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成語“引為”「引為口實」

        2022年08月07日成語大全131

        成語“引為口實”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yǐn wéi kǒu shí
        成語簡拼:YWKS
        成語注音:一ㄣˇ ㄨㄟˊ ㄎㄡˇ ㄕ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以為口實
        成語出處:許德珩《回憶蔡元培先生》:“北洋軍閥政府對他在教育事業上力圖革新,極為不滿,尤其對于北京大學男女同校一節,引為口實?!?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口實:話柄。作為談話的資料。指作為指責、攻擊或嘲笑的話柄
        成語用法:引為口實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引為口實”的擴展資料

        1. “傳之以為口實”怎么翻譯?
        出自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指傳播這件事并把這件事作為話柄。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張謇認為消弭革命者口實的最好方法是?
        他認為消滅革命者口實的最好方法就應該是利用物質引誘。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豈為其口實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意思是“他的”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各位,以蘭亭集序為材料的作文可以找什么話題?
        本文樂與悲之間的內在聯系。 魏晉時期,玄學清淡盛行一時,士學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淡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與一般淡玄文人不同。他曾說:“虛談廢務,浮文妨要”。在這篇序中,王羲之明確地指出“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的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文章首寫蘭亭宴集之“樂”,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還表現出了作者內心一種曠達的心境。可以說“樂”來源于對蘭亭美景的陶醉,對蘭亭集會的暢然??商煜聸]有不散的宴席,而所謂興盡“悲”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表現了生命的脆弱,無法把握和釋懷,“不知老之至”,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嘆,當想到“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即人生長短將歸于寂滅時,更是無比凄涼悲哀。說明了人們在認識世界上總會有令自己迷離的事情,誰都無法達到真正解脫。作者在表現人生的苦短,生命不拘的感嘆中流露出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 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于自然的造化。所以,生命何其寶貴,“死生亦大矣”故作者概嘆“豈不痛哉”?這與老莊學說的主張“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蘭亭集序在憂生嘆世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在感傷的背后充分體現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執著和熱愛,作者對老莊“亦死生”“齊彭殤”的否定,展現了他的人生哲學,給以后人之啟迪、思考。希望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口()有啥成語
        【病從口入】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注意飲食衛生。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疾病常因飲食不慎而發生,禍患常因說話不慎而造成。
        【白費口舌】談話一無所獲。
        【筆伐口誅】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病由口入】疾病多是由食物傳染。比喻應該注意飲食衛生。同“病從口入”。
        【唇干口燥】形容說話過多而出現口干舌燥的現象。
        【唇焦口燥】焦:干。形容說話過多而口唇干燥。
        【出人口,入人耳】原指兩人私下談話,第三者不會知道。后多指話一說出口,就會為人們傳開。
        【草入???,其命不久】草進到牛嘴里,牛一定會把它吃掉。比喻難以逃脫厄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過。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阻止;甚:超過。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過;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禍從口出】災禍從口里產生出來。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后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同“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后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
        【禍從口生】指言語不慎招致災禍。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莠:丑,壞;莠言:壞話。好話壞話都出自一人之口。指人說話反復無常。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無論一家有多少人口,都有一人全面主持家事。指辦任何事情都要有為首領頭的人。
        【目瞠口哆】哆:張口的樣子。瞪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因驚嚇或害怕而發愣。
        【目定口呆】睜大眼睛直盯著不動,張著嘴說不出話。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目瞪口哆】瞪:眼睛發愣;哆:張口的樣子。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的樣子。
        【目瞪口呆】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里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目瞪口僵】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結】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噤】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噤:嘴里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目瞪口歪】形容氣極時的神情。
        【目瞪口張】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呆口咂】咂:用舌抵齒發聲。目光發呆,口中發出嘖嘖之聲。形容驚呆的樣子。
        【磨破口舌】比喻說了很多的話。
        【面朋口友】指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目怔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睜口呆】驚懼得睜大雙眼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人多口雜】指談論的人多,各種議論都有。
        【是非口舌】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舌尖口快】尖:尖銳,鋒利??欤轰J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授人口實】授人:給人;口實:話柄。留給別人的話柄。多指供人攻擊和非議的話柄。
        【俗諺口碑】俗:通俗。諺:諺語??诒褐噶鱾鞯目陬^俗語。廣泛流傳的通俗的諺語和俗語。
        【統一口徑】比喻大家對待問題采取一致的態度。
        【枉費口舌】白費口舌。
        【瓦罐不離井口破】汲水的瓦罐免不了打破在井臺上。比喻長期干某行當的人往往就在某種行當中失敗或喪生。也比喻擔著風險干事總有失手的時候。
        【心服口不服】服:信服。心里信服嘴上卻不承認。
        【心服口服】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性急口快】性子急,有話就說。
        【心問口,口問心】形容內心反復思考,自問自答。
        【心拙口夯】夯:同笨。心思笨拙,又不善于說話。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性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牙白口清】比喻說話清楚。
        【牙清口白】牙齒潔白,口齒清楚。比喻說話清楚明白。
        【貽人口實】貽:遺留;口實:話柄。指做事或說話不小心,給人家留下了話柄。
        【予人口實】[give sb. a handle for] 給人留下指責的話柄
        【一時口惠】口惠:口頭上許給別人以好處。口頭上一時空言給人恩惠,事實上并沒有兌現。
        【引為口實】作為談資。也指作為指責、攻擊他人的把柄。
        【以為口實】作為談資。也指作為指責、攻擊他人的把柄。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折沖口舌之間】折沖:引申為進行外交談判;口舌:爭吵。在辯論、爭吵中進行外交談判
        【指畫口授】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在人口耳】被人們所稱道、傳頌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為希特勒進軍萊茵蘭提供口實的是什么事件?
        1935年5月2日,法蘇互助條約在巴黎簽訂。本來這一條約應該成為有效回擊侵略者的基礎,但由于法國簽訂條約只是為了將它用來作為同柏林談判的籌碼,而不準備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實際上這項條約以后并未實行。但它卻給一直在尋找機會破壞洛迦諾公約、準備進軍萊茵蘭的希特勒提供了口實。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柳永何許人也?
        算你問對人了我挺喜歡柳詞的柳永 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樂安)人。其生卒年未見史籍明載,據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跡新證》,約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學活動期間約略相當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齒與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稱為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又做過余杭令,昌國州曉峰鹽場大使,監督制鹽,因此深知貧苦鹽民的悲慘生活。他的《煮海歌》說他們終年’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他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只有兩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見其風格和他的詞完全不同。 他為后人所重視的,是他在宋詞方面的貢獻。他在這方面之所以有顯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風流倜儻的私生活有關。據宋人筆記,他因在〔鶴沖天〕詞中說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為宋仁宗所不喜,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因此他屢試不中。直到他改名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進士。按〔鶴沖天〕開頭說’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則此詞正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詞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這種似乎頹廢的牢騷是當時一般士大夫常有的習氣,連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說:’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忍把浮名牽系?’(〔易銀燈〕柳永的牢騷,正是從范仲淹那里來的。又據說,因為仁宗對他的批評,他就自稱’奉圣旨填詞’(《藝苑雌黃》)。其實,他平日填詞,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親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輕時是個風流才子,喜歡為秦樓楚館的姑娘們和教坊的樂工們(演奏員)用當時的口語為她們填詞,寫出她們的心思。柳永大概沒有結婚,他死后沒有家為之營喪葬,由歌女們聚資為他營葬,因此他變成了一個傳奇人物;以后她們每年還為他舉行’吊柳會’,《清平山堂話本》中的《江樓記》即是敷衍此事成為小說。把柳永戀愛故事的傳說寫成劇本的,有元曲《錢大尹智寵謝天香》,關漢卿著,劇本說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結婚。從他的詞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則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詞史上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其一,他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二,他用俗語填入詞中。宋初詞宗《花間》,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開拓新局面。試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時代,幾個大名家的詞集幾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應酬的壽詞〔拂霓裳〕、〔連理枝〕是中調外,幾乎全部是小令。歐陽修的《六一詞》,也絕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調子用得特別多,如〔漁家傲〕30調,〔玉樓春〕29調,〔蝶戀花〕17調,〔采桑子〕13調。這些情況,都是符合《花間》和南唐的本色傳統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長調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樂章》名集,又在許多慢詞的調名上還注明宮調名稱,以指導樂器的演奏員按調奏樂。如’正宮’、’仙呂宮’、’大石調’等。可見他不但提倡寫長調,而且著重證明長調也和小令一樣,可以入樂演唱;他的作品不僅是詩集而且是唱本,故名《樂章》。 和柳永約略同時的張先也寫了一些慢詞,但比柳永要少得多?!稑氛录分谐贁诞敃r流行的小令如〔玉樓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蘭花〕、〔蝶戀花〕等外,絕大多數是長調,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創的。其最長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拋球樂〕也有 188字,這是以前所沒有的。自他開創了寫長調的風氣,后來蘇軾也寫〔戚氏〕、〔哨遍〕等長調。柳永的〔憶帝京〕說:’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蘇軾的〔雨中花慢〕說:’算應負你,枕前珠淚,萬點千行?!瘡倪@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蘇軾受柳永的影響。世人論蘇軾詞稱他以柳永為輿臺(奴仆),不符合事實。 柳永的〔八聲甘州〕,’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曾被蘇軾評為’不減唐人高處’(《侯鯖錄》)。此詞上片’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即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所本。下片’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即溫庭筠詞’過盡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詞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時相對繁榮安樂的社會環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寫歌女舞伎的閑愁別恨以外,也寫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騷,以及羈旅行役之苦。在這些作品中描寫祖國的如畫的江山,真可謂’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如〔滿江紅〕’暮雨初收’,〔望遠行〕’長空降瑞’,〔雨霖鈴〕’寒蟬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畫卷,讀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于他鋪寫都市風物之美,也可以使讀者眼明神旺。相傳金主完顏亮因為讀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動南侵之念,妄想’立馬吳山第一峰’。柳詞〔望海潮〕稱’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址Q:’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關于柳永作品的評價,自宋以來即有分歧。各家評語有一點比較一致的,即認為他引用俗語,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題多與婦女有關,不免塵下,但也因此而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從西夏來的使臣說,凡有飲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和他采用民間俗語入詞有關??墒蔷同F有柳詞之見于《樂章集》者來看,他的詞中用俗語者其實不多,還不如黃庭堅,大概編集時已經刪削。 宋人中評柳詞較公允者,王灼說他’序事閑暇,有首有尾,亦間出佳語,又能擇聲律諧美者用之’(《碧雞漫志》)。陳振孫說:’其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ā吨饼S書錄解題》卷二十一)這是因為柳永用晚唐律賦的筆調鋪陳當時京城的承平氣象,富麗風光,如《樂章集》第一首〔黃鶯兒〕:’黃鸝翩翩,乍遷芳樹。觀露濕縷金衣,葉映如簧語。曉來枝上綿蠻,似把芳心深意低訴?!昧骼〞车奈淖郑瑢懗龃汗饷髅牡男蜗髿夥?。因此,比寫凄苦之詞如’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更為不易。他尤其擅長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語言溶化入詞,所謂’□□從俗’,能使’天下詠之’。文人雅士在這方面比賽不過他,只好承認他的詞’極工致’。但又說他的詞’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觀的評語,他認為:柳詞當分雅俚二類。雅詞用六朝小品文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融。一筆到底,始終不懈。俚詞五代淫□之風氣,開金元曲子之先聲。比于里巷歌謠,亦復自成一格。 說柳詞應分雅俚二類,極有見地,對于后世許多詞人的作品,也都應該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邊詞》,他自己先分為新詞(南宋)和舊詞(汴京)二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諸人的作品,都應一分為二,分別看待。 柳永《樂章集》有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村叢書》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為什么的為可以組什么詞呢
        為什么的為可以組什么詞呢 :
        行為、
        因為、
        認為、
        以為、
        為了、
        為人、
        成為、
        為何、
        為難、
        為患、
        人為、
        難為、
        為著、
        為害、
        特為、
        有為、
        甚為、
        妄為、
        作為、
        為時、
        為期、
        為首、
        為止、
        為數、
        略為、
        較為、
        稍為、
        為生、
        為力、
        為伍、
        為比、
        相為、
        私為、
        為意、
        為此、
        為作、
        為言、
        規為、
        為理、
        為文、
        為是、
        為詐、
        為市、
        為命、
        為政、
        至為、
        施為、
        為底、
        奸為、
        為容、
        更為、
        曷為、
        修為、
        謬為、
        為壽、
        為別、
        營為、
        為樂、
        象為、
        為裘、
        改為、
        為爾、
        興為、
        為然、
        為荷、
        過為、
        猷為、
        為我、
        為國、
        所為、
        非為、
        稱為、
        優為、
        早為、
        不為、
        為從、
        為性、
        為甚、
        為行、
        佯為、
        南為、
        為什、
        為山、
        為復、
        事為、
        為身、
        為魚、
        頗為、
        自為、
        為頭、
        謂為、
        為氣、
        為當、
        為書、
        為道、
        造為、
        犍為、
        時為、
        為久、
        為法、
        目為、
        分為、
        胡為、
        為限、
        為薪、
        亡為、
        為間、
        為事、
        為情、
        為善、
        讀為、
        等為、
        寡為、
        能為、
        為感、
        若為、
        為真、
        運為、
        為因、
        為臣、
        百為、
        偏為、
        為亂、
        狂為、
        為學、
        難為情、
        無為子、
        難為聽、
        愚以為、
        無以為、
        有為果、
        無為化、
        為人后、
        無為謂、
        鹿為馬、
        劍為龍、
        無為法、
        大有為、
        無能為、
        相為命、
        有為法、
        為之地、
        鴟為鳳、
        起為頭、
        一言為定、
        先入為主、
        自以為是、
        不以為然、
        舍己為人、
        助人為樂、
        合二為一、
        蔚為大觀、
        無能為力、
        融為一體、
        鮮為人知、
        指鹿為馬、
        左右為難、
        轉悲為喜、
        為所欲為、
        化為烏有、
        不足為訓、
        習以為常、
        歃血為盟、
        奮發有為、
        為民請命、
        寬大為懷、
        轉危為安、
        嘆為觀止、
        見義勇為、
        畫地為牢、
        為期不遠、
        各自為政、
        為富不仁、
        不以為恥、
        逼良為娼、
        引以為恥、
        以退為進、
        不足為慮、
        先睹為快、
        好為人師、
        為人師表、
        事在人為、
        狼狽為奸、
        一吐為快、
        以守為攻、
        反客為主、
        據為己有、
        相依為命、
        胡作非為、
        無為而治、
        下不為例、
        大有作為、
        好自為之、
        入土為安、
        為虎作倀、
        所作所為、
        互為因果、
        養虎為患、
        破涕為笑、
        引以為榮、
        為民除害、
        指腹為婚、
        信以為真、
        不足為奇、
        引以為戒、
        反敗為勝、
        為國為民、
        人滿為患、
        引以為憾、
        化整為零、
        一分為二、
        與人為善、
        為非作歹、
        誤石為寶、
        為鬼為蜮、
        為叢驅雀、
        未為不可、
        折節為儉、
        破觚為圜、
        以鼠為璞、
        束椽為柱、
        以意為之、
        紆余為妍、
        為之一振、
        身為糞土、
        多才為累、
        扭虧為盈、
        食為民天、
        蛇蝎為心、
        于今為烈、
        以毀為罰、
        刻木為鵠、
        難以為繼、
        夙夜為謀、
        以譽為賞、
        不足為據、
        察察為明、
        天下為籠、
        恬不為怪、
        視為寇讎、
        懸為厲禁、
        法律行為、
        逞性妄為、
        任性妄為、
        助紂為虐、
        認敵為友、
        惟日為歲、
        掛席為門、
        倚此為命、
        止戈為武、
        惡淫為首、
        改土為流、
        破家為國、
        早為之所、
        偃革為軒、
        杜默為詩、
        以法為教、
        佯為不知、
        以言為諱、
        于家為國、
        疊石為山、
        千百為群、
        妄作胡為、
        恬不為意、
        化鐵為金、
        互為表里、
        認妄為真、
        破觚為圓、
        不知所為、
        以黑為白、
        奉為神明、
        無所不為、
        為德不卒、
        指雁為羹、
        毛發為豎、
        诪張為幻、
        徙木為信、
        率性而為、
        奉為圭臬、
        以人為鏡、
        敢作敢為、
        壓良為賤、
        量出為入、
        朋比為奸、
        無令擅為、
        微為繁富、
        相與為一、
        占山為王、
        以古為鑒、
        攻心為上、
        賣文為生、
        拐良為娼、
        起偃為豎、
        以德為鄰、
        三牛為麄、
        不以為奇、
        削木為吏、
        揭竿為旗、
        不足為憑、
        自以為計、
        偶一為之、
        古為今用、
        朋黨相為、
        為老不尊、
        運亡為存、
        助天為虐、
        吞炭為啞、
        為官擇人、
        洋為中用、
        炫石為玉、
        為人為徹、
        好為事端、
        多文為富、
        黨豺為虐、
        共為唇齒、
        知無不為、
        嚙血為盟、
        鬻雞為鳳、
        奉為至寶、
        勢不可為、
        抱一為式、
        毀鐘為鐸、
        蕩為寒煙、
        暢所欲為、
        因緣為市、
        道德行為、
        何樂不為、
        以意為主、
        化梟為鳩、
        慈悲為本、
        奉為楷模、
        自為階級、
        指天為誓、
        以親為解、
        行為不端、
        福為禍始、
        各不為禮、
        反賓為主、
        父為子隱、
        因樹為屋、
        刻意為之、
        過為已甚、
        日中為市、
        莫此為甚、
        不足為法、
        與古為徒、
        白首為郎、
        金石為開、
        老馬為駒、
        到處為家、
        以為口實、
        兩世為人、
        師直為壯、
        言為心聲、
        三人為眾、
        耳聽為虛、
        為今之計、
        捻土為香、
        身自為之、
        以書為御、
        敢做敢為、
        為山止簣、
        為人捉刀、
        為虺弗摧、
        壞裳為褲、
        禍為福先、
        反常行為、
        能者為師、
        三鹿為犇、
        削發為僧、
        自以為然、
        撓直為曲、
        恥與為伍、
        有所作為、
        狂為亂道、
        傳為美談、
        相倚為命、
        懷璧為罪、
        二豎為虐、
        強為歡笑、
        心為行役、
        殺雞為黍、
        不相為謀、
        推擇為吏、
        不足為怪、
        禮讓為國、
        刓方為圓、
        以鄰為壑、
        疾不可為、
        為時過早、
        指腹為親、
        以是為恨、
        旱魃為虐、
        以飲為事、
        轉嗔為喜、
        信以為實、
        轉愁為喜、
        削方為圓、
        束蒲為脯、
        特特為為、
        到此為止、
        煮弩為糧、
        縈帶為垣、
        為天下笑、
        越分妄為、
        走為上計、
        幸反為禍、
        以義為利、
        相助為理、
        面為底圓、
        圖為不軌、
        不以為意、
        一心為公、
        迭為賓主、
        以為后圖、
        視為畏途、
        為淵驅魚、
        為人作嫁、
        子為父隱、
        抗顏為師、
        互為標榜、
        無后為大、
        奉為圭璧、
        為國捐軀、
        攻擊行為、
        為裘為箕、
        毀舟為杕、
        河伯為患、
        物稀為貴、
        傳為笑談、
        心為形役、
        積露為波、
        不為人知、
        不足為患、
        為蛇若何、
        天下為家、
        發奮為雄、
        折箭為誓、
        亢厲為能、
        倒果為因、
        相忍為國、
        橘化為枳、
        深谷為陵、
        善為說辭、
        一語為重、
        難以為顏、
        且住為佳、
        表里為奸、
        為民父母、
        意指為獄、
        舍身為國、
        正復為奇、
        習為故常、
        不為已甚、
        作耍為真、
        恣意妄為、
        無能為役、
        不為戎首、
        無惡不為、
        以患為利、
        指皂為白、
        鞠為茂草、
        一身百為、
        以謀為本、
        落發為僧、
        黿鼉為梁、
        天下為一、
        鉛刀為铦、
        得人為梟、
        為善最樂、
        視為知己、
        不足為意、
        財取為用、
        信以為本、
        歃血為誓、
        何足為奇、
        煦煦為仁、
        為之動容、
        破涕為歡、
        融合為一、
        傳為佳話、
        強顏為笑、
        鑄劍為犁、
        無動為大、
        以文為詩、
        為仁不富、
        以忍為閽、
        無所作為、
        阿黨相為、
        戶限為穿、
        不貪為寶、
        覆是為非、
        斫雕為樸、
        翻賀為吊、
        聚米為山、
        步步為營、
        二豎為烈、
        曲肱為枕、
        八拜為交、
        木石為徒、
        上下為難、
        合而為一、
        以弱為弱、
        以日為歲、
        化腐為奇、
        攘為己有、
        為好成歉、
        蔚為壯觀、
        落草為寇、
        以規為瑱、
        背水為陣、
        天下為公、
        安身為樂、
        削職為民、
        何樂而不為、
        物以稀為貴、
        眼不見為凈、
        民以食為天、
        先下手為強、
        白首為功名、
        自以為得計、
        知之為知之、
        無為天下先、
        有行為能力、
        眼不見為凈、
        眼不見為浄、
        民以食為本、
        非道德行為、
        為虎添傅翼、
        邦以民為本、
        物以希為貴、
        不得已而為之、
        士為知己者死、
        不足為外人道、
        化腐朽為神奇、
        化干戈為玉帛、
        九鼎不足為重、
        為后人所不齒、
        強不知以為知、
        水失魚猶為水、
        三折肱為良醫。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如何評價王力的《詩詞格律》
        第一講詩韻和平仄
        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逗吟地的。古人所謂逗吟地,跟今天所謂朗誦差不多。因此,詩和聲律就發生極其密切的關系。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聲律,而所謂聲律只有兩件事:第一是韻,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規則最為重要;可以說沒有平仄規則就沒有詩詞格律。現在先請大家讀幾首唐詩: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唐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這是三首五言絕句。在這些詩里,逢雙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韻的作用是構成聲音的回環,也就是形成一種音樂美。例如《登鸛雀樓》,逗流地字讀liú,逗樓地讀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逗枝地字讀zhī,思字讀sī,都是收音于i的。這就顯得非常和諧了。
        有時候,依照現代普通話的語音去讀并不和諧,這是因為時代不同,語音有了發展。例如《江南曲》,逗期地字讀qí,逗兒地字讀ér,很不和諧,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話的白話音來讀逗兒地字,就十分和諧了,因為上海白話逗兒地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講到平仄規則,就必須先說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聲以外,共余三聲都是仄聲(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聲大約是比較長的音,而且是一個平調,不升也不降;其余三聲大約是比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對立。詩人們利用這種對立來造成詩的節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絕句是依照同一個平仄格式寫成的。每首只有二十個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字外帶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帶框的表示押韻,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話里,平聲已經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入聲已經消失了,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平聲好辦,只要把陰平和陽平同等看就是了。入聲歸入上聲、去聲的也都好辦,反正上、去兩聲也都是仄聲。唯有歸入陰平、陽平的入聲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務印書館出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標明仄聲而普通話讀平聲的字,多半是古入聲。這三首詩中的入聲字是逗白地、逗日地、逗入地、逗欲地、逗目地、逗一地、逗國地、逗發地、逗擷地、逗物地、逗得地、逗妾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逗國地、逗發地、逗擷地、逗得地,它們在普通話里都變了平聲,而它們所在的位置是規定要用仄聲字的。
        這三首詩是嚴格依照平仄格式寫成的。一般地說,每句的第一個字可以不拘平仄。試看第一句第一個字,逗白地、逗嫁地是仄,而逗紅地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個字,這里三首詩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詩中也有用平聲的。唯獨像逗平平仄仄平地這樣一個五言平仄句式(在這三首詩中是第二句),第一個字只能用平聲,不能用仄聲,否則叫做逗犯孤平地。
        這一講所講的是最基本的東西。講的雖然是五言,但是可以類推到七言。講的雖然是絕句,但是可以類推到律詩。講的雖然是詩,但是可以類推到詞。
        第二講 五言絕句
        絕句都是四句。五言絕句可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F在先談律絕。律絕一般之用平聲韻,而平仄格式則有四種。第一講所講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種: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這里有四種句式:
        第一種句式是平仄腳,第二種句式是仄平腳,第三種句式是仄仄腳,第四種句式是平平腳。這四種句式是所有變化的基礎,四種五言絕句都是由這四種句式錯綜變化而成的。
        第二種五言絕句只是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對調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聽箏 李端
        鳴箏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第三種五言絕句基本上和第一種相同,只因首句用韻,所以首句改為平平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行宮 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溪居 裴度
        門徑俯清溪,茅檐古木齊。
        紅塵飛不到,時有水禽啼。
        第四種五言絕句基本上和第二種相同,只因首句用韻,所以首句改為仄平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閨人贈遠 王崖
        花明綺陌春,柳拂御溝新。
        為報遼陽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種平韻五言律絕當中,以第一種最為常見,其次是第三種。其余兩種都是少見的。去了平韻律絕之外,還有一些仄韻律絕。現在只舉一個例子: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憶舊游 顧況
        悠悠南國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斷腸時,月明楓子落。
        律絕只有四種句式,即使是仄韻的五言律絕,也不超出這個范圍。依照這四種句式寫成的詩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絕句可以稱為逗古絕地。古絕不拘平仄,在押韻方面即可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拜新月 李端
        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夜思》是平聲韻,《拜新月》是仄聲韻。逗疑是地句逗平仄仄仄平地,逗細語地句逗仄仄平仄平地,逗北風地句逗仄平平平仄地,都不是律句。
        第三講 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也是四句,總共二十八個字。七言律絕是以五言律絕為基礎的。跟五言律絕一樣,七言律絕共有四種平仄句式,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兩個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變成仄起的七字句。試看下面的比較表:
        平仄腳: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腳: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腳:
        五字句——□□(平)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腳:
        五字句——□□(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也有四種平仄格式,跟五言絕句是相一致的。不過,七言絕句以首句押韻為比較常見,所以次序應該改變一下。第一種七言絕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題金陵渡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第二種七言絕句是把第一種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對調,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腳,第三句仍然收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第三種七言絕句是第一種的變相,只是把首句改為不押韻(這一種比較少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憶江柳白居易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第四種七言絕句是第二種的變相,只是把首句改為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仄韻七絕頗為罕見,這里不舉例了。
        七言絕句每句的第一字都是不拘平仄的,第三個字在許多情況下也不拘平仄,因此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逗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地但是,這個口訣是不全面的,在正常的情況下,第五個字不能不論;更重要的是仄平腳的句子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犯了孤平。凡是不合于這里所講的都是變格,在第六講里還要談到。
        第四講 五言律詩和長律
        我們在第二講中講了五言絕句,這里再講五言律詩就非常好懂了。五言律詩共有八句,四十個字,比五言絕句(指律絕)的字數多一倍,可以說兩首五言絕句合起來就是一首五言律詩。按發展情況說,應該說五言絕句是五言律詩的一半;但是,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們說五言律詩是五言絕句的雙倍也未嘗不可。
        跟五言絕句一樣,五言律詩也有四種平仄格式。第一種五言律詩等于第一種五言絕句的兩首: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二種五言律詩等于第二種五言絕句的兩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新春江次白居易
        浦干潮未應,堤濕凍初銷。
        粉片妝梅朵,金絲刷柳條。
        鴨頭新綠水,雁齒小紅橋。
        莫怪珂聲碎,春來五馬驕。
        第三種五言律詩等于第三種五言絕句加第一種五言絕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北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第四種五言律詩等于第四種五言絕句加第二種五言絕句(這一種比較少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風雨李商隱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律詩中間四句要用對仗。所謂對仗,就是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等。關于對仗,后面還要題討論。
        長律是超過八句的律詩,有長到一百六十韻的。兩句一押韻,一百六十韻就是一千六百個字。有一種試貼詩規定五言六韻(清代規定五言八韻),那是應科舉時寫的。例如:
        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清。
        長律的平仄很容易知道,因為它只是把五言絕句加起來。例如五言六韻的長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絕句。除頭兩句和末兩句以外,中間各句都是要用對仗的。長律一般只是五言詩,七言長律非常罕見的。
        第五講 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就其平仄格式說,是七言絕句的擴展。七言律詩共有八句,五十六個字,比七言絕句的字數多一倍,正好把兩首七絕合成一首七律。七言律詩也有四種平仄格式。
        第一種七律等于第一種七絕加第三種七絕: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薊門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第二種七律等于第二種七絕加第四種七絕: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第三種七律等于第三種七絕的兩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饗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遣悲懷元稹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第四種七律等于第四種七絕的兩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閣夜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七律跟五律一樣,中間四句要用對仗;至于頭兩句和末兩句,一般不用對仗。特別是末兩句,像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樣的情況是很少見的。
        講到這里,我們可以把律詩、絕句的平仄規則總結一下。平仄有逗對地的規則和逗粘地的規則。單句稱為出句,雙句稱為對句,出句和對句加起來叫一聯。第一聯稱為首聯,第二聯稱為頷聯,第三聯稱為頸聯,第四聯稱為尾聯。出句的平仄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叫做對。下聯出句的平仄和上聯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同的,叫做粘。當然,在逗粘地的時候,第五、七兩字(在五言則是第三、五兩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逗對地的時候,如果首句入韻,首聯出句和對句第五、七兩字(在五言則是第三、五兩字)也不可能相對。總之,我們可以拿每句的第二個字作為衡量對粘的標準。
        知道了粘對的道理,要背誦口訣(平仄格式)就不難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首詩的平仄都可以按照粘對的規則背誦如流。即使是百韻長律,也不會背錯一個字。
        違反粘的規則叫做逗失粘地(廣義的逗失粘地指的是不合平仄,這里用的是狹義);違反對的規則叫逗失對地。唐人偶爾有不粘的律詩、絕句(如王維的《渭城曲》),但是不足為訓,因為一般的律詩、絕句總是粘的。至于失對,則是更大的毛病,唐人雖也有個別失對的情況,那或者是模仿逗齊梁體地(律詩未定型以前的詩體),或者是詩人一時的疏忽,后人是不能引為口實的。
        第六講 平仄的變格
        上面說過,前人做律詩、絕句有個口訣是:逗一三五不論。地這是就七言說的;如果是五言,那就應該是逗一三不論地。其實仄平腳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規來說,也是要論的,但是在這些地方可以有變格,就是在本該用平聲的地方也可以用仄聲,在本該用仄聲的地方也可以用平聲。
        例如: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看歸雁洛陽邊。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平平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聲唯一,否則末三字變成平平平,而三字尾連用三個平聲是古風的特點(見第八講),最好律詩、絕句不要用它。
        現在講到三種特別的句式。這三種句式是不合于前面五講中所列的平仄格式的,然而它們是律詩、絕句所容許的。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狼懊嫖逯v的說法,仄仄腳的律詩,在五言是逗(平)平平仄仄地,在七言是逗(仄)仄(平)平平仄仄地;但是,這個格式有一個最常用的變格,就是:
        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這是把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對調,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對調。對調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是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須用平聲,例如:
        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烽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看
        詠懷古跡(其三)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種句式多數被用在尾聯的出句,即律詩的第七句,絕句的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狼懊嫖逯v的說法,平仄腳的律句,在五言是逗(仄)仄平平仄地,在七言是逗(平)平(仄)仄平平仄地;但是,這個格式也有一個變格,就是:
        五言:(仄)仄平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
        這里五言第二、四兩字都用仄聲(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兩字都用仄聲。但是,有一個附帶的條件,就是五言對句第三字,七言對句第五字必須用平聲。例如:
        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草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及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夜泊水村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講到這里,我們知道逗二四六分明地的口訣也不完全適用了。
        (3)孤平拗救?!^孤平,指的是五字句的逗仄平仄仄平地,七字句的逗仄仄仄平仄仄平地。由于除了韻腳以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所以叫做孤平。凡不合平仄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和律句是反義詞。孤平的句子也是拗句的一種。但是,拗句可以補救。補救的辦法是:前面本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就在后面適當的位置用上一個平聲意味抵償。所謂孤平拗救,是指仄平腳的句子五言第一字用仄,第三字用平;七言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即:
        五言: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試看下面的例子:
        夜泊山寺李白
        危樓高百盡,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孤平拗救常常和二、四字同仄的出句(在七言則是四、六字同仄)同時并用,向上文所引孟浩然的逗往來成古今地、陸游的逗雙鬢向人無再青地都是。這樣,倒數第三字(如孟詩的逗成地字,陸詩的逗無地字)所用的平聲非常吃重,它一方面用于孤平拗救,另一方面還被用來補償出句所缺乏的平聲。上文所講第一種特殊句式,五言第三字用了仄聲,第四字就必須補一個平聲,而且第一字不能再用仄聲,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應該白變格和例外區別開來。變格是律詩所容許的格式,甚至能用于試帖詩;例外則是偶然出現的,如杜甫的逗昔聞洞庭水地,孟浩然的逗八月湖水平地。有時候,詩人可以寫一些古風式的律詩,完全不拘平仄,叫做逗拗體地。但拗體是罕見的,這里不詳細討論了。
        平仄的變格相當復雜,我們了解這個,主要為了欣賞古人的律詩、絕句。至于自己寫詩,自然不一定要用變格。
        第七講 對仗
        絕句用不用對仗是自由的;如果用對仗,一般用在首聯。律詩中間兩聯必須用對仗,在唐人的律詩中偶然也有少到一聯對仗的,那只是例外。至于對仗多到三聯,則是相當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首句不入韻的情況下是如此。三聯對仗,常常是首聯、頷聯和頸聯。例如: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谷口書齋寄榻補闕錢起
        泉壑帶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
        家僮掃羅徑,昨與故人期。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對仗首先要求句型的一致。例如杜詩首聯逗細草微風岸地,這是一個沒有謂語的句子,必須找另一個沒有謂語的句子(這里是逗危檣獨夜舟地)來對它。又如頸聯逗名豈文章著地,逗著名地這個動賓結構被拆開放在一句的兩頭;對句是逗官應老病休地,逗休官地這個動賓結構也拆開放在一句的兩頭,才算對上了。又如錢詩頷聯逗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地,逗竹憐地不是真正的主謂結構,逗山愛地也不是真正的主謂結構,實際上是逗憐新雨后的竹,愛夕陽時的山地,這樣它們的句型就一致了。
        對仗要求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上文已經講過了。此外還有三種特殊的對仗:第一是數目對,如逗萬里悲秋常坐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地;第二是顏色對,如逗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地;第三是方位對,如逗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地。
        名詞還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如天文、時令、地理等。例如逗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地,逗星地對逗月地是天文對,逗野地對逗江地是地理對。又如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地,逗夜地和逗年地是時令對。
        凡同一小類相對,詞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對(就是對得工整)。例如逗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地,這是工對。鄰類相對也算工對,例如逗一去柴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地,逗朔地(北方)對逗黃地是方位對顏色;又如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地,逗日地對逗春地是天文對時令。兩種事物常常并提的,也算工對,例如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地,逗花地對逗鳥地是工對;逗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地,逗人地對逗馬地是工對。有所謂借對,這里借用同音字為對,例如逗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地,逗白地對逗清地是借對,因為逗清地與逗青地同音。
        凡五字句有四個字對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對。例如逗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地,雖然逗闊地是形容詞,逗流地是動詞,也算工對。又如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地,雖然逗時地與逗別地不于同一個小類,其余四字已經非常工整,也就不必再計較了。七字句有四、五個字對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對。例如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地,逗邊地是名詞,逗盡地是動詞,似乎不對,但是逗無地對逗不地被認為工整,而逗無地字后面必須跟名詞,逗不地字后面必須跟動詞或形容詞,只能做到這樣了。
        有一種對仗是句中自對而后兩句相對。這樣的對仗就只要求句中自對的工整,不再要求兩句相對的工整,只要詞類相對就行了。例如逗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地,逗風地對逗塵地、逗涕地對逗淚地已經很工整,逗風塵地對逗涕淚地就可以從寬了。又如逗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地,逗遲地與逗暮地相對,逗涓地與逗埃地相對,兩句相對就可以從寬了。
        過分追求對仗的工整會束縛思想。杰出的詩人能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一般說來,晚唐的對仗比盛唐的對仗工整,但是晚唐的詩不及盛唐的詩的意境高超。可見片面地追求對仗的工整是不能達到寫好詩的目的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學我者病 來者方多 慎勿以是書為口實也 什么意思?
        學我者病,李北海也曾這么說過,后面還有一句“似我者死”,意思是說,學習不能拘泥于形跡,而要掌握精神。如果僅僅是學習形跡,就會“病”。這里的病,當然不是生病的意思,但也差不太多,就是說不能健全的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在這里,學我者病,應是禪師所說,意思也應當是說不要拘泥形跡,否則不能健全的發展(注意,是健全,不是健康)。來者方多,就是后來者會有很多。慎勿以是書為口實也,就是不要拿著這些內容當作金科玉律。這與禪宗“不立文字”的思想是相近的。總體而言,就是不要執著著字句,而要領略其精神內核的意思。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2859.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