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盛則衰出處解釋反義詞近義詞造句用法查詢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物盛則衰”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物盛則衰,月滿則虧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月虧則盈 水滿則益是什么意思、衰的成語有哪些、李斯為何被秦二世所殺?趙高又死于何人之手?、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盛世為何都短命?有盛必有衰?、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物盛則衰”的詞條資料
2:物盛則衰,月滿則虧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3:月虧則盈 水滿則益是什么意思
4:衰的成語有哪些
5:李斯為何被秦二世所殺?趙高又死于何人之手?
6: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盛世為何都短命?有盛必有衰?
成語“物盛則衰”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wù shèng zé shuāi
成語簡拼:WSZS
成語注音:ㄨˋ ㄕㄥˋ ㄗㄜˊ ㄕㄨㄞ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物極則衰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公益成語:www.5dyx.cn
成語解釋:事物繁盛到極點就會衰敗
成語用法:物盛則衰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造句: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83卷:“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極悲來,物盛則衰?!?br> 英文翻譯:When anything reaches its limit, it turns.
成語“物盛則衰”的擴展資料
1. 物盛則衰,月滿則虧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一定條件下,物盛還可以接著發展,月滿經過努力可以更圓更大,如果措施對,態度對,要有自己見解,把握好,看怎么做好。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2. 月虧則盈 水滿則益是什么意思
1、這個俗語原文不是“月虧則盈”而是“月盈則虧”,所以這句俗話的原文是:“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2、解釋表面含義: 月亮太圓了就會虧損,水太滿了就會溢余?! ?、解釋其比喻義: 比喻過分的光輝就會暗淡下去,教人不要太自以為是,過分行事。告誡世人做事應該講究適度,不要過度追求完美。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3. 衰的成語有哪些
年衰歲暮再衰三涸定亂扶衰盛必慮衰心力衰竭未老先衰盛衰興廢色衰愛弛材薄質衰門衰祚薄鼓衰力盡盛衰榮辱艾發衰容生榮死衰何其衰也衰當益壯紅衰翠減再衰三竭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4. 李斯為何被秦二世所殺?趙高又死于何人之手?
李斯為趙高陷害而死。趙高為秦王子嬰所殺。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后,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秦始皇駕崩后與宦官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腰斬于市。
由于秦始皇的賞識,李斯不僅官運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著沾光。李斯的長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軍政大,其他子女也都與帝室結了婚姻關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陽,李斯擺設家宴,百官都來赴宴祝酒。在這種熱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師荀卿告誡他的“物忌太盛”這句話,感慨地說:“我是個平民百姓,今天卻做了丞相,可以說是富貴到了極點。但是,物盛則衰,我還不知道將來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呢?!庇纱丝梢?,李斯并沒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祿之中,他對現實的認識還是比較清醒的。
秦始皇三十七(公元前210)年的沙丘政變。趙高合謀李斯,假傳遺詔,逼死公子扶蘇,使秦二世胡亥即皇帝位。趙高被封郎中令(九卿之一,為皇帝左右親近的高級官職),成為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從此,這對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幕令人發指的慘劇。趙高排擠掉敢于直言進諫的官員,安插大批親信。殺死秦皇室兄弟姐妹二十余人?;栌篃o知的胡亥奪得帝位后,一味追求窮奢極欲的生活,把朝野大事交給趙高代理。此時趙高再不滿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將眼光轉向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趙高借職務之便,離間胡亥、李斯的君臣關系。引起胡亥勃然大怒。趙高又乘機誣陷李斯。說李斯、李由父子與“造反鬧事的賊子陳勝等人”有關系,還“有過書信往來”。胡亥聽之雷霆大發,當即派人去調查李由通盜一事。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趙高的圈套。他上書給二世,一面申訴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趙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當心。......
胡亥派趙高審訊李斯父子謀反的案件,包藏禍心的趙高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他天天嚴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開肉綻,體無完膚;李斯實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殺,是因為自思有雄辯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確沒有謀反,說不定通過上書二世就會赦免他??墒翘煺娴睦钏鼓睦镏?,進諫之路已完全為趙高一黨把持,申訴書全落人了趙高手中。恣意妄為的趙高輕蔑地將書撕個粉碎:“囚犯還有資格上書!”為了堵住李斯曲嘴。他派自己的親信扮成御史(監察官)、謁者(官名,為國君掌管傳達)、侍中(官名,秦時設五人,往來殿內、東廂奏事),輪番提審。若李斯以實情相對,則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堅持假供不再改口為止。后來二世真的派人來審訊他,李斯以為還是和以前一樣,就仍以假口供對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為李斯真想謀反,對趙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愛卿,朕幾乎被丞相出賣了!”等到調查“李由通盜”的使者到三川時,李由已為項梁帶領的起義軍所殺。趙高見死無對證,便又欺騙二世說已將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李斯的罪名終于被趙高羅織而成,再也無法改變了。奔赴腰斬刑場的李斯,悔恨交加卻為時晚矣。當年沙丘之謀,他如果不貪求一時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場呢?胡亥的昏庸,趙高的陰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這位功過參半的丞相;臨死前已敏銳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氣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于朝也?!贝笄氐臍鈹?,在胡亥與趙高的統治下,已喪失殆盡。
李斯被除,趙高名正言順地當上了丞相,事無大小,都完全由他決斷,幾乎成了太上皇。漸漸不把胡亥放在眼中,指鹿為馬。實行殘暴的統治。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和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
公元前207年,趙高指使心腹殺秦二世嬴胡亥于咸陽。立秦始皇帝嫡長孫子嬰(身世無定論)即皇帝位,為秦三世。后不久,子嬰依趙高主意,廢帝號,稱秦王。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九月,趙高要子嬰實行齋戒,到宗廟行禮,接受傳國的玉璽。經過五天,子嬰與他兩個兒子及宦者韓談謀議說:“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了秦二世,害怕群臣們誅殺他,便假作是行德義而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消滅我國的宗族后瓜分土地在關中稱王?,F在要我齋戒,到宗廟敬祀祖先,這是想趁機在宗廟中殺死我。我推托有病不能去,丞相一定會親自來到我這里;他一來我們就殺了他。”趙高幾次派人來請,子嬰都不去宗廟。果然他親自來到齋宮,子嬰便命令心腹韓談刺死趙高,并誅滅趙高三族。
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6955.htm#6www.5dyx.cn
5.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盛世為何都短命?有盛必有衰?
中國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所說,“從來有治人無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其人存則其政舉,朕有治人即有治法”。幾千年間,中國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則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步。統治績效如何,更多地依賴于統治者個人的精神振作與否。沒有內外條件的嚴厲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無法抵制環境的縱容與腐蝕。由勝而驕,由勞而逸,是人性不變的規律。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與昏聵集于一身,理智與膨脹合為一體。他們既是輝煌成績的創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禍首。 西方歷史上沒有盛世這個詞,這并不是說其他國家歷史上沒有過輝煌的時代,在西方歷史上,它們往往被稱為“黃金時代”,比如大英帝國的“伊麗莎白時期”。與中國的盛世比起來,西方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則沒有這么短命。 伊麗莎白時代與乾隆時代有許多巧合。伊麗莎白女王與乾隆同是25歲即位,與乾隆一樣,她也是一位理智又靈活的政治家。她即位之初,英格蘭內部因宗教分裂而處于混亂狀態,對外則面臨與法國的戰爭和與蘇格蘭及西班牙的緊張關系。她以高明的妥協策略使英國擺脫了宗教戰爭的陰影,又以靈活的外交與周圍大國周旋,結束了與法國的戰爭,為英國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期。 伊麗莎白統治英國45年。她登基時英國還是個貧窮衰弱的二流小國,而當她逝世時,英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她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她的統治期因此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 與中國的盛世不同的是,“黃金時代”之后,英國并沒有衰敗?!包S金時代”成了一個國家長久上升的起點,在那之后,英國國勢繼續蒸蒸日上,在隨后的幾百年間一直領先于世界。 原因是英國的崛起之路,每一步都伴隨著制度創新。一部英國政治史就是一部制度演進史,雖然英國社會始終存在種種無法根本克服的矛盾,但是由于這種獨特的政治進步方式使得每一次的矛盾沖突都能夠得到及時的化解,英國也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強大的力量。 通過對歷史的回顧,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重提“盛世”二字,許多時候已經不合時宜。 第一,中國歷史上,“盛世”兩個字叫得最響的時代,往往問題重重。 一個蒸蒸日上、富于自信的政并不需要通過自我宣傳來為自己壯膽。相反,在一些有問題的時代,人們卻常常會高唱盛世的調子。 因為“盛世”是傳統王朝統治合法性的有力證明。歷經暴力奪后,一個政就需要以“養民”“牧民”的成績來支持自己的合法性。而盛世的出現,當然是統治成績的最佳證明。 在一個王朝埋頭開拓進取的過程之中,統治者們并不會經常提起“盛世”二字,而是致力于發現和解決問題。漢代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中,從來沒有帝王和大臣自夸為盛世。相反,那些底氣不足的統治者卻常把“盛世”掛在嘴邊。宋高宗因動亂而幸得大寶,偷安一隅,大敵在側,卻無心進取。這種治績,無論如何與盛世不沾邊。然而宋高宗卻常常自詡為“中興”和“盛世”。在皇帝的鼓勵下,大臣們稱頌盛世之聲鋪天蓋地,應接不暇。他們說皇帝“于皇睿明,運符中興,綿于肅清,乾夷坤寧”?!按蠊ξ∥?,超冠古昔”,“皇帝躬行,過于堯禹”。他們夸秦檜“心潛于圣,有孟軻命世之才;道致其君,負伊尹覺民之任”,“大節孤忠,奇謀遠識”,“圣賢一出五百歲,開辟以來能幾人”。這些當初精心撰寫的諛詞,今天聽起來只是諷刺。 中國歷史上另一個“盛世”聲音叫得最響的時代是清代。眾所周知,清代統治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內心一直缺乏安全感。因此有清一代的詔書中,連篇累牘的內容是宣傳大清政的“深仁厚澤”。 但是,在整個清代盛世之中,盛世叫得最響的又是兩個特殊階段,一個是身背篡位惡名的雍正統治時期,另一個是乾隆晚期,也就是盛世已經漸行漸遠之際??滴鯐r期,對盛世二字并不那么感冒??滴跗蕉ㄈ螅撼颊埳献鹛?,康熙明智地拒絕了,他說:“賊雖已平,瘡痍未復,君臣宜加修省,恤兵養民,布宜德化,務以廉潔為本,共致太平。若遂以為功德,崇上尊稱,濫邀恩賞,實可恥也!”正是這種難得的清醒,才有了以后一系列正確政策的出臺。 第二,“盛世”是循環論的產物,而今天的中國歷史已經擺脫循環?!疤斓罉O即反,盈則損,物盛則衰,日中而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迸c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國家多元交錯發展不同,中國歷史是一個封閉的自我線性循環體,其線性發展的規律是一治一亂,一盛一衰?!兑捉洝氛f:“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無陂不平,無往不復”。就是說,凡事發展到頂點后,無不向反方面運動。這確實是中國傳統政治的運轉規律?!睹献?滕文公下》中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蹲髠鳌氛f,“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度龂萘x》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老百姓則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無一不證明著中國人治循環規律的牢不可破。在傳統政治中,一個社會如果達到了“盛世”階段,那么就意味著眼前無路,只有持盈保泰一法,盡量推遲那不可避免的衰敗來臨了。 然而,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身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歷史的發展,已經從自身的一治一亂循環轉向與世界大潮合流。跳出中國文明的視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并不是只有盛極而衰,百十年就要重新洗一次牌這一條路可走。 全球化使中國人有機會吸收和借鑒其他人類社會創造的政治文明成果。雖然中國自我運轉的規律仍然在深層次地起作用,但是無論是誰,都已經不希望中國再次回到盛極而衰的舊有軌道。正如梁啟超說: 古之天下所以一治一亂如循環者,何也?恃英雄也。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即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之說也。故必到人民不倚賴英雄之境界,然后為真文明,然后以之立國而國可立,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可平。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