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滅虢」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假道滅虢”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要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同時給虞國送去寶馬和貴重禮物。虞國國君貪財,大夫宮之奇勸阻說:“虢國是虞國的近鄰,它的滅亡必然會導致虞國滅亡。”虞國君主不聽勸諫,答應晉軍過境,結果晉國滅掉虢國立即滅虞假道滅虢智計穩,誰知暗中以藏鉤.怎么讀
假道滅虢智計穩,誰知暗中以藏鉤。 讀法: jiǎ dào miè guó zhì jì wěn ,shuí zhī àn zhōng yǐ cáng gōu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假道滅虢與哪個成語出
假道滅虢 [jiǎ dào miè guó] 生詞本基本釋義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出 處《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卑倏漆屃x春秋時期,晉獻公要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同時給虞國送去寶馬和貴重禮物。虞國國君貪財,大夫宮之奇勸阻說:“虢國是虞國的近鄰,它的滅亡必然會導致虞國滅亡?!庇輫鞑宦爠裰G,答應晉軍過境,結果晉國滅掉虢國立即滅虞。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假道伐虢 這個典故的由來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 產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滅虢?!?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 態,把力量滲透進去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 晉如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 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立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里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 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吧?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壁,高興得嘴都合不擾。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到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 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 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 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 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再 乘機突然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千字文中“晉楚爭霸 趙魏困橫 假道滅虢 踐土會盟”中包含哪三個成語?
圍魏救趙wéi wèi jiù zhào[釋義] 指攻擊敵人后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盵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用法] 用于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結構] 連動式。唇亡齒寒chún wáng chǐ hán[釋義] 亡:沒有。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兩者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關。[語出]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共虞、虢之謂也?!盵正音] 亡;不能讀作“mánɡ”。[辨形] 齒;不能寫作“尺”。歃血為盟 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嚙血為盟 指咬臂出血,發誓定盟,以示堅決。咬血為盟 指咬臂出血,發誓定盟,以示堅決。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假道伐虢成語接龍,后面該怎么接
虢開頭的成語沒有,不好接龍。虢成語:滅虢取虞、假途滅虢、暮虢朝虞、假道滅虢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晉獻公假途滅虢主要內容
典故簡介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國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境),但虞(今山西平陸北)鄰虢的北境,為進攻虢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采用大夫荀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愿作攻虢先鋒。
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區青龍澗河北岸的李家窯村)。十二月初一破城滅虢。后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后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這次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揭示了軍事斗爭的一些重要規律,給后世留下重要的啟示和教益。
《呂氏春秋》:
晉獻公想攻打虢國,但去虢國需從虞國經過。于是就派荀息去向虞國借路以便攻打虢國。荀息說:“請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產的良馬作為禮物贈給虞公,這樣去請求借路,虞公就一定會同意?!睍x獻公說:“垂棘之璧是先君傳下來的寶貝;屈地所產的良馬是我的坐騎。如果他們接受了我們的禮物而又不借給我們路,那可怎么辦?”荀息說:“這情況不會出現,他們如果不借路給我們,一定不會接受我們的禮物;如果他們接受我們的禮物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再說了,把垂棘之璧屈地產的良馬送給虞國,就好像我們把垂棘之璧從內府轉藏到外府,把屈地產的良馬從內廄牽出來關到外廄里。有什么好擔憂的呢?”晉獻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屈地出產的良馬作為禮物,再加上把垂棘之璧送給虞國,以借路攻打虢國。虞公一看寶玉和駿馬,就一口答應了荀息。宮之奇勸虞君說:“不能答應呀,虞國跟虢國,就像車牙跟車輔,車牙依賴車輔,車輔也依賴車牙,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勢。古人有句話說:‘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ù烬X相依的來歷)虢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虞國;虞國不被滅亡,靠的是有虢國。如果我們借路給晉國,那么虢國早晨滅亡,虞國晚上也就會跟著滅亡。怎么能借路給晉國呢?”虞公不聽宮之奇的話,把路借給了晉軍。荀息帶兵消滅了虢國。再回軍又消滅了虞國。荀息拿著玉璧牽著駿馬回來向晉獻公報告。獻公高興地說:“玉璧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馬的年齡稍微長了一點?!彼哉f,小利是大利的禍害。
原文:
昔者晉獻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請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以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猾I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寶也;屈產之乘,寡人之駿也。若受吾幣而不吾假道,將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猶取之內府而藏之外府也,猶取之內皁而著之外皁也。君奚患焉?』獻公許之。乃使荀息以屈產之乘為庭實,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濫于寶與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虞之與虢也,若車之有輔也,車依輔,輔亦依車,虞、虢之勢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齒寒?!狗螂街煌鲆彩延荩葜煌鲆惨嗍央揭?。若假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從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聽,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還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牽馬而報。獻公喜曰:『璧則猶是也,馬齒亦薄長矣?!还试恍±?,大利之殘也?!秴问洗呵铩穂2]
詳細簡介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 晉國 向 虞國 借路去攻打 虢國 ,在滅 虢 后的回師途中,把 虞國 也滅了。后以“假途滅虢”泛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行滅亡對方之實的計謀?!度龂萘x》第五六回:“ 玄德 又問如何。 孔明 曰:‘此乃假途滅 虢 之計也,虛名收 川 ,實取 荊州 ?!?明 楊慎 《滇載記》:“殺虎子而還喂其虎母,分狙栗而自詐其狙公,假途滅 虢 ,獻璧吞 虞 ,金印玉書,乃為釣魚之香餌?!?br>戰爭背景
這次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揭示了軍事斗爭的一些重要規律,給后世留下重要的啟示和教益?!〈呵锍跗?,諸侯并立,兼并無已。位處中原地帶的晉國,在這場弱肉強食的大混戰中不斷兼并征服小國,勢力迅速崛起。晉獻公在位期間,又把其南面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預定為吞并的目標。
可是,晉國要順利實現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兩國雖然地狹人稀,國力弱小,但卻是同姓毗鄰,結有同盟。晉國同其中任何一國開啟戰端,都意味著要同時和兩國之師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兩國的同盟關系,使自己避免陷于兩線作戰,這乃是晉國在吞并兩國軍事行動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終于,晉國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條一箭雙雕的妙計:即用厚禮重寶賄賂收買虞公,拆散虢、虞之間的同盟,向虞國假道攻打虢國,待虞國中計、虢國敗亡后再圖后舉。晉獻公聽了荀息這一獻計后,認為計謀很好,但是還存在有一定的顧慮,一是有些舍不得自己的珍寶,二是忌憚虞國那位賢臣宮之奇會揭穿晉國的用心。針對晉獻公的猶豫,荀息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釋,指出送珍寶給虞國,等于是將它暫時存放在那里,遲早還將收回;至于宮之奇,雖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見虞公不一定會,未足為懼。一番話打消了獻公的最后顧慮,他決定依照荀息的計謀展開行動。
計謀實現
不久,荀息攜帶著良馬、美玉等奇珍異寶出使虞國。到了那里后,即晉見虞公,獻上珍寶,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貪利收下了良馬、美玉,又不敢輕易開罪于晉國,于是便應允晉國軍隊通過虞國土地去征伐虢國,并表示愿意出兵協助晉國作戰。宮之奇認為此事大為不妥,在一旁加以諫阻,但虞公根本聽不進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著晉人的圈套里鉆去。
公元前658年夏,晉大夫里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通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虞公踐約派出軍隊同晉軍會師,然后協同晉軍展開軍事行動。晉軍在虞軍的積極配合下,進展順利,很快攻占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一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并通過此事進一步摸清了虢、虞兩國的虛實,為下一步行動創造了條件。
時隔3年,晉獻公又一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更透徹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險惡用心。指出“虢國如果滅亡,虞國必然跟著完蛋”。警告虞公“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力圖以虢、虞兩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勸阻虞國假道于晉??墒怯莨?,根本不宮之奇的建議,反而以晉為自己的同姓國,必不會害己作理由,又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要求。宮之奇見虞國滅亡近在旦夕,為避禍計,便率領族人逃離了虞國。
這次晉獻公親自統軍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聲勢遠較前一次為大,可見其志在必得。晉軍進展迅速,很快兵臨虢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境)城下,加以團團圍困。虢國弱小無援,數個月后即為晉軍所滅,虢公丑率公族家眷突圍奔京師(今洛陽)。晉軍隨即凱旋回師,行經虞地駐扎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擊,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并兩國的目的。
晉軍的勝利,在于它能夠做到“必勝之兵必隱”這一點,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蓋自己各個攻滅虢、虞的真實企圖?!氨粎捲p”,晉國君臣深諳此中奧秘,故能確保自己以強擊弱、以大攻小戰略意圖的實現。在行施“借道”這一計謀過程中,晉國君臣還能針對虞公貪利愛財的弱點,誘之以利,迷惑其心智,使敵人始終由自己牽著鼻子走,無所作為。
虞國的失敗
虞國的失敗,首先是國力、軍力遠不逮人,故成為晉國敢于覬覦的對象。其次是其最高統治者虞公昏聵庸劣,貪圖眼前小利,破壞與虢國的戰略同盟關系;又文過飾非,拒納諫言,終于引狼入室,自取咎殃。第三,與上兩點相聯系的是,虞國對晉國滅虢后的戰略新動向毫無察覺,放松警惕,不作戒備,以至晉軍發動突然擊之時,無暇抵抗,束手就擒。
假道滅虢之戰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斗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一計,以概括軍事斗爭中這樣一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一俟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
在歷史上,假道伐虢也經常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為強兼弱、大吞小過程中所慣用的策略手段。比如公元963年,北宋趙匡胤“假道荊湖”,占荊、湖,并滅南平、武平兩地割據勢力,就是顯著一例。當然,此戰中所反映的唇亡齒寒的另一層道理,也為后世弱國聯合以抗擊強國的斗爭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迪。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孫子兵法假道伐虢的解釋與闡釋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借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計名由來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 曰:‘是吾寶也?!瘜υ唬骸舻玫烙谟?,猶外府也?!唬骸畬m之奇存焉?!瘜υ唬骸畬m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為不道,人自顛轉,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莨S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保ā蹲髠鳌罚夜迥辏?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再乘機突然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里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按語 古人曰: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 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虞滅之。 這條按語講了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幸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 其實,此計的關鍵在于“假道”。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釋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于他時,我則要借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 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于澤中的水,現在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困”,困乏。卦辭:“困,有言不信?!币鉃椋幵诶Х车?,難道不相信這基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說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滅虢?!?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再乘機突然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按語 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虞滅之。 解析 這條按語講了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幸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 其實,此計的關鍵在于“假道”。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 戰例 1968年,蘇聯在武裝入侵捷克前三個月,把東德、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四國軍隊集結在捷克境內的勃黑米亞森林中,名為軍事演習,實際上是為蘇聯而后入侵捷克,所進行的前期偵探行動。同時,在演習中,蘇聯故意把將要實施戰略入侵的實戰部隊,作為演習隊伍的先頭兵,一同參與軍演。 為了迅速占領捷克的國際機場,蘇聯又派遣一架大型運輸機飛抵其機場上空,以機械故障為由,要求緊急停靠在捷克的國際機場上。當運輸飛機一著陸,機艙里突然出現七十多名全副武裝的蘇聯先遣部隊,迅即控制了整個機場,以使蘇聯大批的后續部隊安全、及時地抵達捷克著陸點,并很快地侵占了捷克全境。蘇軍以“演習”、“故障”為由,而事前“假道”于捷克境地,不失為假道伐“捷”的范例。 賞析 “假道伐虢”是以借路滲透,擴展軍事力量,從而不戰而勝的謀略。其關鍵在于:對處于敵我兩個大國中的小國,當敵人脅迫它屈服時,一方要立即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擴展出去。對處在窘迫狀況下的國家,光空談而不付諸行動,是不會被其信任的。應抓住其僥幸圖存的心理,乘機滲透,以便控制局勢,將其吞并。 企業經營者應用此計,關鍵在于“假道”。當競爭對手的力量較強大時,依靠其他強者求得生存發展;當弱小的企業面臨危機,可以通過技術援助控制或兼并他人的企業;也可以通過別的渠道,迂回發展,最后達到戰勝對手、奪取市場的目的。 核心內容: 1.a)為攻打與他相鄰的第三國虢國而請求虞國允許行軍通過,得到了許可之后不僅攻打虢國,而且接下來占領虞國。借行軍通過實行吞并的計謀。 b)在不讓對手意識到其行動最后結局的情況下,促使他為自己掘墓/為實現與本來的意愿相反的目的創造有利的條件/為做到與本來打算完全相反的事創造有利的條件;先許諾只要一個小指,然后卻抓住整只手。 c)通過一個誘人的目標贏得對方,為的是引對方進入他渾然不知、不符合其意圖的另一個目標;實現先明后兩個目標之計。 2.a)聲明軍隊借道通過一個國家,事實上卻有意占領它。 b)用不引入懷疑的方法/提出有說服力的理由,找借口誘導對方放開其領土,目的是接著占領它;掩飾占領意圖的計謀。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假道滅虢”擴展: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成語用法:假道滅虢作謂語、定語;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消滅這個國。
成語簡拼:JDMG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造句:你要注意他假道滅虢的把戲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英文翻譯:borrow the way through Yu to exterminate Guo
繁體成語:叚道滅虢
成語讀音:jiǎ dào miè guó
成語出處:《左傳 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眮碜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注音:ㄐ一ㄚˇ ㄉㄠˋ ㄇ一ㄝˋ ㄍㄨㄛˊ
近義詞:假途滅虢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解釋: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