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待時而動」形容什么意思
“待時而動”的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危害天下,伊闕都尉張承很想率領他的部屬誅殺董卓,他的弟弟張昭勸他不要以卵擊石,去選擇一個英明主子,待時而動。張承覺得有理,就解下官印回到家鄉,與大哥張范一起避居揚州過著淡泊的生活求解簽文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解曰:蘊懷異用 待時而動 人事從容 物阜財豐
蘊懷異用 待時而動 人事從容 物阜財豐含義:蘊含著與眾不同的能量,只待時日發揮,為人處事要從容自在,以后的生活會非常順利,財源豐富!摘自gyjslw.com
待時而動什么意思
【拼音】:dài shí ér dòng【釋義】:時:時機。等待時機然后行動?!境鎏帯浚骸吨芤住は缔o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薄纠洹浚赫淹跎钭皂w晦,養兵恤民,~。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摘自gyjslw.com
藏器待時是什么意思
藏器待時cáng qì dài shí器:用具,引伸為才能。比喻懷才以等待施展的時機。 又作’藏器俟時’。出處《周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詆yjslw.com
隱于心,藏于身,動于形,在于靈 是什么意思
第一個,所謂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進而,小隱隱于市,大隱隱于心;這句應該是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出自《周易》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動于行,所謂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應該是讓你敢想敢做,別光說不練;最后一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想必是告訴你人生在于靈悟,用心靈感悟人生。摘自gyjslw.com
君子藏氣余身,待時而動什么意思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摘自gyjslw.com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出自哪里?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周易·系辭》;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語出《論語·泰伯》。
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周易·系辭》
解釋:君子蘊藏著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譯文:
《易經》解卦上六的爻辭說:“王公出獵,登在高墻上瞄射鷹隼,一箭命中,象征著無往不利。”孔子說:“隼是鷹鳥,弓矢是打獵的利器,能執弓而射中禽獸的是人。
君子蘊藏著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而有所動,還有什么不利的呢?君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同理,有所行動時,決無閉結與障礙,精準無比,出外必有收獲。這就是平常已經蘊蓄結成了弘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動,是以出而有獲,無事不成?!?br>2、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語出《論語·泰伯》
解釋: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br>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守衛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br>擴展資料:
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語出《周易·系辭》。系辭,一般上是指《易傳·系辭》或《周易·系辭》。亦稱《系辭傳》,分為上、下兩部分。相傳孔子作了7篇闡發和總結《周易》的論述,即通常說的《易傳》。
《系辭》是這7種論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辭》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論述,應當經過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說《系辭》是先秦儒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大成。
2、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語出《論語·泰伯》?!墩撜Z·泰伯》: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等。
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鬃釉诮虒W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賞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系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泰伯篇摘自gyjslw.com
【君子攜‘鑫’于身,待時而動,伺機而動,方可厚積薄發、】 啥意思?
是圣人帶著會發光的金子于身上,等待時機而行動,伺候機會的到來而行動,才可以擁有豐厚的資源、薄薄的發展前景!摘自gyjslw.com
英雄殺里勾賤說的一句、君子長乞余生待之而動、求準切字語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出自《周易》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如呂尚遇周文王,就是如此。這話也提醒我們,在默默無聞的時候,要加強自身修養,等到機會來時,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麻煩,謝謝!摘自gyjslw.com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出自——戰國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 。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br>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br>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出自——西周姬昌《周易·系辭下》。
原文:《周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br>譯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擴展資料: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里的“訥”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后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另有解釋說意思是:“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干練勤奮?!?br>總之是告誡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讓我們說話,而是告訴我們說話一定要謹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鬓o哉?!币馑际钦f,古書上曾記載:言論是用來表達志節的,文法修辭是用來表達言論的。假如不發言論,誰又能知道他的志節呢?假如言論沒有文辭的修飾輔助,又怎么可能久遠流傳呢?可見言辭必須謹慎。
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出生的毛澤東的兩個女兒取名李敏和李訥。其中“敏”與“訥”就是出于《論語·里仁》中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睆慕o女兒起的名字中,可以體會出毛澤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要做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的人。摘自gyjslw.com
有什么動的詞語
怦然心動、
人頭攢動、
蠢蠢欲動、
巋然不動、
食指大動、
風吹草動、
靈機一動、
按兵不動、
輕舉妄動、
聞風而動、
紋絲不動、
傾巢出動、
原封不動、
萬頭攢動、
相時而動、
靜極思動、
相機而動、
雷打不動、
天搖地動、
歡聲雷動、
一舉一動、
待時而動、
順時而動、
紋風不動、
文風不動、
龍蛇飛動、
眾喣山動、
文絲不動、
山搖地動、
寂然不動
~~~~~~~~~~~~~摘自gyjslw.com
成語“待時而動”擴展:
繁體成語:待時而動成語讀音:dài shí ér dòng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注音:ㄉㄞˋ ㄕˊ ㄦˊ ㄉㄨㄥˋ
成語解釋: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成語用法:待時而動偏正式;作謂語;指等待時機然后行動。
近義詞:相機而行、待時而舉
成語謎語:預備
造句:昭王深自韜晦,養兵恤民,待時而動。(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出處:《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摘自gyjslw.com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反義詞:輕舉妄動
成語簡拼:DSED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英文翻譯:bide one's time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