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殊”「眾寡懸殊」
成語“眾寡懸殊”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衆寡懸殊成語讀音:zhòng guǎ xuán shū
成語簡拼:ZGXS
成語注音:ㄓㄨㄥˋ ㄍㄨㄚˇ ㄒㄨㄢˊ ㄕㄨ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寡不敵眾、眾寡不敵、大相徑庭
反義詞: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半斤八兩
成語出處:《隋書 楊善會傳》:“每恨眾寡懸殊,未能滅賊?!惫娉烧Z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雙方人數多少差別很大。眾:多;寡:少。
成語用法:眾寡懸殊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分句;指差距很大。
成語造句:瓊華不能再笑了,在眾寡懸殊的形勢下,她有些可憐這位被呼為“遺產”的少年了。(茅盾《一個女性》)
英文翻譯:a great disparity in numerical strength
其他翻譯:<德>ein krasser zahlenmǎβiger Unterschied zwischen beiden Seiten<法>une grande disparité numérique
成語“眾寡懸殊”的擴展資料
1. 蜀漢北伐的戰略問題(望高人不吝賜教!)孔明被人所謗,不外其用兵、用人、與劉氏父子二人之關系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評語:“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結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結論,加上多有論孔明北伐無尺寸之功、戰略失敗者,二者觀點結合,看起來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說陳壽《諸葛亮傳》前面把孔明寫的近乎完美,怎么也得給他加點缺點——否則陳壽作為晉臣,如此美化敵國丞相,自個吃飯的家伙可就有點小小危險了——就算陳壽寫了這些,也得結合前面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共同考量,綜合觀之,頗與東坡“書不如畫、畫不如文、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之評類似,即孔明最為擅長理政,其治國能力在泱泱中華歷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無異議——即使是極端反亮者,也很難就這點指摘什么,然而孔明治政優于用兵,并不等于孔明不會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酌鬈娛录疫@頂帽子,以在下之見,還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漢建興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對魏國五次北伐的成敗進行分析,兼論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戰略準備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漢昭烈帝劉備伐吳大敗,病逝于永安白帝城,逝前將后主劉禪托孤孔明,并命后主事亮如父,可謂信任備至[1]。后主即位,孔明封侯開府,又領益州牧。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后,更領司隸校尉——掌握蜀漢軍政大,又稽查京畿百官。故孔明此時大在握,政事無巨細,咸決于孔明。
孔明荷托孤之重,內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敗而至疲敝的蜀漢;外結東吳,修補因東吳偷荊州和昭烈伐吳而破裂的兩國關系,以免蜀漢兩面受敵。
孔明又于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亂,耗時約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2]。此次平亂,孔明采用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3],七擒七縱孟獲[4],收服南中人心,使后來南方再未發生大規模的全局叛亂,經過諸葛亮時期李恢、馬忠等及其后張嶷的治理,南中漸漸穩定,鞏固了后方?;蜓浴逼咔苊汐@“不足以信,然考孟獲一生,并非等閑之輩,其為夷、漢所服,兼并叛軍余部,退卻至南中南部,由于孟獲熟悉當地地理,又得民心,回旋余地應當較大,只有在久戰失利、日暮途窮、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真心實意的投降。故無論”七擒孟獲“一事真偽與否,其實質卻始終無二,即孔明征服南中人心的結果[一]。
南中煙瘴之地,向來難治,西漢王莽遣寧始將軍廉丹,發兵十余萬擊之,然而將士運糧困難兼疫病,連年不能克而還。而且偏遠之地,不習王化,民風彪悍,好勇斗狠,因此南中少數民族文化雖不發達,戰斗力卻極強——說白了,人家少數民族文化確實低點,可是身上兩膀子肌肉和IQ卻一點不差。世界歷史上冷兵器時代野蠻戰勝文明之戰例,數不勝數,羅馬帝國亡于蠻族入侵,我國歷史上五胡亂華、富庶的北宋屢屢受制于遼、金,便是明證。后來孔明平定南中后,選南中勁卒組成戰斗力驚人的“無當飛軍”,又是明證[5]——第四次北伐時,王平守南圍,所率領的就是這支“無當飛軍”,魏國大將張頜率兵來攻,然王平所部戰斗英勇,視死如歸,張頜終無功而返——南中少數民族部隊的戰斗力由此可見一斑。另外,再考慮到南方特有的復雜熱帶叢林地形、瘴氣等影響,孔明能在短短時間內(五月渡瀘,其秋皆平)令南中歸心,實名將之軌,只此一事,功績便可比東漢名將伏波馬援[二],軍事家的帽子,想來是無法摘掉了。
網上多有軍事白飯大言南中文化不行,言下之意,南中將兵不會用計使詐(這好像跟文化沒啥關系,倒是跟IQ有關),平定南中,小case,派一偏將足矣——此等謬論在下驚為天人之際,始知無知者無畏,古人誠不余欺也。
經過數年治理,蜀漢逐漸恢復元氣[6]。蜀漢建興五年,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輕的明帝曹睿繼位??酌髡J為北伐魏國,興復漢室的機會來到了,遂向后主上書千古傳頌的出師表,決心出師北伐。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孔明居然采取主動進攻的態勢,乍想確實頗費思量,難免給人孔明不自量力、未能審明天下大勢之感。然對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詳加考察,便不難理解。首先,蜀漢以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為旗幟,必須在軍事行動上有所交待,若仿東吳偏安一隅,則名實皆失。加之吳蜀聯盟基礎非常脆弱,若非雙方共同面臨魏國的軍事威脅,早就掐的不可開交,只有通過北伐魏國,蜀漢才能將聯盟脆弱的紐帶系的更加牢固。其次,蜀漢僅一州之地,魏卻獨占九州[7],加上當時中原又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倘若兩國相安無事,和平發展,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對蜀漢而言,只剩坐以待斃一條路——后世蜀地割據政所作所為,便是榜樣。天幸中原歷經多年戰亂,此時在魏國統治下的休養生息剛剛開始,若將戰場開到魏國境內,通過戰爭強制打亂魏國休養生息的步伐,令其疲于奔命,無法放手發展經濟,如此可以避免兩國差距的進一步拉大,蜀漢亦可尋覓時機,徐圖進取。
孔明雖決意實現先帝遺愿,以蜀漢一州之地對抗魏國九州,然而在眾寡懸殊的局面下,應當如何選擇作戰方略?從孔明后來的軍事行動綜合分析,孔明采取了出兵魏國防守相對薄弱之邊地,蠶食雍涼,奪取與魏國分庭抗禮之基,徐圖關中及中原的戰略。
當時蜀漢北部邊境面臨的形勢是:北伐以漢中為根據地,可以從漢中翻越秦嶺,北進關中,也可以西出隴右,蠶食雍涼。前路共有四條通道,從東向西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子午道是從漢中向東到洋縣,沿漢水向東再折向北,過寧陜縣,經子午鎮到長安,古人以北為子,以南為午,故稱子午道,此亦劉邦當年入蜀之通道。儻駱道也是從漢中向東,經成固到洋縣,沿儻水經駱谷關,再沿駱河到陜西周至,因其沿儻水、駱河而行,故得名儻駱道,其開辟時間較晚,路途艱險,歷史上使用極少。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今石頭河)開辟的翻越秦嶺的著名通道,南起漢中城北的褒谷口,北到郿縣的斜谷口,褒斜道南連入蜀的金牛道,是川陜之間的主要通道。陳倉道是漢中向西再向北,迂回經勉縣、略陽、青泥嶺、鳳縣、古散關,至陳倉(今陜西寶雞),此道北沿塔河,南連嘉陵江,道路平緩,然迂回費時[]。(整理自中國國家地理)
換言之,蜀漢進兵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出兵關中,直指長安,切斷關中與隴右的聯系,關門打狗,平定隴右,進而吞并雍涼,以為討賊抗敵之基,此策若成,蜀漢可坐擁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實力大大加強,隱隱有當年漢高祖劉邦平定關中、以窺天下之勢。且雍涼多產良馬,可組織一支精銳騎兵,將來與魏軍在平原的對決,又多勝算。缺點在于關中乃魏之戰略要地,長安重鎮若失,必天下震動,若魏軍集中優勢兵力與蜀漢戰略決戰,以蜀漢當時的實力,是絕對招架不起的。
蜀漢北伐時,魏軍兵力有多少,一直缺乏相關史料(竊以為是陳壽不敢直言蜀漢以弱克強、故為魏軍諱故),不過晉書記載司馬昭東討諸葛誕叛亂時給魏帝的上表中提到“今諸軍可五十萬”之語[8],雖然那時魏帝已經淪為傀儡,不過還不至于白癡到自己國家有多少兵力都不清楚,司馬昭在自己傀儡面前虛構兵力,似乎也沒那個必要。加上此時其他全國各地守軍、諸葛誕叛亂軍隊,總兵力大概估算有六十萬——七十萬左右[三]。由于魏國政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便有蜀漢、東吳兩大勁敵虎視眈眈,保留一支強大的軍隊理所當然,以此推論,孔明北伐時魏軍的總數量大致與此相差不遠,甚至更多也有可能,因為孔明歿后直到姜維大舉北伐前,魏國西線軍事壓力大減,有可能精簡西線兵力以集中對付東南東吳的威脅。
上面的數字在三國志裴注中也有例證,在孔明四次北伐時,曾提及司馬有“雍、涼勁卒三十余萬”[9]觀蜀漢軍隊數量,考察相關史料[10],基本保持在十萬左右,四、五次北伐時,應當接近十萬這個數字,前三次則相對較少。故可得出孔明北伐時魏蜀兵力比約為6:1,在下認為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客觀的。
若蜀漢直取長安,魏國為保戰略要地,會調集多大規模的兵力反撲,可想而知??酌鞯谝淮伪狈?,單是張合攻打街亭的部隊就高達五萬人[11],魏明帝親往長安督戰,加上曹真在郿的大軍,聞之令人膽寒。然而那時孔明攻打的不過隴右、祁山而已,若孔明旌麾指向長安,可以想象魏國會有多大的軍事反應。此時蜀軍已離開漢中,失去了巍巍秦嶺的天然防守優勢,將被迫與魏國在其擅長的平原地形上展開戰略決戰,難度可想而知。
以孔明一生謹慎的性格,兵指長安過于冒險,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且成功幾率實在不高,孔明既負托孤之重,豈能如此莽撞行事?——不是孔明不想賭一把,而是根本就賭不起。因此,北伐的第二種選擇,即蠶食雍涼、奪取與魏國分庭抗禮之基,徐圖關中及中原,也就順理成章了。此策略見效雖緩,然勝在步步為營,徐圖進取,頗有逐漸反客為主、量變到質變之妙。
這一策略與我朝立國倒頗為相似,太祖武皇帝當年的戰略主張,即著名的“農村包圍城市”,就是先從國民黨政府難以涉足的農村和山區下手開展工作??箲饡r期亦是如此,運動戰的思想和敵后根據地的建立,都是避開敵人主力,在敵人力所不及的地方發展力量。若是不顧客觀情況,一味把老毛子的理論當教條,張口就是洋大人語錄,一個勁往大城市鉆,跟優勢敵人硬碰硬,結果如何?王明、李德、博古同志早就給出了慘痛答案。即使到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羽翼已豐,可與國軍進行正面殲滅戰,三大戰役還不是先從國軍防守最為薄弱的東北開打,而非直奔平津而去。結果雖歷長達二十八年,其間更是屢遇艱難險阻,然我朝終開共和基業——奪取天下的時間確實長了點,不過非太祖之策,并無一策可開國。
網上舌辯滔滔之輩多論孔明不識時務、以卵擊石、空耗國力,然問其有何良策可興復漢室,卻皆鉗口結舌,并無一言。在下觀之,此等空談之士以一言贈之,實恰如其分:“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惫娉烧Z網:gyjslw.com
2. 震耳欲聾,嚴詞拒絕,眾寡懸殊是什么意思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嚴詞拒絕:用嚴厲的話加以拒絕。眾寡懸殊:形容雙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極大。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眾寡懸殊的意思
眾寡懸殊的意思是雙方人數具有很大的差別。即一方人特別多,另一方人特別少。
眾:指人多;寡:指人少;“眾“和”寡“是一對相對應的詞語。懸:表示極端的程度,形容距離特別大。
資料拓展:
【成語拼音】zhòng guǎ xuán shū
【成語出處】《隋書 楊善會傳》:“每恨眾寡懸殊,未能滅賊?!?br>【詞性】中性詞
【近義詞】寡不敵眾、眾寡不敵、大相徑庭、天懸地隔、天淵之別
【反義詞】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不相上下、半斤八兩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帶寡的成語有哪些
曲高和寡、
優柔寡斷、
孤雌寡鶴、
鰥寡孤獨、
清心寡欲、
孤陋寡聞、
郁郁寡歡、
小國寡民、
寡廉鮮恥、
孤家寡人、
寡人之疾、
沉默寡言、
孤鴻寡鵠、
寡不敵眾、
索然寡味、
輕諾寡信、
清湯寡水、
稱孤道寡、
失道寡助、
少言寡語、
抑郁寡歡、
裒多益寡、
眾寡懸殊、
眾寡不敵、
落落寡合、
寡鳧單鵠、
彼眾我寡、
敵眾我寡、
恬淡寡欲、
輕言寡信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上面是看圖猜成語上面很多人字下面是1個重疊的寡字
敵眾我寡 [dí zhòng wǒ guǎ][解釋]敵方人數多,我方人數少。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出自]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惫娉烧Z網:gyjslw.com
6. 震耳欲聾,嚴詞拒絕,眾寡懸殊是什么意思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嚴詞拒絕:用嚴厲的話加以拒絕。眾寡懸殊:形容雙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極大。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眾寡懸殊·夜以繼日同類的成語有哪些?
一、(眾寡懸殊)是主謂式成語,同類的例子如下:
精神煥發jīng shén huàn fā【解釋】煥發:光彩四射的樣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緒飽滿。
白黑不分bái hēi bù fēn【解釋】比喻清濁混亂,是非不明。
是非分明shì fēi fēn míng【解釋】正確與錯誤非常分明。
白黑顛倒bái hēi diān dǎo【解釋】顛倒:錯亂。指白黑不分、是非顛倒。
賓朋滿座bīn péng mǎn zuò【解釋】賓客朋友坐滿了席位。形容賓友聚會。
表里不一biǎo lǐ bù yī【解釋】表面與內在不一樣。
步履維艱bù lǚ wéi jiān【解釋】指行走困難行動不方便。
才華橫溢cái huá héng yì【解釋】才華:表現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學藝術方面而言,很有才華。
二、(夜以繼日)是偏正式成語,同類的例子如下:
黯然神傷àn rán shén shāng【解釋】指心神悲沮的樣子。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解釋】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緒低落的樣子;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本指心懷不好,臉色難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遠遠不如。
百尺竿頭bǎi chǐ gān tóu【解釋】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便宜行事biàn yí xíng shì【解釋】便宜:方便,適宜。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處理,不必請示。
半路出家bàn lù chū jiā【解釋】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
伯仲之間bó zhòng zhī jiān【解釋】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間:中間。比喻差不多,難分優劣。
不敗之地bù bài zhī dì【解釋】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后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搏手無策bó shǒu wú cè【解釋】搓著雙手,毫無辦法。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