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丙吉問牛」的成語故事
“丙吉問牛”的成語故事:
西漢宣帝時期,丞相丙吉十分關心百姓的疾苦,他經常外出考察民情,一次外出,他見一群人在斗毆,他沒有去制止,而看到一頭牛在吃力地拉車。他卻停下叫人去詢問,下屬說他只重畜不重人,他解釋說牛影響農事,直接影響國計民生丙吉問牛的故事從哲學的角度分析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后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丙吉問牛的相關
唐代韓滉《五牛圖》上乾隆題字的內容:清高宗弘歷題詩“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齙詎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認為其借用漢代名臣丙吉見喘問牛的故事,表示關心民事,一心為國。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丙吉問牛!什么意思?謝謝
西漢時有個宰相叫丙吉,一次出巡見有人斗歐卻沒制止,見有一牛在吃力拉車,卻讓手下去查問,手下說只重畜生不重人,丙吉說牛影響農業民生,關系民生大計,此成語由此而來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文言文《丙吉問牛》的翻譯是什么?
(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毆,路邊躺著死傷的人。然而,丙吉卻不聞不問,驅車而過;掾史感到很奇怪,暗自納悶兒。
過一會兒,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馬上讓車夫停車詢問緣由。
下不解,問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輕人。
丙吉回答說:’行人斗毆,有京兆尹等地方官處理即可,我只要適時考察其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這樣就可以了。丞相是國家的高級官員,所關心的應當是國家大事。而問牛的事則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頭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么現在的氣節就不太正常了,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我過問了牛的事兒。’
(漢朝還于農業社會,農事如果不好,勢必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丙吉問牛而不問人,說明他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原文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
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
掾史獨謂丞相前后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br>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出自:《漢書·丙吉傳》
丙吉,字少卿。魯國(今山東)人 。西漢名臣。
丙吉少時研習律令,初任魯國獄史,累遷廷尉監。漢武帝末奉詔治巫蠱郡邸獄,期間保護皇曾孫劉詢(漢宣帝)。后任大將軍霍光長史,建議迎立漢宣帝,旋封關內侯。地節三年(前67年),為太子太傅,遷御史大夫。宣帝即位后,口不言保護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得知實情后,封丙吉為博陽侯。神爵三年(前59年)任丞相。政尚寬大。掾史不稱職,輒給長假以去。
五鳳三年(前55年),丙吉去世,謚號’定’。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擴展
恰巧相似,開國總理周恩來也有一個問鹽的逸事。
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天,周恩來突然要負責保管他們家現金和存款的工作人員楊金銘仔細匯報他家近兩個月的收支情況。在此之前,一般只是每到月底,才由工作人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為什么丙吉問牛喘,而兵刑、錢谷不對?這則寓言是...
啟示: 清代乾隆年間筆記小說作者沈起風,在《諧鐸》中有一篇題為《壯夫縛虎》的文章,其大意是:山東蘭山地勢險惡,常有猛虎為害。有位名叫焦奇的壯漢,力大無比。一日入山,他打死兩虎扛于雙肩,并活捉幼虎一只,下山時鄉眾皆驚。某富戶設宴款待。席上,他陳述打虎經過,在一片稱贊聲中,焦奇愈加夸大其詞。忽有一貓跳上桌搶食,當焦得知此貓并非主人所養后,便接連數拳,致使盤碗盡碎,窗欞盡裂。然而,貓跳來竄去,一一躲過。最后,焦奇呆呆地望著貓拖著尾巴慢步竄回鄰舍。結果,惹得主人大笑不已,焦奇只得羞慚而去。 文章通過一則虛構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樸素的真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力能縛虎的英雄,卻不是捉貓的好漢。同理,現實生活中善于舞槍弄棒的武術健將,卻不一定是繡花能手;學術超群的家、教授,有的卻在領導崗位上敗下陣來?! ∈澜缟系氖挛锸菑碗s的,我們看問題的眼光也必須復雜些。不能只看正面,不看反面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一一丙吉問牛出處及意思。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币馑迹嚎吹脚5漠惓O肫鹛鞖庾兓?,用于贊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丙吉趕牛的故事是什么?
丙吉問牛 (bǐng jí wèn niú) 解釋: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贊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丙吉問牛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丙吉,字少卿,魯國人。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后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鞭蚴纺朔?,以吉知大體。翻譯:丙吉,西漢宣帝時期丞相?!稘h書·丙吉傳》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行人斗毆,其中一人頭破血流,橫尸路邊。丙吉卻不聞不問,驅車而過。過一會,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馬上讓車夫停車詢問緣由。下不解,問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輕人?丙吉回答說:“丞相是國家的高級官員,所關心的應當是國家大事。行人斗毆,有京兆尹等地方官處理即可,無需一國之相親理,我只要適時考察地方官的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就可以了。而問牛的事則不同,現在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今天的天氣就不太正常,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 漢朝還于農業社會,農事如果不好,勢必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丙吉問牛而不問人,說明他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丙吉問牛喘 似不爾是什么意思?
“丙急問牛喘。而兵刑、錢谷不對;非不對也。是不能也.”出自沈起鳳《壯士縛虎》丙吉:漢朝人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丙吉問牛文言文翻譯
漢書 丙吉問牛【原文】吉①又嘗出,逢清道②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吏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吏獨謂丞相前后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③典調和陰陽,職所當憂,是以問之?!鞭蚴纺朔约篌w。《漢書·丙吉傳》【注釋】①吉:即丙吉,武帝時人。曾救助宣帝,宣帝時為丞相,寬厚謙退,有政聲。②清道:皇帝出門時先令道路清凈。③三公:指軍事、政務和監察三方面的最高長官。此處指丞相?!咀g文】丙吉曾出行,碰上清道民夫成群斗毆,死傷滿路,丙吉卻不聞不問,官十分奇怪。丙吉繼續前行,碰到有人追趕一頭牛,牛氣喘吁吁熱得吐出了舌頭。丙吉停下車,叫騎馬的小吏去問:“追趕這牛跑了幾里路?”官說丞相應當過問的事不過問,不該管的卻管了,有人以此譏笑丙吉,丙吉說:“百姓斗毆殺傷,是長安令、京兆尹職務范圍內所要禁止、防備并追捕的,每年年終由丞相考察他們的業績,上報皇帝再行賞罰罷了。宰相不必親自辦理小事情,不應當過問路上斗毆的情形。但現在還是早春,不很熱,恐怕這牛沒跑多遠便因太熱而喘息,這表示天時節氣不對,怕對農事有妨害。丞相職務是總攬全局調和陰陽,這事是我職務范圍內的事,所以過問。”官才心服口服,認為丙吉識大體顧全局。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丙吉問?!睌U展: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丙吉問牛作賓語、定語;用于官員。
成語讀音:bǐng jí wèn niú
造句:明·蕭良有《龍文鞭影》第四卷:“孫陽識馬,丙吉問牛。”
成語解釋: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贊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簡拼:BJWN
成語注音:ㄅ一ㄥˇ ㄐ一ˊ ㄨㄣˋ ㄋ一ㄡˊ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