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敘幽()”「暢敘幽情」
成語“暢敘幽情”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暢敘幽情成語讀音:chàng xù yōu qíng
成語簡拼:CXYQ
成語注音:ㄔㄤˋ ㄒㄨˋ 一ㄡ ㄑ一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暢敘衷腸
反義詞:有苦難言
成語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暢:盡情;敘:敘談。盡情地敘談傾訴
成語用法:暢敘幽情作謂語;用于交往。
英文翻譯:relive one's exquisite feelings
成語“暢敘幽情”的擴展資料
1.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什么古文蘭亭集序蘭亭集序 / 蘭亭序【作者】王羲之 【朝代】魏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蘭亭集序 百度百科上的所以內容復制到這里來,謝謝~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 、《臨河序》、 《禊序》和《禊貼》行書法帖。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晉朝頂級軍政高官,在第一大都市會稽(紹興)舉行蘭亭盛會,商議國家大事,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短m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作品原文
永和⑴九年,歲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會于會(kuài)稽(jī)⑶山陰之蘭亭,修禊(xì)⑷事也。群賢⑸畢至⑹,少(shào)長(zhǎng)⑺咸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嶺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t 會稽紹興uān)⑾,映帶左右⑿,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雖無絲竹管弦之盛⒂,一觴一詠⒃,亦足以暢敘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氣清,惠風和暢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騁(chěng)(22)懷,足以極(23)視聽之娛,信(24)可樂也。
夫(f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5)?;蛉≈T(26)懷抱,悟言(27)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雖趣(qǔ)舍萬殊(29),靜躁(30)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隨事遷(34),感慨系(xì)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8),況修短隨化(39),終期(40)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嘗不臨文嗟 神龍本蘭亭集序[1]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45)。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fú)!故列敘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后之覽者(50),亦將有感于斯文(51)。
注:據人教高中語文必修二最新課本,雖趣(四聲)舍萬殊的“趣”字讀qǔ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永和:東晉皇帝司馬聃(晉穆帝)的年號,從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節,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支遁等41位國家頂級軍政明星在蘭亭集會,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后將作品結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2、暮春:陰歷三月。暮,晚。
3、會[huì]于會[kuài] 稽:會:集會。會稽,郡名,今浙江紹興。山陰:今紹興越城區。
4、修禊(xì)事也:(為了做)禊禮這件事。古代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于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
5、群賢:諸多賢士能人。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 會稽蘭亭名詞。
6、畢至:全到。畢:全、都。
7、少長: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等是長
8、咸:都。
9、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
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長,引申為高。
11、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12、映帶左右:輝映點綴在亭子的周圍。映帶,映襯、圍繞。
13、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曲水,引水環曲為渠,以流酒杯。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
15、絲竹管弦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盛, 懷禪微刻《蘭亭集序》[2]盛大。
16、一觴一詠:喝點酒,作點詩。
17、幽情:幽深內藏的感情。
18、是日也:這一天。
19、惠風:和風.和暢:緩和。
20、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21、所以:用來。
22、騁:使…奔馳(使動用法)
23、極:窮盡。
24、信:實在。
25、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詞。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的短暫。
26、取諸:從……中取得。
27、悟言:坦誠交談?!稌x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說,對面交談。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因,依、隨著。寄,寄托。所托,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
29、趣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通“趨”,趨向,取向。舍,舍棄。萬殊,千差萬別。
30、靜躁:安靜與躁動。暫:短暫,一時。
31、快然自足:感到高興和滿足。然:……的樣子
32、(曾)不知老之將至:竟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痹壕谷?。
33、所之既倦:(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厭倦。之,往、到達。
34、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遷: 蘭亭集序變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隨著產生。系,附著。
36、向:過去、以前。
37、陳跡:舊跡。
38、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生、引起。
39、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憑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語出《莊子·德充符》。判斷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
43、臨文嗟悼:讀古人文章時嘆息哀傷。臨,面對。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動詞。虛誕,虛妄荒誕的話。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說。一生死,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
46、列敘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
47、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48、雖世殊事異: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雖,縱使。
49、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50、后之覽者:后世的讀者。
51、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作品譯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歷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驅除不祥的禮俗儀式。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里,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飲酒一杯,詠詩一首,也足以令人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這一天,晴明爽朗,春風和暖暢快。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時把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暢談;有時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拘束,自由放縱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取舍愛好各不相同,恬靜與躁動不同,(可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自足,不覺得老年即將到來;等到(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隨著產生。過去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成為舊跡,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于消亡!古人說:“死生是一件大事?!痹趺茨懿槐茨??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卻)不能明白于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聚會的人,錄他們作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緣由,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于這次聚會的詩文。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兒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一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中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于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皡s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br>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1]》。
編輯本段整體分析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于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游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后,將全部詩歌結集成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
《蘭亭集序[1]》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
后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蕩。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于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后世,以承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3]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1]》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編輯本段作品簡介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后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短m亭集序[1]》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一的效果?!短m亭集序[1]》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臥”的神采?!鹅繁环Q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br>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復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吧颀埍尽笔乾F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1]》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余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1]》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梁上,從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1]》后,如獲至寶。并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將《蘭亭集序[1]》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后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1]》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于引言。
編輯本段內容概要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先序蘭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做詩的緣由;有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景,指明了《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的經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同時,作者善于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編輯本段文章賞析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舍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余約為(1.83米),原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后遷居山陰(今浙 王羲之像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會(kuài)稽(jì)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所寫的字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倆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1]》等。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1]》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其字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龍跳天門,虎臥凰閣”,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仍沿用散文寫作、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格清新,不尚辭藻而多情致,出自王羲之的成語有“白鵝換書”,“東床快婿”。
晉代王羲之有“書圣”之稱,其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學習的楷模。
編輯本段作品思想
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雅的環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里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么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标翱思艺f:“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泵珴蓶|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髡哌@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后之覽者”。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于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腸!
編輯本段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醒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內容太長,無法提交,只好刪減
【若有疑問,歡迎再提 ————晨星為你解答】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暢敘幽情的成語意思及歇后語
暢敘幽情?[ chàng xù yōu qíng ]?
基本釋義
[ chàng xù yōu qíng ]
盡情地敘談,把內心深處的感情都表達出來。
出 處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br>百科釋義
暢敘幽情,讀音chàng xù yōu qíng,成語,指盡情地敘談,把內心深處的感情都表達出來。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金谷詩序》譯文
自己翻譯的,坑定有許多不妥之處,敬請包涵。(其中一句不知甚意:道路并作)我在元康六年,從太仆卿外任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別居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離城有十里。居處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還有清澈的泉水、繁茂的樹木,及各種果樹竹子松柏草藥之類。善田十頃,羊二百只,雞豬鵝鴨之類的,沒有不具備的。此外還有水碓、池塘、土窟,用來賞心悅目的東西都具備了。在其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要回長安,我和諸賢人一同送他,往澗中。白天黑夜的游宴,并且多次變動地方。有時登高臨下,有時分序坐在水邊。有時把演奏音樂的樂人一起載在車中,道路并作。等到到達后,令樂人即鼓吹樂依次奏樂。于是便都賦詩來記述心中感懷。又不能做成的,罰酒三斗。感嘆道生命的短暫,害怕死亡的沒有預知。于是列當時與人的官位稱號、姓名、年紀,又寫詩在后面。后世的愛好詩文的人,可以盡情閱讀啊。游宴的一共有三十人,吳王的老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五十歲了,是其中為首的。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求問黃大仙第六簽(求事業)是啥意思?
黃大仙靈簽第6簽 王羲之歸故里
[簽語]
一片孤帆萬里回、管弦嘔啞且停杯、如云勝友談風月、暢敘幽情極樂哉。
[仙機]
蠶有利,名必成,行人至,家宅興,病即愈,財即盈
六畜吉,婚姻成,若六甲,貴子生,問謀望,百事享
[附注]
晉朝時代。書法名家姓王名羲之。當時在萬里遠處回家。常吹簫彈琴飲酒。許多朋友相聚談風說月。心情歡欣。快樂之極。
黃大仙靈簽6簽解簽:
這支靈簽是形容一位有才學又有相當經濟基礎的人,放棄官場的爭斗,急流勇退,毅然返故鄉,一方面得聚天倫及友誼之樂,優哉悠哉,一方面又可以繼續發展自己的長,揚名于后世。
風水:平穩自然發。
遺失:多方求可得。
自身:積善遇貴人。
天時:風雨皆可喜。
出行:事事合心情。
謀事:名成利就。
財運:正、橫財皆利。
子女:求子得子,求女得女。
學業:讀書成,必成大器。
事業:升官加薪,步步高。
姻緣:百年好合,婚姻促成。
家宅:家宅興盛,萬事昌隆。
病情:有病即愈。
黃大仙靈簽6簽典故解說:
王羲之,東晉人,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后來辭官歸故里浙江紹興,研習書法有卓越成就,自成一格,為后代的毛筆字體開創一條新路。
希望你能滿意,如需幫助,請聯糸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蘭亭序是唐詩?宋詞?元曲?還是什么??用白話文翻譯下!~
《蘭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攬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蘭亭序》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于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于造化,而終究要歸結于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么能不讓人痛心?。∶慨斂吹角叭怂l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里卻弄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盡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后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是什么意思?
所有賢能的人都來了,年少年長的也都聚集到這里了。這是互文的寫法,意思就是不同年齡賢德的人都到這里來了。
出自于《蘭亭集序》。
原文:
蘭亭集序??? 魏晉?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擴展資料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
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或取諸懷抱 是什么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與人相處嘛,要么俯視,要么仰視,這一輩子都是這樣,與他人交往,要么就是隨波逐流,要么就是自己在房間內頓悟,這個取諸懷抱,就是隨波逐流的意思,和眾人打成一片。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高中語文必修二 蘭亭集序 以 之 而 的用法
A.“以”的用法
1. 副詞,可譯為“可以”。
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②足以極視聽之娛。
2. 連詞,表目的,可譯為“用來”。
①引以為流觴曲水。
3. 介詞,可譯為“因”。
①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4.與“所”構成“所以”,表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①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5. 與“所”構成“所以”,表憑借,可譯為“用來”“借以”。
①所以游目騁懷。
B.“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詞,在句中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根據具體語境 可譯為“我”“我們”,“他(他們)”“她(她們)”,“這”,或者代事。
①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③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二、用作結構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1.定語的標志。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有時不譯。
①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③足以極視聽之娛。
④放浪形骸之外。
⑤向之所欣。
⑥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2.定語后置的標志。通常情況下,古代漢語中定語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中的一樣,用在中心語之前,但為了強調定語有時將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后,有時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用“之”連接。翻譯時應將后置了的定語調整到中心語之前。
①仰觀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類之盛。
3.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①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②不知老之將至。
③后之視今。
④亦猶今之視昔。
⑤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4.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者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①暮春之初。
②悟言一室之內。
③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三、用作動詞,可根據具體語境翻譯。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所+動詞”,構成名詞性短語)
C.“而”字沒有出現。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王羲之《蘭亭集序》翻譯
《蘭亭集序》逐句翻譯講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講解:“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詞紀年;“癸丑”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來紀年;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兩種紀年方法一般單用,這里疊用有清晰紀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韻上的作用?!澳捍骸笔怯妹现倌杭o月法紀月,即:三月?!皶跁疥幹m亭”狀語后置?!办睘楣糯呵飪杉驹谒吪e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蘭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 鑒賞:一語道盡時地事也。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里),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里)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賓短語“于此”,作狀語。 鑒賞:八字寫盡來人,更寫盡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里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映”為動詞“輝映”,“帶”為致詞“環繞”,其后省略了介詞“于”。 鑒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境。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后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系的連詞,不譯;“列坐”后省略了介詞“于”;“一觴”“一詠”為動詞性短語“飲一杯酒”“詠一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鑒賞:三十字寫盡飲酒賦詩之盛況。 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鑒賞:一張一弛,此為弛。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 講解:“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構“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鑒賞:此為“游”,有景物、有游蹤。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之”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案┭觥庇脙蓚€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鑒賞:所有的生命感悟實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于”,“之”代所言內容,“于”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詞“于”,“于”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通過”,與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鑒賞:讀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時的彌衡,西晉時的劉伶等人為典型代表。此實為政治黑暗,殘害屢起時,文人生活的畸變。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于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一為“趣”,一為“取”,這里取“取”意?!靶烙谒觥睘榈湫偷慕橘e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鑒賞: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變為陳跡,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局”;“盡”為“生命的結束”。 鑒賞: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譯: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 鑒賞:千古同此一嘆! 原文:豈不痛哉! 翻譯:怎能不悲痛呢? 鑒賞:此痛感為文學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晉時阮籍的窮途而哭為其先聲! 第三段: 原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翻譯: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 講解:“合契”:古代的契分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為信?!坝鳌睘閯釉~“說明”;“于懷”介賓短語作為后置了的狀語。 鑒賞:此為閱讀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翻譯:(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講解:“一”“齊”為意動用法,意為“把……看作一樣”。 鑒賞: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層哲學感矣! 原文: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翻譯: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 講解:“之”為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 鑒賞:生命之痛更加一層厚重的歷史感矣! 原文: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翻譯: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錄了他們的詩作。 講解:“時”為“當時的”,指“參加這次聚會的”;“其”為人稱代詞“他們的”。 鑒賞:補錄蘭亭集之成因,實因生命之感,實因修禊始也! 原文: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翻譯:即使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 鑒賞:補錄蘭亭集之理論依托。 原文: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翻譯: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死這件大事吧。 鑒賞:補錄蘭亭集序之目的,其間顯示著極其強大的自信心。記得啊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誰幫我翻譯一篇文言文
修身而后齊家,齊家而后治國,治國而后平天下矣。”故欲得天下之大成,必先修其內心,使之不隨境轉,不由物生,方可集天人合一,至大境界也。 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贬屽饶材釛墭s貴悟于菩提樹下“吾即是佛,吾心即佛”之大道,寡欲制欲,齋戒以凈身膚,悠悠鐘聲對嫻嫻韻律,提念間又一輪回。 春秋戰國,紛亂不斷,孔丘處世中靜觀萬幻——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君子以德立人,方可明理。 “昔者莊周為夢蝶,俄然覺,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莊周與?”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遙馳騁,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諦,才能至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齊視名利,則道之恍惚窈明定握于心。 靜心打坐,觀卦圖運籌帷幄,文王于獄中揣星象水文,六十四卦愈漸明朗——《四庫全書》云“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之為說”。此悟得天下不容辯矣。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世態之變機,變中有變,機中隱機,不必算矣。于是隨遇而安,隨性而為,趟山涉水,觀花賞鳥,欣然揮筆,愉悅盡現。右軍《蘭亭》暢懷:“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蹦诵闹杏芯埃槐赜H赴之;若茶香縈繞回旋于心,更不必持壺沏茶。由此觀之,則天下之大有容為大,又何生榮辱得失乎?故景語情語皆緣起于心,置喧鬧處罔若隱于市集,亦聞幽靜竹林間清風徐徐…… 人為性靈,失本真便無趣。孟夫子曰:“無不善之人?!睈偅朔且馊藷o不善,但指不善者非人也。 風回,輪轉,物是,人非,千古風流終隨大江東去,答言世象皆虛幻。智者能不被其蒙蔽,則該有所秉持.正所謂:外化而內不化也.處世通融圓滑,于內心有持信念之大勇,亦不失自我。偶寄閑情,方可負陰抱陽,沖氣以養性,依仁游藝以修身。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2.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用精妙之筆描繪了在會稽山陰之蘭亭集會,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的場面,
春日花開,明光曉映,天清景明,微風輕拂。崇峻的青山連綿蜿蜒,清溪自高處施施然流淌其間,夾岸翠竹拔節挺立,身后森林繁茂深沉,山溪像青色的綢緞一樣環繞著蘭亭。一行人借修禊之事為契機,登上會稽山,感受盎然春意。 此時會稽山陰之蘭亭,處處顯現著文人雅士的橫溢才華。彩袖殷勤洗硯捧鐘,風流名士談笑潑墨,曲水上游緩緩放下的酒盞荷葉,隨著清泉的潺潺細水,雅致地旋轉在蘭亭周角。諸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饒有興致地等待荷葉在面前止步。 荷葉止步在面前,便要飲下美酒,賦詩一首,對不上來則要罰酒三杯。這個主意絕妙有趣,引得眾位欣然參加。清溪邊,修竹旁,蒼山下,俗世外。即使沒有天籟絲竹的映襯,而與友人暢談無忌,舉杯賦詩,此等人生之樂事,伴隨著曲水悠悠的細流,早已流淌進名士們的心中。(累死...)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