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染烘()”「渲染烘托」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渲染烘托”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什么是烘托手法、烘托與渲染的區別、舉例說說什么是白描,烘托,渲染。、“襯托”、“渲染”、“烘托”、“鋪墊”的區別、烘托和渲染的區別是什么?、烘托、襯托、渲染的區別、請問渲染是不是就是襯托,象征是不是就是比喻側面描寫的分類是對比,襯托,渲染,烘托嗎?什么是烘托手法?正面襯托和渲染的區別?渲染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古詩詞中的對比,烘托,襯托和渲染有什么區別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渲染烘托”的詞條資料
2:什么是烘托手法
3:烘托與渲染的區別
4:舉例說說什么是白描,烘托,渲染。
5:“襯托”、“渲染”、“烘托”、“鋪墊”的區別
6:烘托和渲染的區別是什么?
7:烘托、襯托、渲染的區別
8:請問渲染是不是就是襯托,象征是不是就是比喻
成語“渲染烘托”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XRHT
成語注音:ㄒㄨㄢˋ ㄖㄢˇ ㄏㄨㄥ ㄊㄨㄛ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烘托渲染
成語解釋: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烘托:國畫的畫法,用襯托手法使事物鮮明。指用襯托和夸張的藝術手法,突出主題
成語用法:渲染烘托作謂語、定語;指使用夸張的手法造勢。
成語造句:他喜歡運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作畫
成語“渲染烘托”的擴展資料
1. 什么是烘托手法古詩詞手法
用于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泛指陪襯,使明顯突出。
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對羅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難怪茅盾先生贊揚道:“不寫羅敷的美貌,而羅敷的絕世美貌躍然紙上,這真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描寫。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
以物烘托人
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以物烘托物
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于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王籍在這里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2. 烘托與渲染的區別
烘托中國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周圍涂抹淡墨或者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更突出。一是泛指陪襯,使主色調明顯突出。一是指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即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具體指襯托的意思 渲染(1)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2)比喻夸大的形容:一件小事情,用不著這么~。 例句:指對事物鋪張、夸大。 巴金《春》二一:“ 王氏便把事情的經過加以渲染,有聲有色地敘述一遍?!迸袛啵骸按舐暼缋做?,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圍觀。”“飲食百物倍穹常時”。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3. 舉例說說什么是白描,烘托,渲染。
這是文學從美術那里借來的詞匯。 白描,就是用平實的手法來描述。李煜擅長用此手法描寫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就是直白地說自己心思很亂,滋味不好受,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但是同樣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過對其他事物的描述,來陪襯主體。同樣舉描寫心情的例子吧,我們經??梢宰x到諸如“這一天,天空烏云密布,黑得像鍋底一樣……四處悶熱,讓人喘不過氣來……”這樣的語句,就于烘托。它沒有直接描寫人物心情但是通過對周圍其他景物的描寫,襯托出主人公當時的心境肯定好不了。 渲染,就是用多種修辭手法對事物本身進行描述,就是直接對其進行細致刻畫。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無數支箭穿透一樣,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動?!彼幻鑼懫渌挛?,也不是平實的敘述,而是細致鋪張地描述主體。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4. “襯托”、“渲染”、“烘托”、“鋪墊”的區別
一、對比
對比是中國古代研究“詩法”時所出現的一種修辭方法。它常把兩個性質相反的事物或極端的色、形、態,如黑與白、曲與直、動與靜、喜與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對照,旨在表現尖銳的差別和對立。因此,對比實質上是一種所要表達的內容按比較程式構成的組建方法。這種組建,常由同一層面上的對立兩極構成,在“對照”中見“比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在生活畫面的尖銳對比中,熔鑄著詩人對現實的控訴。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一車千余斤的炭只換得“半匹紅綃一丈綾”,即使“惜不得”,但在“宮使的驅將”下,也只得“系向牛頭充炭直”。兩相比較,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性質,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這是古詩例。再看現代散文《風景談》第四幅畫面“石洞雨景”:
“我們都曾見過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的一對兒,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說話,但是試想一想,如果在一個下雨天,你經過一邊是黃褐色的濁水,一邊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漿里,有時還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靜寂灰黃,沒有一般所謂的生動鮮艷,然而,你忽然抬頭看見高高的山壁上有幾個天然的石洞,三層樓的亭子間似的,一對人兒促膝而坐,只憑剪發式樣的不同,你方能辨認出一個是女的,他們被雨趕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夠了,現在是攤開著一本札記簿,頭湊在一處,一同在看,——試想一想,這樣一個場面到了你眼前時,總該和在什么公園里看見了長椅上有一對兒在偎倚低語,頗有點味兒不同罷?”
畫面中突出了兩對人物形象?!耙粚骸薄拔餮b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說話”;另“一對兒”“光憑剪發式樣的不同,你方能辨認出一個是女的”,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攤開著一本札記簿,頭湊在一處,一同在看”。這兩對兒穿著截然不同,所處環境天差地遠,而由此可見的精神世界更是涇渭分明:一對兒西裝革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置民族危亡于不顧;一對兒短發軍裝,洞中石旁,為民族興亡而在學習、探討。
其中“兩對兒”分別所處的環境:“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則是畫面“背景”中景物與景物的對比。通過強烈的對比,讀者也明顯感受到,這另一對兒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而由這樣“精神世界極其充滿的人作為主宰”的風景才更值得懷念。
隨著小說等敘事文學的蓬勃發展,對比由修辭范疇逐漸延伸到了小說美學領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種重要手段。
《水滸》第四十四回“楊雄醉罵潘巧云,石秀智殺裴如海”,將兩個性格迥異的人放在一回寫,石秀精細,楊雄粗魯;石秀頗有心計,楊雄心直性急。金圣嘆認為“一路都寫楊雄直性,只是有粗無細,全是顯出石秀”的“精細乖覺”(《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夾批,中華書局1973年影印貫華堂刻本),其實二者相互對照,石秀的精細反過來也顯出了楊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風斗浪里白條”,寫李逵和張順“兩個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間,一個顯渾身黑肉,一個露遍體霜膚。兩個打作一團,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沒一個不喝采?!币缓谝话紫鄬?,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襯托下,更顯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圍觀者喝采,也激起讀者的濃厚興趣。所以金圣嘆在此批曰:“絕妙好辭。清波碧浪,黑肉白膚,斐然成章,照筆耀紙?!睙o論人物內在性格還是外部形貌,運用對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強化描寫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現代,在長篇巨著的敘事文學中,人物形象性格對比,幾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從中國的《紅樓夢》到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古今中外幾乎無一例外。而這種意義上的對比,經常是各種手法綜合運用,如心理、行動、細節的描寫,已遠遠超出了一般修辭方法的意義和范圍。因此,這一點也就不能展開了。
二、襯托
襯托與對比不同。它不是同一個層面上,人物與人物、物象與物象間的對照比較;而是兩個層面間的背景、環境對人物、物象的映襯相托。它們有“主”有“從”,以“從”襯“主”?,F代作家馬烽說:“文學作品和繪畫一樣,應該有遠近,有濃淡。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圖畫,流水、小橋、茅屋、人物,刻畫得很細致,而山峰、云霧只是個淡淡的影子,因為作者要表現的主要是前面的這些東西,山峰和云霧只是個陪襯?!保ā墩勀壳皠撟髦械膸讉€問題》)
《風景談》第二幅畫面“高原歸耕”就是一個例證:
“于是我又回憶起另一個畫面,這就在所謂‘黃土高原’。那邊的山多數是禿頂的。然而層層的梯田,將禿頂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特別是那些高桿植物頎長而整齊,等待檢閱的隊伍似的,在晚風中搖曳,別有一種惹人憐愛的姿態??墒歉畹氖侨逶旅髦?,天是那樣的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似乎不過幾尺,遠看山頂的谷子叢密挺立,宛如人頭上的怒發,這時候忽然從山脊上長出兩支牛角來,隨即牛的全身也出現,掮著犁的人形也出現,并不多,只有三兩個,也許還跟著個小孩,他們姍姍而下,在藍的天,黑的山,銀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給田園詩人見了,必將贊嘆為絕妙的題材。可是沒有完。這幾位晚歸的種地人,還把他們那粗樸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從山頂上飄下來,直到他們沒入了山坳,依舊只有藍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聲可是繚繞不散。”
層層梯田將黃土高原上的禿頂之山“裝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黃毛的癩頭”,“特別是那些高桿植物頎長而整齊,等待檢閱的隊伍似的,在晚風中搖曳”。這是作者用來襯托“高原歸耕”之人的一種襯筆,作者所要強調、突出的只是這更妙的“三五月明之夜”,“銀月、藍天、黑山、谷物、牛角、掮犁的人形、粗樸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如果再細細推究一下,襯托中所要突出的“高原歸耕”,其中藍天、銀月、谷物,是背景;牛角、掮犁的人形,是中心物象。藍天、銀月、谷物作為背景,襯托了中心物象“牛角、掮犁的人形”;反之,牛角、掮犁的人形也只有與“藍天、銀月、谷物”這樣的背景相映襯,畫面才會顯得更完美。這就如我們通常所說的“紅花要用綠葉扶持”,“綠葉”襯托了“紅花”;“紅花”也只有在“綠葉”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反襯與對比的比較。用相同性質的事物相襯,一賓一主,以賓襯主,這是“正襯”。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襯,使兩者差異更分明,這就是所謂的“反襯”。反襯很容易與對比相混淆。對比是將同一層面內兩個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盡管作者有時所要強調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為比照而出現的另一事物,仍是該層面比照整體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再舉《風景談》第四幅畫面“石洞雨景”中的那“兩對兒”,盡管作者要突出強調的是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促膝而坐”在認真學習的那“一對兒”,但作為對照的“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說話”那“一對兒”,仍是畫面中心同一層面“物象”比照整體中的一部分。這是“對比”。
而“反襯”用于表現“第二層面”背景、環境與“第一層面”中心物象間的關系。以背景、環境來突出中心物象。
仍以《風景談》“石洞雨景”述之:
“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這是“攤開札記簿認真學習”的那“一對兒”活動的環境。從構圖角度講,這是畫面人物的背景。背景的“沉悶、寂寞、原始”,與圖中人物的精神、活力,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但這是背景與圖中物象的對照,環境與人物的對照,而不是同一“層面”內物象間的對比。這是襯托,是具有對比性質的“反襯”。
《風景談》第一幅畫面“沙漠駝鈴”是一典型的“反襯”例證:
“那還不能被稱為‘戈壁’,那在普通地圖上,還不過是無名的小點,但是人類的肉眼已經不能望到它的邊際,如果在中午陽光正射的時候,那單純而強烈的反光會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沒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見有半間泥房,四顧只是茫茫一片,那樣的平坦,連一個‘坎兒井’也找不到,那樣的純然一色,就使偶而有些駝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圍的蒼茫,又是那樣的寂靜,似乎只有熱空氣在作哄哄的火響。然而,你不能說,這里就沒有‘風景’。當地平線上出現第一個黑點,當更多的黑點成為線,成為隊,而且當微風把鈴鐺的柔聲,丁當,丁當,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當那些昂然高步的駱駝,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然而堅定地愈行愈近,當駱駝隊中領隊駝所掌的那一桿長方形猩紅大旗耀入你眼簾,而且大小丁當的諧和合奏充滿了你耳管——這時間,也許你不出聲,但是你的心里會涌上了這樣的感想的:多么莊嚴,多么嫵媚呀!”
荒涼、死寂的沙漠,這是駝隊活動的環境,也是圖中物象“駝鈴”出現的背景,而也正是背景沙漠的“荒涼、死寂”,才更見猩紅大旗下昂然高步,排成整齊的方陣、安詳而堅定的駝隊的“莊嚴、嫵媚”。這也是背景與中心物象之間的“反襯”,背景反襯了中心,突出了中心,從而也使讀者對“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
三、烘托
“襯托”常見以“背景、環境”來襯“中心物象”。如側重于場面氣氛來“托”中心物象,那我們一般就稱之為“烘托”。
烘托本是圖畫技法中的一個術語,它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層層著墨,使物象明顯突出的一種方法。即通常所說的“烘云托月”。詩畫相通,人們通常把那種著意從側面描寫,制造氣氛,以求突出所寫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與“襯托”有相同處,都是兩個“層面”間的主、從相托,以“從”托“主”,但襯托是以較為實在的背景、環境來“襯”主;烘托是以較為“虛空”的場面氣氛來“烘”主。
一如《風景談》第一幅畫面“沙漠駝鈴”中“微風中‘丁當、丁當’的柔聲”;第二幅畫面“高原歸耕”中的“粗樸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從山頂上飄下來,直到他們沒入山坳,歌聲仍在藍天、明月、黑魆魆的山間繚繞”。它們猶如電影中的“畫外音”,用音樂來渲染著一種氣氛,烘托了銀幕上的人物、場面。這微風中丁當丁當的柔聲,聲聲入耳,敲人心弦,在這輕微的震顫瞬間,人們不由升騰起一種只有人類才能有所體驗的崇高感: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這自遠而近,繚繞于山岡的粗樸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更讓人想見畫中高原歸耕的農人的思想、境界:生活多么充實、美好,勞動多么愉快、幸福。這就是場面氣氛對畫面物象“烘托”所起的作用。
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遙隔楚云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一種意境氛圍;后兩聯抒發自己思鄉的愁緒和對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既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或以環境背景襯托中心物象的關系,所以既不是對比也不是襯托。寒冷凄颯的意境氛圍,對于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在從側面從外沿描寫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寫對于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電影戲曲片《紅樓夢》也有運用成功的一例。影片為了控訴罪惡的封建制度、封建禮教,控訴這“一年三百六十天,風霜刀劍嚴相逼”的“賈府”、“大觀園”,制造一種強烈的悲劇氣氛,導演在“黛玉臨終”這場戲中,運用了對比蒙太奇的方法。一方面,寶玉“洞房春暖花燭夜”,張燈結彩,紅燭高照,歡聲笑語,畫外喜慶音樂“步步高”。這喜慶音樂渲染了一種歡樂、吉祥的喜慶場面氣氛。而另一面呢?電影畫面馬上轉入了“一彎冷月”下的瀟湘館:月光、病榻,焚稿灰燼,榻上人含恨終生。但此時的畫外音,仍是前一畫面的喜慶音樂,這與畫面人物的命運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烘托,更激起人們對劇中人物命運的同情,強化了悲劇氣氛。
襯托與烘托的比較。襯托和烘托都是著眼于“第一層面”對“第二層面”的“托”,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種情感得以凸顯。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以“實”襯“主”;烘托主要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側面的描寫來實現,以“虛”烘“主”。請看例二:
魯迅先生在《祝福》里,對魯四老爺的書房有這樣的描寫:
“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地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br>這里提到的陳摶老祖是封建地主階級崇拜的偶像,半幅對聯體現了虛偽與沒落,不完全的《康熙字典》反映出主人的無知與陳腐,《近思錄集注》、《四書襯》都是封建理學的入門書。這些書房擺設是為了映襯托魯四老爺這一個封建禮教衛道士的形象。這是襯托。
又如,魯迅《故鄉》開頭的一段景物描寫:
“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br>這里用“陰晦”、“冷風”、“蒼黃”、“蕭索”等詞,寫出一個凄涼的自然景象,通過這個景象的描寫,把“我”悲涼的心情體現出來。這是烘托。
四、渲染
1、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對所寫對象作突出的描寫、形容、烘托。秦牧《藝海拾貝·藝術力量和文筆情趣》:“古代詩人形容大雪紛飛,說是‘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形容貼梗海棠的艷麗,說是‘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來了。”
2、指對事物鋪張、夸大。巴金 《春》二一:“ 王氏 便把事情的經過加以渲染,有聲有色地敘述一遍?!?br>3、記敘文中,運用渲染這種表現手法,對文章中環境和人物著意描寫、烘托,以加強氣憤,深化主題。
渲染 - 常用的方法
(1)反復: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復出現,以抒發情感,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如《周總理,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寫環境或特定的氣氛,表現人物的一定情緒。魯迅小說《故鄉》開頭對故鄉冬景的描寫,就是這樣,這樣的環境和氣氛,對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題,起著有力的渲染作用。
(3)環境描寫。
(4) 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渲染和烘托一樣,原也是國畫技法中的一個術語。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層層著墨,使物象明顯、突出的一種方法。而渲染則是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以顯示其凹凸效果。這就不難看出,烘托之法,其效果乃見于第二層面“物象外廓”對第一層面“物象”的明顯、突出,也就是說在第二層面“物象外廓”上層層著墨,其目的是為了使第一層面“物象”更加明顯、突出。而渲染則是在本層面“物象”上,用水墨或顏色烘染,以顯示自身的凹凸效果。
這種差別,在我們今天使用這兩個“術語” 時,也可以體會到,如我們總說“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動”,而不說“烘托氣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動”。這也足見“渲染”著眼于制造氣氛之本身;而“烘托”則是充分利用場面氣氛來“烘托”另一層面。
如魯迅先生的小說《藥》,結尾對華大媽上墳,墳地場景的描寫:
“……微風早就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br>就這段描寫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種陰冷、蕭瑟、凄涼、悲苦的環境氣氛,而這氣氛對于畫面人物華大媽、夏四奶奶來說,更能烘托她們此時凄苦、悲痛欲絕的心理,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可見,烘托與渲染雖有關聯,但各有其自身的著眼點。
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作者避開一切直接鋪陳,調動了“枯藤”、“老樹”、“昏鴉”等一系列冷色調的物象,用“潑墨”似的揮灑,把它們一個個追加,凝聚到“斷腸”這個焦點上,全篇無一“悲”字,而悲涼之氣令人背冷。蒲松齡寫厲鬼出場,莎士比亞寫老哈姆雷特顯靈時的恐怖氣氛,奧斯特羅夫斯基寫卡杰林娜將死時那令人震驚、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場面,都是用“渲染”手法制造氣氛,實不可多得的妙筆。
我們更為熟悉的是魯迅小說《祝?!方Y尾對“祝?!本跋蟮拿鑼懀?br>“……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小說寫祥林嫂在年終祝福時無限凄苦的離開人世時,卻描寫了魯鎮、魯四老爺家祝福時的一派歡樂喜慶景象,極力渲染了“兇人的愚頑的歡呼”,為整篇小說增添了一種凝重、深刻的悲劇氣氛,催人深思。這也是景物描寫渲染而起的作用。
在很多情況下,渲染與烘托、襯托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人物的某種心情,也可以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襯托出來,如魯迅在《故鄉》開頭的一段景物描寫:
“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
這里用“陰晦”、“冷風”、“蒼黃”、“蕭索”等詞,寫出一個凄涼的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種悲涼的環境氛圍,通過這個景象的襯托、氛圍的渲染,把“我”悲涼的心情烘托、體現了出來。
2.描寫人物,如果這個人物的外貌,某種行為、某個細節對刻畫人物性格的關系非常密切,就加以渲染。在《林黛玉進賈府》中有這樣一段對林黛玉的描寫: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br>這是運用工筆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這也是在《紅樓夢》這部小說中對這個主要人物的首次外貌描寫,重在通過外貌來暗示人物性格,即林黛玉的美麗、弱質和她的細心、多慮與自尊,這種性格也是人物在全文中發展的主體,所以作者抓住主要特征,極力鋪陳給人以鮮明印象。
3.對所描寫的場面,出于某一寫作目的,需要“大肆渲染”時,就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明湖居聽書》對書場情景的描寫就是典型一例。
渲染與烘托是古典詩歌創作中描摹形象的常見的藝術手法。
渲染原本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整個畫面,顯出物像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種加濃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詩歌中也常常用到這種藝術手法。
詩歌中的渲染,于對形象的正面描寫。其形式之一就是借助反復來突出形象,抒發感情,創造出優美的意境。例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边@首詩的中心形象是寫采蓮少女的,但作者并沒有直接描摹她們的形象,甚至自始至終也沒有讓她們在畫面上明顯地出現過,詩中只是著意涂抹、反復描寫“魚戲蓮葉”的不同畫面,但其藝術效果卻是把采蓮少女采蓮時的愉悅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就是渲染手法的妙用。
借助各種意象的描摹,來加濃環境氣氛,以便更好地刻畫形象,也是渲染的表現形式之一。例如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痹姷那傲湎群竺枥L夕陽西下、群壑昏暝、松際月出、風吹清泉、樵人歸盡、煙鳥棲定等生動的意象,正面渲染出清幽的環境氣氛,這就為下面生動地刻畫詩人的自我形象作了渲染,使人好像見到詩人正抱著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來的情景。
為了表達深刻的主旨,傳達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詩人還常常采取多角度、多層面的描摹手段,盡情渲染,來刻畫形象。例如寒山的《城中蛾眉女》:“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 詩的前兩句,寫一位美女的花容月貌和華貴盛妝?!岸昝肌保稳菟拿利?,“珠佩珊珊”,描寫她佩帶珠光寶氣的神態。兩句詩把這位美女寫得有聲有色,光彩照人。三四句分寫她的生活情狀:白天,她在花園里戲逗鸚鵡;晚上,她靜坐月下彈琵琶自樂。五六句寫她的出色的社交活動,經常出現在宴會場合,無論是長歌,還是短舞,她總是讓萬人欣羨,久久陶醉。這六句詩,從正面很好地描寫了美女的榮華富貴、閑雅生活、特殊地位,為下面詩人向世人發出的“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遠存” 的忠告儲足了筆力。
烘托是與渲染密切相關的另一種藝術手法。它也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點染涂抹,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作,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彼f的,就是烘托的手法。
對事物進行側面描寫的烘托,其藝術效果,可以與正面描寫的渲染相媲美。例如岑參《戲問花門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傍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詩的開頭兩句寫的是在花門樓前酒店的一位老人熱情待客、美酒飄香的情景,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卻很好地烘托出邊塞安定、百姓安居的時代氣氛。正因為從側面烘托出了這樣的淳樸動人濃濃情意,下文才可能“戲問”:“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燦燦的榆錢來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詩人為涼州早春景物所激動、陶醉其中的心情也就自然流露出來了。倘若沒有這樣的側面烘托,詩人的“戲問”就很難讓人接受了。再比如漢樂府詩《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痹姼柰ㄟ^其他人對羅敷美貌的傾倒的側面烘托,把羅敷的美寫到了極點,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這種寫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靈感,又使讀者參加到形象的創造之中。這樣的藝術境界,有時甚至比正面描寫的效果還要好。
渲染與烘托于不同的藝術手法,它們之間是有不同的:渲染是對形象的正面描寫,而烘托則是側面描寫;渲染是指從整體大處著手,而烘托一般是對局部的點染;渲染所描摹的意象,與所描寫的形象一般有著直接的相關,而烘托所寫的意象,往往是與所寫形象相關的其他事物,諸如此類。但很多時候,人們在分析渲染與烘托手法時,卻常常是“相提并論”。因為它們之間確實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5. 烘托和渲染的區別是什么?
烘托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像鮮明陪襯,使明顯突出以寫景烘托人物性格渲染畫國畫時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公益成語:www.5dyx.cn
6. 烘托、襯托、渲染的區別
區別一、釋義不同:
烘托:
1、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象鮮明。
2、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3、陪襯,使明顯突出。
襯托: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
渲染:
1、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2、比喻夸大地形容。
區別二、用法不同:
烘托: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
襯托:指用事物間相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
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
擴展資料
一、烘托的近義詞:陪襯?[ péi chèn ]?
解釋: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襯托。
引證:艾蕪 《關于三十年文藝的一些感想(三)》:“必須以一個模范人物為主,去陪襯那些有缺點的工人,而且還要有壓倒的趨勢才行?!?br>二、襯托的近義詞:襯映?[ chèn yìng ]?
解釋:映襯。
引證:茅盾 《櫻花》:“到此時我方才構成了我的櫻花概念是:比梅花要大,沒有桃花那樣紅,傘形的密集地一層一層綴滿了枝條,并沒有綠葉子在旁邊襯映。”?
三、渲染的近義詞:襯托?[ chèn tuō ]?
解釋: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綠葉把紅花~得更加鮮艷美麗。
引證:碧野 《白云·綠樹·金花》:“白云繚繞青松、落羽杉、銀杏、垂珠樹、樺槭、海桐,把幽靜的山林襯托得更加翠綠?!眞ww.5dyx.cn
7. 請問渲染是不是就是襯托,象征是不是就是比喻
渲染、襯托、象征是藝術手法,比喻是修辭手法,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渲染重在’渲’,比較抽象;襯托重在’襯″即陪襯。如’稻田深處草蟲鳴″,渲染的是孤寂冷清的環境氣氛,襯托的是環境的寂靜。象征是內在意義,一般只有本體;比喻則是表面形式,把一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一般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如’白楊樹努力向上,不屈不撓,對抗著西北風″是象征;’白楊樹像哨兵″是比喻。本內容來自www.5dyx.cn
8. 側面描寫的分類是對比,襯托,渲染,烘托嗎?
烘托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反襯就是利用與主要形象相反、相異的次要形象,從反面襯托主要形象。 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 他們三者的區別是;烘托是用作陪襯的、反襯是利用相反的事物來說明要表達的相反道理,側面描寫是間接的描寫,介于主要描寫之間。 愛迪生傳中,在熄燈哀悼愛迪生的這一分鐘前后,世界從“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運用了襯托描寫和側面描寫兩種手法!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9. 什么是烘托手法?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二、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對羅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弊髡咭庥麡O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難怪茅盾先生贊揚道:“不寫羅敷的美貌,而羅敷的絕世美貌躍然紙上,這真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描寫。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
三、 以物烘托物。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于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王籍在這里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烘托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事物,達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例如:①新來瘦,非關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魯迅《藥》)
③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處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魯迅《故鄉》)
④臨近正午的時候,霧散開了。葫蘆壩依然是青山綠水的老樣兒。那些即使是冬天也不枯落的一簇簇翠竹和大片大片的柏樹林盤,使這塊壩子永遠保持著一種青年氣盛的樣子;而那些落葉的桑樹和梨兒園子,遠遠看去,灰蒙蒙的,像一片輕煙,又給人一種悠然迷離的感覺,加上這環繞著大半個壩子的柳溪河碧綠的流水,葫蘆壩確實是個值得留戀的好地方?。ㄖ芸饲邸对S茂和他的女兒們》)
⑤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輕薄人說,比她娘年輕時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們,有事沒事,總想跟小芹說句話。小芹去洗衣服,馬上青年們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馬上青年們也都去采。(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⑥你看,那位扎兩只羊角辮的姑娘喜得滿臉緋紅,把兩只裝滿金色玉茭的筐從田里提到田埂上,把扁擔穿進繩套,汗也沒顧上擦一把,便朝后邊的姑娘們一招手:’同志們,走哇!’
語音剛落,只見三十二條扁擔顫起來了,三十二條搭肩的毛巾飄起來了?!ㄚw占山《接過前輩的扁擔》)
上面例①要說的明是相思的苦,卻不直說,而用’非關病酒,不是悲秋’來烘托;例②寫天氣、鳥蟲,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來烘托出秋天后半夜的空曠、沉寂;例③寫故鄉的荒涼情形,是借此來烘托出作者在反動統治下的深刻的鄉愁;例④用葫蘆壩正午霧散的景象,暗示當時中央的整頓方針給壩子帶來生氣的形勢,也襯托人物’繡’自留地之’花’的心情;又用遠處’灰蒙蒙’之景,透露囿于歷史條件,還會有陡變的風云。⑤寫青年小伙子們總想跟小芹在一起說話做事,以此來烘托青年小伙子們對小芹的愛慕;例⑥寫’三十二條扁
擔顫起來了,三十二條搭巾飄起來了’,是以此來烘托三十二位姑娘英姿颯爽、健步如飛地歡快勞動的形象。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0. 正面襯托和渲染的區別?
正面襯托是用描寫其他的事物的方面來直接正面或者反面和要描寫的主角形成對比,已達到讓讀者了解主角的目的。而渲染是通過對周邊的環境描寫達到這個目的的。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11. 渲染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對所寫對象作突出的描寫、形容、烘托。
例如:秦牧《藝海拾貝·藝術力量和文筆情趣》:“古代詩人形容大雪紛飛,說是‘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形容貼梗海棠的艷麗,說是‘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來了?!?br>擴展資料:
常用方法:
1、反復: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復出現,以抒發情感,渲染情緒,突出主題,如《周總理你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寫環境或特定的氣氛,表現人物的一定情緒。魯迅小說《故鄉》開頭對故鄉冬景的描寫,就是這樣,這樣的環境和氣氛,對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題,起著有力的渲染作用。
3、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電影、動漫制作中的渲染:
影視、動漫、廣告制作中,運用的渲染是指應用計算機圖形軟件,一般包括二維軟件、三維軟件以及各類影視后期制作軟件等,把在計算機中把做好的物體、角色等等,通過渲染器,進行渲染。
達到我們想要看到的效果。比較著名的渲染器有MR、VR、RM、Anrold、巴西等等。尤其是近幾年,各種實時渲染器大量出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渲染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2. 古詩詞中的對比,烘托,襯托和渲染有什么區別
1、渲染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
2、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詩文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3、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反襯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靜,以樂襯哀,以丑襯美
4 對比: 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
1、渲染:通過(環境)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 從正面著筆。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調。
2、烘托:通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 從側面著筆。(只寫側面一面)
如樂府詩《陌上?!防镒詈蟀司洌骸靶姓咭娏_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耕,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睆挠^看者的神態來襯托羅敷的美,這比正面進行直接描寫節省筆墨,更具有藝術魅力。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作者濃墨重彩,通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內心的離愁別恨。
3、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寫兩面,但是是為了突出其中一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托詩人飄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絕妙之處就在于用蟬噪、鳥鳴作反襯,把深山密林中那種幽靜宜人的意境表現出來。
4、對比:對舉的雙方是為了通過對比得出另外的結論。
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比娡ㄟ^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總結:
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后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襯托:“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耙r托”是用類似的、相關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
對比和襯托: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對比常用于論述,而襯托常用于描寫)公益成語: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