易傳·系辭》或《周易·系辭》。亦稱《系辭傳》,分為上、下兩部分。歐陽修懷疑《系辭》、《文言》和《說卦》以下非孔子作,依然認為《彖傳》和《象傳》出于孔子之手,他顯然將《易傳》中最為重要的思想歸諸孔子。
        《系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已經成為《易傳》宇宙觀的表達。《系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
        《系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于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
        《系辭》是《十翼》中的兩篇。《易傳》思想的主要代表作,“系”為系之義??追f達疏:“系其辭于爻卦之下?!睘椤吨芤住方浳闹馊珪淼耐ㄕ?。
        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論,說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陰陽、動靜、剛柔等相反性的事物;提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的觀點。認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蕩”、“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是萬物化生的源泉。
        提出“是故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的宇宙衍生觀。認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即事物必須經過變革才有前途。同時又承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永恒性。還闡釋八卦來源、占筮方法、圣人四道、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義等等。
        對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巨大作用,傳中提出的太極、兩儀、道、器、神、幾、意、象等,作為哲學范疇被后世廣泛運用。文中以蓍求卦法成為象數學的重要依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系辭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遙望南天,不禁神弛,書不盡言,佇候復音的意思?
        出自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書信大概意思:抬起頭看著南邊的天空(臺灣在北京的南方),禁不住心馳神往;一封信寫不完內心當中想說的話,我在這里等候你給我的回復。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言者不知 知者諱言是什么意思
          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也有作另一種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發號施令的,發號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原句應該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境鎏帯?《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薄  菊f明】 《老子》簡介見第005條?!  段迨隆?,《老子》中的章。這一章講的是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認為,智者不應是說教者,而應通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以取得人們的尊崇。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遙望南天,不禁神弛,書不盡言,佇候復音的意思?
        出自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書信大概意思:抬起頭看著南邊的天空(臺灣在北京的南方),禁不住心馳神往;一封信寫不完內心當中想說的話,我在這里等候你給我的回復。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不因寂寞才想你,而因想你才寂寞。孤獨的感覺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想你太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不盡
        如果真想他就要大膽的向他說出來,加油!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不()言括號里填什么
        【慘不忍言】不忍心把悲慘情形說出口。 【貴不可言】極其高貴,以至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舊時相面的人卜測人的前程時常說的話。 【敢怒不敢言】敢:膽量大;言:說。內心憤怒但不敢說出來。 【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憤怒而嘴上不敢說。指懾于威脅,胸中憤怒不敢吐露。 【敢怨而不敢言】內心怨恨但不敢說出來。 【毫不諱言】諱言:有顧慮,不愿把真實情況說出來。絲毫也沒有隱諱不說的。 【急不擇言】擇:選擇;言:言詞。急得來不及選擇詞語。 【交淺不可言深】交:交情。對交情淺的人不能說知心話。 【苦不堪言】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極點,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苦不可言】痛苦或困苦到了極點,已經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口不擇言】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 【樂不可言】快樂到了極點,沒法用語言來表達。 【書不盡言】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后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指語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確切地表達思想內容。 【行不副言】指言行不一。 【行不顧言】顧言:顧慮到已經說了的。指做事不守信用。 【行不及言】及言:顧慮到已經說了的。指做事不守信用。 【夏蟲不可言冰】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滿意請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西升經》的原文是什么?
        西升經
        ---道教經典
        《西升經》全文:
        西升章第一
        老君西升,開道竺乾;號古先生,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是以升就,道經歷關。關令尹喜見氣,齋待遇賓,為說道德,列以二篇。
        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聞者能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聞;是以故談,以言相然。
        不知道者,以言相煩;不聞不言,不知所由然。
        譬如知音者,識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識音聲悲,抑音內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道深章第二
        老君曰:
        道深甚奧,虛無之淵;子雖聞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書不盡言。
        著經處文,學以相然;子當寶之,內念思惟;自然之道,不與子期。
        喜則稽首再拜:敢問學之奈何。
        善為章第三
        老君曰:
        善為書術者,必綏其文;善論達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
        為正無處,正自歸之;不受于邪,邪氣自去;所謂無為,道自然助。
        不善于祠,鬼自避之;不勞于神,受命無期;無進無退,誰與為謀;為是致是,非自然哉。
        喜則稽首:今聞命矣。
        慎行章第四
        老君曰:
        慎而行之,寶而懷之。吾將遠逝,不期自會。
        尹喜受言誠深,則于關稱疾棄位,獨處空閑之室,恬淡思道,歸志守一,極虛本無,剖析乙密;覼縷妙言,內意不出;誦文萬過,精誠思徹;行真歸身,能通其玄;論無極之原,故能致神仙。
        道象章第五
        老君曰:道象無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種木未生,不見枝葉根;合會地水火風,四時氣往緣;氣為生者地,聚合凝稍堅;味異行不等,甘苦辛咸酸;氣行有多少,強弱果不均。同出異名色,各自生意因。
        從是異性行,而有受形身;含養陰陽道,隨所倚為親;生道非一類,一切人非人;本出于虛無,感激生精神。
        譬如起音者,掇弦手動傳;宮商角徵羽,口氣呼吸元。身口意為本,道出上首元;本靜在虛靜,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動搖,遂與樂色連。
        散陽以為明,布氣成六根;從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樸以澆淳;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生道章第六
        老君曰:
        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于萬物生,情行相結連。
        如壞復成,如滅復生;以成五行,陰與陽并;輾轉變化,遂為物精。
        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別知,自謂適生;子無道眼,安知生靈。
        天地人物,虛無囊盈;一從無生,同出異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誠;當與明議,勿與愚爭。
        子取正教,勿信邪聽。何以知邪?子為物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為道問道,為經問經;問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嬰;但知養身,不知戮形。
        嬰兒之姿,貴養厚敦;忽無就形,知非常生;無履大白,可令永存。
        有何妙意,乃欲相傾;父子恩深,不是相聽,勿復噭慨,遠近笑人;掩惡揚善,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君曰:
        邪教正言,悉應自然;故有兇吉,應行種根;如有所受,種核見分。
        道別于是,言有偽真;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真神通道,能亡能存;神能飛形,并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
        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思,愁毒憂煩;吾拘于身,知為大患;觀古視今,誰存形完;吾尚白首,衰老孰年?
        吾本棄俗,厭離世間;抱元守一,過度神仙。
        子未能守,但坐榮官;子能不動,神靈得安;子能捐欲,舉事能全;子能無為,知子志堅。
        今為子說,露見敷陳;散析剖判,真偽別分;子當諦受,重道因勤。
        道為明出,經為學先;授與能行,不擇富貧;教化與樂,非有疏親;取與能行,文與其人;學爾教爾,不失道真。
        天地章第八
        老君曰:
        天地與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于太素,虛元之始端;仿佛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譬如萬里坑,下有淡流泉;視之甚濁微,徹見底沙難;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終逝者,不見其靈魂;淳陰共和合,陽不能顯分。
        過往與甫來,視譬以見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喑啞者,不能傳人言;為聾彈宮商,其人豈能聞;才辯有其智,受教如語傳;自謂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行道章第九
        老君曰:
        子若行吾道,當知上慧源;知亦不獨生,皆須對因緣;各有行宿本,命祿之所聞;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問學,今復與失鄰;是以故得失,不樂于道文。
        貪欲利榮寵,受施念恩勤;更以財相厚,不哀下窶貧;必復多嗔恚,無所處定原;學不得明師,安能解疑難。
        吾道如毫毛,誰當能明分;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吾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
        華要歸其實,莖葉如本根;為道歸祖首,以知元始端;子當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重告章第十
        老君曰:
        吾重告子,子當諦受;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禮以義為謙,施以恩為友;惠以利為先,信以效為首。
        偽世亦有之,雖有以相誘;是以知世薄,華飾以相拊;言出飛龍前,行在跛鱉后;仁義禮信廢,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財相輔;譬如鑒中影,可見不可取;言如響中應,風聲豈可聚;偽世教如此,如是迷來久。
        天下之人物,誰獨為常主;迷迷以相傳,輾轉相授與;邪偽來入真,虛無象如有;自偽不別真,為貪利往守;非常正復亡,癡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還復自燒腐。
        圣人之辭章第十一
        老君曰:
        圣人之辭云:道當以法觀,如有所生者,故曰為自然。眼見心為動,口則為心言;鼻為通風氣,鼻口風氣門;喘息為宅命,身壽立息端;譬如谷草木,四時氣往緣;氣別生者死,增減嬴病勤。
        以是生死有,不如無為安;無為無所行,何緣有咎愆;子不貪身形,不與有為怨。五行不相克,萬物悉可全;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昭然。
        觀諸章第十二
        老君曰:
        觀諸次為道,存神于想思;道氣和三光,念身中所治;仿佛象夢寐,神明忽往來;淡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或氣尚粗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稱號,必為是所誘;皆坐于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合會微漸滋,非針艾所愈。
        還身意所欲,清靜而自守;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墒篃o,無??墒褂小?br>經戒章第十三
        老君曰:
        經戒所言,法義所推;赫赫興盛,不如微妙;實不如虛,數不如希;邪多卒驗,急不如遲;興者必廢,盛者必衰。
        圣人絕智,而為無所為,言無所言,行無所施,孰能知此。
        偶不如奇,多不如寡。孰賢難隨,孰仁難可。其義少依。
        能知無知,道之樞機。
        空虛滅無,何用仙飛。大道曠蕩,無不制圍。子能明之,所是反非;經言審諦,孰之能追。
        深妙章第十四
        老君曰:
        道言深妙,經誡乙密。天地物類,生皆從一。子能明之,為知虛實;子若不照,顯之不別。子志于有,無為所疾;為有所嬰,億載無畢。
        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取于略,戒慎勿失。
        先捐諸欲,勿令意逸;閑居靜處,精思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
        經非不達,中有虛實;言有必無,子未能別;言無必有,子未能決;但當按行,次來次滅。
        道有真偽,福有兇吉;罪有公私,明有纖密;占往知來,不如樸質。
        虛無章第十五
        老君曰:
        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萬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氣化。人有長久之寶,不能守也;而益欲尊榮者,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
        虛無恍惚道之根,萬物共本道之元,在己不忘我默焉。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生我于虛,置我于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無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精氣聚血成我身耳。我身乃神之車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
        是以圣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反未生也。
        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何憂乎,當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
        是以橐籥之器,在其用者,虛實有無,方圓大小,長短廣狹,聽人所為,不與人爭。善人在于天下,譬如橐籥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虛空,無欲故也。
        欲者,兇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無以輔身也。
        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玄。學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
        人皆以聲色滋味為上樂,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太樸。故圣人不欲,以歸無欲也。
        道虛章第二十
        老君曰:
        道者,虛無之物。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
        天者受一氣,蕩蕩而致清,氣下化生于萬物,而形各異焉。
        是以圣人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亦知天地清靜皆守一也。故與天地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而后天道盛矣。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遠者出于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于己,人不見之。
        是以君子終日不視不聽,不言不食,內知而抱玄。夫欲視亦無所見,欲聽亦無所聞,欲言亦無所道,欲食亦無所味。淡薄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復歸于無物。若常能清靜無為,氣自復也。返于未生而無身也,無為養身,形體全也。天地充實,常保年也。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
        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君曰:
        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神。故絕圣棄智,歸無知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君曰:
        圣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蓋天道減盈滿,補虛空,毀強盛,益衰弱,損思慮,歸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樸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謂養母。常能愛母,身乃長久。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君曰:
        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
        故善養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也,藏人于人而不見也。
        故君子之治,必先死于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
        若能知常,施行反也;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
        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
        是以圣人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亦非托于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無身之身,無心之心??芍^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無思章第二十五
        老君曰:
        智士無思慮之變,??仗摕o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
        變者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后兵革四起,禍生于內,國動亂者,而民勞疲也。
        夫國以民為本,民勞去者,國立廢矣。所謂出其無極之寶,入賊利斧戟也。是以圣人無為無事,欲安其國民也。故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君曰:
        我命在我,不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
        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故神人無光,圣人無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君曰:
        夫兵者,天下之大兇事也。非國之寶,寶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
        是以圣人懷微妙,抱質樸,而不敢有為與天下交爭焉。雖有猛獸,不能據也;雖有蜂蠆蟲蛇,不能螫也;雖有兵刃,不能害也。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君曰:
        天下柔弱,莫過于氣,氣莫柔弱于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從生者乎。
        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君曰:
        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耳。非天地毀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動故也。
        是故無有生有,無形生形,何況于成事而敗之乎。
        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天下章第三十
        老君曰:
        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令意莫在鄉;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君曰:
        患生不意,禍生絲微。善生于惡,利生于害;大生于小,難生于易;高生于下,遠生于近;外生于內,貴生于賤;動生于安;盛生于衰;陰生于陽。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君曰: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干魚終。
        故圣人自知反歸未生,捐棄驕奢,絕除憂思。是故形隱神留,天下歸焉。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畜常,是謂玄同。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君曰:
        有國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載,萬物畜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
        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君曰:
        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施于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是故圣人藏神于內,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而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壽命長也。
        人能圖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君曰:
        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君曰:
        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之。夫道非欲于虛,虛自歸之;德非欲于神,神自歸之;天非欲清,清自歸之;地非欲濁,濁自歸之;濕非欲于水,水自歸之;燥非欲于火,火自歸之;萬物非欲見其形,形自見之;高山大澤非欲飛鳥虎狼,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深淵河海非欲魚鱉蛟龍,魚鱉蛟龍自來歸之。人能虛空無為,非欲于道,道自歸之。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君曰:
        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是以圣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惡焉。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祐于善人。
        寂寞第三十八章
        老君曰:
        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生生積浸潤,滋酌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君曰:
        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綿綿長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忽焉不見。斯須,館舍光炎,五色玄黃。喜出中庭,叩頭曰:
        愿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即仰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曰:
        吾重誡爾,爾其守焉。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也。
        誡竟復隱。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西升經全文”結束,《西升經》
        參考資料
        實修驛站:www.shixiu.net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上就有兩句話說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怎么講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踞?義】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指語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確切地表達思想內容?!境?處】《周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言者不知 知者諱言是什么意思
          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也有作另一種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發號施令的,發號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鋺撌牵褐卟谎裕哉卟恢?。  【出處】 《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薄  菊f明】 《老子》簡介見第005條。  《五十六章》,《老子》中的章。這一章講的是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認為,智者不應是說教者,而應通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以取得人們的尊崇。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10495.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