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的成語故事
“自知之明”的成語故事:
齊威王當上國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并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人要有自知之明是什么意思?
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習則針對性補不足,行事則揚長避短。gyjslw.com
自知之明的意思
自知之明,漢語成語,讀音為zì zhī zhī míng,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成語辨析
【近義詞】:?知己知彼
【反義詞】: 不自量力?
成語用法
作賓語;指了解自己的情況
示例
一個嚴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擴展資料:
近義詞
知己知彼,漢語詞語,拼音是zhī jǐ zhī bǐ,意思是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示例
對付敵人,一定要~,才能百戰百勝。 ◎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成語辨析
【近義詞】:了如指掌、明察秋毫、自知之明
【反義詞】:心中無數、不得要領、霧里看花gyjslw.com
關于自知之明的事例有什么啊?
1、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體格魁梧,十分漂亮。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長得一表人才,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全身的裝束和自己的模樣。他覺得自己長得的確、高人一等,于是隨口問妻子說:“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回答說:“您長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鄒忌心里不大相信,因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認的美男子,自己恐怕還比不上他,所以他又問他的妾,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些呢?”
他的妾連忙說:“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陪他坐著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順便又問客人說:“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鄒忌如此作了三次調查,大家一致都認為他比徐公漂亮??墒青u忌是個有頭腦的人,并沒有就此,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過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鄒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兩人交談的時候,鄒忌不住地打量著徐公。他自覺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了證實這一結論,他偷偷從鏡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調過頭來瞧瞧徐公,結果更覺得自己長得比徐公差。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反復地思考著這件事。既然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什么妻、妾和那個客人卻都說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總算找到了問題的結論。
鄒忌自言自語地說:“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于我??雌饋?,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br>2、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后,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系,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發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3、公元前712年,鄭莊公借口許莊公不聽周天子的命令,聯合齊、魯兩國消滅許國,在處置問題上齊歷公提議讓魯國管轄,魯隱公則提議讓鄭莊公管轄。鄭莊公量力而行將許國分成東西兩塊,東部由許莊公之弟許叔管,西邊交大夫公孫獲管轄。
4、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卻不知自己實際上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長平之戰時,秦軍將領白起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不顧實際環境,只會照搬照兵法的弱點,采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的方法將趙軍引入絕境。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全部覆沒了。
5、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
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
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gyjslw.com
自知之明全文翻譯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于尋??扇≈?,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尋??扇≈涿呛憔弥?。取名于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于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惡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后’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遷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因此,圣人從事于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坦蕩迎候萬物的涌現與流變而不抵觸畏避,生養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擾亂。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于無所成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是虛無的,但它的作用卻似乎無窮無盡。它是那樣的幽深莫測,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歸。它消磨了鋒角,排解了糾紛,柔和了光芒,渾同于塵俗。它無形無跡呵,像是很不確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還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覺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圣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虛而順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譯文】:
虛神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去強求一種非其不可的狀況維持,所以能夠長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好的行為典范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于眾人所不愿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處善于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處諧和相親,言行表里如一,公共關系易于清靜太平,辦事能干,行動善于應機順勢而行。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所以,它很少患過失。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畢露,難以長久。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準則。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譯文】
保持神魂與體魄的諧和統一,能不崩解離散嗎?圓融氣質以致柔順隨和,能像嬰兒一樣嗎?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體,能沒有任何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執著于名而順任自然嗎?在展身作為、功成身退的循環中,能像雌母一樣嗎?明于道而’發光’行進于一切領域,都能無須向顯學成見’借光’嗎?生它,養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執為仗恃,雖獲取較高的資格能卻不肆行宰制,這就叫做無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于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內的虛空,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是因為它營造的’無’發揮了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
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軌。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于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
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重視大患等同于對身家的珍重。為什么說得寵也像受辱一樣使人驚擾呢?因為:就其對人的驚擾程度而言,得寵更為下劣:得到它的時候為之驚喜難安,失去它的時候又為之驚慌恐懼,所以說得寵與受辱一樣,都是對身心安寧的驚擾。為什么說重視大患等同于對身家的珍重呢?因為:我之所以會看重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非顧慮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連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還會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擾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樣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護天下;像愛養自己的身家一樣愛養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
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就叫’夷’;聽它聽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著,就叫’微’。從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渾融無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現實世界是清晰具體的。它本身渺渺茫茫,無以名狀,不同于現實的具體存在。這就叫做沒有確定形狀的形狀,不可歸結于具體組分的顯象,它是不確定性的表征。圍繞著它團團轉,我們永遠也搞不清它的模樣。維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駕御現實的具體存在。能懂得返本復初,是維系于道的基本點。
《老子》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
古來善于當士的人們,微妙、幽深而通達變,深邃得令人難以測識。正因為難以測識,所以要勉強作形容:有時候,他們遲疑審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覺戒備得像是隨處都有強敵環俟,恭謹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時候,他們又像冰塊就要崩解融化一樣松跨散漫,敦敦樸樸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曠放豁達得就像虛空一樣;他們的那些似乎不相調諧的多面目表現使他們顯得很渾濁。
哪些人能在混濁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靜就能漸趨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穩得到長久的維持?懂得靈動變就能漸得長久的安穩。保持這種生存方式的基本點就是不去追求’無不具足’。正因為沒有’無不具足’,所以能歷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可能地使自己顯得虛若無有,盡可能地保持清靜,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態演變中,我們可以因此而觀察它們的循環反復。事事物物雖然紛紜繁雜,但它們都可以歸結于它們的根本。歸結到根本它們就顯示出始終如一的清靜,這就叫做恢復到“本來”。
懂得恢復“本來”就叫做達成了生存的恒常,懂得達到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有明于道。不懂得達成生存的恒常而胡作非為,就會充滿兇險。懂得達成生存的恒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眾人的擁戴,得到眾人的擁戴就可以統攝全局,統攝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樣,像天一樣就可以進而像道一樣,可以永久存在,終身沒有危險。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親近他、贊譽他。
再次的統治者,人們畏懼他。
最次的統治者,人們輕侮他。
威信有所缺損,就會導致整個威信架構的倒塌,閑著點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辦理妥當了,百姓們卻說’我們是自然而然的’。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因為大道廢棄了,
才提倡(有了)“仁義”。
聰明智慧(逐奪利、投機取巧的心機)出現了,才有了狡詐和虛偽。
家庭六親之間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
國家昏亂了,才出現貞節、忠誠之臣。
《老子》第十九章
【原文】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譯文】
拋棄賢圣威及威成見,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處;拋棄仁、義等道德律則,人民將恢復他們的孝慈本性;拋棄技巧與厚利的助紂與誘引,盜賊將自動消失。
不過,這三項措施作為治標之舉,還不足以治本,所以,應把它們作為從的措施并繼之以更為基本的總體原則:表現純真,持守混沌,減少私心雜欲。
《老子》第二十章
【原文】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譯文】
拋棄顯學成見等路況知識,可以無憂在途。
那些去應諾附從的與那些去呵斥抗拮的,能有多大差別?那些在欣賞喜慰的與那些在嫌惡厭棄的,又相差多少?他人所畏避的,難道就非畏避不可嗎?這種盲從風氣久遠以來到處蔓延,什么時候都沒完沒了!
人們真是喧鬧喜樂、風光滿面,就像享用著盛宴的美食,就像春日里奔赴高臺。唯獨我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隨潮同流的跡象,就像嬰兒還不懂得言笑作態,嫻靜而慵懶,因不附從于任何潮流而顯得無所歸。
人們似乎都有充足的裝備,而我卻顯得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呵,混混沌沌的。人們似乎精明而睿智,而我卻顯得糊里糊涂。人們勤緊而利索,而我卻在無可無不可地閑散游蕩。搖曳靈活呵,就像大海一樣;飄忽散漫呵,無拘無束。人們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領,而我卻總是不輕易出離混沌無名,就像不堪成器的鄙樸一樣。我將繼續我的特立獨行,我崇尚求得于道。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
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甚高德位的行為形貌是對道的效仿。道化生萬物的過程表現為恍恍惚惚的不確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有了相對確定的形態停駐;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又有了相對穩定的結構實體的呈現。在具象的實體世界,窈窈冥冥之中可以捕捉到某種情態表現。這情態表現非常本真,它蘊含著源之于道的德的信息。從古到今,這一系列表現從未改變,閱遍了眾多人群王朝、物類王朝的興衰變遷。我是怎么知道這些人群王朝、物類王朝的基本狀況的呢?就是通過觀其情察其德而得知的。
《老子》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能不斷地凹陷成’盅’則能不斷地自我充盈,懂得護守現成的穩定則能得到真正的逐漸更新,少取則真得,貪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因此,圣人渾融一體而為天下前行探路。不執著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長遠在途。因為他不執著于名而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把他作為對立面而與他爭。古時候所說的’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么會是空話呢?它實在是一個很全面的概括。gyjslw.com
自知之明的典故?
自知之明之曹參曹參當漢相國,仍然行無為之治,每日飲酒,幾乎什么事都不干。長此以往,不但同僚不能理解,就連漢惠帝也沉不住氣了。相國的職責,乃是治理國家,干預朝政大事,為皇帝排憂解難,現在曹參身為相國而不治事,莫非由于我年輕而看不起我嗎?當時曹參的兒子也在朝中為官。漢惠帝讓他回家質問父親:先帝當年托付重臣輔佐當今皇上,皇上現在還年輕,你曹參身為相國,卻每日飲酒,也不向皇上請示匯報,這樣怎么考慮天下大事啊?曹參之子機靈,回家勸諫父親,隱瞞了惠帝的話,只當是自己的意見。曹參一聽,勃然大怒,把他狠狠地打了兩百皮鞭,叱道:“你小子知道什么?也敢談論天下大事!趕快給我進宮伺候皇上去!”曹參責打的是自己的兒子,得罪的卻是皇帝老子。這下漢惠帝當真生氣了,在朝會上當面譴責曹參。曹參自然裝糊涂,馬上脫帽謝罪,然后發言:“請陛下自己考慮一下,陛下的圣明神武比得上高帝嗎?”惠帝說:“我怎敢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陛下看我與蕭何,哪一個更加高明?”惠帝說:“依我看,你似乎不及蕭何?!庇谑遣軈⒗^續說道:“陛下說的是!高帝與蕭何平天下,定法令,一應俱全,明確無誤,現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我等一班朝臣守住職位,按部就班,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變,不也就可以了嗎?”惠帝無言以對,只得說:“好!曹參!現在你可以回去休息了?!眊yjslw.com
怎樣才算有自知之明?
自知是一切好品質的基礎,無論在何種年齡段,擁有自知之明的人其心理發展層面是趨于成熟的,通常行為都不會太偏差。
怎樣才算有自知之明?
自知是體現在對自己立場的認知上:
熱心腸小姐看到一位曾經靠著意志力狂減30多斤,從小胖妞變成了令人驚艷的美女同事在朋友圈發了一組各式甜品的照片,便在照片下留言:要管理好身材哦。同事小姑娘回復到,太誘人了,沒辦法??!這時最近學了點營養學的熱心腸小姐,便從熱量糖分滔滔不絕講到意志力管理,如此一番后,微信的對話框再也沒了聲息。
有時候一腔熱心腸并不能真正幫助到別人,因為你提供的,不一定是別人所需要的。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別人好,如果不是合適的立場,聽的人(比如上文中的同事)難免會覺得被居高臨下的批評了。從能力和資格上來說,同事能夠減掉三十多公斤,并保持下來,哪輪得到熱心腸小姐的空口滔滔而談,就是旁人也不會信服的。那這種情況下有類似經歷的我們該如何改進呢?
首先要把面對封殺的擔心或不悅放在一邊,反思一下整個事情的過程。以上文為例,同事小姑娘這么有自制力,興許那些甜品只是小姑娘為了犒勞自己連日加班好不容易完成項目的自我犒賞。至于身材什么的,熱心腸也不是小姑娘親媽或男朋友,家人都沒有發話,熱心腸憑什么要去強勸?花你家錢了么?吃你家甜點了么?當想通了這一點,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面對和認錯,例如,熱心腸小姐發覺自己的一番言論既沒立場也沒有資格后,立馬私下跟小姑娘道個歉,曾經的友誼才得以挽回。
自知是體現在自我需求的了解上:
瑪麗在任職副院長的時候,因為向院長要求更多的配給被拒之后,又拿出她的老戲碼:(威脅做人認真又老實的院長)說他要辭職。因為說了太多次了,所以院長也早有心理準備并私下物色幾個適合的人選。所以這一次院長真的同意瑪麗辭去副院長的工作,讓她重新回到教授的工作上。當瑪麗看到辭職書被批準的時候,覺得后悔了。經過幾天的徹夜未眠,她鼓起勇氣去找了院長,告訴院長,他辭職的行為實在是太過沖動,現在覺得后悔了。院長問她為什么覺得后悔,她誠實的承認后悔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頭銜的光環。院長告訴瑪麗,他感謝她的道歉和誠實,也能了解她的心情,但他不能接受瑪麗是為了頭銜要重新回到這個工作。
在做重要決定的時候一定要先想想看支持自己下決定的原因是什么,而這個原因跟自己的內心需求是否吻合。以上文為例,雖然戀棧的原因是錯的、不可取的,但若是早早明白自己的需求,就不致于太過矯情,以致把自己擁有的所愛(頭銜光環)送了出去。
雖然上文是一個職場的例子,但與人際關系是相通的;若想要與某人交好,又有機會在眼前,先問問自己為什么想與此人交好,想清楚了就不要太矯情。
做人貴在自知,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不要太過矯情。也要知道自己的立場,千萬別自以為是,縱使是好心幫別人決定這個和那個,其實都會讓人不愉快(有誰希望被告知該如何如何做),難怪古書上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所以喜歡指導別人的朋友們出手前先想一想!要做個大決定之前也先好好想一下!gyjslw.com
自知之明什么意思意思
自知之明 [zì zhī zhī míng]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出 處《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眊yjslw.com
成語“自知之明”擴展:
成語注音:ㄗˋ ㄓ ㄓ ㄇ一ㄥˊ俄文翻譯:знать себя <познай самого себя>
造句:瞿秋白《亂彈 水陸道場》:“然而阿斗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昏庸無用。”
成語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gyjslw.com
成語謎語:經常照鏡子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解釋: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明智。指對自己的(優)缺點了解得透徹。明:明智。
反義詞:不自量力
成語用法:自知之明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英文翻譯:know on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簡拼:ZZZM
錯字糾正:明,不能寫作“鳴”。
日文翻譯:おのれを知(し)る明(めい)
其他翻譯:<德>Selbsterkenntnis<法>se faire une idée juste de soi
成語讀音:zì zhī zhī míng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自嘆弗如、自慚形穢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