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從流”「從諫如流」
成語“從諫如流”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従諫如流成語讀音:cóng jiàn rú liú
成語簡拼:CJRL
成語注音:ㄘㄨㄥˊ ㄐ一ㄢˋ ㄖㄨˊ ㄌ一ㄡ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從善如流
反義詞:獨斷專行、諱疾忌醫、剛愎自用
讀音糾正:諫,不能讀作“jiǎn”。
錯字糾正:諫,不能寫作“柬”。
成語出處:漢 班彪《王命論》:“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起?!闭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諫:直言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水從高處往下流一樣順暢自然。舊指帝王樂意聽取下屬的批評意見。
成語用法:從諫如流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樂于接受批評意見。
成語造句:也有少數聰明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臧克家《納諫與止謗》)
英文翻譯:readily accept somebody's correct opinion or advice
成語“從諫如流”的擴展資料
1. 我國歷史上敢于直諫的賢臣和從諫如流的明君有哪些1、戰國:齊桓公與管仲齊桓公能聽鮑叔牙的建議,任用仇人管仲為相,心懷可謂寬廣.管仲能夠盡心輔佐,提出“尊王攘夷”建議,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可謂忠心.2、戰國:齊威王與鄒忌,“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典型的善于進諫,講究方法的事例.3、三國:劉備與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能夠用人不疑,處處聽從軍事安排.諸葛亮嘔心瀝血,也成楷模.4、唐朝:唐太宗與魏征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即使魏征大庭廣眾下責難他也能虛心接受.魏征也能剛直不阿,看到皇帝不足,及時提出,從不考慮后果.魏征死,太宗傷心的說:我失去了一面鏡子.所謂主明臣直,他們的清明是互相成就的.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如何理解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
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對各種不同意見都必須聽取,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于直言,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不準以任何理由和名義縱容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歷史上從諫如流的明君至少5個
戰國:齊桓公與管仲齊桓公能聽鮑叔牙的建議,任用仇人管仲為相,心懷可謂寬廣.管仲能夠盡心輔佐,提出“尊王攘夷”建議,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可謂忠心.戰國:齊威王與鄒忌,“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典型的善于進諫,講究方法的事例.西漢:漢武帝和東方朔漢武帝喜歡游戲, 為政之暇, 常出謎語, 讓侍從猜測。東方朔每猜必中, 應答如流, 很快得到寵幸。而東方朔則利用接近皇帝的機會, 屢屢向漢武帝諫諍國政。三國:劉備與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能夠用人不疑,處處聽從軍事安排.諸葛亮嘔心瀝血,也成楷模.唐朝:唐太宗與魏征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即使魏征大庭廣眾下責難他也能虛心接受.魏征也能剛直不阿,看到皇帝不足,及時提出,從不考慮后果.魏征死,太宗傷心的說:我失去了一面鏡子.所謂主明臣直,他們的清明是互相成就的.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如何理解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于直言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于直言,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示范行動引導黨員、干部打消自我批評怕丟面子、批評上級怕穿小鞋、批評同級怕傷和氣、批評下級怕丟選票等思想顧慮。貫徹落實好這一要求,對于嚴肅認真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具有重要意義。領導干部從諫如流、善納雅言,才能集思廣益、減少失誤。只有放低姿態開門納諫,才能贏得廣大黨員群眾的信任,黨員群眾才敢仗義執言說真心話,敞開心扉給你提意見,誠心誠意指出你的缺點,真心實意支持和幫助你的工作。要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誠心接受同志的批評,認真對待組織指出的問題,尤其要聽得進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銳批評。事實表明,越是提得尖銳的意見,越有可能是群眾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的問題,越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反思。絕不能利用手中力壓制批評,對提批評意見的同志搞背后打擊報復、秋后算賬。敢于批評,才能激濁揚清、扶正祛邪。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庸俗哲學,往往是歪風邪氣滋生蔓延的溫床。領導干部要帶頭開展批評,帶頭和不正之風作斗爭,敢唱“黑臉”,敢說“硬話”。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帶頭搞好領導班子內部的相互批評,敲當面鑼、打對面鼓,開誠布公、直截了當地指出缺點錯誤。對下的問題和不足,該點名的點名,該教育的教育,該批評的批評,該處分的決不姑息遷就。領導干部對上級領導和上級機關的工作失誤,也要敢于反映真實情況,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不能報喜不報憂,看人下菜、看領導臉色說話。要積極營造講真話、實話、心里話的良好環境。領導干部要鼓勵批評、歡迎批評、支持批評,像病人渴望醫生診斷自己病情那樣真誠期盼別人批評,讓批評在全黨蔚然成風,成為黨內政治生活的常態。要放下身段,走進群眾,廣開言路,開門納諫,讓人感受到自己虛心聽取意見的誠意,以實際行動幫助他人消除顧慮、放下包袱、暢所欲言。對有質量、有價值的批評意見要及時予以表揚,對阿諛奉承、夸大其詞的溢美之詞要保持警惕,及時制止。黨內工作會議的報告、講話以及各類工作總結,既要講成績和經驗,又要講問題和不足,而且要把問題和不足講充分講具體。分析問題,既要講客觀原因,更要把主觀原因講充分講具體。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從諫如流是什么意思?
從諫如流cóng jiàn rú liú【解釋】:諫:直言規勸。聽從規勸像流水一樣自然。形容樂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出自】:漢·班彪《王命論》:“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赴?!薄臼纠浚阂灿猩贁德斆鼽c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 ◎臧克家《納諫與止謗》【近義詞】:從善如流【反義詞】:獨斷行、諱疾忌醫、剛愎自用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舉例敢于進建德賢臣與從諫如流的明君
魏征 與 唐太宗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臺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征早年值隋末戰亂,曾投瓦崗起義軍。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圖籍的洗馬官。魏征太宗即位,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貞觀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于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后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不受到。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后世都有重要影響。事例:由于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后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惯€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并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臺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1]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F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后大驚,當即深表內疚,并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并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如何理解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于直言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于直言,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示范行動引導黨員、干部打消自我批評怕丟面子、批評上級怕穿小鞋、批評同級怕傷和氣、批評下級怕丟選票等思想顧慮。貫徹落實好這一要求,對于嚴肅認真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具有重要意義。領導干部從諫如流、善納雅言,才能集思廣益、減少失誤。只有放低姿態開門納諫,才能贏得廣大黨員群眾的信任,黨員群眾才敢仗義執言說真心話,敞開心扉給你提意見,誠心誠意指出你的缺點,真心實意支持和幫助你的工作。要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誠心接受同志的批評,認真對待組織指出的問題,尤其要聽得進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銳批評。事實表明,越是提得尖銳的意見,越有可能是群眾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的問題,越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反思。絕不能利用手中力壓制批評,對提批評意見的同志搞背后打擊報復、秋后算賬。敢于批評,才能激濁揚清、扶正祛邪。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庸俗哲學,往往是歪風邪氣滋生蔓延的溫床。領導干部要帶頭開展批評,帶頭和不正之風作斗爭,敢唱“黑臉”,敢說“硬話”。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帶頭搞好領導班子內部的相互批評,敲當面鑼、打對面鼓,開誠布公、直截了當地指出缺點錯誤。對下的問題和不足,該點名的點名,該教育的教育,該批評的批評,該處分的決不姑息遷就。領導干部對上級領導和上級機關的工作失誤,也要敢于反映真實情況,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不能報喜不報憂,看人下菜、看領導臉色說話。要積極營造講真話、實話、心里話的良好環境。領導干部要鼓勵批評、歡迎批評、支持批評,像病人渴望醫生診斷自己病情那樣真誠期盼別人批評,讓批評在全黨蔚然成風,成為黨內政治生活的常態。要放下身段,走進群眾,廣開言路,開門納諫,讓人感受到自己虛心聽取意見的誠意,以實際行動幫助他人消除顧慮、放下包袱、暢所欲言。對有質量、有價值的批評意見要及時予以表揚,對阿諛奉承、夸大其詞的溢美之詞要保持警惕,及時制止。黨內工作會議的報告、講話以及各類工作總結,既要講成績和經驗,又要講問題和不足,而且要把問題和不足講充分講具體。分析問題,既要講客觀原因,更要把主觀原因講充分講具體。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聞過即改,從諫如流 賞析
俗話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在管理過程中,領導者的決策不會是十全十美。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領導者應當具備海納百川的胸懷,對不同的聲音,讓身邊的諫言,時時警醒自己,提高自己,無則加勉,聞失即改。這樣不但不會降低威望,反而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信譽,為今后的開展工作提供有力的、高效的保障。唐太宗李世民納諫改過的事例,為后世管理者作出了光輝的典范。唐太宗面對不分時間、不講場合而直言進諫的魏征,有怕有恨有愛,有一次甚至想把魏征處死,事后饒過了魏征,更加地重用魏征。唐太宗愛才、從諫如流、聞過即改的心胸與品質,成就了“貞觀之治”之盛世。因此,從諫如流、聞過即改,是做好領導的必備品質。有如此領導,我們的教育才有發展,我們的學生才能更加茁壯成長。如此,國家幸甚!社稷幸甚!當然,也有一些領導,姑且稱之為針眼領導,面對教師的諫言,或百般掩飾,矯過飾非,或當鼓噪,耳邊之風,或陽聽陰違,置之不理,更甚者,則是暗中打擊,踩入泥底。有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事例。某校長在一次會上要求老師們暢所欲言,一教師感于責任,直言學校、領導的失著。在隨后的日子里,好事總與他失之交臂。如此之人,令人寒心!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從諫如流的童話故事 謝謝了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派大將欒武子率軍援鄭國,楚國只好從鄭國收兵,欒武子乘機攻打蔡國,楚王立刻派兵增援蔡國。欒武子采用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的建議不打而撤軍。后來他又聽取他們三人善意的規勸,成功地消滅蔡國、楚國及沈國。
【出處】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 蹲髠鳌こ晒四辍?br>【解釋】從:聽從;善:好的,正確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聽從別人的意見
【相近詞】從諫如流、從善若流
【反義詞】獨斷行、剛愎自用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聞過即改,從諫如流 賞析
俗話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痹诠芾磉^程中,領導者的決策不會是十全十美。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效率,領導者應當具備海納百川的胸懷,對不同的聲音,讓身邊的諫言,時時警醒自己,提高自己,無則加勉,聞失即改。這樣不但不會降低威望,反而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信譽,為今后的開展工作提供有力的、高效的保障。唐太宗李世民納諫改過的事例,為后世管理者作出了光輝的典范。唐太宗面對不分時間、不講場合而直言進諫的魏征,有怕有恨有愛,有一次甚至想把魏征處死,事后饒過了魏征,更加地重用魏征。唐太宗愛才、從諫如流、聞過即改的心胸與品質,成就了“貞觀之治”之盛世。因此,從諫如流、聞過即改,是做好領導的必備品質。有如此領導,我們的教育才有發展,我們的學生才能更加茁壯成長。如此,國家幸甚!社稷幸甚!當然,也有一些領導,姑且稱之為針眼領導,面對教師的諫言,或百般掩飾,矯過飾非,或當鼓噪,耳邊之風,或陽聽陰違,置之不理,更甚者,則是暗中打擊,踩入泥底。有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事例。某校長在一次會上要求老師們暢所欲言,一教師感于責任,直言學校、領導的失著。在隨后的日子里,好事總與他失之交臂。如此之人,令人寒心!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如何理解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
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對各種不同意見都必須聽取,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于直言,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不準以任何理由和名義縱容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