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其衰()”的成語「何其衰也」

        2025年03月31日成語大全86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何其衰也”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急急急 幫我把文言文翻譯下、“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是什么意思?、語文求翻譯、常見文言虛詞的解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

        目錄索引:
        1:成語“何其衰也”的詞條資料
        2:急急急 幫我把文言文翻譯下
        3:“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是什么意思?
        4:語文求翻譯
        5:常見文言虛詞的解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成語“何其衰也”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he qi ai ye
        成語簡拼:HQAY
        成語注音:˙ㄏㄜ ˙ㄑ一 ˙ㄞ ˙一ㄝ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解釋:怎么這么衰頹??!

        成語“何其衰也”的擴展資料

        1. 急急急 幫我把文言文翻譯下
        文言文結構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薄白巫窝晌ㄟM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薄懊涝?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五)固定結構 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么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辦”、“把……怎么樣”、“拿……怎么辦”、“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么樣”、“怎么”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⑧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昂我浴瓰椤?、“何……為”可譯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么”,“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昂我晕臑椤弊g為“要華美做什么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么呢”?!安灰唷酢弊g作“不是……嗎”?!安灰鄻泛酢弊g作“不是很快樂嗎”。 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例如: 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暗脽o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例如: 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7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里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標點,在“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2.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是什么意思?
        到了割下頭發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www.5dyx.cn
        3. 語文求翻譯
        《采草藥》:豈可一切拘以定時哉? 《鴻門宴》:沛公不先入關,公豈敢入乎? 《肴之戰》:未報秦施而伐秦師,其為死君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兼有感嘆) ⑦不亦……乎?(不是……嗎?) 《論語六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歟?(……不是……嗎?) 《屈原列傳》:子非三閭大夫歟? ⑨寧……耶?(哪里……呢?) 《祭妹文》:寧知此為歸骨所耶?(兼有感嘆) ⑩顧……哉?(難道……嗎?) 《為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嘆) ⑩獨……哉?(難道……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3.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只不過……罷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過百步耳!”③惟……耳!(只……罷了!) 《譚嗣同》: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記》:……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指南錄〉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 (恐怕……吧?)(兼表反問) 《季氏將伐顓臾》:求,無乃爾是過與?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 ②得無(微)……乎?(該不是……吧?)(兼表反問)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師說》:其可怪也歟? ④……庶幾……歟?(……或許……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幾無疾病歟? 5.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馮婉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伶官傳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③其……耶?其……也?(還是……呢?還是……呢?) 《馬說》: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4. 常見文言虛詞的解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一、而 1.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攻,如是而已。(《師說》) 二、何 1.用作疑問代詞。 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用作副詞。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三、乎 1.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三)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用作介詞 相當于\’于\’。 如: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ā垛叶〗馀!罚?四、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五、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纱恕⒋挛?,有在名詞之前,作領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六、且 1.用作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ā冻啾谥畱稹罚?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如: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七、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八、所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九、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勺g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 十一、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左忠毅歸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十二、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罚?十三、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十四、于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代漢語也這樣用。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筛鶕’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十五、與1介詞,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跟\’\’和\’。 例1:秦伯說,與鄭人盟。 例2:豎子不足與謀!2連詞,表并列,相當于\’和\’。 例3: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例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3語氣助詞,通\’歟\’。 例5:無乃爾是過與?4固定結構\’孰與\’\’與……孰\’,相當于\’跟……相比,哪一個… \’。 例6:吾與徐公孰美? 例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十六、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十七、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后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者\’有時放在數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十八、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公益成語: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03151.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