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本()”的成語「本鄉本土」
成語“本鄉本土”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běn xiāng běn tǔ成語簡拼:BXBT
成語注音:ㄅㄣˇ ㄒ一ㄤ ㄅㄣˇ ㄊㄨ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異國他鄉
成語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土:鄉土。本地或家鄉
成語用法:本鄉本土聯合式;作定語;指家鄉。
成語造句: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
英文翻譯:one's homeland <native land>
俄文翻譯:родные края
日文翻譯:生まれ故郷
成語“本鄉本土”的擴展資料
1. 暗語本鄉本土,不愿遷移的成語應該是安土重遷吧!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不愿輕易搬遷.形容留戀故鄉.安居樂業: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2. 何時提出鄉愁的概念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并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當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后,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后來被海外游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擴展資料
1、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
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3. 安于本鄉本土,不愿輕易遷移是什么成語
應該是安土重遷吧!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不愿輕易搬遷.形容留戀故鄉.安居樂業: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
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4. 本鄉本土什麼意思????
【解釋】指本地,家鄉?!境鎏帯棵鳌ゑT夢龍《古今小說·蔣興歌重會珍珠衫》:“你老人家女兒多,不把來當事了。本鄉本土少什么一夫一婦的,怎舍得與異鄉人做小?”【示例】就是~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反義詞】異國他鄉【語法】聯合式;作定語;指家鄉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5. 為什么北方少數民族屢次南下成功建立政權,而南方少數民族基本沒有敢北上漢族地區建立政權的?
這個可能與環境因素、文化程度、政治通明程度有關1、沿用一樓的說法,南方地區多山地、丘陵,與外界接觸較為不便,故有夜郎自大一說,可見南方地區少數民族與外界接觸之少。且由于較封閉的環境致使少數民族農業用具、武器等皆較為落后,自然打不過中原王朝。而北方少數民族利用強大的騎兵,南下廣闊的北方平原,中原王朝打不過也是正常的。2、文化程度也是受環境影響較深,與外界交流得少,自然難以建立輝煌的文化,而文化中例如文字是一個政的建立的重要條件。3、政治通明條件也是很關鍵的,北方少數民族一旦南下,總會掠奪中原王朝的人口,這中間有技術工人,也有文人士族,這些人一旦為少數民族所用,都會成為建立政的重要工具,例如建立王朝的統治機構等等,而南方少數民族種族觀念很強,掠奪到的文人大多數都被砍了,少數的也得不到重用,自然在政治素養方面南方就差北方不是一星半點了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6. 四字成語大全 帶鄉的有那些
:帶鄉字的成語 衣錦過鄉 他鄉遇故知 他鄉故知 告老還鄉 瘴鄉惡土 魚肉鄉里 心鄉往之 鄉書難寄 鄉利倍義 無何有鄉 武斷鄉曲 違鄉負俗 隨鄉入俗 入鄉問俗 人離鄉賤 偏鄉僻壤 拋鄉離井 貊鄉鼠攘 貊鄉鼠壤 冥漠之鄉 靡然鄉風 離鄉別土 離鄉別井 離鄉背土 斐然鄉風 不可鄉邇 背鄉離井 魚米之鄉 衣錦還鄉 物離鄉貴 鄉壁虛造 無何有之鄉 他鄉異縣 隨鄉入鄉 窮鄉僻壤 入鄉隨俗 離鄉背井 客死他鄉 近鄉情怯 背井離鄉 流落他鄉 還鄉晝錦 本鄉本土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7. 何時提出鄉愁的概念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并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當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后,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后來被海外游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擴展資料
1、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
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本內容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