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責有所歸的意思、詳解、出處、反義詞

        2025年07月05日成語大全13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責有所歸”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有什么所什么成語、歸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最后兩個字是所歸的四字成語、鄭玄:“玄因得備問所疑,既畢,辭歸?!?是什么意思?、含有歸的成語有哪些、天道酬勤 責有攸歸,是神馬意思啊?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責有所歸”的詞條資料
        2:有什么所什么成語
        3:歸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4: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
        5:最后兩個字是所歸的四字成語
        6:鄭玄:“玄因得備問所疑,既畢,辭歸?!?是什么意思?
        7:含有歸的成語有哪些
        8:天道酬勤 責有攸歸,是神馬意思啊?

        成語“責有所歸”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責有所歸
        成語讀音:zé yǒu suǒ guī
        成語簡拼:ZYSG
        成語注音:ㄗㄜˊ 一ㄡˇ ㄙㄨㄛˇ ㄍㄨㄟ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責有攸歸
        成語出處: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寧府庫藏》:“二司掌印官并該道分巡官,不時巡視閘點,毋得視常虛應故事,儻致疏失,責有所歸。”內容來自www.5dyx.cn
        成語解釋:謂責任有所歸屬。
        成語用法:責有所歸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造句:那堪中途脫夘,旋且待罪軍門,責有所歸,難委之某甲某乙。清·徐述夔《快士傳》第十三卷

        成語“責有所歸”的擴展資料

        1. 有什么所什么成語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老有所終、 各有所長、 各有所好、 責有所歸、 若有所亡、 各有所短、 若有所喪、 如有所失、 寸有所長www.5dyx.cn
        2. 歸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歸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
        無家可歸、
        責有攸歸、
        衣錦榮歸、
        完璧歸趙、
        同歸于盡、
        滿載而歸、
        言歸于好、
        返璞歸真、
        改邪歸正、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言歸正傳、
        認祖歸宗、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實至名歸、
        早出晚歸、
        眾望所歸、
        賓至如歸、
        橋歸橋,路歸路、
        歸真返璞、
        歸心似箭、
        物歸原主、
        放虎歸山、
        解甲歸田、
        率土歸心、
        掛冠而歸、
        鎩羽而歸、
        天與人歸、
        天下歸心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3.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責任法定原則、因果聯系原則、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責任自負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1、 責任法定原則的概念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后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責任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1)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律責任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發生后,應按照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相關人的法律責任。(3)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強調“罪刑法定主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4)同時責任法定原則也不允許法律的類推適用。(5)在一般情況下還應排除對行為人不利的溯及既往,強調“法不溯及既往”。
          二、因果聯系原則
          1、因果聯系原則的含義
          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首先考慮因果關系,即引起與被引起關系,具體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2、兩種因果聯系
          在認定“違法者”有無法律責任時,必須搞清楚兩種因果聯系:一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即特定的物質性或非物質性損害結果是不是由該行為引起的。二是心理活動和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即違法者的行為是不是其思想支配身體的結果。從認識論上說,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呈現多樣性,有內在的、外在的、直接的、間接的、主要的、次要的等等。認定法律責任所要求的因果聯系是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心理活動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直接的、主要的聯系。否則,就不應當認定違法者有法律責任。
          三、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
          1、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含義和意義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公平觀念在歸責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其基本含義為法律責任的大小、處罰的輕重應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輕重相適應,做到“罪責均衡”、“罰當其罪”。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實現法律目的的需要,通過懲罰違法行為人和違約行為人,發揮法律責任的積極功能,教育違法、違約者和其他社會成員,從而有利于預防違法行為、違約行為的發生。
          2、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內容
          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都應當堅持這三個“適應”,全面衡量,不應偏廢。 有時候,特別是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的特殊情況下,為了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護人民的利益,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有必要對那些故意的、出于反動目的和惡毒動機而實施的危害性較大的違法犯罪行為,確定出高于其違法成本和實際社會危害的責任。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貫徹責任與違法基本均衡或相對適應的原則。
          四、責任自負原則
          1、責任自負原則的含義
          與古代社會個體不獨立不同,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地位,因此在歸責問題上要求遵循責任自負原則。責任自負原則是現代法的一般原則,體現了現代法的進步。
          2、責任自負原則的具體要求
          責任自負原則要求:(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利和義務是一致的,每個公民、每個法律主體既享有利,又必須承擔和履行義務,而且享有的利和承擔的義務是等量的和互相制約的。這里既不容許存在“無義務的”利(即特),也不應當存在“無 利的”義務(即不合理的義務)。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原則。如果我們對某些有責任能力的人的違法行為不予追究或避重就輕,那就等于認可他們享有不履行義務的特,容許他們的意志和利益凌駕在體現廣大人民公共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之上,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是背離的。來自www.5dyx.cn
        4. 最后兩個字是所歸的四字成語
        眾望所歸zhòng wàng suǒ guī[釋義] 眾人的希望所集中的(望:希望;期望;歸:集中)。形容群眾中威望很高。[語出] 《晉書·賈疋傳》:“于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盵辨形] 眾;不能寫作“重”;望;不能寫作“旺”。[近義] 人心所向 德高望重 年高德劭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5. 鄭玄:“玄因得備問所疑,既畢,辭歸?!?是什么意思?
        鄭玄因而獲得詳細咨詢請教他(馬融)的疑惑的機會,請教完畢,告辭回鄉。
        其間最值一述者有鄭玄,山東高密人,曾造太學,又自向私學從師,游學遍全國。以東方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介紹,投馬融門下。馬融門徒四百余人,升堂受業者五十余生。玄在門下,僅得高業弟子轉授。三年,不獲見融一面。某日,融會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召見于樓上。玄因得備問所疑,既畢,辭歸。融喟然曰:“鄭生去,吾道東矣?!毙皇嗽卩l,弟子自遠方至者數千。曾途遇黃巾數萬人,見者皆拜。并相約不敢入縣境??兹凇⒃B亦對玄備致敬禮。
        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
        嚴格言之,可謂中國自古無宗教。佛教傳入,其事在后。故在中國文化體系中,教育所占之地位及其責任,乃特別重大。
        任何一國家一民族,必有其自己一套教育,乃能使其民眾忠于邦國,而亦能樂群相處,不相離散。中國民族綿延五千載,日以擴大繁昌,亦賴于此。
        最近百年來,西化東漸。新教育興起,自小學以至大學,設科分系,其制度及其內容,莫非效法歐美。在知識技能方面,擇善多師,事無不可。但若以教育為立國大本,為善群要道,則必淵源自己歷史傳統,針對自己當前需要,善自創制。非可為邯鄲之學步??v謂中國舊有,已不切時代,亦當識其來歷,善為變通,斟酌改進,以求愜適。萬不當于自己固有,懵焉不知。謂可一刀兩斷,嶄地更新。此在凡百措施,皆所不能,而教育尤然。
        本文乃在三年前,為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作連續演講,由何君福田筆錄講辭,藏之匱篋,迄未整理。茲就何君筆錄,摘要成篇,先制度,后思想,雖簡率已甚,亦聊備關心當前教育問題者作參考。

        中國文化綿歷五干年?;使烹y考。茲述中國教育制度,姑從西周開始。因西周已有《詩》《書》可考,決非無證不信。然距今亦已三千年。此三千年來,即教育制度一項,亦已遞有變革。當即就其變革,略為分期,自西周迄孔子為第一期。此期亦已占四五百年之久。書闕有間,僅能粗枝大葉,敘述一概要。
        《小戴禮·王制篇》有云:“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此即言當時之學校。辟雍者,辟借作璧字,言其為一圓形。雍字當作廱。邕乃四方有水,土在其中。廣是高屋之形,即指學校建筑,四面環水。此一建筑,乃在水中央。此乃當時天子所轄中央政府下之學校,猶今所謂國立大學也。
        《詩·大雅·文王有聲》有曰:“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皇王蒸哉?!薄栋谆⑼āさ抡摗分^:“辟雍所以行禮樂,宣教化?!贝艘妼W校在當時,為政治一輔助機構。四方諸侯來朝中央,在此有一套禮樂施行。然亦見當時對學校之重視?!度o黃圖》有曰:“周文王辟雍,在長安西北四十里。”是至漢代,文王辟雍遺址尚在。是中國之國立大學,遠當在今三千年以前。
        泮宮者,泮是半圓形之水?!对姟旐灐ゃ?,又稱泮宮,是為當時諸侯有泮宮之證。此為封建時代諸侯國中之大學,即如今之地方大學。國立大學,四面環水。地方大學,只三面環水。在形制上,表示了中央與地方尊卑之分。此后歷代,全國各省縣,均有孔子廟。廟旁有明倫堂,堂前有泮水,即承古代泮宮遺制。清代秀才入學,即稱入泮。辟雍、泮宮兩名,在中國沿用,亦已歷三千年勿替。
        古代學校,除辟雍、泮宮外,尚有庠序。孟子曰:“修庠序之教。庠者養也,序者射也?!惫糯鷫讯”亓暽洹:墒肛摴?,乃男子丈夫必習之業。習射亦所以培德。射藝,而必有禮。習射亦兼以習禮??鬃右远Y、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缎〈鞫Y·射義篇》:“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觀者如堵墻?!贝俗C孔子之善射?!对娒珎鳌罚骸八袢玷翟槐儆?,以節觀者?!鄙w辟雍乃古之學校,古人在此習射,斯亦學禮之一端。水環其外,所以節觀者,使不漫入也。泮宮則諸侯鄉射之宮。東西門以南通水,北則無之。以示別于天子。而古代學校以習射為主。換言之,武事重于文事,亦由此可知。
        庠者養也。古者天子有養老之禮,亦于辟雍、泮宮行之。行養老禮,必飲酒奏樂?!对姟ご笱拧れ`臺》篇:“虛業維樅,賁鼓雜鏞,于論鼓鐘,于樂辟雍?!薄遏旐灐ゃ菲骸八紭枫?,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順彼長道,屈此群丑?!苯庹咧^諸侯在泮宮行飲酒禮,延老納言,因以謀事。則養老之體,亦政事之一端。
        古者學校又稱瞽宗,瞽乃盲者。盲人習樂為師,如春秋時有師曠、師襄。師襄亦孔子所從學?!鹅`臺》之詩又曰:“于論鼓鐘,于樂辟雍,鼉鼓逢之,蒙瞍奏公?!泵深ぜ搭?。奏樂必歌,所歌則以今所傳之《詩經》三百首為主。詩中所詠,皆與政治有甚深關系,而亦具有甚深之教育意義寓其中。
        古者政治上別有其他大禮節,亦多在學校行之?!遏旐灐ゃ菲衷唬骸棒姹孙w鸮,集于泮水。憬彼淮夷,來獻其琛?!贝四嗽趯W校接受外夷貢獻之禮。又曰:“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矯矯虎臣,在泮獻馘。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笔怯衷趯W校行獻馘獻囚之禮。馘者,殺敵割其一耳。囚者戰俘。古者在學校習射,出兵則受成于學。及其返,則釋奠于學。凱旋之禮,亦于學校行之。
        然則古代學校之于政事,乃密切相關?!栋谆⑼ā匪^“行禮樂,宣教化”,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務。下至漢儒,尚能懇切言之。
        今當再說“學校”二字。孟子有曰:“修庠序學校之教?!贝艘驊饑鴷r,古代學校之制已破壞,故孟子主欲興修。以訓詁言之,學者,效也。孟子又曰:“校者,教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笨梢娢髦芙逃贫戎幠?,已遠有淵源。孟子言三代共有學,其說決非虛造。又觀《左傳》有“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之事。其時孔子已生,鄭國鄉間尚有學校,故鄉人集于其中以議國事。因學校乃公共建筑,而傳統上學校本亦與政治密切相連。至其稱校,因校字有考校比校之義。學中習射習歌,亦必時有考校可知。以后此校字多用在軍事上,而當時學校,尤與軍事有深切關系,亦據此校字而可知。

        以上敘述了西周乃至春秋時代之學校概況,其次要談到孔子以下及于戰國,其間約有三百年時期。此一時期,在教育上乃有一特殊情況,亦可謂乃是一有教育而無學校之時期。亦可謂教育乃自學校中解放而歸入于私家友朋集合之時期。因周室東遷,中央政府早不為社會民眾所重視,列國間卿大夫漸漸有不悅學之現象,地方學校亦逐步廢了。于是學校與教育,遂逐漸歸入到平民社會中去。
        孔子崛興,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傳的貴族教育開始轉移到平民社會來,開出此下平民講學之風。后世稱孔子為“至圣先師”??鬃釉谥袊逃飞?,實亦可稱為開天辟地旋乾轉坤一偉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脫離政治圈轉入社會而自為發展。然中國此下教育,仍與政治有密切關系,此乃中國歷史文化大傳統所在。治中國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者,于此一節,乃尤當注意。
        孔子弟子共有七十余人,來自四方。或自魯,或自衛,或自齊,或自宋,或自陳,或自吳,此已自北方黃河流域,跨過淮水,南及長江流域。因此孔子設教,在當時,實是國際性的,不限于一國一地。
        孔子的學生,有父子同來受教的,有貴族,有平民。有的很窮,有的很闊。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務好行業,但經孔子教育,都變為學成行尊,出類拔萃,顯于當時,傳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中國古代社會之大變動,不得不謂自孔子教育有以啟之。
        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為教,當時稱之曰六藝。凡此六藝,都是當時貴族階級日常事務中所必需歷練的幾項才干。故貴族之疏遠層,及民間俊秀,必先習此六藝,乃能在貴族圈中服務。當時稱之謂儒。儒乃是當時社會一行業??鬃幼约荷硗?,其弟子除嫻習當時例行的六藝外,或通政事,或擅理財,或長軍旅,或嫻外交。要之,均可成為政治人物,供當時政治上之實際應用。但更重要的,孔子乃在此種種政治界實用藝能之上,發揮出一番大道理。此一番大道理,私之可以修身齊家,公則可以治國平天下。并亦永為中國后世所信守而遵行。于是在儒的一新職業之中,加進儒的一新理想。自有孔子,而中國教育內容遂超出于政治事業之上之外,而成為社會人生文化一切行為主要有理想的一項目,而孔子因亦被稱為至圣先師。
        但孔子當時傳教,實沒有一學校。后人稱之為開門授徒私家講學,其像樣的創始,實始于孔子?!肚f子·漁父篇》有云:“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碧迫隋X起詩:“更憐弟子宜春服,花里尋師到杏壇?!毙訅皇且辉杂行踊ǖ母叩?,既非學校,亦無教室。想是孔子春日郊游,偶爾到此。實則只是在家設教而已。又孔子在宋遇難,亦與其弟子習禮大樹之下??梢娍鬃与S處不怠行教,幕天席地,則莫非設教之所。行游坐息,亦莫非設教之緣。人生不忘教學,教學即是人生??组T之教,宜即可代替世界任何一大宗教而有余。故中國教育,實亦可謂是一種宗教事業。
        孔子以下有墨子,其徒三百人,其數量已遠超孔子之上??鬃又?,一車兩馬,儉不中禮。又與其弟子餓于陳、蔡之間。墨子則千里徒行,至于裂裳裹足??啄砸云矫裰v學,在當時,乃是一種非官方給養的自由職業,宜其生活貧薄有如此。但其震爍一世,影響于后代者實甚大。
        再下到孟子,則已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傳食諸侯。生活情況較之孔墨,已甚闊綽。而闊綽過孟子的,時尚多有。即如齊之稷下先生,受齊威、宣、湣王歷代供養,皆賜上大夫之祿,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既不預政事之煩,以招攬弟子,講學著書,稱先生者逾七十人。朋徒群集,數百千人。此時則教育事業已遠超在政治事業之上。但亦是得政治上崇重供養而來。即隱淪不顯如莊周,亦有弟子相隨。從容于論學著書,此亦決非僅藉于漆園之微薪。當時教育界持論多反現實政治,而同時政治界則盡量崇重此輩講學之人,此層亦當為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傳統者所應注意。
        當時私家講學,不僅成一學術集團,同時亦是一經濟集團。孔子曾說:“自行束脩以上,未嘗無誨?!笔懼皇且粭l干肉,用作贄見之禮。后代弟子敬師學費,仍稱束脩,或稱薪水,皆是極為微薄之意。抑且不僅弟子于師有敬禮,師之于弟子,亦有通財相助之誼。顏淵死,其父顏路欲請孔子之車以為之槨。此而決非無端請乞。如孔子周游,諸弟子相從,亦皆食于孔子,可見師弟子本常通財??鬃与m不從顏路之請,但孔門弟子,終為顏淵集資厚葬。至墨子赒養其弟子之事,更屢見不鮮。故墨子門下,不僅是一經濟集團,同時亦是一勞工集團。通力共產,后代之有幫會,其事遠從墨家集團來。至孟子時,從者數百人,皆食于其師可知。如此則私家講學,同時豈不即成為私家養徒。一自由講學者,同時又是一自由養徒者,其勢震撼上層貴族階層,乃始有齊威、宣以來稷下之制。而如孟嘗、信陵、平原、春申四公子養士,其實亦是慕效當時講學大師之養其門徒。直至楚、漢之際,天下大亂,叔孫通投漢高祖,隨身尚帶有一輩學生。若非由叔孫通給養,何能枵腹相從。此亦是古代中國社會一特有現象。
        又且當時大師講學,必兼著書,著書必用竹帛。即就經濟條件言,亦不易易。又當時著書,亦多集體為之,又有累世為之者。如《論語》一書,即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等集體記錄編纂,直到戰國中期后始成書?!赌印窌腥纭短熘尽贰ⅰ渡型?、《兼愛》等,各分上、中、下三篇,乃由墨家三派分別撰述。又有《墨經》等益后出?!肚f子》有內篇、外篇、雜篇,非出莊子一人之手,亦非莊子弟子一時所成。猶必有再傳三傳者加入,如《論語》、《墨子》之例?!睹献印菲咂嗯c其弟子萬章、公孫丑之徒討論集成。然則先秦之講學團體,同時亦即是著作團體。呂不韋在秦得意,招天下賓客,合撰《呂氏春秋》,此亦時代風氣。集體著作,乃當時常事,今乃絕不能盡知當時各書各篇各自撰著者之姓名。是則當時一學術團體,既不為利,亦不為名,乃共同宣揚一思想與理論為主。此亦中國古代社會,為此后歷史文化傳統開先河者一特殊現象,值得我們注意。
        又當時著書,流傳極速。一家成書,各家同睹,故相互間多爭辯駁難。但此時一書籍流傳,全賴謄鈔,事亦不易。諸子中晚出如荀子,最為博通古今群籍,又廣自著書。其門下,如韓國公子韓非,楚國書吏李斯,亦各遠道奔湊。茍子最為齊國稷下先生之晚輩,而在彼時,曾屢次高踞稷下先生之首座。彼亦遍游列國,行蹤極廣,想其朋徒相隨,當亦如孔、墨、孟子之例,由彼給養。是則其經濟憑藉,決亦非薄,故能在當時,有此大氣魄之講學著書與游行之規模。同時有鄒衍,其為當時所寵顯尊禮,則似當更甚于荀卿。又當時諸子所著書,皆能審慎保存而久傳。秦滅六國,漢繼滅秦,兵禍連結,民生無寧日,亙百年之久。然迄于漢世,諸子百家言皆獲存全,即觀《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收書中可見。此又豈民間私人一手一足之烈所能然。
        近人艷稱戰國,認為百家爭鳴,可征當時思想之自由。此乃徒拾一時口頭禪,寧能捉摸到當年之真史實。自孔子以平民私人講學,百家踵興,朋徒群集。雖各無設的一所學校,卻各有一私家結合的學團。本于相互共同之思想學術,激起相互共同之實行活力。我們今日不徒當探討其學說內容,更應注意其經濟實況及生活真情。惟其社會上有此種新集體之風起云涌,才能與當時正趨沒落之貴族階級接步代起,而開創出秦漢以下士、農、工、商之四民新社會。此乃中國歷史上一絕大變動,絕大創造,皆由戰國百家掌握其轉捩之樞機。所謂百家,乃如同司馬遷《史記》魯、衛、齊、晉之稱為世家,而實是一無組織之大集團,而亦稱之曰家。決非一夫婦子女之家。其稱曰諸子,亦借用古代貴族階級分爵公、侯、伯、子,男之子。此輩雖系平民,乃亦約略相當于封建之貴族。貴族擁有土地,有土斯有眾。此輩則擁有學術思想,亦擁有信受此學術思想之一批門徒,而形成一種共同精神,附隨而有一種共同生活,亦約略仿佛于同時一小諸侯,惟無封土而已。故時人遂稱之曰諸子百家。又稱此等士日游士,因其非土著不安居。但若熱心富貴,如公孫衍,張儀,則孟子鄙之曰妾婦。所以當時的平民自由講學,乃得與封建貴族為代興,而亦并無貴族平民階級斗爭之跡象,此又豈近人以西方人眼光治中國史者之所能知。
        就此當知,當時諸大師僅為學術思想行教化,而不為私生活私奉養作打算之精神,既已大堪佩仰。而風氣感召,全社會上下,尊師崇道,慕效恐后,此已不能與西周以下由政府規定出一套制度,建立起一些學校,來推行教育事業者相提并論。在此一時期,乃是由社會下層醞釀出一番風氣,而并無一種制度可言。然而下層社會風氣之影響力,則實遠超在上層政治制度之上。
        故凡政治上具有一種真實性之制度,則必從社會風氣醞釀而出。否則有名無實,有此制度,無此風尚,空制度決不能與真風尚相敵。故在當時,雖無特定制度可言,而亦可謂之是一種未成制度之制度。
        以上略述中國教育制度之第二期,此下當述第三期,為秦漢時代之教育制度。秦代享國未久,當以兩漢為主。

        西周以下之教育,乃是一種官立教育,同時亦是一種貴族教育。從孔子以下,雖無教育制度,但有教育精神,其時乃是社會私家教育時代,亦可稱為乃一種純粹的社會教育或平民教育。秦代統一,似乎又想把當時社會私人教育的新風氣新運動收歸政府,由政府來辦理,此乃一種微帶有復古傾向之開始,其時乃有博士官之設置。博士官雖受政府祿養,但不負實際政治責任,只備顧問,供參議,而同時得收納弟子,仍不失其為一學者傳播學術之身份。此種制度,淵源于戰國時代齊之稷下先生。齊國稷下先生七十人,秦博士官員額亦七十。此因孔子擁有七十弟子,故齊王秦帝亦定此數為員額。則當時政府仍為尊重學術尊重學者,而非如近人所謂只要鞏固其私人之政,而始設立此制度。
        博士官漢初沿不廢,待到漢武帝,又來了一次大改變。在秦始皇時,曾因博士官中有主張復行封建的,于是加以一番澄清,嚴禁以古非今,凡博士治古史的,幾乎全都罷黜。漢武帝則一反秦舊,把凡治戰國百家言的博士都廢了,只立五經博士,講求五經則是講求古代史實的。又秦始皇焚書禁以古非今,主法后王,乃荀卿所主張。漢武帝表彰五經,主法先生,乃孟子所主張。孟、荀皆孔門儒家,而主張各異。又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主性善乃中國傳統文化一特點,主性惡近似西方。故孟、荀相比,孟當較勝。后世常同稱孔孟,而荀卿則被遺棄。故秦漢之博士制,誠亦中國歷史上一大變。
        秦代得天下,只二十余年,周代綿延了八百多年。站在政治立場上,是秦代不足法,故必上研古經籍,這是當時一般人意見。其次,武帝又建立太學,五經博士在太學中正式任教,太學生又稱博士弟子,如是乃恢復了西周官立教育之舊傳統,但已非貴族教育,仍是平民教育,只由政府特立學校來推行。
        西漢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與選賢雙軌并進。換言之,乃是教育制度與選舉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學即郡國學申送十八歲以上青年入太學,受業一年,經考試,以甲乙等分發。甲等得在宮廷充皇帝侍衛,乙等回歸本鄉作吏。為吏有成績,重得選舉入充皇宮侍衛,再由侍衛分派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擔任各職。
        此一制度,形成了此下漢代政府較之以前歷史上所有之舊政府,嶄現了一獨特之新面相。凡政府成員,皆須太學出身,或是由太學生服務地方政府為吏之雙重資格為出身。此等人,皆經政府之教育與選擇。每一成員,既通經術,亦稱文學,又擅吏事,漢人謂之“通經致用”??v位極承相,亦不例外,必備此資歷。故漢代自武帝以下之政府,乃備受后世之崇重。后代政府,亦莫能自外于漢代之規模,而別創一新格??傊鞘芙逃氖寄苋喂俾殻逃匚?,乃顯在政治之上了。
        博士于五經,有兼通、有精。但雖兼通,亦必以經任教。惟一經亦可有幾派說法,經太學博士與朝廷公卿會合審查決定。所以到宣帝以后,五經共設有十四博士,即太學中共有十四個講座,此外不再添列。
        所難者則在考試,須定一客觀標準。故每一太學生,必申明其自己乃依據某一講座之說法而作答。漢人謂之家法。五經共分十四家,每一經之章句訓詁,必遵從某一師之家法,以為考試之答案,乃能及格。其實所謂師傅家法,皆為便于考試,在學術上,其高下是非,則仍待討論,非有定案。
        但太學在此后已成為利祿之途,來者日眾。其先博士弟子只五十人,漸增至一百人,兩百人,一千人。有人說孔子弟子三千,太學生名額遂亦增至三千人。此已在西漢之末年。下及東漢晚期,太學生乃增至三萬人。試問十四位講座,如何能教三萬名學生。太學至此,逐漸變質,失卻了開始重視教育之用意。
        而且既定家法,則重墨守,陳陳相因,無發明,無創辟。私人聰明反而窒塞了。于是官學遂又不受人重視,真心求學的,重又轉歸到社會私學去。私學即是排拒在博士講座之外的?;蚴窃诓┦考遗芍猓杂兄v法的。或是在博士家法之中,有所融會貫通的。既非十四家法,即為太學所不容,于是只在民間設教,當時謂之開門授徒。太學博士所講,以其為當時所通行,稱為今文經學。民間所授,以其非為當時所通行,乃稱為古文經學。古文經學無家法,可兼通,可博采。此亦都在東漢之世,私學乃又代官學而崛起。
        其間最值一述者有鄭玄,山東高密人,曾造太學,又自向私學從師,游學遍全國。以東方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介紹,投馬融門下。馬融門徒四百余人,升堂受業者五十余生。玄在門下,僅得高業弟子轉授。三年,不獲見融一面。某日,融會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召見于樓上。玄因得備問所疑,既畢,辭歸。融喟然曰:“鄭生去,吾道東矣。”玄不仕在鄉,弟子自遠方至者數千。曾途遇黃巾數萬人,見者皆拜。并相約不敢入縣境??兹凇⒃B亦對玄備致敬禮。
        就歷史言,無數百年不敗之政治,亦無數百年不壞之制度。西周以下辟雍泮官等制度,今已無可詳說,秦漢兩代博士制度之演變,經學上今古文雙方之異同得失,余已有書詳述。惟鄭玄以在野學者之身,當朝廷提倡數百年經學達于墮地將盡之際,玄之為學,不治一經,更不一師一家,能囊括匯通,成一大結集。此下十四博士家法師傳,盡歸散失,惟鄭玄最晚出,而使經學傳統不墜重光。其功績實為兩漢經生四百年來所未有??梢娊逃聵I,主要在師道。師道所貴,主要在為師者之人格與學問。振衰起弊,承先啟后,其能發揮絕大功能者,則多在師不在學校,又每在野不在朝,抑且在亂不在治。如鄭玄之在兩漢,即可為一例。故其人在中國教育史上,尤為后代所重視。
        鄭玄稍前,有一郭泰亦當附說。郭泰亦當時一太學生。其時太學生數萬人麇集京都,博士倚席不講。又值朝政黑暗,激起太學清議,成為當時政治上一難對付之力量。而郭泰是太學生中之翹楚。同時又有符融,亦太學生,師事少府李膺。膺乃當時名公卿,但見融,必絕他賓客,聽其言論,為之捧手嘆息。郭泰家貧,從其姊夫借五千錢,遠出從師。并日而食,衣不蔽形。及來太學,時人莫識。融介之于膺,時膺為河南尹,待以師友之禮。后泰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輛。泰惟與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視若神仙。時漢政已污濁不堪,太學亦有名無實。但公卿中有賢如李膺,太學生中有英特奇偉如符融、郭泰。其故事著之史籍,長供后人玩賞。雖無救于漢室之覆滅,但中國文化之內蘊,與夫其社會精力之充盛,可知此下尚有無窮生命,決不隨一時朝政而俱潛。
        郭泰可稱為當時一極崇高之社會教育家,黨錮事起,閉門教授,弟子以千數。經其識拔獎誘者,或值幼童,或在里肆,或事芻牧,或役郵驛,或從事屠沽,或出身卒伍。而其終皆成英彥,凡六十余人。尚有不少故事,見于史籍。后代史家評郭泰,謂雖墨翟、孟軻不能遠過。時有孟昭,尚在童年,謂泰曰:“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愿在左右,供給灑掃?!碧┰S之。夜中令作粥,進而呵之。三進三呵,昭不變容。泰乃與友善,卒成妙士。如此之類,不能備述。泰又自著一書,論取士本末,惜遭亂喪亡。如郭泰,誠可謂在中國教育史上為師道樹立一標格。今若目馬融為經師,郭泰為人師,而鄭玄則兩者兼備,故益為后人所推重。
        由此言之,論教育事業,注重制度,更該注重人物。制度可以壞而復修,人物則不可壞。制度可以隨時而變,人物則自有一不可變之典型。有了制度無人物,制度是空的假的。有了人物無制度,可以隨時創立制度,亦可有不成制度之制度出現。戰國與東漢晚季,皆是無制度而有人物之時代。雖則人物不同,卻有在文化傳統下同一典型之存在。近人好言戰國,忽視東漢,亦可謂終是一偏之見,應加糾正。
        以上是敘述了秦漢大一統四百年之教育制度,當中國教育史上教育制度演變之第三期。以下當續述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六百年來分崩時期之教育制度。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6. 含有歸的成語有哪些
        歸根結底、解甲歸田、率土歸心、掛冠而歸、異涂同歸、返樸歸真、時望所歸、涓滴歸公、歸心如箭、九九歸原、天下歸心、言歸正傳、責有攸歸、縱虎歸山、認祖歸宗、載譽而歸、企而望歸、天與人歸、木落歸本、鎩羽而歸、馬去馬歸、功歸冕旒、水落歸漕、棄邪歸正、言歸于好、鶴歸華表、歸老菟裘、殊涂同歸、百年歸壽、異路同歸、臨難如歸、殊致同歸、責有所歸、棄逆歸順、天命攸歸、滿載而歸、水落歸槽、自拔來歸、歸正首丘、返璞歸真、早出晚歸、欲誰歸罪、賓入如歸、思歸張翰、眾流歸海、賓至如歸、袞衣以歸、異途同歸、斷還歸宗、全璧歸趙、歸真反樸、完璧歸趙、眾望有歸、來自www.5dyx.cn
        7. 天道酬勤 責有攸歸,是神馬意思啊?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只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疤臁敝浮吧咸臁?,“道”指“規律”,“天道”即“天意”,可以引申為客觀的規律;“酬”可解釋為“實現志愿”,即酬答、回報,“勤”為“勤奮”。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奮的人”。所以總的意思是說:勤奮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上天會實現勤勞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會有收獲,我們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的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就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明天。責有攸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是誰的責任,就該歸誰承擔。指責任有所歸。出自高陽《清宮外史》:“至于疆臣守土,責有攸歸,等馬尾開仗的情形,有了詳細奏報,必得要論是非,定功罪?!北緝热輥碜怨娉烧Z: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07760.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