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覆鹿”「覆鹿遺蕉」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覆鹿遺蕉”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覆鹿尋蕉 的成語解釋及意思、覆鹿尋蕉猜一生肖、“蕉下覆鹿”出自何典?、覆鹿尋蕉猜一生肖、成語[蕉葉覆鹿]是什么意思?、“蕉下覆鹿”出自何典?、覆鹿尋蕉的故事,成語故事成語[蕉葉覆鹿]是什么意思?誰知道焦葉覆鹿的典故誰知道焦葉覆鹿的典故覆鹿尋蕉的故事,成語故事覆鹿尋蕉 的成語解釋及意思覆鹿尋蕉是什么生肖?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覆鹿遺蕉”的詞條資料
2:覆鹿尋蕉 的成語解釋及意思
3:覆鹿尋蕉猜一生肖
4:“蕉下覆鹿”出自何典?
5:覆鹿尋蕉猜一生肖
6:成語[蕉葉覆鹿]是什么意思?
7:“蕉下覆鹿”出自何典?
8:覆鹿尋蕉的故事,成語故事
成語“覆鹿遺蕉”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FLYJ
成語注音:ㄈㄨˋ ㄌㄨˋ 一ˊ ㄐ一ㄠ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覆鹿尋蕉、覆蕉尋鹿
成語出處:清·王闿運《桂陽州志序》:“羅平沼成,明社已屋,覆鹿遺蕉,亡猿災木。”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成語解釋:覆: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成語用法:覆鹿遺蕉作賓語、定語;指人辦事失誤。
成語故事:從前鄭國人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傷的鹿跑過來,就把鹿打死,擔心獵人追來,就把死鹿藏在一條小溝里,順便砍了一些蕉葉覆蓋。天黑了,他想找到死鹿扛回家,可惜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只好放棄,就當作自己做了同樣的夢罷了
成語“覆鹿遺蕉”的擴展資料
1. 覆鹿尋蕉 的成語解釋及意思覆鹿尋蕉 [
fù
lù
xún
jiāo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fù
lù
xún
jiāo
]
覆: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出
處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勝其喜。”
例
句
烏輪兔駕迅長空,~恍夢中。
★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摘自www.5dyx.cn
2. 覆鹿尋蕉猜一生肖
生肖:猴 羊與鹿形似,覆鹿即羊下面,尋蕉,香蕉為猴子所愛,故為生肖:猴、
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3. “蕉下覆鹿”出自何典?
列子?周穆王》中關于“蕉葉覆鹿”的典故: 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兒擊之,斃之??秩艘娭?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所,遂以為夢焉
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4. 覆鹿尋蕉猜一生肖
生肖:猴 羊與鹿形似,覆鹿即羊下面,尋蕉,香蕉為猴子所愛,故為生肖:猴、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5. 成語[蕉葉覆鹿]是什么意思?
最早見于《列子?周穆王》。 傳說鄭國有個人在山上打柴,看到一頭受驚的鹿,他趕上去把它打死了,但又恐怕別人看見,慌忙把鹿藏在一條干溝里,上面蓋了些柴草(“蕉”同“樵”,即薪)。樵夫很高興,過了一會兒,他重新回去,卻找不到藏鹿的地方了,以為是做了場夢,還沿途向人說起這件事。有個人在一邊聽到了,就照他的話找到了那頭鹿,回到家后,對妻子說:“剛才有個樵夫夢里打死一頭鹿,卻忘了藏鹿的地方,現在鹿卻被我找到了,他果真做了個好夢呀!”妻子說:“恐怕是你夢見樵夫得到一頭鹿吧!難道真有那個樵夫嗎?現在你真的得到了一頭鹿,我看你是做了一場夢吧!”這個人說:“反正我已經得到這頭鹿了,還管什么他做夢我做夢呢!”失去鹿的那個樵夫回到家后,似乎不甘心,夜里他做了一個夢,在夢里他真的夢見了藏鹿的地方,還夢見了找到鹿的那個人。第二天,他根據夢中所見,找到了此人。但那個人不承認,于是兩人吵起來,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對樵夫說:“你起初真的得到了一頭鹿,但又說是做夢;真的做夢見了鹿,又妄說是事實;他真的拿了你的鹿,你又同他爭鹿。他老婆又說是做夢認取了別人的鹿??梢姏]有人真的得到過鹿,既然這樣,這頭鹿你們就一人一半吧!” 蕉鹿自欺=蕉下覆鹿=蕉葉覆鹿 《列子·周穆王》卷三:“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秩艘娭玻岫刂T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 有一個鄭國人,一天在野外砍柴,忽見一只鹿慌忙地跑過來,大概是被獵人追得急了,也許還受了一些傷,跑得不太快。這人乘機趕上去,一扁擔將它打死了。他怕獵人追來發現,就把死鹿藏在一個洼坑里,上面“覆之以蕉”(蓋上一些大麻),這樣藏好以后,就若無其事地繼續砍柴。 天快黑了,并沒有什么人來,他很高興,就準備把死鹿連同砍得的柴,一塊挑回去??墒牵@時他忘了藏死鹿的地方,只記得那上面是覆蓋著大麻的,找來找去,到底沒有找到。 最后他想:“恐怕我根本并沒有打到過什么鹿,也根本并沒有把它藏在什么大麻下面,一定是我做了這么一個夢罷了!” 由于這個故事,有人就把恍惚如夢的糊涂事兒,叫做“蕉鹿”(蕉,即枲(xi),是大麻的雄株,也叫枲麻)。元代洪希文詩:“得非愛惑聰,戲我如蕉鹿?!焙锖浚约浩垓_自己,就可以叫做“蕉鹿自欺”。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6. “蕉下覆鹿”出自何典?
列子?周穆王》中關于“蕉葉覆鹿”的典故: 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兒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所,遂以為夢焉
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7. 覆鹿尋蕉的故事,成語故事
覆鹿尋蕉 覆:遮蓋;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拼音]fù lù xún jiāo[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勝其喜?!盵例句]烏輪兔駕迅長空,~恍夢中。 ◎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近義]復鹿遺蕉 覆蕉尋鹿
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8. 成語[蕉葉覆鹿]是什么意思?
最早見于《列子?周穆王》。 傳說鄭國有個人在山上打柴,看到一頭受驚的鹿,他趕上去把它打死了,但又恐怕別人看見,慌忙把鹿藏在一條干溝里,上面蓋了些柴草(“蕉”同“樵”,即薪)。樵夫很高興,過了一會兒,他重新回去,卻找不到藏鹿的地方了,以為是做了場夢,還沿途向人說起這件事。有個人在一邊聽到了,就照他的話找到了那頭鹿,回到家后,對妻子說:“剛才有個樵夫夢里打死一頭鹿,卻忘了藏鹿的地方,現在鹿卻被我找到了,他果真做了個好夢呀!”妻子說:“恐怕是你夢見樵夫得到一頭鹿吧!難道真有那個樵夫嗎?現在你真的得到了一頭鹿,我看你是做了一場夢吧!”這個人說:“反正我已經得到這頭鹿了,還管什么他做夢我做夢呢!”失去鹿的那個樵夫回到家后,似乎不甘心,夜里他做了一個夢,在夢里他真的夢見了藏鹿的地方,還夢見了找到鹿的那個人。第二天,他根據夢中所見,找到了此人。但那個人不承認,于是兩人吵起來,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對樵夫說:“你起初真的得到了一頭鹿,但又說是做夢;真的做夢見了鹿,又妄說是事實;他真的拿了你的鹿,你又同他爭鹿。他老婆又說是做夢認取了別人的鹿。可見沒有人真的得到過鹿,既然這樣,這頭鹿你們就一人一半吧!” 蕉鹿自欺=蕉下覆鹿=蕉葉覆鹿 《列子·周穆王》卷三:“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 有一個鄭國人,一天在野外砍柴,忽見一只鹿慌忙地跑過來,大概是被獵人追得急了,也許還受了一些傷,跑得不太快。這人乘機趕上去,一扁擔將它打死了。他怕獵人追來發現,就把死鹿藏在一個洼坑里,上面“覆之以蕉”(蓋上一些大麻),這樣藏好以后,就若無其事地繼續砍柴。 天快黑了,并沒有什么人來,他很高興,就準備把死鹿連同砍得的柴,一塊挑回去??墒?,這時他忘了藏死鹿的地方,只記得那上面是覆蓋著大麻的,找來找去,到底沒有找到。 最后他想:“恐怕我根本并沒有打到過什么鹿,也根本并沒有把它藏在什么大麻下面,一定是我做了這么一個夢罷了!” 由于這個故事,有人就把恍惚如夢的糊涂事兒,叫做“蕉鹿”(蕉,即枲(xi),是大麻的雄株,也叫枲麻)。元代洪希文詩:“得非愛惑聰,戲我如蕉鹿?!焙锖?,自己欺騙自己,就可以叫做“蕉鹿自欺”。
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9. 誰知道焦葉覆鹿的典故
《列子?周穆王》中關于“蕉葉覆鹿”的典故: 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兒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所,遂以為夢焉。
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0. 誰知道焦葉覆鹿的典故
《列子?周穆王》中關于“蕉葉覆鹿”的典故: 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兒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所,遂以為夢焉。
www.5dyx.cn
11. 覆鹿尋蕉的故事,成語故事
覆鹿尋蕉 覆:遮蓋;蕉:同“樵”,柴。 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拼音]fù lù xún jiāo[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勝其喜?!盵例句]烏輪兔駕迅長空,~恍夢中。 ◎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近義]復鹿遺蕉 覆蕉尋鹿
內容來自www.5dyx.cn
12. 覆鹿尋蕉 的成語解釋及意思
覆鹿尋蕉 [
fù
lù
xún
jiāo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fù
lù
xún
jiāo
]
覆: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出
處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勝其喜?!?br>例
句
烏輪兔駕迅長空,~恍夢中。
★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3. 覆鹿尋蕉是什么生肖?
生肖:猴羊與鹿形似,覆鹿即羊下面,尋蕉,香蕉為猴子所愛,故為生肖:猴、
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