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負衡據鼎相似類似的成語
成語“負衡據鼎”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負衡據鼎成語讀音:fù héng jù dǐng
成語簡拼:FHJD
成語注音:ㄈㄨˋ ㄏㄥˊ ㄐㄨˋ ㄉ一ㄥ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負衡據鼎,指處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眊yjslw.com
成語解釋:謂身居高位,肩負重任。
成語用法:負衡據鼎作謂語、定語;用于人的地位。
成語“負衡據鼎”的擴展資料
1. 歷史???|檢舉 | 2011-11-20 15:07 酷兒耳 | 二級 1.【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于民。2一言九鼎,鐘鳴鼎食,問鼎中原鼎是力和地位的象征 希望對你有幫助gyjslw.com
2. 鼎的意義?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的九鼎。
關于“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帶“鼎”的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鐘鳴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鐘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鐘陳鼎 擊鐘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鐘列鼎 鳴鐘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鐘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鐘鼎人家 鐘鼎山林 鐘鼎之家 鐘鳴鼎列 鐘鳴鼎食鐘鳴鼎重
問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鑊如飴 鼎玉龜符 調和鼎鼐 鐘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龍升 五鼎萬鐘 人聲鼎沸 一代鼎臣
刀鋸鼎鑊 魚游沸鼎 三牲五鼎 鼎新革故 革故鼎新 九鼎一絲
染指于鼎 鼎魚幕燕 鼎湖龍去 龍去鼎湖 鼎鐺玉石 九鼎不足為重
舉鼎絕臏 列鼎而食 幕燕鼎魚 三分鼎足 鼎食鳴鍾 擊鐘鼎食
鼎足而居 鐘鼎人家 嘗鼎一臠 鼎分三足 鼎足而立 鐘鼎之家
鼎鐺有耳 舉鼎拔山 負衡據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擊鐘陳鼎 匡鼎解頤 商彝夏鼎 鐘鳴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成龍去 鼎鼎有名 鼎食鐘鳴 笙歌鼎沸
鐘鳴鼎列 牛鼎烹雞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鑊刀鋸 鼎足三分
拔山舉鼎 重裀列鼎 扛鼎拔山 海內鼎沸 鳴鐘食鼎 禁鼎一臠
彝鼎圭璋 鼎鼐調和 鼎食鳴鐘 鼎足之勢 革舊鼎新 群情鼎沸
鳴鐘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發展歷程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后,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的象征、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象征意義逐漸失去。以后,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經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話】《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話】《象辭》說:《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離(火)上,為木上燃著火之表象,是烹飪的象征,稱為鼎;君子應當像鼎那樣端正而穩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白話】初六,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樣,不會發生災禍。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白話】《象辭》說:“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看似反常,實則不然;“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便于除舊布新,反常的現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轉化。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話】九二,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一個人有才干;我的對立面嫉妒我,卻不能把我怎么樣,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白話】《象辭》說:“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應該謹慎行事,不要走錯方向;“我的對立面嫉妒我”,但因無隙可乘,故終將無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白話】九三,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無法將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雞肉不能得到無法食用;待到陰陽調和,潤雨出現才能消釋悔恨,最終還可以獲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白話】《象辭》說:“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鼎無法移動,也就失去了它虛中納物的意義。
九四,鼎折足,覆公訴,其形渥,兇。
【白話】九四,鼎的足折斷了,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鼎身被玷污,兇險。
《象》曰:“覆公訴”,信如何也!
【白話】《象辭》說:“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哪里還有什么信譽可言呢!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白話】六五,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插上堅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堅守正道。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白話】《象辭》說:“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獲得實惠。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白話】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會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白話】《象辭》說:“玉制的鼎杠高處上方,表明剛柔相濟,互相調節。
【鼎與古代青銅器】
自從發現了青銅材質,人類文化從原始社會躍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青銅遂成為一個時代鮮明的標志。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輝的青銅器鑄造出來的。從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黃河流域中原二里頭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陽東郊)和其上游齊家文化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銅器來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延續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時代,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青銅器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散見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銅器時代后期,則被瓷器和鐵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歷史長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藝流光異彩。既有力象征的各種銅鼎重器,也有尊、壺、鬲、觥、觚、鐘、燈、爐等各種宮廷禮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陳設品、工藝品,其造型也遍及龍、虎、牛、馬、羊、鹿、象、人、鳥等各種形態和飾物,僅紋飾就有獸面紋、乳行紋、蚊紋、風紋雷紋、龍形紋、龜魚紋、曲折紋、云雷紋、蟠螭紋、幾何紋、竹節紋、菱形紋、直紋、斜紋、六山紋、葉紋等幾十種。從生活用品到樂器,從飾品到戰爭武器??梢哉f如繁星滿天,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充分記錄了中華文明史的輝煌時代,也是歷代王室、宮廷、候門、伯爵們生前陳設豪華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貴富麗和考究的佐證。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唯有古代中國賦予青銅器以重要的社會意義、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夏、商、周三個朝代,前后延續了2,000多年。近代以來,青銅器大量出土,使長久處于朦朧的中國古代史面貌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征國家政治勢和軍、神的青銅制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制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愿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發展時期
時間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風格盛行期
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后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
西周風格成熟期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東周風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
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后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勢的象征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于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紹】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庇腥銏A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后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gyjslw.com
3. 鼎應該用什么形容詞
大名鼎鼎、鼎鼎有名、鼎鼎大名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鐘陳鼎 擊鐘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鐘列鼎 鳴鐘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gyjslw.com
4. 鼎成語有哪些
春秋鼎盛 春秋:指年齡。指年富力強,精力充沛 鼎鼎有名 鼎鼎:盛大的樣子。非常有名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圓形有三足兩耳。gyjslw.com
5. 怎樣介紹鼎??
什么是鼎?是祭器,亦是食器,一般為三足兩耳。形制有方有圓。后多作為祭器禮器,成為力和威勢的象征。 關于“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庇腥銏A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gyjslw.com
6. 表示享有意思的帶負的詞語
負荊請罪,自負不凡,久負盛名,負債累累,負隅頑抗、不負眾望、忍辱負重、如釋重負、忘恩負義.....簡直太多了一決勝負、不分勝負、負弩前驅、我負子戴、負衡據鼎、有負眾望、遞勝遞負、背義負信、自負不凡、蛙蟆勝負、負土成墳、見豕負涂、千鈞重負、負俗之譏、忘情負義、蚊虻負山、洗雪逋負、負任蒙勞、夫負妻戴、負芒披葦、蚊思負山、負駑前驅、若釋重負、抱負不凡、負才傲物、負固不賓、負重涉遠、負德辜恩、負手之歌、違鄉負俗、辜恩負義、負俗之累、使蚊負山、枕山負海、負阻不賓gyjslw.com
7. 負的組詞
負荊請罪 不負眾望 負隅頑抗 忍辱負重 如釋重負 久負盛名 忘恩負義 海涵地負 負屈銜冤 負乘斯奪 負地矜才 負債累累 矜能負才 負重致遠 洗雪逋負 反裘負芻 負衡據鼎 負手之歌 負薪救火 負氣含靈 負德孤恩 負心違愿 負荊謝罪 負弩前驅 負駑前驅 負俗之累 負詬忍尤 負乘致寇 負俗之譏 負擔舍舟 負恩昧良 負類反倫 負任蒙勞 負重涉遠 負恩忘義 負阻不賓 負材任氣 負固不賓 負險不臣 負堅執銳 負固不服 負德辜恩 負氣斗狠 負義忘恩 負薪之憂 負老攜幼 負罪引慝 負重吞污 負重含污 負才傲物gyjslw.com
8. 怎樣介紹鼎??
什么是鼎?是祭器,亦是食器,一般為三足兩耳。形制有方有圓。后多作為祭器禮器,成為力和威勢的象征。 關于“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庇腥銏A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gyjslw.com
9. 求帶ju的詞語或者成語。
多了去呢
句
【閉門覓句】形容作詩時冥思苦想。
【鄙言累句】鄙言:淺俗的言辭。指文章的詞句淺俗,不精煉。
【穿文鑿句】鉆研文字,琢磨詞句。后用作為文牽強附會之意。
【沉吟章句】沉吟:沉思吟味。章句:章節和句子,亦指詩文。默默地琢磨構思詩文。
【摛章繪句】鋪張辭藻,雕琢文句。形容以華麗的辭章寫作詩文。
【摛藻繪句】摛:鋪陳;藻:文采。鋪陳辭藻,描繪句子。形容以華麗的辭藻寫作。
【得雋之句】雋:雋永,意味深長。意義深遠,耐人尋味的好文句。
【掇拾章句】掇:拾取。摘取別人文章的句子。指東摘西地拼湊文章。
【雕章繢句】雕:雕琢;繢:通“?繪”,描?繪。比喻刻意修飾文辭。
【雕章繪句】指文章的詞句刻意修飾。同“雕章鏤句”。
【斷章截句】不顧上下文義,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彎曲原意。斷、截:割裂。
【雕章鏤句】指刻意雕琢詞章。
【雕章鏤句】指文章的詞句刻意修飾。
【雕章琢句】指文章的詞句刻意修飾。
【斷章摘句】裁斷章節,取綴成文。亦有割裂全文,取其所需之意。
【分章析句】指雕琢推敲文章。
【孤文斷句】指片斷、孤立的文句。
【鉤章棘句】鉤:彎曲;章:章節;棘:刺;句:文句。形容文辭艱澀拗口。
【話不投機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談話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
【句比字櫛】逐字逐句仔細推敲。同“句櫛字比”。
【矜句飾字】矜:慎重;飾:整飾。形容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十分慎重。
【錦囊佳句】錦囊:用錦做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詩稿。指優美的詩句。
【錦囊妙句】錦囊:用錦做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詩稿。指優美的詩句。
【金章玉句】指華麗的詩文。
【句櫛字比】一句句梳理,一字字比較。形容認真校核。
【句斟字酌】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刻章琢句】修飾琢磨文章的細節。
【麗句清詞】華麗清新的辭句。
據
【敗績失據】指事業失敗而無所憑依。
【不足為據】足:夠得上;據:證據。不能作為依據。
【查無實據】查究起來,沒有確實的根據或證據。
【負衡據鼎】指身居高位,肩負重任。
【割據稱雄】割據:割地占據。以武力割占部分地區,在一國之內形成對抗的局面,以稱雄一方。
【根據槃互】指把持據守,互相勾結。
【根據盤互】指把持據守,互相勾結。同“根據槃互”。
【根結盤據】形容基礎牢固,勢力強大。盤,通“磐”。
【割據一方】割據:割地占據。憑借武力割占一個地區,與中央政對立。
【虎據龍蟠】形容地勢雄偉險要。同“虎踞龍盤”。
【據鞍讀書】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后多形容學習勤奮。
【據鞍顧眄】顧眄:回頭看。在馬背上回頭看。形容年老而壯志不衰。
【據本生利】根據本錢的多少來獲取利息。
【據高臨下】憑借高處俯控低處,指憑仗優勢地位足以控制別人。
【據徼乘邪】據:憑借;徼:僥幸;乘:趁;邪:不正當。指憑僥幸、乘邪險的道路來求得富貴。
【據經引傳】據:依據;引:援引。引用經典書籍作為論證的依據。
聚
【悲歡聚散】悲:悲哀;歡:歡樂;聚:團聚;散:離散。泛指人世間悲與歡、聚與散的遭遇和心情。
【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仇人;聚頭:聚會。不是前世結下的冤孽,今世就不會聚在一起。
【攢三聚五】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鴟張蟻聚】喻指如鴟囂張,如蟻聚集。
【蜂攢蟻聚】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蜂合蟻聚】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鳧居雁聚】指群聚一處。
【蜂扇蟻聚】蜂翅扇動,螞蟻聚合。比喻人雖眾多但起不了大作用。
【蜂屯蟻聚】形容成群的人聚集在一處。
【方以類聚】指同類事物相聚一處。方:辦法,做法,技巧。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方:方術;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各自聚集。
【蜂擁蟻聚】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河奔海聚】比喻思路開闊,文辭暢達。
【花攢錦聚】形容五色繽紛、繁盛艷麗的景象。同“花攢錦簇”。
【歡聚一堂】歡樂地聚集在一起。
【畫沙聚米】在沙上畫地圖,聚米為山谷,指畫軍事形勢,運籌決策。
【結黨聚群】結:勾結,結交;黨:朋輩,黨羽;聚:聚合,糾集。勾結黨羽和徒眾。指聚眾成勢。
【聚而殲之】聚:會集,包圍;殲:消滅。把敵人包圍起來消滅。
【聚精會神】會:集中。原指君臣協力,集思廣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聚精凝神】聚:集合,會集。形容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
【聚米為谷】比喻指劃形勢,運籌決策。
俱
【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樣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無建樹。
【二罪俱罰】前后兩樁罪過,一并處罰。
【俱收并蓄】把各種不同的東西一同吸收進來,保存起來。
【昆侖失火,玉石俱焚】昆侖山失火,將玉和石頭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同歸于盡。
【面面俱到】各方面都能照顧到,沒有遺漏疏忽。也指雖然照顧到各方面,但一般化。
【面面俱全】俱:全。各方面都能照顧到,沒有遺漏疏忽。也指雖然照顧到各方面,但一般化。
【面面俱圓】各方面都能照顧到,十分周全。也指雖然照顧到各方面,但重點不突出。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比喻事物體積或規模雖小,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比喻事物體積或規模雖小,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
【兩敗俱傷】俱:都。斗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羅掘俱窮】羅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無法籌到款項。
【兩利俱存】對雙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
【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隨著水一起沖下。比喻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
【兩雄不俱立】兩股強大的勢力不可能同時存在。
【耦俱無猜】耦:兩者;猜:猜忌。兩方面都不至于猜忌。
【七行俱下】讀書,同時讀七行。比喻非常聰明。
【寢食俱廢】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犬兔俱斃】比喻雙方同歸于盡。
局
【背碑復局】看過的碑文能背誦,棋局亂后能復舊。指記憶力強。
【背碑覆局】看過的碑文能背誦,棋局亂后能復舊。指記憶力強。
【不顧大局】不考慮整個局面或形勢。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傍:通“旁”。指局外人清晰地看待問題,當事人往往會迷惑。
【不識局面】猶不識時務。
【長安棋局】比喻動蕩不定的政局。
【純騙局】純粹是一個騙局。
【當局者迷】迷:糊涂,迷惑。指當事人反而糊涂。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顧大局,識大體】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受損害。
【顧全大局】指從整體的利益著想,使不遭受損害。
【局促不安】局促:拘束。形容舉止拘束,心中不安。
【蹐地跼天】形容戒慎小心。gyjslw.com
10. 負什么成語
負荊請罪、
負隅頑抗、
負石赴河、
負債累累、
負薪救火、
負薪之憂、
負氣含靈、
負重致遠、
負弩前驅、
負衡據鼎、
負任蒙勞、
負駑前驅、
負芒披葦、
負屈銜冤、
負固不賓、
負德辜恩、
負重涉遠、
負俗之譏、
負乘斯奪、
負氣仗義、
負才傲物、
負德背義、
負心違愿、
負老攜幼、
負手之歌、
負薪構堂、
負險不賓、
負才使氣、
負屈含冤、
負乘致寇gyjslw.com
11. 中國人為何一直重視“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gyjslw.com
12. 鼎的總含義
鼎,是我國夏朝禹之子啟時鑄造的。它分別以九只刻樓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體現了王的集中和至高無上,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傳世之國寶。在工藝美學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從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集中代表,從鑄造工藝技術上看,它標志著中國的歷史已結束了野蠻時代,進入了文明的時代。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有關九鼎的資料,不絕于歷代史冊,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隱身何處了。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于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于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開(啟)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九鼎既成,遷于三國。”三國指夏、商、周。《左偉》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奔囱源耸?。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象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制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后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就成為青銅器。 《春秋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朝廷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后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睆拇?,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建立的代名詞了。 從此,九鼎就代表了至高力的象征。gyjslw.com
13. 鼎的意義?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的九鼎。
關于“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庇腥銏A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帶“鼎”的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鐘鳴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鐘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鐘陳鼎 擊鐘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鐘列鼎 鳴鐘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鐘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鐘鼎人家 鐘鼎山林 鐘鼎之家 鐘鳴鼎列 鐘鳴鼎食鐘鳴鼎重
問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鑊如飴 鼎玉龜符 調和鼎鼐 鐘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龍升 五鼎萬鐘 人聲鼎沸 一代鼎臣
刀鋸鼎鑊 魚游沸鼎 三牲五鼎 鼎新革故 革故鼎新 九鼎一絲
染指于鼎 鼎魚幕燕 鼎湖龍去 龍去鼎湖 鼎鐺玉石 九鼎不足為重
舉鼎絕臏 列鼎而食 幕燕鼎魚 三分鼎足 鼎食鳴鍾 擊鐘鼎食
鼎足而居 鐘鼎人家 嘗鼎一臠 鼎分三足 鼎足而立 鐘鼎之家
鼎鐺有耳 舉鼎拔山 負衡據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擊鐘陳鼎 匡鼎解頤 商彝夏鼎 鐘鳴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成龍去 鼎鼎有名 鼎食鐘鳴 笙歌鼎沸
鐘鳴鼎列 牛鼎烹雞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鑊刀鋸 鼎足三分
拔山舉鼎 重裀列鼎 扛鼎拔山 海內鼎沸 鳴鐘食鼎 禁鼎一臠
彝鼎圭璋 鼎鼐調和 鼎食鳴鐘 鼎足之勢 革舊鼎新 群情鼎沸
鳴鐘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發展歷程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后,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的象征、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象征意義逐漸失去。以后,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經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話】《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話】《象辭》說:《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離(火)上,為木上燃著火之表象,是烹飪的象征,稱為鼎;君子應當像鼎那樣端正而穩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白話】初六,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樣,不會發生災禍。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白話】《象辭》說:“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看似反常,實則不然;“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便于除舊布新,反常的現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轉化。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話】九二,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一個人有才干;我的對立面嫉妒我,卻不能把我怎么樣,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白話】《象辭》說:“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應該謹慎行事,不要走錯方向;“我的對立面嫉妒我”,但因無隙可乘,故終將無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白話】九三,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無法將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雞肉不能得到無法食用;待到陰陽調和,潤雨出現才能消釋悔恨,最終還可以獲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白話】《象辭》說:“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鼎無法移動,也就失去了它虛中納物的意義。
九四,鼎折足,覆公訴,其形渥,兇。
【白話】九四,鼎的足折斷了,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鼎身被玷污,兇險。
《象》曰:“覆公訴”,信如何也!
【白話】《象辭》說:“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哪里還有什么信譽可言呢!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白話】六五,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插上堅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堅守正道。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白話】《象辭》說:“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獲得實惠。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白話】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會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白話】《象辭》說:“玉制的鼎杠高處上方,表明剛柔相濟,互相調節。
【鼎與古代青銅器】
自從發現了青銅材質,人類文化從原始社會躍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青銅遂成為一個時代鮮明的標志。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輝的青銅器鑄造出來的。從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黃河流域中原二里頭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陽東郊)和其上游齊家文化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銅器來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延續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時代,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青銅器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散見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銅器時代后期,則被瓷器和鐵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歷史長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藝流光異彩。既有力象征的各種銅鼎重器,也有尊、壺、鬲、觥、觚、鐘、燈、爐等各種宮廷禮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陳設品、工藝品,其造型也遍及龍、虎、牛、馬、羊、鹿、象、人、鳥等各種形態和飾物,僅紋飾就有獸面紋、乳行紋、蚊紋、風紋雷紋、龍形紋、龜魚紋、曲折紋、云雷紋、蟠螭紋、幾何紋、竹節紋、菱形紋、直紋、斜紋、六山紋、葉紋等幾十種。從生活用品到樂器,從飾品到戰爭武器。可以說如繁星滿天,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充分記錄了中華文明史的輝煌時代,也是歷代王室、宮廷、候門、伯爵們生前陳設豪華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貴富麗和考究的佐證。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唯有古代中國賦予青銅器以重要的社會意義、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夏、商、周三個朝代,前后延續了2,000多年。近代以來,青銅器大量出土,使長久處于朦朧的中國古代史面貌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征國家政治勢和軍、神的青銅制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制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愿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發展時期
時間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風格盛行期
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后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
西周風格成熟期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東周風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
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后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勢的象征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于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紹】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庇腥銏A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后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gyjslw.com
14. ·有鼎的四字成語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鼎食鳴鐘 鼎食鳴鍾 鼎折餗覆 鼎食鐘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 鐘鳴鼎列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鐘陳鼎 擊鐘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鐘列鼎 鳴鐘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鐘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鐘鼎人家 鐘鼎山林 鐘鼎之家gyjslw.com
15. 成語是”鼎鼎大名”還是”大名鼎鼎”?
【大名鼎鼎】名氣很大。 【刀鋸鼎鑊】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調和鼎鼐】調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鼎分三足】見“鼎足三分”。 【鼎玉龜符】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 【鼎成龍升】見“鼎成龍去”。 【鼎成龍去】《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焙笠浴岸Τ升埲ァ敝傅弁跞ナ?。 【鼎足三分】如鼎之三足,各據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 【鼎足之勢】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 【鼎足而三】謂像鼎足一樣,三方面并立。 【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食鳴鍾】見“鼎食鳴鐘”。 【鼎食鳴鐘】亦作“鼎食鳴鍾”。擊鐘列鼎而食。形容富貴人家生活豪侈。 【鼎魚幕燕】《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崩钌谱ⅲ骸霸隆逗鬂h書》:‘朱穆上疏曰: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用之不時,必也?爛。’《左氏傳》曰:‘吳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猶燕巢于幕之上?!焙笠浴岸︳~幕燕”比喻處于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湖龍去】同“鼎成龍去”。 【鼎鼎大名】形容名聲極大。 【鼎鼎有名】見“鼎鼎大名”。 【鼎新革故】《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迸f時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后泛指事物的破舊立新。 【鼎鼐調和】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后因以“鼎鼐調和”比喻處理國政。 【鼎鑊刀鋸】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殘酷的刑罰。 【鼎鐺玉石】謂視鼎如鐺,視玉如石。形容奢侈。 【拔山舉鼎】同“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庇郑骸傲Π紊劫鈿馍w世?!?【嘗鼎一臠】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臠luán:切成塊的肉。語本《呂氏春秋?察今》:“嘗一?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嘗嘗鼎里一片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個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據部分可推知全體。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孫公子去問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著~?!?【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齡;鼎盛:正當旺盛之時。年富力強,精力充沛。漢?賈誼《新書?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泵?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及入宮庭,見王~,妾非敢怨王,但自嘆生不及時耳!” 【負衡據鼎】謂身居高位,肩負重任。 【革故鼎新】《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焙笏煲浴案锕识π隆敝父锍f的,創建新的。 【革舊鼎新】同“革故鼎新”。 【擊鐘鼎食】打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或富人生活奢華。 【禁鼎一臠】御用鼎器中的一?肉。比喻珍美之物。 【九鼎一絲】猶言一發千鈞。喻非常危急。 【匡鼎解頤】《漢書?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鳖亷煿抛ⅲ骸叭绱驹唬骸谷诵Σ荒懿恢挂?。’”后以“匡鼎解頤”謂講詩清楚明白,非常動聽。 【龍去鼎湖】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鳴鐘列鼎】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辩?,打擊樂器,泛指一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著樂器,眼前列著鼎器,后因用“鳴鐘列鼎”或“鳴鐘食鼎”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鳴鐘食鼎】見“鳴鐘列鼎”。 【幕燕鼎魚】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魚”比喻處境極危,即將覆滅。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