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擊”的成語「分進合擊」
成語“分進合擊”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分進合撃成語讀音:fēn jìn hé jī
成語簡拼:FJHJ
成語注音:ㄈㄣ ㄐ一ㄣˋ ㄏㄜˊ ㄐ一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成語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六節:“將敵軍對我軍的戰略上的分進合擊,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役或戰斗上的分進合擊?!惫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一目標。
成語用法:分進合擊作賓語、定語;用于作戰策略等。
成語造句:這份電報全部暴露了敵人對我‘分進合擊’的戰役企圖和敵人各路兵力的部署。曹丹輝《在一九三一年間》
英文翻譯:a converging attack
成語“分進合擊”的擴展資料
1. 成語什么進什么什么不進則退 不前進就要后退。 寸進尺退 前進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更進一竿 更:再,又;竿:竹竿。又前進了一步。 旅進旅退 旅:共,同。與眾人一起進退。形容跟著大家走,自己沒有什么主張。 有進無退 只有前進,沒有后退。 分進合擊 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一目標。 后進領袖 晚輩中最杰出的人。 后進之秀 猶言后起之秀。后來出現的或新成長起來的優秀人物。 精進勇猛 原意是勤奮修行?,F指勇敢有力地向前進。 難進易退 意思是做官前要再三考慮,去官時唯恐不速。 日進斗金 一天能收進一斗黃金。形容發大財。公益成語:gyjslw.com
2. 誰能幫我講一下赤壁之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孫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后,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于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余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河南?。┎粦鸲涤诓苘?。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后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后占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于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于當陽,后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并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余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睂O不愿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于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彼赋觯ㄒ唬┎懿賱趲熯h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同時勸孫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后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后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并不向曹。
孫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斗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磕习冻啾谝粋龋p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采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敝荑ち它S蓋的建議,并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準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后,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準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并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饑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后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于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古崴芍u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傳說與演義
后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夸張、附會的成分。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云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三國演義》則繪影繪聲地描寫了周瑜的營帳駐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孫、曹鏖兵之處在三江口。
傳說、演義,和歷史有較大的區別。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硯一臺,并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分字開頭四字成語
分門別類、分道揚鑣、分毫無爽、分庭抗禮、分秒必爭、分外妖嬈、分內之事、分工合作、分身無術、分文不取、分文不值、分文未取、分崩離析、分而治之、分家析產、分花拂柳、分香賣履、分毫不差、分毫不爽、分文不名、分我杯羹、分厘毫絲、分進合擊、分茅列土、分花約柳等。
一、分毫無爽
釋義:比喻沒有絲毫差錯。同“分毫不爽”。
出處:《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喜甚,即將白銀一千兩,送到公子船中,十娘親自檢看,足色足數,分毫無爽?!?br>譯文:孫富很高興,隨即將白銀一千兩送到公子的船上,杜十娘親自驗看,數額對得上,沒有絲毫差錯。
二、分外妖嬈
釋義:形容景色異常艷麗。
出處:毛澤東《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br>譯文: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三、分內之事
釋義: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出處:《圣諭廣訓·孝訓》:“皆孝子分內之事也?!?br>譯文:這些都是孝子本分之內的事情。
四、分工合作
釋義:眾人各司其責,共同從事工作。
出處:沈從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說不定還留在縣里,經營一種不必要本錢的職業,分工合作,都不閑散?!?br>例句:團隊內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分崩離析
釋義: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br>譯文: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分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
分道揚鑣、
分庭抗禮、
分崩離析、
分秒必爭、
分外妖嬈、
分家析產、
分花拂柳、
分門別類、
分而治之、
分工合作、
分內之事、
分香賣履、
分身無術、
分毫不差、
分毫不爽、
分文不取、
分文不值、
分進合擊、
分厘毫絲、
分我杯羹、
分茅列土、
分花約柳、
分文不名、
分居異爨、
分甘共苦、
分毫不取、
分條析理、
分情破愛、
分化瓦解、
分斤掰兩公益成語:gyjslw.com
5. 誰能幫我講一下赤壁之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孫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后,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于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余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河南省)不戰而降于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后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后占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于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于當陽,后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并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余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孫不愿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于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同時勸孫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后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后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并不向曹。
孫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斗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磕习冻啾谝粋?,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采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敝荑ち它S蓋的建議,并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準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后,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準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br>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并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饑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后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于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古崴芍u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傳說與演義
后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夸張、附會的成分。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云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三國演義》則繪影繪聲地描寫了周瑜的營帳駐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孫、曹鏖兵之處在三江口。
傳說、演義,和歷史有較大的區別。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硯一臺,并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入木三分的典故是什么
入木三分
典故
典故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人。官至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其書法博采眾長,兼備諸體,千變萬化,且體勢自然流暢,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突出的特點是筆力雄健。相傳他寫過字的木板,后來需要把字刮去,工人在刮木板時發現,墨跡透入木中竟深達三分。
題名:
入木三分
所朝代:
唐代
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出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br>解釋
解釋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F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相關例句
我們讀這首詩,尤其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帶分的成語有啥?
成語詞目解釋分崩離析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分別部居 分別:分辨,區分;部居:按部歸類。分類排列。 分釵斷帶 釵分開,帶斷了。比喻夫妻的離別。 分釵破鏡 比喻夫妻失散或分離。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細小。 分道揚鑣 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風劈流 比喻說話干脆而有力量。 分甘共苦 同享幸福,分擔艱苦。 分甘絕少 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分毫不爽 比喻沒有絲毫差錯。 分毫析厘 毫、厘: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細微。 分化瓦解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潰。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帶分的成語有啥?
爭分奪秒、
入木三分、
分道揚鑣、
涇渭分明、
分庭抗禮、
勞燕分飛、
恰如其分、
不由分說、
難舍難分、
分崩離析、
平分秋色、
五馬分尸、
不分軒輊、
安分守己、
條分縷析、
愛憎分明、
分秒必爭、
非分之想、
割席分坐、
分外妖嬈、
分家析產、
不容分說、
不分伯仲、
一分為二、
分花拂柳、
分門別類、
分而治之、
人以群分、
五谷不分、
分工合作
四分五裂、
二分明月、
分內之事、
賞罰分明、
身無分文、
黑白分明、
獎罰分明、
皂白不分、
擘肌分理、
管鮑分金、
坐地分贓、
不分青紅皂白、
分香賣履、
分身無術、
難解難分、
不分彼此、
分毫不差、
良莠不分、
下回分解、
是非分明、
涇渭不分、
瓜分豆剖、
不分畛域、
余光分人、
分毫不爽、
恩怨分明、
混沌不分、
分文不取、
鼎足三分、
分文不值
蘭艾難分、
十二萬分、
分進合擊、
分厘毫絲、
分我杯羹、
韓壽分香、
物以群分、
分茅列土、
分花約柳、
樂昌分鏡、
灼艾分痛、
不分勝負、
絕甘分少、
安分守已、
裂土分茅、
非分之念、
類聚群分、
分文不名、
分居異爨、
一分一毫、
分毫不取、
分甘共苦、
雁影分飛、
目別匯分、
分條析理、
裂地分茅、
瓜區豆分、
角戶分門、
不分玉石、公益成語:gyjslw.com
9. 開頭分的成語'
分家析產、分床同夢、分工合作、分條析理、分內之事、分風劈流、分毫不值、分進合擊、分心掛腹、分煙析產、分茅賜土、分文不取、分道揚鑣、分三別兩、分房減口、分金掰兩、分茅裂土、分化瓦解、分外之物、分秒必爭、分斤較兩、分寸之末、分形共氣、分煙析生、分毫無爽、分形連氣、分甘同苦、分路揚鑣、分鞋破鏡、分絲析縷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帶分的成語有啥?
成語詞目解釋分崩離析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分別部居 分別:分辨,區分;部居:按部歸類。分類排列。 分釵斷帶 釵分開,帶斷了。比喻夫妻的離別。 分釵破鏡 比喻夫妻失散或分離。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細小。 分道揚鑣 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風劈流 比喻說話干脆而有力量。 分甘共苦 同享幸福,分擔艱苦。 分甘絕少 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分毫不爽 比喻沒有絲毫差錯。 分毫析厘 毫、厘: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細微。 分化瓦解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潰。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1928到1934蔣介石調動數十萬乃至百萬軍隊先后對中央根據地發動幾次圍剿
第一次反“圍剿” 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采用“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方針,向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10月25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與江西省行委在羅坊召開了聯席會議,確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紅軍以少數兵力誘敵至根據地腹地。12月30日,紅軍以優勢兵力向進入伏擊圈的敵十八師發動猛攻,殲敵師部及兩個旅共9000余人,活捉該師師長張輝瓚。1931年1月3日,紅軍在東韶殲敵一個多旅。至此,紅軍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 1931年4月,蔣介石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司令兼南昌行營主任,調集20萬兵力,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在從江西吉安至福建建寧800里弧形戰線上分4路向中央根據地發起進攻。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并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積極進行反“圍剿”準備。5月16日至31日,紅軍從東固、富田向東橫掃700余里,16天內五戰五捷,殲敵3萬余人,繳槍2萬余枝,粉碎了敵人第二次“圍剿”,鞏固和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7月,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調集30萬兵力,并聘請德、日、英軍事顧問,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戰術,分3路向中央根據地進行“圍剿”。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采取“誘敵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虛弱”的作戰方針,從福建千里回師贛南,并以一部兵力結合地方武裝,遲滯敵進。8月4日,紅軍突然東進蓮塘。7日至11日,先后在蓮塘、良村、黃陂發動攻擊,并三戰三捷。在興國休整半月后,對疲憊退敵實行追擊,再取三捷。至此。紅軍在80天內,殲敵3萬余人,繳槍1.26余萬枝,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第四次反“圍剿” 1933年2月,蔣介石糾集50萬兵力,采用“分進合擊”的方針,分左、中、右三路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雖然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排擠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但“左”傾錯誤并未在紅軍中全面貫徹。周恩來、朱德依據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戰術,采用集中兵力、聲東擊西的戰略方針,并創造性地采用了大規模、大兵團伏擊戰術。2月27日至29日,黃陂一戰,殲敵五十二師全部及五十九師大部,活捉其師長李明、陳明驥。3月21日草臺岡一戰,殲敵十一師大部,九師一部及五十九師殘部。至此,紅軍共殲敵3個師,繳槍萬余枝,重創敵有生力量,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第四次“圍剿”。
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9月,蔣介石糾集100萬兵力和200架飛機,向各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圍剿”。其中以44個師又4個旅約50萬人和100架飛機,采用“步步為營、碉堡推進”戰略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同時蔣在政治上推行“保甲連坐”,經濟上嚴密封鎖蘇區。面對敵人的“圍剿”,掌握紅軍指揮的博古和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李德,全面否定毛澤東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開始時實行軍事冒險主義,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失利后又推行防御中的保守主義,使紅軍完全陷于被動。第五次反“圍剿”最終遭到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第一個是分的怎么組成語
分崩離析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分別部居 分別:分辨,區分;部居:按部歸類。分類排列。 分釵斷帶 釵分開,帶斷了。比喻夫妻的離別。 分釵破鏡 比喻夫妻失散或分離。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細小。 分道揚鑣 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風劈流 比喻說話干脆而有力量。 分甘共苦 同享幸福,分擔艱苦。 分甘絕少 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分毫不爽 比喻沒有絲毫差錯。 分毫析厘 毫、厘: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細微。 分化瓦解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潰。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 分斤掰兩 比喻過分計較。 分居異爨 指兄弟分家過日子。 分路揚鑣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舉行的儀式。后稱分封諸侯。 分門別戶 分、別:分辨、區別;門:一般事物的分類;戶:門戶。指在學術上根據各自的格調或見解劃清派別,各立門戶。 分門別類 分、別:分辨、區別;門:一般事物的分類;類:許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綜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別歸... 分秒必爭 一分一秒也一定要爭取。形容抓緊時間。 分身無術 分身:分出精力照顧其他方面。沒有一身同時兼顧幾個方面的法術。 分守要津 要:重要;津:渡口。分別把守交通要道。 分庭抗禮 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F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系。 分文不名 名:占有。一分錢一個銅板也沒有。比喻非常貧困。 分文不取 一個錢也不要。比喻不計報酬。 分文不直 直:同“值”。一分錢一文錢也不值。形容沒有任何價值。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漢相爭時,劉邦答項羽的話。比喻從別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分香賣履 舊時比喻人臨死念念不忘妻兒。 分形同氣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 分內之事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分外妖嬈 分外:格外;妖嬈:妖媚艷麗。形容景色異常艷麗。 分別門戶 指在學術上根據各自的格調或見解劃清派別,各立門戶。同“分門別戶”。 分釵劈鳳 比喻夫妻的離別。同“分釵斷帶”。 分床同夢 比喻雖所做之事不同,但打算一樣。 分而治之 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后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分房減口 指舊時荒年,為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 分甘同苦 同享幸福,分擔艱苦。同“分甘共苦”。 分工合作 眾人各司其責,共同從事工作。 分毫不差 分毫:形容很少的數量,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差:差錯。沒有一點兒差錯。 分毫不取 一個錢也不要。比喻不計報酬。同“分文不取”。 分毫不值 形容沒有任何價值。同“分文不直”。 分毫無爽 比喻沒有絲毫差錯。同“分毫不爽”。 分花拂柳 形容女子走路姿態美好。同“分花約柳”。 分文未取 一個錢也不要。比喻不計報酬。同“分文不取”。 分宵達曙 猶通宵達旦。 分鞋破鏡 比喻夫妻分離。 分心掛腹 形容十分掛念。 分星撥兩 猶言斤斤計較。 分星擘兩 詳細分說;清楚,明白。 分星劈兩 指詳細分說。 分形共氣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后亦用于兄弟間。 分形連氣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后亦用于兄弟間。 分煙析產 指分家。分割財產,各自過活。 分煙析生 指分家。分割財產,各自過活。同“分煙析產”。 分章析句 指雕琢推敲文章。 分花約柳 形容女子走路姿態美好。亦作“分花拂柳”。 分家析產 指分家。分割財產,各自過活。同“分煙析產”。 分斤撥兩 比喻過分計較。同“分斤掰兩”。 分金掰兩 比喻過分計較。同“分斤掰兩”。 分進合擊 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同圍擊同一目標。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 分勞赴功 分擔勞苦,盡職建功。 分厘毫絲 形容極細微。 分茅賜土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列土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錫土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胙土 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朋引類 分成派別,招引同類。 分貧振窮 分財物救助窮困的人。 分情破愛 指對原所愛之人不忠,移情于新歡。 分三別兩 詳細分說;清楚,明白。同“分星擘兩”。 分身減口 指舊時荒年,為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同“分房減口”。 分絲析縷 比喻明察入微。 分條析理 形容言談有條有理,深刻精辟。 分庭伉禮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系。同“分庭抗禮”。 分文不值 形容毫無價值。 安安分分 為人規矩老實,做事不敢越軌公益成語:gyjslw.com
13. 分字開頭四字成語
分門別類、分道揚鑣、分毫無爽、分庭抗禮、分秒必爭、分外妖嬈、分內之事、分工合作、分身無術、分文不取、分文不值、分文未取、分崩離析、分而治之、分家析產、分花拂柳、分香賣履、分毫不差、分毫不爽、分文不名、分我杯羹、分厘毫絲、分進合擊、分茅列土、分花約柳等。
一、分毫無爽
釋義:比喻沒有絲毫差錯。同“分毫不爽”。
出處:《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喜甚,即將白銀一千兩,送到公子船中,十娘親自檢看,足色足數,分毫無爽?!?br>譯文:孫富很高興,隨即將白銀一千兩送到公子的船上,杜十娘親自驗看,數額對得上,沒有絲毫差錯。
二、分外妖嬈
釋義:形容景色異常艷麗。
出處:毛澤東《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br>譯文: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三、分內之事
釋義: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出處:《圣諭廣訓·孝訓》:“皆孝子分內之事也?!?br>譯文:這些都是孝子本分之內的事情。
四、分工合作
釋義:眾人各司其責,共同從事工作。
出處:沈從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說不定還留在縣里,經營一種不必要本錢的職業,分工合作,都不閑散?!?br>例句:團隊內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分崩離析
釋義: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br>譯文: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