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聞所不聞」形容什么意思
“聞所不聞”的成語故事: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派幕僚陸賈去賜給尉他南越王印授。尉他雖是中原人,久居南越稱王,不愿幫助中原人誅暴除逆。陸賈勸慰他早日歸順漢王,說中國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政令統一。尉他聽到這些聞所未聞的事后就歸順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怎么翻譯?
此語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又見于劉向《說苑?奉使》,是南越王尉佗對漢朝使者陸賈說的話。意思是:南越中沒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談,直到你到來,讓我每天都能聽到過去從未聽到的道理。[無足與語:足,值得。無足,沒有(人)值得。“與”后省略代詞“之”。譯為:沒有人值得同他交談。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不:無,沒,沒有(如:子之父母,不有恙乎?——《呂氏春秋?異用》)。生:讀書人的通稱,此指陸賈。]gyjslw.com
不知所聞什么意思?
不知所聞什么意思:不知道所聽到的是什么。所聞的釋義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gyjslw.com
“初聞于中,入流亡所”是什么意思或境界?
意思就是:剛開始時陷入困境或有一些障礙,最終是要半途而廢或不愿思考了。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正是從聞性下手?!俺酢敝缸畛跸率种帲奥勚小本褪窃诼勑灾??!叭肓鳌保Y求聲音叫作出流,不聽外聲返聞自耳的能聞之性叫作入流。
“亡所”這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眼睛看見紅花綠葉,這些花葉就是所見,耳朵聽到鐘鳴鼓響,這音聲是所聞,肉味是舌根所嘗,孔子聽了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聲音無動于衷,是觀音最初步的忘所。因為耳根能聽就叫能聞,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
這是單從耳根說,實際聞性也就是全體自性的作用??梢娨幌率钟霉?,就是從本體上,從自性上用功。這是一個很深入的法門。有的人把它講淺了。佛經涵義,你深入發揮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講淺了,就不甚如法了。
觀音大士在聞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聞性的流,綿密相續沒有間斷,默照在聞性之中了。入了這個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記了所聞的聲,就叫做“亡所”。參究自心,在心光內,注在聞性中,入了流,忘記了所聽到聲音的塵,故稱“入流亡所”了。
擴展資料:
境界的理解。
哲學家馮友蘭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境界gyjslw.com
無所不聞的解釋
什么事都聽說,什么事都知道.gyjslw.com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應該是佛經中的,這是什么意思?
能聞與所聞都消失凈盡,但又不止住于盡聞無相之境。 這是《愣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中的一句話,通觀全文最好理解: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挥X、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語譯:觀世音菩薩隨即從座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世尊!回想我在過去無量數恒河沙劫以前,那時觀世音佛出現于世間,我在觀世音佛前發心求取無上的菩提正覺,佛教我從聽聞的性能上思惟修習(反聞能聞的自性,念念旋元自歸,刻刻熏聞熏修),證入三摩地。我最初在聞性的思惟修習中,把整個身心攝入于能聞的自性之流,亡去所聞的音聲,所入之能聞自性之流清靜寂然,沒有動靜兩種塵相的生起,這樣逐漸精進深入,能聞與所聞都消失凈盡,但又不止住于盡聞無相之境,再進一步把能覺與所覺也都空掉,空覺極至于圓滿,則空與所空滅掉,生滅之妄想心滅盡,寂滅之性現前,忽然之間超越了世間的有為形相及出世間的一切圣智圣境,本妙圓明的自性正覺圓滿照徹十方法界,同時獲得兩種殊勝的功德:一是上合十方一切諸佛本元的妙明正覺真心,與諸佛如來具有同樣的慈悲力量;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一切眾生具有同樣的悲苦渴仰之情。gyjslw.com
為什么“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
“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是因為嗅覺的適應性。原句是“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和“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句話的意思是: 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即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六本》卷四。原段是: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痹釉唬骸昂沃^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gyjslw.com
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翻譯。謝謝,會給好評
越地沒有人值得聊天,一直到先生到來,讓我天天聽到新鮮事。gyjslw.com
成語“聞所不聞”擴展:
成語簡拼:WSBW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反義詞:習以為常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近義詞:聞所未聞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用法:聞所不聞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道理、內容等。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眊yjslw.com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注音:ㄨㄣˊ ㄙㄨㄛˇ ㄅㄨˋ ㄨㄣˊ
繁體成語:聞所不聞
俄文翻譯:слыхом не слыхáть
成語讀音:wén suǒ bù wén
成語解釋:聽到從未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英文翻譯:hear what one has never heard before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