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成語「更上一層樓」
成語“更上一層樓”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成語簡拼:GSYCL
成語注音:ㄍㄥˋ ㄕㄤˋ 一 ㄘㄥˊ ㄌㄡ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五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復句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更進一竿
反義詞:江河日下
成語出處:唐 王之渙《登鸛鶴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原意是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績再提高一步。
成語用法:更上一層樓作賓語、分句;用于祝福語。
成語造句:形勢發展了,我們的工作也應該更上一層樓。
英文翻譯:scale new heights <attain a yet higher goal>
俄文翻譯:подняться ещё выше
日文翻譯:さらに一階(いっかい)上がる
其他翻譯:<德>neue Hǒhen erklimmen <weitere Fortschritte machen>
成語故事: 開元年間,王之渙和當時另外兩個詩人一王昌齡、高適,閑居長安。一天,三個人來到一家酒樓喝酒。剛剛坐定,就有十幾個梨園伶官走了進來,奏起樂曲,準備演唱。他們三人邊喝邊打賭說:“我們都喜歡作詩,從未分出優劣。今天我們誰也別說話,看看她們唱誰的詩多。” 這時,一位姑娘開口唱了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面帶微笑,用筷頭蘸上酒,趕緊在桌上劃了一橫。第二個姑娘唱了一首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適也如法炮制,也在桌子上劃了一橫。兩個人笑嘻嘻地盯著王之渙。這時歌喉又起,唱的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王昌齡喜形于色,這一次卻是慢悠悠地把筷子在王之渙、高適面前晃了晃,然后重重地添了一橫。此時,王之渙真有些坐不住了:怎么沒有人唱我的詩呢?他抬眼瞧了瞧,指著伶官中最美的一位姑娘,小聲對王昌齡、 高適說:“她一定會唱我的詩,如果不是,我甘愿稱二位為先言不虛出,這位最美的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這下王之渙樂了。他不劃橫,一拍桌子喊道:“鄉巴佬,怎么樣?”三人撫掌大笑,把滿堂酒客搞得莫名其妙。 王之渙曾在冀州任過衡水縣主簿,不久就遭人誣陷被撤職了。有一天,他來到蒲州,聽說府城西南
成語“更上一層樓”的擴展資料
1. 更上一層樓是什么意思更上一層樓:原意是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績再提高一步。近義詞:更進一竿 反義詞:江河日下 例: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句詩表現了詩人廣闊的胸懷。2、形勢發展了,我們的工作也應該更上一層樓。3、希望你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爭取更好的成績。4、廣大農民指望著今年的收成比往年更上一層樓。5、新的一年里,祝同學們龍馬精神,學習更上一層樓。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欲 窮 千 里 目,更上一層樓 是什么意思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包S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后被洪水沖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可見沖沒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清一統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蓖踔疁o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更上一層樓”的“更”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次比一次好的意思。出自唐·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指要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當再登上一層樓。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它;也表達了只有積極向上才能高瞻遠矚。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什么意思?
要看到更加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一般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薄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什么意思
百尺竿頭指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意思指:本身有很高的成就,還要再往高走。
出自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br>譯文:表示一個偈說:‘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這樣可以進入不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擴展資料:
關于“百尺竿頭”的詩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
宋代.釋智朋
木落千巖,秋空如洗。
向這裹轉得身去,可以移星換斗,轉位回機,百尺竿頭,纖塵不立。
向這裹進得一步,殺活縱擒,縱橫自在。
須彌無頂,滄海無底。
譯文:
木落千巖,秋季空如洗。
向這裹轉得身去,可以用移星換斗,轉任回機,百尺竿頭,絲毫不立。
向這個包裹進得一步,縱使擒獲殺死活,縱橫自在。
須彌山沒有頂,大海無底。
關于“更上一層樓”的詩: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更上一層樓的更是什么意思
更在這里是“再”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指要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當再登上一層樓。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它;也表達了只有積極向上才能高瞻遠矚。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更上一層樓的更是什么指什么意思
“更”是“再”的意思,此句出自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跟詩的上半句結合起來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意思是要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當再登上一層樓。所以更在這里是表示“再”的意思。
《登鸛雀樓》全詩氣勢連貫,厚重有力,虛實相生,意境雄渾。詩人以概括之筆書寫大自然的雄景奇姿,又由此生發出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特別是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比喻了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它;也表達了只有積極向上才能高瞻遠矚。
擴展資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詩人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登鸛雀樓》此詩是王之渙游覽鸛雀樓時有感而寫,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边@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的意思?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也是成語“更上一層樓”的來歷,二者解釋可以通用。)解釋:原意是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績再提高一步。出處: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br>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更上一層樓”的前一句是什么?
“更上一層樓”的前一句是欲窮千里目。
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這句話出自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參考資料
百度漢語:http://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fb5803490d4f46b7b8ab5f2956a35cce&tn=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