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的成語「破琴絕弦」
成語“破琴絕弦”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破琹絶絃成語讀音:pò qín jué xián
成語簡拼:PQJX
成語注音:ㄆㄛˋ ㄑ一ㄣˊ ㄐㄩㄝˊ ㄒ一ㄢ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本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來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毀琴斷弦,表示世無知音,不再鼓琴。
成語用法:破琴絕弦作謂語、賓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破琴絕弦”的擴展資料
1. 伯牙絕弦 破琴絕弦的破是什么意思?破的意思是::毀壞
【出處】《伯牙鼓琴 / 伯牙絕弦 》——先秦:佚名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擴展資料
1、《伯牙鼓琴?》創作背景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呂氏春秋》一書中有關于伯牙絕弦的民間故事。
2、《伯牙鼓琴?》典故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庇谑菐熗絻扇藗淞烁杉Z,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闭f罷,就搖船漸漸遠離。來自gyjslw.com
2. 破琴絕弦的近義詞
破琴絕弦的近義詞絕響、毀琴斷弦、世無知音來自gyjslw.com
3. 破琴,絕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摔破琴,挑斷弦
【出處】《伯牙鼓琴 / 伯牙絕弦 》——先秦:佚名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擴展資料
1、《伯牙鼓琴?》創作背景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呂氏春秋》一書中有關于伯牙絕弦的民間故事。
2、《伯牙鼓琴?》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盾髯印駥W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鐘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肚俨佟酚涊d: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F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有關伯牙的事。來自gyjslw.com
4. 破琴絕弦是哪個歷史人物的名字?
《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龠x之間,而志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娮悠谒?,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來自gyjslw.com
5. 破琴絕弦和連綿不絕的絕意思一樣嗎?
破琴絕弦的意思是破壞古琴,斷絕琴弦,絕作斷解,連綿不絕的絕也作斷解,不會斷絕,所以意思是一樣的。來自gyjslw.com
6. 破琴絕弦近義詞
【成語】: 破琴絕弦 【拼音】: pò qín jué xián 【解釋】: 比喻知音斷絕。 【出處】: 《呂氏春秋·本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近義詞】:毀琴斷弦 【用法】: 作謂語、賓語;用于書面語來自gyjslw.com
7. 破琴絕弦近義詞
【成語】: 破琴絕弦 【拼音】: pò qín jué xián 【解釋】: 比喻知音斷絕。 【出處】: 《呂氏春秋·本味》:“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近義詞】:毀琴斷弦 【用法】: 作謂語、賓語;用于書面語來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