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的成語「巋然不動」
成語“巋然不動”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巋然不動成語讀音:kuī rán bù dòng
成語簡拼:KRBD
成語注音:ㄎㄨㄟ ㄖㄢˊ ㄅㄨˋ ㄉㄨㄥ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紋絲不動、巍然不動
反義詞:風雨飄搖、搖搖欲墜
讀音糾正:巋,不能讀作“ɡuī”。
錯字糾正:巋,不能寫作“歸”。
成語辨析:巋然不動和“紋絲不動”都可形容人或物絲毫不動搖。但巋然不動是褒義成語;重在強調由于“堅強”或“堅固”而不動搖;“紋絲不動”;重在強調“絲毫不動?!?br>成語出處:西漢 劉安《淮南子 詮言訓》:“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高大挺立;難以撼動。
成語用法:巋然不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
成語造句: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毛澤東《西江月 井岡山》)
英文翻譯:absolutely still
日文翻譯:しっかりと微動(びどう)だにしない
成語“巋然不動”的擴展資料
1. 巋然不動中的然是什么意思然:·······的樣子巋然不動 ( kuī rán bù dòng ) 解 釋 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 出 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 示 例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 近義詞 紋絲不動、巍然不動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我自巋然不動”的前一句是什么?
“我自巋然不動”前一句是“敵軍圍困萬千重”。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整句意思是任憑敵軍團團圍困,我依然巋然不可撼動。
作品全文為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擴展資料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永新縣城30里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占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后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余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毛澤東得知消息后,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
黃洋界,距當年紅軍總部機關的茨坪約25華里,是寧岡、永新、酃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必經通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設有五大哨口,分別控制了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哨口最關鍵。敵我力量雖如此懸殊,但井岡軍民憑險抵抗,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該詞是毛澤東同志為贊揚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寫的。根據可知的參考資料來看,時間大約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當朱云卿把黃洋界保衛戰的情況向毛匯報后,毛澤東有了感觸,才能欣然命筆寫出《西江月·井岡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岡山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巋然不動的意思是什么
巋然不動,像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
【拼音】kuī rán bù dòng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白話釋義:得道的人就像山丘、巍然不動,而行路人將它作為目標來攀登。
擴展資料
一、巋然不動的近義詞
紋絲不動 [ wén sī bù dòng ]
釋義:一點兒也不動。形容沒有絲毫改變。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8回:“金蓮坐在床上,紋絲兒不動,把臉兒沉著?!?br>白話釋義:金蓮坐在床上,一點兒也不動,把臉兒黒沉著。
二、巋然不動的反義詞
桃之夭夭 [ táo zhī yāo yāo ]?
釋義:比喻事物的繁榮興盛。亦形容逃跑。
出處:戰國·孔子《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br>白話釋義:看見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鮮艷的桃花,聯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巋然不動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巋然不動的巋的音節是?
巋然不動 (kuī rán bù dòng) 解釋: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象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我自巋然不動,是一句詩嗎?
是的,他是 毛澤東詩詞名句“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出自《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巋然不動是什么意思?
【成語】:巋然不動
--------------------------------------------------------------------------------
【拼音】:kuī rán bù dòng
【解釋】: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象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
【出處】:《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br>【示例】: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
【近義詞】:紋絲不動、巍然不動
【反義詞】:風雨飄搖、搖搖欲墜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任它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這句話誰寫的?
前半句是清代詩人鄭燮寫的,這句話出自《題竹石》中的詩句。
意思是不管經受多大的磨難,照樣堅定有力,任憑你吹什么風都不動搖。
后半句是毛澤東寫的。這句話出自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
意思是任憑敵軍團團圍困,我依然巋然不可撼動。
擴展資料
《題竹石》作品賞析
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巖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巖”,“千磨萬擊”。
“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題畫蘭。
為竹設置的困難,是環境的惡劣。沒有肥沃的土壤,只有在“破巖”中“立根”;沒有溫室的保護,只有風霜雨雪的“千磨萬擊”;沒有安逸的條件,只有所面對的無常的“東西南北風”。
但,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竹頑強地活下來了,成長著。作者的用詞充分表現了對這一品格的贊頌:立根,寫它“咬定”;受難,寫它“還堅勁”;風云變幻莫測,用一“任”字展現了它的鎮定自若!
聯系作者剛正不阿的為人品格,聯系作者自成一格的藝術追求,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詩中的竹,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
《西江月·井岡山》賞析
這首詞匠心別運,畫意盎然。作者采用對比的手法、善用古語和成語,描寫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練,極富感染力,典型與高度概括了井岡山斗爭的形勢和特點。典型概括是這首詞一個突出的寫作手法。
作者在詞里熱烈贊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戰。黃洋界保衛戰是紅軍以弱克強、以少勝多的一個戰例,雖然這次保衛戰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一次戰斗,卻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它是整個井岡山斗爭的一個縮影。
它高度概括了整個井岡山斗爭的形勢和特點,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但紅軍民最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同時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包圍中,小塊紅色政區域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形勢,生動地表明堅持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對于爭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它是所有革命根據地能夠勝利發展的生動寫照。
作者在這首詞中沒有寫戰斗的具體過程,也沒有渲染戰場的慘烈景象,只寫了戰斗的重要地點和戰斗的結果,以根據地軍民歡慶戰斗勝利,敵人連夜逃遁結束,可謂別具一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題竹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岡山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巋然不動中的巋在詞語中的意思是?
巋然不動中的巋在詞語中的意思是?
巋 kui
部首 山 部首筆畫 03 總筆畫 08
巋
(1)
巋
kuī
(2)
(形聲。從山,歸聲。本義小山叢列)
(3)
同本義 [small-mountainous]
山小而眾,巋。--《爾雅·釋山》
(4)
高峻獨立的 [towering]
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沈括《夢溪筆談》
(5)
又如巋然獨存(堅固獨存而屹立不搖的樣子);巋然不動;巋崎(山勢險峻的樣子);巋巠(高峻)
(6)
高大 [tall and big]
巋巋穹崇。--《文選·王延壽·魯靈光賦》
而靈光巋然獨存。--《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
(7)
又如巋嵬
巋然
kuīrán
[towering;lofty] 高高挺立而顯得穩固的樣子
巋然不動
巋然獨存
巋巍
kuīwēi
[towering;lofty] 形容高大矗立的樣子
山峰巋巍
巋
(巋)
kuī ㄎㄨㄟˉ
(1)
高大屹立的樣子~巍?!徊粍?。
(2)
小山叢列。
鄭碼llkx,u5cbf,gbkbff9
筆畫數8,部首山,筆順編號25223511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我自巋然不動”的前一句是什么?
“我自巋然不動”的前一句是”敵軍圍困萬千重“,出自毛澤東所寫的《西江月· 井岡山》。
【原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譯文】
戰旗在山下搖蕩,戰鼓及軍號聲響徹山頭,任憑敵軍團團圍困,我依然巋然不可撼動整飭的防御工事已嚴陣以待,所以更加團結一心如筑成的堡壘。黃洋界上紅軍炮火轟鳴,快馬報之敵軍在漸濃的夜色中逃去
【創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 永新縣城30里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 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占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后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余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毛澤東得知消息后,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
黃洋界,距當年紅軍總部機關的 茨坪約25 華里,是寧岡、 永新、 酃縣進入井岡山腹地的必經通道。當年紅軍在井岡山設有五大哨口,分別控制了井岡山的五條道路,其中黃洋界哨口最關鍵。敵我力量雖如此懸殊,但井岡軍民憑險抵抗,最終以少勝多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該詞是毛澤東同志為贊揚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寫的。根據可知的參考資料來看,時間大約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當朱云卿把黃洋界保衛戰的情況向毛匯報后,毛澤東有了感觸,才能欣然命筆寫出《西江月·井岡山》。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