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負隅頑抗」
“負隅頑抗”的成語故事:
出處《孟子 盡心下》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隅(即隅),莫之敢攖。釋義“負”,依靠;“隅”,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故事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zhen)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他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谷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負隅頑抗是貶義還是褒義詞
負隅頑抗是貶義詞。
負隅頑抗
【拼音】:[ fù yú wán kàng ]?
【解釋】:憑借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出自】:《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⒇搷?,莫之敢攖。”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擴展資料
1、在老師的強大攻勢下,你們就不要負隅頑抗了。
2、面對警察,負隅頑抗就是給自己挖坑。
3、反動派還想負隅頑抗,最后的結果就是悲慘的。
4、匪徒負隅頑抗了一個小時,還是輸給了正義。
5、對面已經劣勢了,還在負隅頑抗。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清皇室為何選擇和平退位,而不是繼續負隅頑抗?
1912年,對于中國來說這注定是一個可以永載史冊的日子,就在這一年,中國結束了近2400年的封建歷史,走向了民主共和時代。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詔書中說道:“即由袁世凱以全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偲谌嗣癜捕?、海宇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清朝同意頒布退位詔書,也就意味著清廷完全接受了袁世凱和南方民軍所提出的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張。隨著清帝退位詔書的頒布,中華民國正式取代清朝,成為中國唯一之合法政府。
此時,很多人或許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隆裕、載灃、奕勖等清朝上層統治階級,他們為何會心甘情愿的將清朝276年的基業拱手讓于他人,這之中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讓清朝統治者如此輕松的就將手中的力交給民國政府呢?
首先,個人認為清朝統治者之所以答應和平交,而不是繼續負隅頑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政府已經失去了對于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掌控,就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東三省”,清廷此時亦也無法繼續控制,可以說此時清朝早已失去地方的支持。同時,清廷不但失去對于地方的控制,還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此時的清廷已經沒有任何的可戰之兵可供調動,北洋六鎮被袁世凱和其親信所掌控,地方新軍更是早已淪落為地方實派的“私兵”。
1912年1月25日至26日,這二日發生的事情,更是佐證了清廷已經徹底失去了對于軍隊的掌控。25日,湖廣總督段祺瑞向清朝內閣發去《為感懿旨公決政體及各將領來言請戰事》的電報,在電報中,段祺瑞這樣說道:“邇來各將領不時來言人民進步非共和不可,……昨聞恭王、澤公阻撓共和,多憤憤不平,要求代表各路統將亦來聯銜,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就是近來我節制的新軍將領都在說中國要想強大就一定得實行共和,在昨天他們聽聞恭親王溥偉、鎮國公載澤等意欲出手阻擾共和的推行,那是十分的憤怒,此時我如果去壓制他們的言論,恐怕就會引起新軍暴動,反之我不壓制,更是可能引起更大的動蕩。
段祺瑞這份電報的言外之意,其實很明顯,那就是如果清廷不同意推行共和,我轄下的湖廣新軍就會發生兵變,到那時候,湖南、湖北就會脫離清朝的統治,甚至與南方革命軍結盟,一起聯合進攻清朝,如此真等到那時,后果可就不是清朝皇室所能承受的了。
26日,段祺瑞見清廷還是有點無動于衷,于是就直接聯合姜桂題、張勛等46位新軍將領,聯名致電內閣:“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這份聯名電報的發出,對于清廷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47位地方實派的聯合“兵諫”,就等于是赤裸裸的告訴清廷:“你已經失去了對于軍隊的控制,如果你還不答應退位,并實行共和,我們就只有起兵造反了,后果如何,你們掂量著辦吧”。
如此,一個眾叛親離,又無兵無的清朝,隆裕等清朝上層統治階級,他們又拿什么跟袁世凱、南方革命軍斗呢?如果清廷繼續負隅頑抗下去,一旦袁世凱真正與南方革命軍聯合起來對抗清朝,清朝皇族的結局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當然,在1911年,清朝的局勢并沒有如此糟糕,那時清朝地方還未完全脫離清廷的控制,北洋六鎮這支精銳的中央軍也還在清廷的手中,因此局勢遠沒有1912年那樣的糜爛。那為何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清朝的局勢會變得如此的糟糕,究其原因就在于皇族內訌。
晚清,因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再加上滿清八旗的無能,清廷被迫將財政、軍事、用人下放給地方督撫,如此督撫的力日益顯赫,而在當時,地方督撫多為漢臣,因此致使被壓制百年的漢人勢力開始重新崛起,此時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漢臣開始掌控清朝地方大,成為顯赫一時的臣。
因此,因漢族官員力的日益顯赫,對于漢人的看法,清末的皇族逐漸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主張“以漢保滿”,即在保證皇族利益的前提下,用高官厚祿去拉攏漢人,讓漢人替滿人治天下。另一個則是主張“揚滿抑漢”,即限制對于漢人官員的任用,加強皇族的力,借此削弱清廷對于漢人的依賴。
初期,以攝政王載灃、肅親王耆善、鎮國公載澤為首的“揚滿抑漢”派系掌,因此袁世凱等漢臣皆被抑制,或明升暗降,或借口貶黜,總之清朝的大是逐漸被滿人重新掌控。在當時若不是出現武昌起義,漢人的勢力還真的有可能被排擠出最高力中心,只是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再加上“揚滿抑漢”派系頭目攝政王載灃的下臺,以慶親王奕劻為首“以漢保滿”派系開始得勢,如此袁世凱等漢臣又再次被起用。
實際上,清朝最高力旁落于袁世凱的原因,就是因攝政王載灃與慶親王奕劻之間的爭奪利。當時若清朝皇族之間能夠團結一心,一致對外的話,袁世凱斷然不會再有掌的機會,只是可惜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斗,即使是同族之間亦不例外,清朝皇族為了各自的利益,是絲毫不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
而當時隆裕之所以會那么輕易的就答應簽訂退位詔書,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皇族之間的內訌。因皇族之間為了爭奪利,互相攻伐,致使隆裕失去了最后的倚仗,在內無內援,外無外援的情況下,隆裕與溥儀這對孤兒寡母,他們除了投降還能做什么呢?
1911年12月,袁世凱遭遇擊的時候,隆裕太后曾為此召集清朝皇族召開一次御前會議,希望他們能給出到底是戰,還是和,而這些皇族居然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和”,而不是戰。此后,隨著堅決主戰的宗社黨領袖良弼的被炸身亡,一部分皇族中人更是紛紛出逃,前往上海、天津的租界避難。再之后,隆裕召開的討論清朝該何去何從的會議,諸王公是“亦有鮮至者”,此時他們是連來都不敢來了。
與此同時,清朝皇族不但不給予隆裕相關的建議,且連隆裕希望他們出錢去幫助清朝平定叛亂,“所存款項,分別提回,接濟軍用”的請求,他們都是置若罔聞。要知道,當時隆裕太后只是求他們將自家的錢財暫時借給清廷平叛,一旦叛亂平定,她就會全部歸還??墒蔷瓦B這樣的請求,那些皇族都是裝聾作啞,不為所動,據《惲毓鼎澄齋日記》所載:“奕劻近捐銀五萬,載澤捐五千金,以行賄所得不能兌現之大清銀行期票抵之”,奕劻這位在國外存有百萬銀兩的親王居然就只捐出五萬兩,而且還是不能兌換的銀票,這是何等的可笑。
當然,就連隆裕這位最高決策者亦也是如此,她也沒有將國家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上,而是始終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比如,當年恭親王溥偉曾請求隆裕利用內庫錢財去讓馮國璋鎮壓起義,可隆裕并不答應,因為她認為“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想想看,這是何等的好笑,在國家都快滅亡的情況下,隆裕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不敢與想要滅掉自己國家的敵人打一戰,這樣的清朝焉能不亡。
如此,連皇族這些清朝真正的擁有者都不愿意去拯救自己的國家,你還希望其他人去救嗎?也正是因為清朝皇室的碌碌無為,甚至是出賣自家天下的舉動,終讓一些曾經還忠于清朝的官員們徹底寒了心。要知道,當時包括資政院等一些清朝重要部門依然還是支持清廷的,1912年1月5日,資政院還曾為清朝對南方革命軍到底是戰是和舉行過談話會,此時大部分議員認為革命軍行為無常,“決意請將停戰媾和等約即行取消,速為開戰,孤注一擲,毋再著議讓步”,他們認為根本無需再談,也無需再去討論協議的內容該當如何,只需孤注一擲與南方軍開戰即可。
可就算忠于清朝的官員如此的有膽魄,有決心,但他們畢竟不是決策者,真正能夠決定清朝是戰是和的,是那些清朝皇族??蛇@些清朝皇族,卻個個都沒有資政院那些官員們的膽魄,每當隆裕召集他們討論該如何面對這局面時,他們只會是“群臣列坐二三刻鐘之久,惟彼此閑談,不提及國事”。
如此這些皇族的做法,自然是讓那些忠于清朝官員寒了心,他們紛紛或逃或隱,徹底脫離清朝,“凡從前所百計鉆營而惟恐不得者,或掛冠歸隱,或告病乞休,或缺未開人已先行,或缺已補而人終不到,甚至一缺而更易數人,一人而替兼數缺,非但京師部院十缺九空,即外省行政官亦決然舍之”,這時清朝京師六部皆是十去九空,地方府衙亦也不例外,各個行政機構徹底陷入癱瘓,整個清朝的運作陷入了徹底的癱瘓。
正如《惲毓鼎澄齋日記》中所說:“皇家自愿亡國,真中國三千年歷史未有之奇,列祖列宗乃生此等子孫,豈非氣數”,清朝會滅亡,縱容有千萬種理由,但主要的原因還是清朝皇族自己的咎由自取,若不是他們之間作死,清朝斷然不會如此輕松的就被他人所奪。只得說,這真的是清朝氣數已盡,非人力所能挽回的。
當然,清朝會主動退位,還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袁世凱提供的退位條件的確是很優厚。首先,袁世凱答應清皇室,只要溥儀退位,不但他的皇帝尊號不變,中華民國能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同時“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清朝所冊封的爵位,民國也一概承認,依舊可以世罔替。此外,溥儀退位后,民國還會每年給予他歲用四百萬兩,其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想想看,單憑以上這數條優待條件,就是歷朝歷代亡國之君都從未享受過的待遇,可以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又有數百萬銀兩可用,其他的王爺亦可保留爵位,試問這樣的待遇,對于已接近亡國的清朝皇族來說,他們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呢?
如此,正是基于以上幾點原因,最終促使隆裕答應頒布退位詔書,將清朝對于天下的統治交由民國,袁世凱也因此得以順利的從清廷手中接過中國的統治。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負隅頑抗的近義詞是什么
負隅頑抗的近義詞——垂死掙扎、困獸猶斗、負險固守負隅頑抗:【拼音】:[fù yú wán kàng]【釋義】: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借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負隅頑抗中隅什么意思
負隅頑抗中隅的意思是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
負隅頑抗是一個成語,拼音是fù yú wán kàng。
釋義:比喻憑借險阻,頑固抵抗。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擴展資料:
負隅頑抗出處:先秦孟軻的《孟子·盡心下》。
原文:有眾逐虎?;⒇搷?,莫之敢攖。
譯文:一群人驅逐老虎,老虎背靠著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動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負隅頑抗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負隅頑抗是形容什么的
負隅頑抗出于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⒇搷?,莫之敢攖?!焙H義;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或垂死掙扎。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負隅頑抗是何意?出自于哪?
【釋義】負:指依靠。憑借之意,隅:指角落成山勢彎曲險要之地。比喻殘敵憑險頑抗。【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齊國有一年發生了天災,許多人被餓死了。孟子的學生陳臻請孟子出面,請求齊王打開糧倉救濟百姓。孟子嘆了口氣:“我何嘗不為齊國的百姓擔憂呢?可是我不能再去勸說齊王了。你聽說過馮婦的故事嗎?晉國有一位叫馮婦的獵手,是打老虎的好手??墒呛髞眈T婦決心不打老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許多年之后,山里出現一只猛虎,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角。老虎背靠著山角,瞪圓了眼睛,大吼一聲,嚇得獵人不敢上前。這時湊巧馮婦路過這兒,跳下車子,挽起衣袖,與老虎搏斗起來。經過一場拚搏,終于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那些自稱為有學問的人,卻無情地嘲笑他。我不能再去勸諫齊王了,不然,我會成為被士人嘲笑的馮婦?!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負隅頑抗”成語是什么意思
負隅頑抗[ fù yú wán kàng ] 【解釋】: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借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境鲎浴浚骸睹献印けM心下》:“有眾逐虎?;⒇搷?,莫之敢攖?!薄臼纠浚鹤詈笈T逄拥芥倴|頭的小寨里,指揮著一個多營~,死不投降。 ◎徐海東《奠基禮》【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出處《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例句戰爭已經連續三天三夜,我軍在黎明時分終于將~的敵人全部殲滅。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負隅頑抗的意思
負隅頑抗,意思是: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出處:《孟子·盡心下》
原文:有眾逐虎?;⒇搷罚覕t。
釋義:有你們驅逐老虎,老虎頑固抵抗,沒有人敢上前殺它。
隅: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負隅頑抗,依靠險要的地方頑固對抗。
擴展資料:
1、負隅頑抗的近義詞:困獸猶斗
意思是: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最后掙扎。比喻在絕境中還要掙扎抵抗。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
原文:“困獸猶斗,況人呼?”
釋義: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最后掙扎,何況人呢?
困獸猶斗,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比喻在絕境中還要掙扎抵抗。
2、負隅頑抗的反義詞:束手就擒
意思是: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讓人捉住。
出處:《宋史·苻彥卿傳》。
原文: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
釋義:與其捆起手來讓人捉住,雖然是殊死一搏,但是未必一定就是死。
束手:自縛其手,比喻不想方設法;就:受;擒:活捉。捆起手來讓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讓人捉住。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負隅頑抗中的隅是什么意思?
負隅頑抗”這則成語的“負”是依靠;“隅”是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則之野,有眾逐虎?;⒇撐仯从纾覚?。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zhen)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谷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現了一只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著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斗起來,經過一場拼搏,終于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負隅頑抗”擴展:
成語注音:ㄈㄨˋ ㄩˊ ㄨㄢˊ ㄎㄤˋ成語讀音:fù yú wán kàng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繁體成語:負隅頑抗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造句:最后牛元峰逃到鎮東頭的小寨里,指揮著一個多營負隅頑抗,死不投降。(徐海東《奠基禮》)
錯字糾正:“隅”,不能寫作“偶”。
成語謎語:角斗
成語簡拼:FYWK
成語辨析:見“垂死掙扎”(179頁)。
日文翻譯:険要をたよりとしてかたくなに抵抗す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反義詞:束手待斃、束手就擒
其他翻譯:<法>acculé à une colline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有眾逐虎?;⒇搷?,莫之敢攖?!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近義詞:負險固守
讀音糾正:隅,不能讀作“ǒu”。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英文翻譯:put up a stubborn resistance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俄文翻譯:сопротивляться до концá
成語解釋:憑借險要地勢;頑強抵抗。負:憑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成語用法:負隅頑抗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