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勒”的成語「言同勒石」

        2022年08月07日成語大全121

        成語“言同勒石”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yán tóng lè shí
        成語簡拼:YTLS
        成語注音:一ㄢˊ ㄊㄨㄥˊ ㄌㄜˋ ㄕ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成語“言同勒石”的擴展資料

        1. “國之柱石”翻譯成現代話怎么說
        最近熱播的讓明英宗朱祁鎮火了。這是位傳奇的,但是他并不英明神武,反而在歷史還有昏庸之名。他先是輕信宦官,以致土木大敗,天子被俘。后在奪門之變復位之后繼續任用奸佞,冤殺忠臣于謙。
        于謙的貢獻和地位在歷史上早有定論,是絕對的忠臣和國之柱石。要是沒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后就可能已經瓦解,更別說堅持到了1644年。是他堅決地駁斥了朝廷中“南遷”的主張,統一了朝廷上下抗戰的認識,堅定了上下背水一戰的決心,運籌帷幄,大敗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
        就是這樣的一個忠臣加功臣,在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之后,卻第一時間被下獄,幾天后就被處死。朱祁鎮以謀逆罪殺掉于謙,當時輿論嘩然,誰也不相信于謙會謀逆,這成了朱祁鎮除土木堡之變之后另一個終身污點。于謙有功,朱祁鎮心里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鎮也不得不殺掉于謙。理由很簡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本來一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和:“謙實有功?!钡切煊胸懡又f的一句話,就讓朱祁鎮起了殺心,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翻譯成白話就是:如果不殺掉于謙,我們奪門之變就沒有正當的名義。
        所謂“無名”,意思就是說,朱祁鎮這次的復位沒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當性。正中朱祁鎮的痛點,所以朱祁鎮必須殺于謙。
        這里可能會有人不明白了,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現在他復位,為什么還會擔心自己復位的正統性?何況他都是了,為什么還要擔心這個正統問題?
        明朝受程朱理學影響頗深,對正統性異常看重,當年朱棣奪位就千方百計地找理由來說明自己當的正統性,甚至到了不惜連媽都不認的地步。朱祁鎮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正統,可見正統對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當時的朱祁鎮內心對于自己通過這場政變奪回皇位心也是有點虛的,如果朱祁鎮真的對自己奪回的皇位政治正確性那么堅信的話,他沒理由被這一句“此舉無名”所打動而殺掉于謙。
        為什么他對奪回皇位的正統性不自信,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政治慣例上的不合理,第二是對大臣們的擁戴自己的不自信。
        首先,政治慣例上的不合理
        古代又不是法治國家,政治慣例和道德往往就跟現在的憲法差不多,按照當時的一般看法和政治慣例,只有太子或者遺詔指定的人繼位,這個才是合法的。
        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朱祁鈺在國難之際由群臣推上皇位,雖然不合常規,但是他的的合法性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所以,只有朱祁鈺才有立嗣的力。
        但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濬(也就是后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后來朱見濟夭折,滿朝文武求立朱見濬為太子,朱祁鈺就是不答應,并經常懲罰有此動議的大臣。可見朱祁鈺主觀上就是不想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
        朱祁鎮也知道自己弟弟不會這么好心主動還回皇位。所以奪回皇位,只能先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才能確定自己皇位的正統性。而于謙正是將朱祁鈺推上皇位的主導人,如果于謙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鎮認可于謙當年推舉朱祁鈺是正當的,那么也就是否認了自己現在奪位的正當性,這當然不行!
        所以搞政治斗爭的就是這么矛盾,就算朱祁鎮心里認可于謙當年這么做是對的,但是在表面上,又不能承認于謙是對的。
        事實正確和政治正確說到底是兩回事。
        所以于謙死于政治。
        其次,對大臣擁戴自己的不自信
        皇位的正統除了先皇指定,還有就是大臣的擁戴。朱祁鈺的皇位合法性就是這么來的。而朱祁鎮之所以退位,是因為自己闖了大禍,差點斷送了大明帝國。后來瓦剌人帶著他去勒索明朝,開始還能勒索地到錢,后來一分都沒有了,沒人管他死活,朱祁鎮很自然會覺得是群臣拋棄了他。
        朱祁鎮被軟禁的7年,可以說與世隔絕。禮部每年元旦和朱祁鎮壽辰時都會要求朝賀太上皇,但是朱祁鈺沒有一次答應。連朱祁鎮送給太監一把金刀都會變成一樁大案。所以這7年來沒人敢來看朱祁鎮,自然更加加深了朱祁鎮的印象——他是個被群臣拋棄的人,即使朱祁鈺死了,大臣也很可能不會再擁立他復位。
        以上兩個原因,使朱祁鎮對自己的正統性開始心虛。所以,他自己一開始也覺得自己這場政變是絕對有必要也有意義的,所以他并不反對用“奪門”二字來形容這場政變。
        因此就算他后來知道了朱祁鈺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會空缺,他也并沒有否定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等人的功勞。
        但實際上,滿朝文武支持朱祁鎮的大有人在。這其中還是當時人心中固有的“正統性”在作祟。比如在朱祁鈺的獨子朱見濟夭折后,很多人覺得這是天意,比如御史鐘同就上疏:
        “父有天下,固當傳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br>意思很明顯,就是天命是朱祁鎮一脈!這個說的還算客氣,還有人更不客氣,有個叫章綸的簡直是簡單粗暴:
        “上皇君臨天下十有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親受冊,是上皇之臣也”
        朱祁鈺自然是勃然大怒,對該二人嚴刑拷打。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當時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鎮才是正統。
        這些朱祁鎮當時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復位之后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幾個發動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恃寵而驕,囂張跋扈,朱祁鎮越來越不滿,也漸漸開始反思這其中關節。然后有個叫李賢的來了個臨門一腳,讓朱祁鎮徹底開竅。李賢說,這皇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說奪門,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當時郕王(朱祁鈺)病重,又無子嗣,大臣自然會迎您復位,又何必奪門?
        朱祁鎮并不一定相信李賢的話,但不管信不信,李賢的話至少證明了大臣們的共識:無論自己是否奪門,皇位的正統性都是在自己這里的。既然大臣們承認了自己的正統性,那再自己通過奪門之變復位,倒顯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樣了。于是朱祁鎮下令以后不許使用“奪門”二字。
        既然“奪門”是沒必要的,自己的正統性不需要殺于謙來“正名”,那么當初我干嘛還殺于謙給自己抹黑啊?所以從那之后,朱祁鎮才開始后悔錯殺于謙。所以,無論朱祁鎮是殺于謙,還是后悔殺于謙,理由都是一樣的——為了皇位的正統!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言字的演變

        yán
        (1) ㄧㄢˊ
        (2) 講,說:~說。~喻。~道?!珰g?!椤!赜兄校▃h恘g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3) 說的話:~論?!o(亦作“言詞”)。語~?!Z。~簡意賅。
        (4) 漢語的字:五~詩。七~絕句。洋洋萬~。
        (5) 語助詞,無義:~歸于好?!啊鎺熓希妗珰w”。
        (6) 姓。
        (7) 鄭碼:SA,U:8A00,GBK:D1D4
        (8) 筆畫數:7,部首:言,筆順編號:4111251
        參考詞匯
        --------------------------------------------------------------------------------
        character say speech talk word

        詳細注解
        --------------------------------------------------------------------------------

        yán
        〔動〕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把浴笔菑埧谏焐嘀v話的象形。從“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本義:說,說話)
        (2) 同本義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說文》
        志以發言。——《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傳·昭公九年》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秶Z·周語上》
        言,心聲也?!斗ㄑ浴柹瘛?br>言,口之利也?!赌咏洝?br>言者所以在意。——《莊子·外物》
        具言所聞?!獣x·陶淵明《桃花源記》
        趨機而言。——《后漢書·列女傳》
        言于李???!巍に抉R光《資治通鑒·唐紀》
        言訖不見。——明·魏禧《大鐵椎傳》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巍ね醢彩队伟U山記》
        (3) 又如:言絕(言罷;說完);言言(直言);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戲(說話輕浮不莊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詞,所言各異);言笑自若(談笑自得的樣子);言之無文(說話沒有文采條理);言方行圓(即言行不一);言信(說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說話不守信用);言不顧行(言行不一);言歡(說笑)
        (4) 議論,談論 [discuss;comment]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5) 又如:言路(諫官的職務);言事(在君主時代,臣民與天子、國君議論政事);言文(談論文辭);言默(議論和沉默);言狀(所述情狀)
        (6) 記載 [write down;record]
        雁蕩山…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巍ど蚶ā秹粝P談》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巍?蘇軾《石鐘山記》
        (7) 又如:言行錄(錄記敘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書)
        (8) 問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史記》。王引之述聞:“言王,問王也?!?br>(9) 又如:言問(訊問)
        (10) 告知;告訴 [inform;tell;let know]
        其順之,然后言其喪筭?!抖Y記》。鄭玄注:“言,語也?!?br>(11) 又如:言諷(用委婉的語言示告)
        (12) 陳述;敘述 [state]
        臣愿悉言聽聞,唯大王裁其罪。——《韓非子》
        (13) 又如:言功(陳述功績)
        (14) 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于“就是說”或“意思是” [namely]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睹献印?br>(15) 說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說明合從的好處和不合從的害處。其,指示代詞,代合從,它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詞性變化
        --------------------------------------------------------------------------------

        yán
        〔名〕
        (1) 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詩·鄭風·將仲子》又
        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秶Z·周語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啤ぐ拙右住杜眯小沸?br>王如其言?!獣x·干寶《搜神記》
        未嘗有言?!鳌⒒顿u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2) 又如:言能踐行(說到做到);言語高低(指說話沒分寸,沖撞別人);言差語錯(言語沖撞或口舌之爭);言言善果(多說勸人行善的話,必有好處);言同勒石(喻指說的話深刻而珍貴,如同刻石);言詞(用語言表達的詞匯或詞句);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不愿行(言語和行為不相符合);言語妙天下(言語精妙,天下沒有人比得上);言聽謀決(說的話聽從照辦);言廢(說的話不被);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言與心違(言語與心意相違背);言智(言語的才智);言無倫次(言語雜亂無章)
        (3) 言論;見解;意見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詩·小雅·雨無止》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4) 又如:言揚行舉(根據德行和聲名來選擇人才);言金(珍貴的言論);言之成理(言論能自成系統而有文理);言中無物(言論空洞而無實際內容)
        (5) 言辭;辭令;辭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不利焉?!蹲髠鳌?br>(6) 又如:言外(言辭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傳達言辭,故稱言使);言泉(言辭滔滔不絕,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辯敏捷,言語通暢);言多必失(言辭過多,必定發生差錯)
        (7) 政令;號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秶Z·周語》。韋昭注:“言,號令也。”
        (8) 又如:言語(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條文);言文刻深(法律條文嚴峻刻薄);言出法隨(命令一下達,就依法考核、賞罰)
        (9) 誓言;盟辭;約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冻o》
        史載筆,士載言?!抖Y記》。鄭玄注:“言,謂會同盟要之辭?!?br>(10) 又如:言約(口頭言語為約定);言瑞(信言)
        (11) 建議;主意;計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為服,勿以為笑?!对姟ご笱拧?br>(12) 又如:言責(進言的職責)
        (13) 學說;主張 [theory;view;position]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薄睹献印?br>(14) 言語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詩;七言詩
        (16) 口語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史記》
        (17) 又如:一言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漢·賈誼《過秦論》
        (19) 又如:言對(文體的一種)
        (20) 姓

        yán
        〔助〕
        無義,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語氣助詞
        靜言思之?!对姟ぺL·柏舟》
        既盟之后,言歸于好?!蹲髠鳌?br>常用詞組
        --------------------------------------------------------------------------------
        言必有中
        yánbìyǒuzhòng
        [whenever one say sth.,one hits the nail on the head;what one says is always to point] 一說就說到關鍵、要害的地方。形容說話恰當得體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墩撜Z·先進》
        言不及義
        yánbùjíyì
        [never talk about anything serious;talk frivolously] 義:義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的道理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言不由衷
        yánbùyóuzhōng
        [speak with one’s tongue in one’s cheek;say what one does not mean] 所說的話不是發自內心。形容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質無益也?!蹲髠鳌る[公三年》
        言出法隨
        yánchū-fǎsuí
        [The law shall be enforced to the letter upon its promulgation] 宣布之后就立即依法執行
        言傳身教
        yánchuán-shēnjiào
        [teach by personal example as well as verbal instruction] 在口頭上傳授講解,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從言行兩方面進行教育
        言辭
        yáncí
        (1) [one’s words;what one says]∶說話所用的詞句
        (2) [word]∶話語
        與為言辭?!啤ち谠读訓|集》
        言道
        yándào
        [what he said;say] 說;說道
        那人言道和你是同鄉
        言定
        yándìng
        [agree on] 說定;說好
        言多語失
        yánō-yǔshī
        [easily make mistakes while talking more] 話說多了就難免有說錯的地方
        言官
        yánguān
        [imperial censors] 諫官
        被言官聽劾,拿送法司究問?!毒劳ㄑ浴?br>言歸于好
        yánguīyúhǎo
        (1) [come together again;sink a feud;make it up with sb.]∶保持友誼,重新成為好朋友。言是虛字無義
        (2) [reconciliation]∶調解和和解
        言歸正傳
        yánguī-zhèngzhuàn
        [let’s return to one’s business;get back to the subject] 開始談或討論正題。在評話和舊小說中用作套話
        和尚一看不對頭,趕緊言歸正傳,預備說完了好告辭。——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言過其實
        yánguò-qíshí
        (1) [exaggerate overstate;be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馬良傳》
        (2) 后亦指說話過分,不符合事實
        言和
        yánhé
        [kiss and be friends;come together again] 講和
        言歡
        yánhuān
        [talk cheerfully] 歡快地交談
        握手言歡
        言簡意賅
        yánjiǎn-yìgāi
        [words are few,but they contain profound truth;be precise and to the point] 語言雖精練簡潔,但已概括要義
        言教
        yánjiào
        [teach by word of mouth;give verbal directions] 用語言進行說教
        言教
        yánjiào
        [precept] 教訓;說教
        言教不如身教
        言近旨遠
        yánjìn-zhǐyuǎn
        [be simple in language but profound in meaning] 言詞簡單淺近而意旨宏大深遠
        言路
        yánlù
        (1) [channels through which criticisms and suggestions may be communicated ]∶向政府提出批評或建議的途徑
        (2) [opportunities for airing views]∶發表意見的機會
        廣開言路
        言論
        yánlùn
        [speech;expression of political views;opinion on political views] 關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務的議論
        提倡言論自由
        常好言論?!啤ち谠读訓|集》
        以快言論?!濉㈤_《問說》
        言情
        yánqíng
        [describe loving stories (books);romance fiction] 以男女愛情為主題的
        言情小說
        言人人殊
        yánrénrénshū
        [each person offers a different version;different people give different views] 每人說的話都不一樣。指各有自己的見解
        言甚詳明
        yánshènxiángmíng
        [explain in detail;go(enter) into details;be given in detail] 論述很詳盡明了
        言談
        yántán
        [ way one speaks or what he says] 談話;談論
        言談大有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言談舉止
        yántán-jǔzhǐ
        [ speech and deportment] 指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觀其言談舉止,倒是像個文人
        言聽計用
        yántīng-jìyòng
        (1) [take sb.at his words;readily accept sb’s ideas] 說的話都聽,出的主意都被。形容非常信任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br>(2) 亦作“言聽計從”
        言外之意
        yánwàizhīyì
        [implication;meaning underneath the words;read between the lines;what is actually meant] 含蓄而沒有明白指明的意思
        言為心聲
        yánwéixīnshēng
        [words are the voice of the mind;what the heart thinks the tongue speaks]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意指言語是表達心意的聲音,即言語反映思想
        言笑
        yánxiào
        [talk and laugh;talk cheerfully] 說笑
        不茍言笑(不隨便說笑,形容人態度莊重)
        言笑自若
        yánxiào-zìruò
        [natural and calm] 自若:如常。有說有笑,如同平日。形容在異常的情況下,仍能不變神色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關羽傳》
        言行
        yán-xíng
        [words and deeds;opinion expressed and action taken]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若一
        yán-xíng ruòyī
        (1) [live up to one’s words] 說的與做的一個樣。形容能說到做到
        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獫h·劉向《劉田稷母》
        (2) ——亦作“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
        yán-xíng yīzhì
        [act as one speaks;as good as one’s words;match words with deeds;suit one’s action to one’s words] 同“言行若一”
        以及目標‘言行一致’的美德推測起來,這也正像他的話?!斞浮肚医橥るs文二集》
        言猶在耳
        yányóuzài’ěr
        [the words are still ringing in one’s ears;ring in one’s heart] 話音仿佛還在耳邊回響。喻指對所說的話印象深刻。亦指別人的話剛說不久
        言語
        yányǔ
        [spoken language;speech] 說出來的話;說出來的一個詞
        言語
        yányu
        [speak out] [方]∶招呼;回答;開口
        回答呀,別不言語
        言語
        yányu
        [speech;answer;speak;talk] 說話
        與人罕言語?!鳌の红洞箬F椎傳》
        市人之言語?!啤ざ拍痢栋⒎繉m賦》
        言責
        yánzé
        (1) [responsibility]∶指君主時代臣下對君主進諫的責任
        (2) [responsible for one’s words]∶指對自己的言論所負的責任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yánzhě wú zuì,wénzhě zú jiè
        [Blame not the speaker but be warned by his words] 盡管意見不完全正確,提出批評的人并沒有罪,被批評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說的錯誤,也大可以拿聽到話來警惕自己
        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言者聞者莫不兩盡其心焉?!啤ぐ拙右住杜c元九書》
        言之不預
        yánzhī-bùyù
        [no speaking in advance] 沒有把話說在頭里
        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
        言之成理
        yánzhī-chénglǐ
        [there’s a point there;plausible] 話說得有道理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yán zhī wú wén,xíng ér bù yuǎn
        [non-elegant words will not become popular] 言:言辭。文:文采。行:流傳,流行。謂語言若沒有文采,就不會流傳很遠
        言之無物
        yánzhī-wúwù
        [speech deviod of substance;empty verbiage] 指文章或言論空洞,沒有內容
        言之有據
        yánzhī-yǒujù
        [be quite justifiable;speak on good grounds] 說話和寫文章有充分的證據或事實根據
        言之有理
        yánzhī-yǒulǐ
        [there’s a point there;plausible] 說話有道理
        抓住哲學爭論的界線使其言之有理
        言之鑿鑿
        yánzhī-záozáo
        [say sth. with certainty] 鑿鑿:確實。講得非常確實
        言之鑿鑿,確可信據?!读凝S志異·段氏》
        言重
        yánzhòng
        [be flattered by sb’s favourable remark] 話說得過重
        漢譯英
        --------------------------------------------------------------------------------

        character say speech talk word
        相關詞語
        --------------------------------------------------------------------------------

        行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急求七言
        《贈別》——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寄人》——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寫情》——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游
        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遣懷》——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瑤池》——李商隱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征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燕子樓》—— 張仲素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贈婢》——崔郊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七言詩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
        青蓮居士謫仙人。
        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
        金粟如來是后身。
        酬崔侍御
        嚴陵不從萬乘游。
        歸臥空山釣碧流。
        自是客星辭帝座。
        元非太白醉揚州。
        東魯門泛舟二首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開。
        波搖石動水瀠洄。
        輕舟泛月尋溪轉。
        疑是山隱雪后來。
        其二
        水作青龍盤石堤。
        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
        何啻風流到剡溪。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
        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
        不知何處吊湘君。
        其二
        南湖秋水夜無煙。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云邊。
        其三
        洛陽才子謫湘川。
        元禮同舟月下仙。
        記得長安還欲笑。
        不知何處是西天。
        其四
        洞庭湖西秋月輝。
        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苧。
        不知霜露入秋衣。
        其五
        帝子瀟湘去不還。
        空余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
        丹青畫出是君山。
        東魯門泛舟 其二
        水作青龍盤石堤。
        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
        何啻風流到剡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形容給人影響深刻的成語
        記憶猶新、 歷歷在目、一清二楚、言猶在耳、記憶猶新。
        一、記憶猶新
        釋義:猶:還;仍然。對過去的往事仍然刻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形容印象極其深刻。
        出自:《后村全集跋章南舉千藁》:“多識其士,友去之數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今屈指故友存者十無一二。”
        朝代:宋
        作者:劉克莊
        翻譯:許多認識他的人,朋友去的幾十年,還記得像新認識;現在屈指老友保存的十無一二。
        示例:時間過去很久了,他對那事仍記憶猶新。
        二、歷歷在目
        釋義:歷歷: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
        出自:《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臨在北窗之下,見州里人家,歷歷在目?!?br>朝代:明
        作者:馮夢龍
        翻譯:一座青州城正面臨在北窗之下,看見州里的人家,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
        示例: 盡管離鄉多年了,但家鄉的風景依然歷歷在目。
        三、一清二楚
        釋義:十分明白、清楚。
        出自:《四世同堂》:“小順兒樣樣事情都要鬧個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當好媽媽的保鏢呢?!?br>朝代:現代
        作者:老舍
        示例:李老師冒雨給我補課的情景,至今依然一清二楚。
        四、言猶在耳
        釋義:話音還在耳邊回響。
        出自:《左傳 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翻譯:如今雖然你已經不在人世了,但你的話音還在耳邊回響。
        示例: 廣州市長林樹森幾個月前對新加坡的微詞言猶在耳。
        五、記憶猶新
        釋義:猶:還;仍然。對過去的往事仍然刻記得清清楚楚;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形容印象極其深刻。
        出自:《后村全集跋章南舉千藁》:“多識其士,友去之數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今屈指故友存者十無一二。”
        朝代:宋
        作者:劉克莊
        翻譯:許多認識他的人,朋友去的幾十年,還記得像新認識;現在屈指老友保存的十無一二。
        示例:時間過去很久了,他對那事仍記憶猶新。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2063.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