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萬里長城」的成語故事
“萬里長城”的成語故事:
檀道濟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時,道濟當先鋒,仗打得很艱苦,占領洛陽時,抓了四千名俘虜。眾將想殺了他們示威,道濟說:“我們是來吊民伐罪的,怎么能濫殺無辜呢?” 全都放了,為南宋軍贏得了民心。 宋文帝七年,南宋軍在滑臺受挫。文帝派道濟去救援,在壽張大破北魏軍,20多天打了30多場仗,終于進抵歷城(山東濟南)。這時滑臺已經失守,而且道濟部隊的糧食沒了,有人報告了北魏軍,大家都很害怕。道濟卻不慌不忙,命令士兵夜里在大帳中用斗量沙子,在沙子上灑上僅有的糧食,這樣量了一夜,第二天命令眾將士身穿重甲南撤,自己穿著布衣,坐在馬車上,談笑自若跟在最后,南宋軍安全返回。自此北魏軍很怕他,士兵們用他的像來避邪。 后來文帝聽信讒言把道濟殺了。死時,道濟瞪圓著眼,把頭巾摔在地上,說:“你們不是在毀自己的萬里長城嗎?” 道濟死后十四年,北魏軍打到江北的瓜步。在一江之隔的石頭城上,宋文帝感慨地說:“如果檀道濟還活著,不會讓他們這樣的?!?br>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一:
據傳,秦滅六國之后,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后,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br>始皇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后世角度,即開始北筑長城,想讓這個句話落空。當時始皇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墻一樣來修,但這條院墻出太長了。因此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從另外角度講,最后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于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
歷史故事二: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御建筑工程,有人說秦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沒有人會去破壞,當然秦始皇陵也不會遭到后人的破壞,這才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思,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后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歷史故事三: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范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與其坐在家里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一路上,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終于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墻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后她聽到范喜良已經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
歷史故事四: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O事管依言發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萬里長城萬里長是那首歌的歌詞?
萬里長城萬里長是歌曲《長城謠》里面的歌詞。
完整歌詞如下所示: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
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
苦難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
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強。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里長。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里長。
擴展資料:
《長城謠》創作背景與簡介:
在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募捐演唱會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長城謠》,這是音樂家根據幼女父親編的小曲譜成的。這首歌使他們父女團圓,卻仍然回不了家鄉。
1937年春,上海藝華影片公司開始拍攝潘孑農編劇的《關山萬里》,潘孑農邀請劉雪庵為影片配樂。由于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影片沒有完成,但是劉雪庵把已經完成的影片插曲《長城謠》刊載在自辦的刊物《戰歌》上。
很快《長城謠》被一些青年抗日宣傳隊的演唱。不久19歲的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漢合唱團獨唱領唱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國留學,途經新加坡應百代唱片公司邀請,演唱灌制了《長城謠》唱片,這首歌曲更加廣為傳唱,感動了廣大僑胞,他們踴躍捐款、捐物,有的憤然回國參加抗戰,支援打擊侵略者。
由于這首歌曲具有上述旋律、節奏及結構等方面的特點,使之能在抗戰時期廣為流傳,傾述了人民被迫離家流浪的苦難,從而激發人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長城謠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萬里長城簡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
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擴展資料:
長城建筑結構
長城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墻身
墻身是城墻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筑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筑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墻身是防御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墻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并行。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城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萬里長城在什么地方
萬里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陜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擴展資料: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筑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長塹、城塹、墻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當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筑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用詞。
邊墻、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筑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長城(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萬里長城簡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
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擴展資料:
長城建筑結構
長城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墻身
墻身是城墻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筑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筑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墻身是防御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墻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并行。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城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萬里長城的來歷?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擴展資料:
長城的長度
由于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說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是明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ㄗ灾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
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城 (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萬里長城的起點和終點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而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F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于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征。同時,長城于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鹬裹c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筑的西起臨洮 八達嶺長城,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里。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捎跁r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缺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萬里長城”擴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成語用法:萬里長城作主語、賓語、定語;指長城。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讀音:wàn lǐ cháng chéng
成語注音:ㄨㄢˋ ㄌ一ˇ ㄔㄤˊ ㄔㄥˊ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日文翻譯:萬里(ばんり)の長城(ちょうじょう)
成語簡拼:WLCC
其他翻譯:<德>die Groβe Mauer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英文翻譯:the Great Wall
近義詞:長城萬里
成語出處:《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造句:吞珪既喪,壞了萬里長城,國中精銳已盡,如何是好?(清 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二回)
成語解釋:指我國長城。也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F也比喻人民的軍隊。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