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年()代()”「年湮代遠」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年湮代遠”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三游洞的名勝古跡、求高人翻譯文言文?。愂献遄V)、含有遠的成語、年字開頭的成語、代遠年湮的拼音怎么寫,代遠年湮怎么讀、關于遠久的成語、我國古人表示年代的詞希望能找到一組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個方形的成語,首尾相接的年字打頭的成語20個戲曲知識我姓關,祖籍北京市崇文門,滿族,不知道以前是什么氏族?天津大寺鎮青凝侯村的來歷誰知道清朝族譜?年字開頭四字成語大全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年湮代遠”的詞條資料
2:三游洞的名勝古跡
3:求高人翻譯文言文!(陳氏族譜)
4:含有遠的成語
5:年字開頭的成語
6:代遠年湮的拼音怎么寫,代遠年湮怎么讀
7:關于遠久的成語
8:我國古人表示年代的詞
成語“年湮代遠”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nián yān dài yuǎn
成語簡拼:NYDY
成語注音:ㄋ一ㄢˊ 一ㄢ ㄉㄞˋ ㄩㄢ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年湮世遠
成語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但是年湮代遠,河流業已改道多次,不復是舊日的河道了?!闭詗ww.5dyx.cn
成語解釋:湮:埋沒。年代久遠
成語用法:年湮代遠作謂語、賓語;指年代久遠。
成語“年湮代遠”的擴展資料
1. 三游洞的名勝古跡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是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跡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名稱由來
相傳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賦詩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寫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這是人們稱之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也來游洞中,各提詩一首于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后三游”。
景點介紹
三游洞地勢險峻,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巖層巖面不斷溶蝕,并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巖溶洞。它的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億至六億年,洞中巖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鐘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后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后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頂部空圓若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鐘,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鐘地鼓”之說。
三游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西眺可見大江雄姿;在那峰巒疊嶂之中,長江像一把利斧,辟開一線通道,直瀉西陵峽口,激流咆哮,破門而出,流經三游洞旁,則水勢轉平,江面豁然開闊,呈現險夷交替之奇觀。
三游洞不僅是著名的古跡勝地,同時也是重要的革命遺址。土地革命時期,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縣委的地下交通聯絡站,當時廟中“道士”有的是我黨地下交通員。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來為實現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造福子孫后代,曾沿著陡滑的小道,親臨三游洞察看了巖石的層次,作了極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欄而下,至山腰間的懸崖下有一小潭,細泉涓涓流入,長年不歇,潭邊草茂竹翠,這便是宜昌市的名勝古跡——陸游泉。宋代詩人陸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來三游洞時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賦詩一首,書于石壁上。后人稱之為“陸游泉”。
碑刻壁刻
三游洞內外有很多碑刻與壁刻,具有歷史價值與書法欣賞價值,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唐宋以來,白居易、元稹、白行簡、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等歷代游覽過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過職的官吏,或題寫詩文、或刻碑記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來并已經發現的近60件,楷、隸、篆、行、草各體皆備。像清人陸維的隸書壁刻“鬲凡”,陳建候命長女閨瑛用小篆書寫的《占合掌巖》巨幅壁刻“合掌巖高石不頑,化工有寶秘形山,辟開混沌蒙竅,露出人間生死關”。均堪稱書法上品。
陸游泉
出三游洞沿石階下行到下牢溪畔,懸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這便是“陸游泉”。
據地方志記載,宋代愛國詩人陸游,路經夷陵游覽了三游洞。他發現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氣香味甘,贊賞之余留下詩詞:“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边@便是陸游泉的來歷。
張飛擂鼓臺
在三游洞的西陵山頂面臨大江處,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臺,遍是著名的“張飛擂鼓臺”。據地方志記述,三國時期蜀漢猛將張飛在宜都郡(今宜昌)任太守時,曾在此臺擂鼓督練兵士。猛將張飛的朔像背依幽深峽谷,下臨滾滾長江,環眼圓睜,虎須戟張,巨臂揮捶,似聞隆隆能夠戰鼓聲,再現了這位古代名獎的勃勃英姿,游人至此,紛紛攝影留念。擂鼓臺是游客最喜愛的景觀。
至喜亭
三游洞頂臨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疊、金瓦朱欄、由“品”字形三亭組合的亭閣,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件建于宋朝,由峽州(今宜昌)太守朱慶基修建在大江邊,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佑四年(1037年)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為此亭撰寫了《峽州至喜亭記》,使此亭成為宋代峽州三大勝境之一。
巴楚樂宮
《巴楚樂宮》展出的巴楚樂器“八音”齊全,樂舞圖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臺上,身穿古典民族服裝的演(奏)員,以復仿制的15類97件巴楚樂器,奏楚曲巴樂,拌巴歌楚舞。您將在悠揚的音樂中,仿佛聽到屈子仰天吟《國殤》,昭君離鄉琵琶聲;在濃郁的民族舞蹈氣息里,可以感受到龍舟競渡的波飛浪濺,桔茶飄香的豐收喜悅。從而更增添了愛宜昌,愛三峽,獻身中華的赤子之情。
世界華人印章石刻園
1995年3月,國務院三峽辦在京召開了“三峽刻石協調會”后,刻石工程正式動工。1996年4月刻石工程第一階段(組委會將之命名為“三峽刻石第一觀”)基本完工。它由印章刻石和摩巖刻石兩部分組成。印章和書畫的作者為國內外知名華人中國畫畫家。如葉淺序、關山月、吳作人、啟功、沈鵬等144位作品283件,刻于三峽大壩17公里處的天柱山峭壁上,其中又取大壩江心石刻制印章127枚,其風格各異。鐫刻精致,依石取勢,天然而成,將畫家常用章放大成印章石雕,此舉乃我國史學上之新舉、李鵬同志曾贊譽這批藝術品“內容健康,品格高尚”。為保護好這些藝術珍品,經宜昌市文化局批準,將印章刻石遷于三游洞,鍵成“世界華人國家印章刻石園”供游人欣賞。
中華震旦角石園
中華震旦角石俗稱三峽石筍,震旦為中國年代古稱,因其化石石形似竹筍,故俗名稱之為石筍。該化石僅發現于中國三峽地區。他是一種生活在四億四千萬年前海洋中的兇猛食肉無椎脊動物,由于地殼的運動變化,使其被埋于堅硬的石灰巖之中,而成為一種海生無椎脊軟件動物化石,于頭足類鸚鵡超目,是中國古生代奧陶紀的重要化石之一,其數稀少,尤是珍貴。
風土人情
“哭嫁”土家族姑娘“哭嫁”,不是出嫁的姑娘一個人傷心的哭,而是內親外戚“群團性”的哭,按婚姻議點討數,有二十好幾個部分,每哭一項內容,都有人陪哭,對哭,土家族姑娘不但哭的內容浩繁, 而且時間長,程式嚴,具有“禮儀性”。
“跳喪”是土家族人哀悼死者的獨特形式,他們以歌當哭,以樂至哀,以舞寄情,通宵達旦。
宜昌地區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巴楚素以能歌善舞著稱,流傳至今的“哭嫁”及“跳喪”更是其中的兩個藝術奇葩,中國式的“詠嘆調”-哭嫁歌的玉壺冰心。意切情真;土家“迪士科”-跳喪舞的粗獷豪放,清新明快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巴山舞最終從“跳喪”祭祀舞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項融體育,舞蹈,音樂為一體的群眾健身舞,深受人民喜愛。
歷史背景
【1】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遺(皇帝跟前的諫官)時,因性情耿直得罪當朝太監和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劉士元鞭打,唐憲宗李純非但不問罪劉士元,反將元稹貶職通州(今四川達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書為其辯解。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書朝政,揭發朝廷內部謀殺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職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馬升忠州(重慶忠縣)刺史,其弟白行簡同行赴任與元稹意外在西陵峽中恰遇,在峽口飲宴時又偶然發現一奇特天然(溶)洞府,徘徊其間,從未時(下午1時至3時)至戌時(下午7時至9時)“愛不能去”。
由元稹提議:“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紀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從唐代詩人白居易三人發現此洞以后。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葉衡、陸游;明代著名文學家王士禎、劉一儒,龔紹仁、魯先榜和民國時期的文人墨客等接踵而至,留下了豐富的詩文歌賦。摩崖石刻,當年以愷、隸、篆、行、草各種書寫的呤詠三游洞詩詞歌賦、摩崖石刻和碑刻原有一百多件。后因代遠年湮,風雨剝蝕和遭“文革”期間損失,現尚存宋代以來的六十余件,是我國寶貴的文化史料。
【2】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八日,陸游隨軍旅生活,入蜀時道經夷陵,“王鼓盡解船,過下牢關?!荡c諸子及證師登三游洞。躡石蹬二里,其險處不可著腳。……”在三游洞。陸游見到黃庭堅,歐陽修等文人的題刻,感慨萬千,盡興之余,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臨溪,陸游流連忘返,題《三游洞前巖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巖壁上,從此這眼無名山泉,被世人稱為“陸游泉”流傳至今。
【3】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博學好賢的文人宋慶基調任峽州知州,對夷陵縣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柵的修繕,宜昌的草房變瓦屋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慶基在夷陵西塞門外的江津處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請這年五月被貶至夷陵任縣令的文學家歐陽修,為該亭撰寫了一篇《峽州至喜亭記》,由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碑刻,亭以文顯,這座小亭借歐陽修之筆,聲名大振,后被列為夷陵三大勝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來,經歷了二次移遷的興廢歷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鄉臺。
【4】據《三國志蜀書》記載:東漢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火攻赤壁,大敗曹軍之后,又揮師南下,攻打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大約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跋戎骷榷ń希燥w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睆堬w為扼守三峽關卡,曾在西陵山峰頂擂鼓,日夜操演兵馬。
【5】梁元帝承圣年間(公元553年)梁將陸洪和在峽口筑“七勝城”,南朝陳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征江陵,在峽口筑“安陸城”,以備蜀犯,至今在西陵山下牢溪平臺上仍留有六朝軍壘遺址和城市遺跡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2. 求高人翻譯文言文?。愂献遄V)
這位朋友,你家里的族譜真的好長好長,我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類的古文,許多地方翻譯不準,其中典故資料本人不熟,多為網上查證,僅供參考。
PS:族譜貌似很嚴肅的東東,弱弱地說,看在我一片好心的份上,真的出了錯表PIA我呀?。?!
PPS:長度原因,具體字詞,除典故外不做注解。
從來樹之大者,固其根本;流之遠者,(浚) 其泉源。承先啟后。而因端竟委。宜加詳也。
【譯文】從來要求樹木長得牢固,必然要鞏固他的根本;要河水流得長遠,必然要疏通他的源泉。(家族)承先啟后,從最初到最后(的血脈),應當詳加記述。
【注】此句疑似缺字(浚)。樹、流句,出自唐代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陳氏之派演於有女為 。
【詞解】有女為:人名不詳。
【譯文】陳氏一脈,源自有女為。
稽古重華。以大孝承帝天之庥。以元德受唐堯之禪。尊居九重。富有四海。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詞解】稽古:考察古事;重華:五帝之舜。
【譯文】考察古事,從五帝之一的舜說起。舜憑借高尚的德行,接受了堯(五帝之一)的禪讓,繼承帝位,身份尊貴,富有四海。他的宗廟,被子孫后代祭祀供奉,而保佑子孫。
難商均不肖。禪位于禹。而虞思衍商均之祚。夏禹封虞思于虞。商湯封虞遂于陳。
【詞解】商均,舜的兒子(詳見百科資料);祚:本意帝位,此處應指王位。
【譯文】然而,商均沒有治國的才華,(舜)禪讓與大禹(五帝之一)。而虞思繼承商均的王位,大禹將他的封地定在虞,商湯又將虞封作陳(此處譯文不準)。
至周武王。又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復封諸陳。以備三恪。
【詞解】元女:長女;大姬:長公主;三?。褐艹铝?,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一說封 虞 、 夏 、 商 之后于 陳 、 杞 、 宋 。
【譯文】到了周武王的時代,武王將他的大女兒配給胡公(作妻子),再次分封于陳地,以作三恪。
【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 杜預 注:元女, 武王 之長女
三代以來。謹守候服。作賓王家。傳二十五主。而滅于楚。
【詞解】候:讀去聲,占卜預測;服:指禮儀。作賓:指擔任太子賓客職務。
【譯文】自三代以來,恭謹地遵守天意和道德禮儀、為王家指擔任太子賓客職務(此處譯文不準)。傳二十五代家主,被楚國所滅。
且魯莊公二十二年。陳公子完。抱器奔齊。聞韶而契圣心。占兆而配姜岳。厚施之報。歷十一世。
【詞解】陳公子完:人名;韶:傳說舜所作的樂曲名;占、兆,都有占卜的意思。
【譯文】魯莊公二十二年,陳公子陷入危境,懷抱才能逃亡到齊國(此處翻譯文不準),聽聞《韶》樂,契合圣上的心思,占卜良辰吉日婚配與姜岳(此處譯文不準,亦無資料查證)。(為齊臣)回報齊主恩德,歷經十一代。
【注】魯莊公二十二年,即前672年,陳宣公媯杵臼殺其子媯御寇,厲公媯佗子媯完奔齊國,封于田,遂改田姓(詳見百科資料)。
另,有典故: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代齊有國。傳七主。而滅于秦。
【譯文】后來,田和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代替他成為齊國國主,歷經七代,被秦所滅。
【注】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前391年,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食邑,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齊侯,幾年后康公病逝。史稱‘田氏代齊’
自秦而漢。以及晉宋。雖無茅土之詐。當有爵祿之頒。如陳平子昂等輩。代不乏人。迄至霸先仕梁。繼梁而超。鼎峙六朝。傳五主。而滅于隨。
【詞解】霸先:南北朝時期陳開國皇帝,即陳高祖武皇帝;陳平,西漢開國功臣,陳子昂,唐代文學家。
【譯文】從秦朝、漢朝到晉朝、宋朝,雖然沒有土地封邑,但有一些人受到爵位官職的封賞,例如陳平、陳子昂等,世世代代都不缺乏有才華的人物。到陳霸先于梁國出仕,后自立陳國,于六朝時鼎盛一時,傳承五代國主,被隋所滅。
【注】陳朝為六朝中最后一朝,陳霸先出身寒門,白手起家,陳朝歷經武帝、文帝、宣帝三代治世興盛,陳后主溺于文酒,不思進取,陳滅于隋。
另,此句‘隨’疑似‘隋’字。
后主陳煬公之子。陳叔寶。于弘農元年。逃居東海。生有七子。長子陳釋公。流落江西。
【譯文】陳后主的兒子陳叔寶,在弘農元年逃亡到東海。(陳叔寶)生了七個兒子,長子陳釋公流落江西。
數傳而陳伯宣。肇家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大灣丘。高坎堰居住。
【譯文】又傳了幾代到陳伯宣,在湖廣安家。家在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大灣丘,高坎堰居住。
嗣是而支分派別。瓜綿椒衍。齊聚幾十輩。合數百口。而且物隨人化。百犬同槽。
【譯文】從這里之后,便有了分支派別,繁衍傳承(開枝散葉),一族人齊聚幾十輩(??此處譯文不準),總共數百口人,并且財產也和血脈一樣繁盛,有上百的家畜同槽而食。
封義門。表其里居。有自來也。然族繁不及備載。特詳一派之傳。以志世系。
【譯文】陳氏被封義門,‘表其里居。有自來也’(此處譯不出),但族人繁多,不能全部記載,特別對一派的傳承詳加記敘,來記載宗族世系。
【注】天圣四年八月十九日,北宋仁宗封陳氏為‘義門’。
一世陳伯宣。二世陳檀三世陳旺四世陳機。五世陳感。六世陳蘭。七世陳青。八世陳仲。九世陳崇。十世陳 。十一世陳錫。十二世陳恭。十三世陳宗臣。十四世陳及。十五世陳思洪。十六世陳寶至今二十世陳根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六年。
因西蜀土廣人稀。飲命移雨廣人民。以填四川。我根祖偕二弟遠根。
三弟萬根。奉旨入川。分手判袂于涪州 石。題詩為記。
【詞解】移雨:將他處雨移至此處。(個人認為此處不是移雨,而是移民。指洪武入川。);判袂:分袂;離別。
【譯文】因為蜀中地廣人稀,奉命移民,來填補四川。我族根祖帶著二弟遠根、三弟萬根,奉旨入川。在涪州棋盤石分別,題詩為記。
詩曰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棋盤)石上首相聚。風浪河邊柳更斜。從此今日分別后。一家改作千萬家。
【注】洪武入川,即洪武時期“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行動,推測陳家也入四川分家,路上留下分袂詩。
分袂詩(洪武入川分袂詩),也做分手詩、傳家詩,用以辨認分離的族親,即‘后人對得詩一首,千百年前是一家’。
另,本段缺字,棋盤石在網上查到,不知真偽。
我根祖來至潾陽。卜居于羊市鎮。仙人灣。凡粟地溝。桶景場。大屋嘴。羅家溝。水井灣?;ㄊ摺Ed隆灣。高灣沱灣。八甲灣溜。官東壩。咸水溝。斗口壩。舊屋灣。桂花灣。石老公。松柏灘。永家壩。登子壩。石子坪。大石壩。石稻場。楊家橋。鳳凰嘴。白鶴林。皆其所創業垂統者也。娶祖妣高氏大。生五子。長伯玉二伯周三伯元四伯寬五伯重。
【譯文】我家根祖來到潾陽,將住處選在羊市鎮。(后面那長長地一大串地名,某理解不能)都是他所創下的家業(此處翻譯不準)。(根祖)娶了祖母高氏(大不知何解),生下五個兒子,分別是……
景太元年。根祖率伯周伯元回湖廣。不復來川。所遺留于四川者。伯玉伯寬伯重三房后嗣。各有流傳。而伯周伯元之后無可考。譜中有名存。而莫詳其所自來。亦莫詳其所終及者。大約系伯周伯元之裔。不究其實。不敢強解?!咀g文】景太元年,根祖率領伯周、伯元回到湖廣,沒有再來四川。留在四川的,是伯玉伯寬伯重三房的后嗣。三方各有流傳,而伯周伯元的后人已無法考證,家譜中有名字保存下來,三不知道他們的來歷,也不知道他們最后到了那里去,大約是伯周伯元的后人。無法推究其中真相,因此不敢勉強解釋。
伊古以來。代遠年湮。使前無所傳。則茲無所考。若今無所記。則后無所宗。彼葛 猶能庇根本。羽尚且宜子孫。物亦有然。而況于人乎。
【譯文】自古以來,年代久遠。如果前輩沒有傳承,則現在無所考證,若今日無所記錄,那么后代便沒有宗族可依。??尚且能夠庇護根本之處,??尚且能夠造福子孫,(植物)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茲因興隆灣為匯聚地方。以妥先靈。體報本追遠之意。為收族敬宗之行。爰萃族眾。謹遵老譜。并詳后人。歷述木本水源之遺。永祖德宗功之譜。庶親者無夫其親而子子孫孫世守勿替矣。
【譯文】因為興龍灣為(宗族)匯聚的地方,為了告慰先祖在天之靈,還念祖先,追根溯源,匯聚族人祭拜祖先。我族族人,要謹遵先人族譜,傳于后人,一一敘述祖先的饋贈遺留,將記錄祖宗功德的族譜永遠流傳下去。‘庶親者無夫其親’(此句翻譯不能),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遠遵守,不可改變!
【注】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疎,序昭穆?!薄抖Y記·大傳》:“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陳澔集說:“收,不離散也。宗道既尊,故族無離散。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3. 含有遠的成語
遠近聞名:??
卓識遠見:??為有遠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見解。
遠引曲喻:??說話從遠處引證,作曲折比方。
遠行無急步:??謂走遠路者無須匆忙于一時。
遠圖長慮:??長遠周到的考慮和設想。
遠水救不了近火:??1.遠距離的水熄滅不了就在附近的火
遠親近友:??泛指遠近的親戚朋友
遠門近枝:??比喻遠親近親
遠慮深計:??深遠的考慮和計劃。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遠舉高飛:??舉:飛、去。飛得又高又遠。比喻前程遠大。
遠井不解近渴:??指遙遠的幫助解決不了目前迫切的需求
遠近馳名:??在相當大范圍內都是很有名的
遠見明察:??放眼長遠,深刻洞察。
遠害全身:??促使自身,遠離禍害
遠隔重洋:??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遙遠。
遠處夸稱,近方賣弄:??夸稱:夸獎;賣弄:顯示。 向遠近各處夸獎顯示,吹噓宣揚。
源遠根深:??水源很遠,樹根很深。 比喻基礎牢固。
言高旨遠:??言論高深且含意深遠。
恤近忽遠:??恤:周濟;忽:不重視。救濟自己親近的人,對不親近的人就不重視 成語
天遙地遠:??比喻相差極大。
天高地遠:??形容相隔極遠
天長地遠:??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
堂高廉遠:??比喻尊卑有定規。
堂高級遠:??比喻尊卑有定規。
慎終思遠:??終:人死;慎終:居喪能遵守禮法;遠:指祖先。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深圖遠慮:??計劃周密,考慮長遠
深識遠慮:??謂有深廣的見識,長遠的考慮
深謀遠猷:??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深慮遠議:??深:深入。細致的考慮,從長計議。
深藏遠遁:??藏身于深密之處,遠遠地離開人群。指逃避塵世而隱居。
日遠日疏,日親日近:??不長親近就疏遠,越在一起越親近
飄然遠翥:??比喻樂于拋棄官祿而遠離庸俗的官場。
年湮代遠:??湮:埋沒。 年代久遠。
目光遠大:??指一個人的見解及處世觀高遠而偉大。
轆轆遠聽:??車聲越聽越遠。轆轆,車行的聲音
料遠若近:??遠、近:分別指將來和目前的事物。預料未來的事態發展,就像看眼前的事物一樣清楚。
禮賢遠佞:??敬重有才德的人,疏遠巧言獻媚的人。 示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其時列國離心,萬民嗟怨,趙盾等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靈公如瑱充耳,全然不聽,反有疑忌之意?!?。
敬鬼神而遠之:??語出《論語.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親近之意?,F在常用來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對他客客氣氣,但是絕不接近
謹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宏才遠志:??宏:廣博。杰出的才能和遠大的志向。
高舉遠去:??意為隱居避世。
拂衣遠去:??拂衣:振衣而去。振衣遠遠離去。指歸隱。
地遠山險:??地處邊遠,山勢險峻。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道古稽今,言遠合近:??道:講;稽:考核;合:契合。 談論古時的事要結合今天的實際,說遠處的事要結合眼前的事。
山高路遠:??
舉目遠望:??
用寒遠寒:??
言微旨遠:??
登高眺遠:??
志存高遠:??指立志很高遠,有雄心壯志
任重而道遠:??
寧靜致遠:??
人無遠慮:??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遠泝博索:??
行遠升高:??比喻為學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無遠不屆:??不管多遠之處,沒有不到的。同“無遠弗屆”。
無遠弗屆:??不管多遠之處,沒有不到的。
水遠山遙:??指路程遙遠。
水遠山長:??①指路程遙遠。同“水遠山遙”。②指山河遼闊。
視遠步高:??高視闊步。形容態度傲慢。
室邇人遠:??室:房屋;邇:近。房屋就在近處,可是房屋的主人卻離得遠了。多用于思念遠別的人或悼念死者。
識微見遠:??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遠景。
深計遠慮:??猶深思遠慮。謀劃周密,考慮長遠。指計劃周到,具有遠見。
深見遠慮:??指看得深,想得遠。
深圖遠算:??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同“深謀遠慮”。
深思遠慮:??謀劃周密,考慮長遠。指計劃周到,具有遠見。
深圖遠筭:??
身遠心近:??指身體相隔雖遠,但是雙方的心卻貼得很近。
深猷遠計:??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同“深謀遠慮”。
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后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神謨遠算:??指神奇的謀略和計劃。同“神謨廟算”。
舍近務遠:??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舍近謀遠:??舍:放棄;謀:營求;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舍近即遠:??放棄近的,謀求遠的。同“舍近務遠”。
山長水遠:??比喻道路遙遠艱險。
山遙水遠:??指道路遙遠。
致遠任重:??指擔負重任而行于遠方。常比喻人的才干卓越,可任大事。亦作“任重致遠”。
逐近棄遠:??追求近的,舍棄遠的。
追遠慎終:??猶言慎終追遠。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遠愁近慮:??既發愁未來的命運,又憂慮眼前的處境。形容過多的憂慮。
言文行遠:??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方或影響后世。
言約旨遠:??言辭簡練,含意深遠。
由近及遠:??從近處到遠處。比喻事物的影響逐漸推廣,思想認識不斷深入。
憂深思遠:??深刻憂慮,長遠打算。
語近指遠:??語言淺近,含意深遠。指,本旨。
遠垂不朽:??永垂不朽。
遠懷近集:??指遠近的人都來歸附。
遠慮深謀:??指計劃周密,考慮深遠。
遠謀深算:??猶言深謀遠慮。
淵謀遠略:??深謀遠略。
遠年近日:??過去至現在;長期以來。同“遠年近歲”。
遠年近歲:??過去至現在;長期以來。
遠山芙蓉:??遠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遠山一樣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臉色像芙蓉花一樣美麗。比喻女子貌美。
遠水不解近渴:??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遠水解不了近渴:??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遠溯博索:??指廣泛地推尋考索。
淵圖遠算:??深謀遠慮。
遠至邇安:??遠方來歸附,近民安居樂業。形容政治清明,國家大治。
遠矚高瞻:??猶言高瞻遠矚。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寓意深遠:??寄托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作品)。
遠不間親:??間:離間。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
遠親近鄰:??泛指遠近的親戚朋友。
遠水救不得近火:??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形容尋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徙善遠罪:??趨向善良,遠離罪惡。
聞風遠遁:??風:風聲,消息;遠遁:遠逃。聽到一點風聲就逃得遠遠的。
聞風遠揚:??風:風聲,消息。指聽到一點風聲就逃得遠遠的。
殷鑒不遠:??殷:指商朝后期;鑒:鏡子。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遠來和尚好看經:??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遠求騏驥:??騏驥:良馬。到遠方去尋求良馬。比喻各處訪求人材。
悅近來遠:??使近者悅服,遠者來歸。
言近意遠:??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同“言近旨遠”。
言近指遠:??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同“言近旨遠”。
天差地遠:??比喻兩者相差極大。
天高皇帝遠:??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力達不到?,F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天高日遠:??指偏遠地區。比喻離帝王很遠。
逖聽遠聞:??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思深憂遠:??思慮得深,為久遠的事操心。形容考慮周到。
山高皇帝遠:??指王法管轄不到。
山遙路遠:??形容路途遙遠。
深謀遠略:??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水激則旱,矢激則遠:??水流矢飛,受阻則勁悍而去遠。旱,通“悍”。比喻因禍致福。
日近長安遠:??長安:西安,古都城名,后為國都的統稱。舊指向往帝都而不能達到。
日暮途遠:??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任重至遠:??愿意指負載沉重而可以到達遠方。后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天地,做出宏偉的業績。
任重致遠:??指負載沉重而能到達遠方。后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宏偉的業績。
日莫途遠:??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同“日暮途遠”。
日暮道遠:??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同“日暮途遠”。
日暮路遠:??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同“日暮途遠”。
柔遠懷邇:??懷柔遠方,安撫內地。
柔遠懷來:??安撫邊遠地區,懷柔歸附者。
柔遠能邇:??懷柔遠方,優撫近地。指安撫籠絡遠近之人而使歸附。
柔遠綏懷:??安撫遠方歸順者。懷,歸附。
柔遠鎮邇:??安撫遠方,安定內地。
輕舉遠游:??指避世隱居。
遷善遠罪:??猶言向善而遠離罪惡。
親賢遠佞:??佞:巧言諂媚的人。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清微淡遠:??清雅微妙,淡泊深遠。
全身遠害:??遠:離。保全生命,遠離災害、危害之地。亦作“遠害全身”、“全身遠禍”、“潛身遠禍”。
旁搜遠紹:??廣泛搜集,遠承古人。
旁蒐遠紹:??廣泛搜集,遠承古人。同“旁搜遠紹”。
年湮世遠:??指年代久遠。
路遠迢迢:??形容路途遙遠。
廉遠堂高:??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嚴不可企及。舊比喻帝王尊嚴。
勞師遠:??發動軍隊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離題太遠:??離開主題很遠,不著邊際
極目遠眺:??極:盡;眺:望。盡眼力之所及眺望遠方。
計深慮遠:??計:計謀;慮:考慮。計謀想得很深遠。
近交遠攻:??指與鄰近者交好,而對較遠者施用武力。
弘此遠謨:??
鴻業遠圖:??鴻:大。宏偉的事業,遠大的志向或謀劃。
懷敵附遠:??懷:來,使親近。對敵人采取懷柔政策,使遠方之人來歸附。
好高鶩遠:??指不自量力,不愿實際去處理事情。
高掌遠蹠:??掌:用手擘開;蹠:用腳踢。傳說華岳本為一山,河神手擘腳踢,將其分開為二。比喻規模巨大、氣魄雄偉的經營。
高飛遠舉:??舉:飛、去。飛得又高又遠。比喻前程廣大。
高翔遠引:??形容避世隱居。
高蹈遠舉:??意為隱居避世。
鉤深致遠:??致:招致。探取深處的,使遠處的到來。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高情遠致:??高、遠: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貴遠賤近:??以為與當世相隔久遠的就珍貴,相隔近的就低賤。
高才遠識:??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高飛遠走:??形容離開某地,逃避到遠處去。
高見遠識:??指見識高遠。
高明遠識:??高明:(見解或技能)高超。遠識:遠大的眼光。指見識高遠。亦作“高明遠見”。
高情遠意:??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遠致”。
高情遠韻:??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遠致”。
高識遠見:??指見識高遠。同“高見遠識”。
高掌遠跖:??比喻開拓,開辟。
格高意遠:??指文章的格調高雅,含意深遠。
鉤深圖遠:??指對僻遠的異族圖謀予以討伐。
貴遠鄙近:??以為與當世相隔久遠的就珍貴,相隔近的就低賤。同“貴遠賤近”。
高舉遠蹈:??舉:起飛;蹈:踩上。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高飛遠遁:??制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同“高飛遠走”。
高飛遠集:??制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
高飛遠翔:??飛得既高有遠。比喻前程遠大。
防微慮遠:??慮:考慮,思慮。指在錯誤或壞事剛露頭的時候,就加以防止,并考慮長遠的計策。
負重致遠:??負:背著;致:送到。背著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
負重涉遠:??背著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同“負重致遠”。
邇安遠至:??謂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歡樂,遠地之民則聞風而附。指政治清明。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道遠日暮:??暮:太陽落山。道路很遙遠,而且太陽西沉了。比喻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時間不多了。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篤近舉遠:??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逷聽遠聞:??“逷”同“逖”。指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道遠知驥:??驥:千里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比喻經過長久的鍛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登高望遠:??登上高處,看得更遠。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
洞幽燭遠:??洞:洞察;幽:深遠;燭:照亮。形容目光銳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細微之處。
遁身遠跡:??猶言避世隱居。
遁形遠世:??猶言避世隱居。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才高識遠:??才能超眾,見識深遠。
長轡遠馭:??用長韁繩遠遠地駕馭拉車的馬。比喻遠距離操縱,控制另外的人或物。
丑聲遠播:??壞名聲傳播得很遠。
長計遠慮:??指長遠打算。
長駕遠馭:??喻帝王用某種政策、手段羈縻邊遠地區。
長轡遠御:??①放長韁繩,駕馬遠行。比喻帝王用某種政策、手段羈縻邊遠地區。②比喻駕馭創作手段從容達到寫作的理想境界。
長算遠略:??猶言深謀遠慮。
長往遠引:??指引身遠行,一去不返。
超然遠舉:??為超脫世事,遠由而去。
超然遠引:??為超脫世事,遠由而去。
弛高騖遠:??猶好高騖遠。比喻不切合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馳高鶩遠:??猶言好高騖遠。
辭微旨遠:??辭:文詞,言詞。微:隱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詞隱微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不遠萬里:??不以萬里為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
鞭長駕遠:??指路途遙遠。
遠走高飛:??指象野獸遠遠跑掉,象鳥兒遠遠飛走。比喻人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多指擺脫困境去尋找出路。
遠涉重洋:??重洋:遼闊無邊的海洋。遠遠地渡過海洋。
遠水不救近火:??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遠親不如近鄰:??指遇有急難,遠道的親戚就不如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及時幫助。
遠交近攻:??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國時秦國采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后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遠見卓識:??有遠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見解。
源遠流長:??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言近旨遠:??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行遠自邇:??自:從;邇:近。走遠路必須要從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一步步前進。
為期不遠:??為:作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規定或算定的日子。
深謀遠慮:??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舍近求遠:??舍去近處的,追求遠處的。形容做事走彎路。
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極目遠望:??指用盡目力向遠處眺望。
好高騖遠:??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高瞻遠矚:??瞻:視,望;矚:注視。站得高,看得遠。比喻眼光遠大。
臭名遠揚:??名:名聲;揚:傳播。壞名聲傳得很遠。
不遠千里:??不以千里為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4. 年字開頭的成語
年字開頭的成語
:
年逾古稀、
年輕力壯、
年近古稀、
年復一年、
年事已高、
年該月值、
年近歲逼、
年深月久、
年久失修、
年年歲歲、
年少無知、
年逾不惑、
年登花甲、
年年如是、
年華垂暮、
年豐時稔、
年幼無知、
年淹日久、
年湮代遠、
年災月晦、
年誼世好、
年經國緯、
年高德劭、
年湮世遠、
年高有德、
年富力強、
年壯氣銳、
年老龍鐘、
年災月厄、
年頭月尾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5. 代遠年湮的拼音怎么寫,代遠年湮怎么讀
代遠年湮的拼音(dài yuǎn nián yān)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6. 關于遠久的成語
【愛遠惡近】:愛:珍愛;惡:厭惡。珍愛與當世相隔久遠的,厭惡、輕視相隔近的。
【百代文宗】: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遠的年代里堪為文人楷模的人物。
【百世不磨】:名垂久遠,永不磨滅。
【寸心千古】:千古:時間久遠。寸心具有千古識力。
【代遠年湮】:湮:埋沒。過去的年代已距今十分久遠,無法記憶,無從考證。
【帶河厲山】:帶:衣帶;河:黃河;厲:通“礪”,磨刀石;山:泰山。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比喻國基久遠,國祚長久。
【帶礪河山】:帶:衣帶;礪:磨刀石;河:黃河;山:泰山。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帶礪山河】:帶:衣帶;礪:磨刀石;山:泰山;河:黃河。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獨有千古】:具有流傳久遠的價值;具有獨特的長或優點。同“獨有千秋”。
【獨有千秋】:獨具流傳久遠的價值;具有獨特的長或優點,可以流傳千古。
【風流千古】:指風雅之事久遠流傳。
【各有千秋】:千秋:千年,引伸為久遠。各有各的存在的價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古今中外】: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海涸石爛 猶??菔癄€。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不變。
出處:清·秋瑾《精衛石》第二回:“海涸石爛情無改,正欲歸坐續言詞。”
??菔癄€ 海水干涸、石頭腐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不變。
出處:宋·王奕《法曲獻仙音·和朱靜翁青溪詞》:“老我重來,海干石爛,那復斷碑殘礎?!?br>九世之仇 九世:九代,形容歷時久遠。指久遠的深仇。
出處:《公羊傳·莊公四年》:“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br>窮年累月 窮年:年初到年底;累月:持續幾個月。形容接連不斷,歷時久遠。
出處:《荀子·榮辱》:“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眮碜怨娉烧Z:www.5dyx.cn
7. 我國古人表示年代的詞
【百代文宗】: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遠的年代里堪為文人楷模的人物。【代遠年湮】:湮:埋沒。過去的年代已距今十分久遠,無法記憶,無從考證?!卷肷烅昙o】:指錦繡美好的年代。【艱難時世】:指難以生存,危難四起的年代?!惧闳鐣缡馈浚悍路鸶袅司眠h的年代。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8. 希望能找到一組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個方形的成語,首尾相接的
成年累月;月下老人 ;人命關天;天平地成
四個成語可以組成如下的四方形:
成年累月
地 下
平 老
天關命人
年湮代遠;遠隔重洋;洋洋盈耳;耳順之年
這四個成語可以組成如下的四方形:
年湮代遠
之 隔
順 重
耳盈洋洋
不知以上兩個正方形組合是否符合樓主的意思,希望。
如果一定要吉祥些的,再給你推薦兩個。
云龍魚水;水到渠成;成千累萬;萬里無云
四個成語可以組成如下的四方形:
云龍魚水
無 到
里 渠
萬累千成
意氣風發;發短心長;長治久安;安心樂意
四個成語可以組成如下的四方形:
意氣風發
樂 短
心 心
安久治長公益成語:www.5dyx.cn
9. 年字打頭的成語
【年登花甲】花甲:用干支紀年,指六十歲。年紀已到六十歲。
【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
【年方弱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年豐時稔】稔:莊稼成熟。年成好,莊稼大豐收。
【年豐歲稔】稔:莊稼成熟。年成好,莊稼大豐收。
【年復一年】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時間長。也形容光陰白白地過去。
【年谷不登】年谷:一牛收獲的谷物;登:成熟,完成。指年成很差,荒年。
【年高德卲】年紀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紀大,品德好。
【年高德韶】年紀大,品德好。
【年高德邵】邵:美好。年紀大,品德好。
【年高德勛】年紀大而有德行。
【年高望重】年紀大,聲望高。
【年高有德】年紀大,品德好。
【年該月值】指命中注定的時辰。
【年華垂暮】垂:將,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年華虛度】虛度:白白渡過。白白地度過年歲。
【年華欲催】年華:時光;欲:將要。年歲正在催人老去。
【年經國緯】指以年為經,以國為緯的編寫史書的方法。
【年近古稀】古?。褐钙呤畾q。年紀將近七十歲。
【年久日深】深:久。形容時間久遠。
【年近歲逼】指臨近年節。
【年近歲除】除:逝去。指已迫近年底。
【年盡歲除】指已臨近年底。
【年久失修】年代久遠,荒廢失修。
【年邁龍鐘】龍鐘:行動不靈便。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年老力衰】年事已高,身體衰弱。
【年老龍鐘】龍鐘:行動不靈便。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年老色衰】色:容貌,美色。指女人因上了年紀而衰老。
【年老體弱】指衰老的人。
【年老體衰】年事已高,身體衰弱。
【年迫日索】老年逼近,馀日不多。
【年輕力壯】壯:健壯。年紀輕,體力強。
【年輕氣盛】年紀小,不懂得為人處世,喜歡爭強好勝。
【年盛氣強】指年紀輕,氣勢旺盛。
【年少氣盛】指年紀輕,氣勢旺盛。
【年深日久】形容時間久遠。
【年深歲久】深:久。形容時間久遠。
【年衰歲暮】指年紀衰老,壽命將盡。
【年少無知】年紀輕,不太懂事。
【年事已高】年事:年紀。指一個人的歲數已經很大了。
【年深月久】久經歲月。指時間長久。
【年頭月尾】指從歲首到臘月底,泛指一年之中。也指《春秋》三傳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時試官常擷取以試應試明經科士子是否熟諳經傳本文。
【年逾不惑】不惑:指四十歲。年紀超過了四十歲。
【年已蹉跎】蹉跎:過時。年齡已經太大。
【年湮代遠】湮:埋沒。年代久遠。
【年逾古稀】指年齡已超過七十歲。
【年已及艾】艾:代指五十歲。老年頭發花白如艾。指已到老年。
【年淹日久】淹:滯留。形容時間久遠。
【年誼世好】年誼:科舉時代稱同年登科的關系;世好:兩家世代友好??婆e時代兩家因同年登科而為世交的人。
【年湮世遠】指年代久遠。
【年幼無知】年紀小,不懂事。
【年壯氣銳】指年紀輕,氣勢旺盛。亦作“年少氣盛”、“年盛氣強”。
【年壯氣盛】指年紀輕,氣勢旺盛。
【年災月厄】舊時迷信說法,指在一定時刻將遭遇某種災難。
【年災月晦】舊時迷信說法,指在一定時刻將遭遇某種災難。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0. 20個戲曲知識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種:京劇、
釋 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
以及各種
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
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
,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
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
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
……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
主要包括宋元、元明
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
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
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
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
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
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
技法,講求“
”;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
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借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臺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
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
”與“第四堵墻”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臺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
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臺簡陋、舞美技術落后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象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范。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
凈:俗稱“
”“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
》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凈。
丑:扮演喜劇的角色,又稱“三
”或“小
”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
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
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傳說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
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陽、
、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
,伶工薈萃,莫感于京華?!币舱f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于江
一帶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于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于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于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
腔,也就是
。說明了
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并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
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扎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
)雖然流行于河南、
、冀南、
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
、泰安、臨沂。
(即山陜
)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陜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起源
中國戲曲
,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对娊洝防锏摹绊灐保?br>》里的“
”,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后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
——戲曲的發
。宋代的“
”,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
”,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
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
(
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
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
)。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
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于表現生活??上г缙谀蠎虻谋咀颖A粝聛淼臉O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于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
》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于
,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并且有一定的
,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
。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
》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
和
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
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
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
。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
”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臺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
、行院、
、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上,
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
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
的《
》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
的若干
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
”。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
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
。全部曲詞都押同一
。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
(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愿望的話)和
(角色背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
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
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凈:俗稱“
”“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
》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凈。
丑:扮演喜劇的角色,又稱“三
”或“小
”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
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
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作家
元雜
,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我
貴的文化遺產。例如
的《
》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
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
的殘酷剝削、
流氓的敲詐勒索和
的
,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
的反抗精神。
的《
》,借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
為國獻身、
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
的《
》,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從“
”、“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
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
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
、張珙和
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
,
。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
,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彩調劇 藏劇
戲 廣東
桂劇
四川
甬劇 云南花燈 壯劇
越調
宜黃戲
新疆曲子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甌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京劇
吉劇 黃龍戲
花兒劇
北方
新城戲
[編輯本段]聲腔劇種
京劇、豫劇、評劇、越劇、
、河北亂彈、石家莊
、深澤墜劇、
老調、
、保定上四調、保定皮影、保定賢寓調、保定碰板調、十不閑
、固義
、海興南鑼、北方
、
戲、蔚州梆子、高腔、唐劇、
、冀南
、
賽戲、臨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
子、
南辛莊
、新穎調、
橫歧調、武安平調、
東路
、哈哈腔、保定詩賦弦、
腔、
、
淮調、邢臺西調、肅寧武術戲、懷安軟
、肥鄉羅戲、四股弦、
、
、上黨
、
、山西梆子、
、
梆子、棗梆子、宛梆、
、
、
戲、
、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云南壯劇、云南
、丹劇、
、
戲、
戲、文南詞、
、內蒙大
、鳳臺小戲、
戲、
、白字戲、北昆、北京
、
、皮黃、
、龍江劇、
雜戲、
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
腔、正字戲、
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
、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
沙劇、薌劇、吉劇、
、竹
、
、吹腔、亂彈、
、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
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
、河南
、
、京腔、
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
、昆腔、
、
、
、甌劇、侗戲、宜黃戲、
、
、弦索腔、耍孩兒戲、陜西老腔、柳腔、
、
、
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
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
、
梆子、唐劇、桂劇、秦腔、
、邕劇、
、
腔、
劇、海城喇叭戲、
梆子、壺關秧歌、
、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
戲、
、
、
、推劇、
、梆子腔、
梆子、鐃鼓雜戲、
、湘西苗劇、
、
、
戲、
、
、
、
、蒲州梆子、
、
、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
、僮子戲、
秧歌、漫瀚劇、
、
、影子腔、黔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
、彝劇。
戲劇名詞
、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
、人物造型、
、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
臉、三小戲、
、
、
、引戲、文場、
、文明戲、元曲、元雜劇、
、云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
、
、化妝、反串、書會、瓦舍、
、開呵、木大、
韻、
、手眼身法步、
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臺詞、臺步、正末、正旦、
、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
、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
入陳曲、
、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劇、沖末、沖狹、曲破、
、
、
、
、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
、尋幢、壓軸戲、
、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
、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
、邦老、孛老、序幕、身段、
、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臺本戲、即興表演、
、武丑、武場、武凈、
、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
、定場白、俫、凈、帔、轉踏、法曲、
、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升平署、
院、貼凈、貼旦、
、
、
、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
、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
、
、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彩排、
、幫腔、家門、賓白、缽頭、
、
、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墻、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
、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
、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
、
、清唱、菊部、
、郭禿、
、
、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
、
部、儺、道具、喜劇、黑頭、
、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
、髦兒戲、
、舞臺、
、
、舞臺指示、舞臺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
、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
等
河南豫劇
關于豫劇的起源。 豫劇產生于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后,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說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
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
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于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
沖塌,
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
前后學藝時,曾聽師
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
、
(今并入開封)、
、中牟、通許、儀封、封(今并入蘭考)、
、陽武(今并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
、商水、
、沈丘、
、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
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
一帶)、
調(陽一帶)、沙河調(
一帶)等不同風格。
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
,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
。后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
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
調;流入
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辛亥革命以后,
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
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
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后,鄭州、洛陽、信陽、
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
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
先后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
、
枝、馬雙枝、司鳳英、
云、
、趙義庭、彭
等,云集于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臺為豫聲劇院,
所在的
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
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
等進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
》、《霄壤恨》、《涂血》等劇目??谷諔馉幈l后,于1938年,采’
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傳統戲曲中的一些服飾分類介紹皇帽 ——戲曲盔帽。也叫“王帽”或“堂帽”。為劇中皇帝用之
。帽形微圓,前低后高,金底,上鑄金龍,綴黃色絨球,后有朝天翅一對,左右各掛黃色大穗。
紗帽
——戲曲盔帽。帽形微圓,前低后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者,為生角扮演的忠正
所戴。如《
》中的
;插尖翅者為
扮演的奸邪者所戴。如《四進士》中的顧讀;插圓翅者為
扮演的
所戴。
蟒
——戲曲服裝。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
:上為
,下為海水,為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公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繡龍鳳,為
、貴族婦女所穿。
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
;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
或香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
。
官衣
——戲曲服裝。傳統戲曲中的文
,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
,只在胸前和后心有方形
各一塊,上繡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
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
、府道等著紅色,
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
2種。紅官衣為
穿用,也作為傳統的
。
箭衣
——戲曲服裝。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前后開衩齊腰,長及足。原為
,用于戲曲舞臺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
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繡
、下繡海水)、花箭(上繡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老軍穿用。
靠
——戲曲服裝。又稱“甲”。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后兩片,上下及兩肩繡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里、凸起,繡虎頭紋或
,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坑熊?、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
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
。
翎子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盔帽上的飾物,即雉尾。成對插于盔頭兩側,可增加美觀,演員用以表演各種優美的
,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用于傳統戲中番王、番將、山大王、妖精等。有些英武的青年將領,如呂布、周瑜等也戴。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為冠、盔、巾、帽四類。冠為帝王、貴族的
;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質,于便服;帽類比較復雜,自皇帽至
,名目繁多。與盔頭配合戴用的還有許多附件,如
翅、翎子、狐尾等??^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靴
——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面,白底,為生、
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丑扮官員、文人穿用??煅グ敫哐?,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
穿用,便于開打。
罪衣罪裙
——一種戲曲服裝。也叫罪衣褲。
、
、普通袖,紅色,布質,為傳統戲曲中的罪犯用服裝。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1. 我姓關,祖籍北京市崇文門,滿族,不知道以前是什么氏族?
葉赫那拉氏
葉赫那拉氏族譜與所有滿族族譜一樣,均滲透著漢族傳統的儒家影響,它既是官職承的重要憑證,亦為表明身份地位的證明;葉赫那拉氏族譜的收藏以遼寧省為最多,吉林省次之,還有一些善本族譜收藏于北京等地圖書館中,現存大約十幾部。研究葉赫那拉氏族譜對研究清初歷史及開發葉赫滿族地區旅游資源都有較大意義。
葉赫那拉氏,亦稱葉赫納喇氏或葉赫納蘭氏,為清代滿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王族。
追溯歷史,葉赫那拉氏及金朝貴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彎地區的蒙古人星根達爾漢吞并原居住在扈倫地區(今黑龍江省呼蘭河與松花江合流地區)的納喇氏部落后,改姓納喇氏,使用女真語,并逐漸融合于當地女真人風俗之中。16世紀初,南遷開原北,后又移葉赫河,故稱葉赫部,視星根達爾漢為葉赫納喇氏始祖,即葉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廣。清朝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納喇氏“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于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馬察、張、科爾沁、長白山、伊巴丹、伊蘭費爾塔哈、布爾哈圖、伊哈里、扎庫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葉赫部的納喇氏,在努爾哈赤征服與招撫下遷居到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境內)。以后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占四方,為滿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創造了必備條件。順治元年(1644年)納喇氏大部分入關,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駐防。而葉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職,地位顯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蘇克薩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計其人口在滿族中也是較多的一姓,因此被稱為八大姓之一。
現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葉赫那拉氏的子孫,所以研究及探討葉赫那拉氏族譜對研究清史,開發葉赫滿族地區旅游事業都有很大意義。下面筆者對葉赫那拉氏族譜的有關情況做一簡要論述,不確之處,請方家指教。
一、葉赫那拉氏族譜概況
1.修譜緣由
縱觀滿族宗譜,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諭后人;正人倫,明孝悌”的內容,這與漢族編纂譜書的緣由是相同的。葉赫那拉氏族譜也不例外,如:《葉赫納蘭氏族譜》輯譜人常安在族譜原序中說:“念一族之中,人以遠近而分,情以親疏而別。丁繁戶眾,有見面不識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為譜以記之,必致喜不以相應,威無以相關,遲之又久,不流為陌路者幾希矣。將何以篤周親而敦倫紀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際,恐干犯名諱,請問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問即命名,將來代遠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則纂輯族譜,其事顧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譜》敘言中說:“深慮代遠年湮,所有祖宗遺留之規矩禮法漸至失傳,湮沒無聞,乃發起修譜。宗弟應鐸等實贊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墳墓圖以及冠婚喪祭名儀注敘述一編,雖不能成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來由,自以繼往古,而來開也,亦不過禮失而求諸野?!薄度~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寫道:“飲水思源,受恩圖報,而況始遷之祖,其墳墓所在,雖代遠年湮鞠為茂草,而報本追遠之思豈有既哉!吾鄉那氏為葉赫嫡派,本姓那拉……”。這些都滲透著漢族傳統的儒家思想,隨著時代的推移,漢族的影響愈來愈重,直至清朝滅亡之后,八旗制度解體,滿族并未終止纂修譜書。
另外,葉赫族譜的編纂與其它滿族族譜一樣,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譜是官職承的重要憑證;第二,滿族宗譜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證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導修譜。乾隆皇帝敕諭編纂《通譜》,助長了滿族修譜之風。①
2.葉赫那拉氏族譜主要收藏地及修譜時間
葉赫那拉氏族以遼寧省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圖書部門亦存有許多善本族譜。目前筆者所能查到與聽到的葉赫那拉氏族譜大約有十幾部,現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譜時間等情況列一簡表說明:
葉赫那拉氏族譜收藏情況一覽表
二、幾部重要的葉赫那拉氏族譜簡介
葉赫那拉氏族譜主要是指世居葉赫地方,后來隨清入關流散于各地的葉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譜,分官修與私人修撰兩種,其基本內容都有譜序和世系,但詳略不一,有的僅千余字,有的則數萬字,譜序敘述本族的來源、遷徙、修譜過程及地位顯赫者。世系按輩份排列族人,大多數宗譜僅記男人,亦有略述簡歷于名下。有的譜書中還記有傳記、詩文、仕宦、碑記、皇帝題譜、奏章、呈狀、上諭、誥命、敕書、祭祀規矩、祭文、族規等。宗譜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數多在一百部上下;還有大量手本,每次寫不過數十部。修譜資金由族人募捐。宗譜中還有只記錄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單,稱為譜單。譜單有一紙一單,有數紙拼為一單,或折子等多種形式。下面介紹分析幾部重要的葉赫那拉氏族譜。
(一)《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葉赫納喇地方人氏》
此譜收于《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之中,于官修譜書,官修葉赫那拉氏族譜僅此一部,清朝滿族修譜雖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積極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諭清朝大臣弘晝、鄂爾泰、福敏、徐元夢等人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根據當時的檔案和當時八旗滿洲名門望族所保存的宗譜,于乾隆九年(1744年)編纂成書。
《通譜·葉赫地方納喇氏》(卷22)共收錄葉赫地方納喇氏著名人物76個,自金臺石、布揚古、蘇納等支族記起,即起自明末,葉赫滅亡前后,截止于通譜成書的乾隆年問,每支族記其姓氏命名、歸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時間、原籍何地、官階及勛績。每姓氏中勛績卓著者立傳;事跡不顯者也作簡記,稱為附載。記載世系少則七、八代,多則十幾代,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葉赫族人的活動及對清初統一與政鞏固的歷史作用,是所有葉赫族譜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書,故又是極易找到的一部,是治葉赫族譜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書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遼沈書社據其影印本整理出,有1989年。
(二)《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
《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輯于清道光三年四月,為葉赫納蘭氏第十四代玄孫額騰額編撰。譜首為額騰額所作譜序,次為世系表,尾記道光初年葉赫納蘭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達喇漢至額騰額族侄銘敦,共輯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葉赫東城貝勒金臺石之孫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職、支派、世系等多與明人馮瑗《開原圖說》卷下《海西夷北關支派圖》所記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記人名,官職、支派世系及旗等多與《清史稿》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滿洲八旗佐領世系相符。故可謂是信史,是治葉赫部史的珍貴材料。
據族譜記載,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長,次日哲鏗額,季日哲赫納。褚孔革之父為齊爾哈納,亦稱“齊爾哈尼”。②族譜記褚孔革有子三人:長日太杵,次日臺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長曰鄂岱,其五世孫桑格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次日硬色(無嗣)。三日薩布祿(無嗣)。四日圖禮,五日圖美,六日額曾特伊;太杵二弟臺坦柱有子三人:長日齊納赤,次日清佳努,為葉赫西城貝勒。三日楊吉努,為葉赫東城貝勒,其小女適努爾哈赤為孝慈高皇后,稱“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長日延桂,亦稱煙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滿洲鑲蘭旗都統;次日阿爾卜,其孫蘇納“尚努爾哈赤第六女為額附”。③蘇納子蘇克薩哈,順治朝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順治十八年授輔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長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倫額附,四日雅巴蘭,其第七子阿什達爾漢,任理藩院尚書,天聰六年太宗文皇帝賜號“達雅奇國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長日布寨,亦稱布齋,繼其父為葉赫西城貝勒;次日兀遼孛羅,明萬歷十一年十二月與其父清佳努同時在開原遇難;三日阿巴亥,亦稱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諾穆圖為多羅額附,諾穆圖子國斯海任兵部尚書。楊吉努有子七人:長日喀爾喀瑪,亦稱哈爾哈麻。明萬歷十一年十二月與其父楊吉努同時在開原遇難;次日納林孛羅,亦稱納林布祿。繼其父為葉赫東城貝勒,明萬歷三十六年在葉赫病故(無嗣);三日金臺石,繼其兄納林布祿為葉赫東城貝勒。其子德爾格勒降清隸滿洲正黃旗,授三等副將世職。其孫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長子性德為一等侍衛,是清代著名滿族詞人。
(三)《世管佐領恩惠家譜》
《世管佐領恩惠家譜》,原名為《布齋世系表》,輯者不詳。譜本封面貼有黃簽,上書:“此佐領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爾杭武,太祖高皇帝承運時編為二個佐領,由此續編之佐領”。譜內布爾杭武條下注:“此佐領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葉赫時以布爾杭武作為三等男爵與敬文王姊聯姻。將葉赫壯丁編為二個佐領,由佐領下諾英歡、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領。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別論記起初各官功績,布爾杭武之子格巴庫雖然無功,念系異國貝勒之后,與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壯丁為優異佐領。雍正九年,眾大臣會議佐領時,此二個佐領雖系優異,但實錄并無圈點,冊籍上無拴參等處,故作為世管佐領,將此二佐領撤回,著布爾杭武之子格巴庫、布爾杭武之孫萌圖(曾任吉林烏拉將軍)各承一佐領”。從譜面黃簽和譜內布爾杭武條下注文得知,此譜為葉赫西城主布齋(亦稱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領恩惠家譜》自布寨記至麟武(輯譜時三歲),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此譜可與《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連用,即可連接使用?!度~赫那蘭氏八旗族譜》記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達喇漢,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記至雙全,又四代,計十一代?!妒拦茏纛I恩惠家譜》自布寨至雙全,凡四代,自雙全至麟武又十代,記十四代,二譜在布寨五世孫雙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達喇漢生席爾克明噶吐,席爾克明噶吐生齊爾哈納,齊爾哈納生褚孔革,褚孔革生臺坦柱,臺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爾杭武,布爾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開泰,開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慶昌,慶昌生平瑞,平瑞生廣慶,廣慶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將二譜連用,不但記述世系輩數增加,在時間上可自明中葉(成化年間)至清末,順延四百余年。這樣,將是目前所掌握的有關葉赫納蘭氏世系脈絡最清楚、延續時間最長、記述內容最具體的一部珍貴史料。
(四)《葉赫納蘭氏族譜》
《葉赫納蘭氏族譜》,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輯,后經其曾孫興泰,玄孫祥安多次修編。譜首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慶十七年興泰初修序,道光二年興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興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為世系圖、齒序圖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圖及墓志。尾為世系年表。此譜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輯譜人常安為祭吉四世孫。
《葉赫納蘭氏族譜》自輯譜人常英曾祖緊吉記起,檗吉有子五人:長日嘎爾薩,次日阿爾薩,三日法爾薩,四日黑塞(亦稱墨色或黑子,應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稱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個)。嘎爾薩一子日佛鼎(無嗣)。阿爾薩一子日和讓(亦稱和尚,應是乳名)。有二子,長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兒時取父母年齡相加之數為名。法爾薩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長日常泰,次日常福。法爾薩次子日五達子(無嗣):墨塞一子日堆齊,堆齊一子日常英,即輯譜人。常英有子二人:長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長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長日興泰,即嘉慶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譜之人。次日興城,季日興怡。興泰有子三人:長日祥安(無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譜之人。次日普安,亦稱浦安。官至翰林,咸豐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場案”獲罪,被肅順、載垣、端華等人斬殺;季日銘安,曾任奉天將軍;曾安一子,日那桐,為此譜之末代人。
(五)《那氏族譜》
《那氏族譜》收藏在遼寧省鳳城滿族自治縣那家。那氏即滿族葉赫那拉(納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孫那壽山主持修譜?!蹲遄V》主要內容有:敘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墳塋圖、大祭所用之物圖、祭祖禮節、孝順范例。
本書所記那拉氏,即是原來住在葉赫部的納喇氏。清初始祖奇瑪瑚“從龍入關”,隸滿洲正藍旗。奇瑪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葉(17世紀末)到鳳城駐防,與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東溝。羊山長子彥圖里在北京任侍衛,后數年其子黑色隨叔防御,又南遷60里到藍旗堡,至今仍居其地?!蹲遄V》中記載滿族的姓氏有滿人當官后“即隨官姓”之說。那拉氏在光緒末年改漢字“那”,并按漢俗按輩命名。
《族譜》根據那壽山、那慶田遺留的筆記草本,記載那氏祭祀中的禮儀。其中對領牲、祭祖、祭梭龍(索羅)桿子、換鎖線等做了詳盡記載,并繪出了所用物件圖示。這對我們了解和比較研究滿族各姓氏的風俗差異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族譜》世系中記載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葉赫那拉氏奇瑪瑚一族的分布情況;同時通過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該支的人口增長情況。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沒有編人世系中,所以人數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領催以上官。還有一些葉赫族譜,即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至于族譜中所體現的葉赫族人在清代歷史上的作用,筆者將另文討論之。
葉赫那拉氏(Yehenara,又譯葉赫納喇、葉赫納蘭)是滿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之一。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達爾漢,原姓土默特。
葉赫的地理位置應該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東南部,是著名民俗風景旅游。葉赫,滿語為“河邊的太陽”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這里就居信著滿族先人的一個部落——葉赫部。又有傳說葉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倫部,后來蒙古人殺了當地的葉赫人,自己建立了一個新的葉赫國,后來當地的蒙古人逐漸融入了女真,成為了葉赫人。
16世紀初,在部落酋長褚格率領下南遷,來到葉赫岸邊,以河為名稱葉赫部。約1573年,褚孔格的孫子清佳奴、揚吉努征服了周圍的小部落,在葉赫兩岸的山頭上選擇險要之地筑起兩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墻,還有護城河環繞,內有八角時樓,雄偉壯觀,是我國北方少見的古建筑群體。葉赫東城赴保存完整。城內建筑臺基,遺跡較多,其中點將臺、烽火臺尤為明顯,葉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爾哈赤所滅。
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是明末葉赫國主之族,所十五部。時有葉赫城(梨樹縣葉赫鄉)張城、阿氣蘭、烏蘇、吉當阿、雅哈、黑爾蘇、阿敦、喀布齊賚、俄吉岱、扎濟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與愛新覺羅是“歡喜冤家”,既是仇國,又是世代姻親。因此,名門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漢字姓那、葉。
清代葉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納喇氏,葉赫部長楊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葉赫,楊吉砮以后許焉。楊吉砮為明總兵李成梁所殺,子納林布祿繼為貝勒,又為成梁擊破。歲戊子秋九月,以后來歸,上率諸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禮。是歲,后年十四。歲壬辰冬十月,太宗生。歲癸卯秋,后病作,思見母,上遣使迎焉,納林布祿不許。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豐孝欽顯皇后: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咸豐元年,后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七年,進懿貴妃。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與孝貞皇后并尊為皇太后。光緒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緒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后。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母后”,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內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葉赫貝勒金臺石孫。父尼雅哈,當太祖滅葉赫,來降,授佐領。明珠自侍衛授鑾儀衛治儀正,遷內務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達爾漢: 阿什達爾漢,納喇氏,與葉赫貝勒金臺石同族,為兄弟,太宗諸舅也。太祖滅葉赫,阿什達爾漢率所來歸,授牛錄額真,隸滿洲正白旗。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洲,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納蘭性德生于天潢貴胄之家,赫赫宰相府,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滴跏迥辏?676)其二十二歲時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后授三等侍衛,循進一等,武官正三品。
輔政大臣蘇克薩哈:蘇克薩哈,納喇氏,滿洲正白旗人。蘇克薩哈初授牛錄額真。崇德六年,蘇克薩哈戰有功,授牛錄章京世職,晉三等甲喇章京。敘功,晉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為清初四輔政大臣之一。詔晉三等精奇尼哈番,賜祭葬,謚忠勇。
咸豐朝吏部尚書、大學士恩承,尚書、軍機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軒,葉赫那拉氏,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光緒十一年舉人,由戶部主事歷保四品京堂,授鴻臚寺卿,遷內閣學士。二十六年,兼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晉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書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葉赫納喇氏,滿洲正白旗人。嘉慶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遷翰林院侍講。累遷內閣學士。二十四年,授禮部侍郎,歷刑部、工部。贈太子太保,謚恭勤。
古琴家葉詩夢:琴人葉鶴伏,潛號詩夢居士,為清葉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號師孟,鼎革后始易今名。葉氏遺著有《詩夢齋琴譜》、《詩夢齋詩文集》、《詩夢齋日記》、《張船山華新羅詩集聯》、《醫藥雜錄》、《印章食譜雜記》等均未刊。
此外還有葉赫部大汗楊吉弩、清佳弩、納林布祿、金臺石,前鋒統領、一等男白爾黑圖,葉赫西城貝勒、三等男布爾杭俄,固倫額駙、八大臣、都統顧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圖,理藩院理事官圖魯什,副都統艾松古,副都統安達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內大臣、一等伯冷僧機,都統、議政大臣額赫納,一等男又一云騎尉路什巴圖魯,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蘭,順治朝兵部、禮部尚書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統桂祥,尚書、議政大臣哈雅爾圖,咸豐同治朝大學士瑞麟。
清朝葉赫那拉氏皇后:
清德宗葉赫那拉皇后(1868-1913), 滿洲鑲黃旗,慈禧太后之弟桂祥之女,1889年被冊封為皇后,比光緒皇帝大三歲,慈禧臨死,為培植葉赫那拉氏的勢力,規定國政交攝政王載灃,但事必須稟詢她方可,慈禧死后,她不顧國庫空虛耗費百萬兩銀子辦喪事,她殘忍狠毒,貪橫行毫不遜色其姑,辛亥革命爆發后,她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后在袁世凱脅迫下,只好接受清帝遜位條件,1913年病死,與光緒合葬與崇陵。
當代葉赫氏人物簡述:
葉嘉瑩:葉嘉瑩是馳名中外的中國古典詩詞家,加拿大藉華人學者,現在是南開大學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葉廣芩:葉廣芩系中國作協會員,陜西作協理事,現任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市作協副主席、西安市政協委員;被評為西安市優秀女作家,并獲陜西省委、省政府“德藝雙馨”稱號。
葉仰曦:著名畫家兼昆曲藝術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國五子棋之父,北京電視臺著名主持人。www.5dyx.cn
12. 天津大寺鎮青凝侯村的來歷
青凝侯村隸大寺鎮。位于獨流減河東岸,北與精武鎮小南河村接壤,南與王穩莊鎮建新村畀鄰,東鄰蘆北口村,距津淄公路六公里,有鄉村公路與津淄公路相連接。援引口碑資料,該村原系金元古村。相傳,唐宋時期,有孔子后裔曾建村莊于此,莊址擇于土埠之上,且建有高大磚瓦宅舍,鄉人曰“孔家樓”。除孔姓外,尚有李、趙二氏棲身于此。嗣后,該孔家樓毀于兵燹馬禍。
明初,“靖難之役”后,朝廷實行移民實畿政策。從永樂二年(1404)開始,先后有劉、周、魏、董、邵五姓奉詔由晉、皖兩地相繼遷此占田立莊。明時村莊四處地勢低洼,兼有水泊,若逢雨季,淫雨連綿。鄉人筑圩以為堤,而防水漫浸,時稱“清平泊”。又因所筑之圩有用堊土涂之,而習稱“白圩”(白圩圩)等。清代中葉,四方之水逐漸干涸,土地凝結。鄉人有偶于地表之下挖得砂礓(即礫石,俗稱礓石猴)。年湮代遠,改村名為清凝侯。
解放后,將“清”簡化為“青”稱青凝侯村。沿用至今不變。曾一度作“清寧侯”取義清寧太平或清遠寧靜??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青凝侯村是中共武裝力量堅實根據地。
查該村《劉氏族譜》,劉氏始遷祖劉瑞明,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移居今精武鎮大南河村,未幾再遷青凝侯村。迄今歷二十六世。又按該村《孫世家譜》記載,孫氏先祖孫興清康熙初年由山東武定府(今山東惠民縣)城南孫家廟遷此安家落戶。據史料記載,該村周氏先祖周雷、周雨兄弟二人于明初由河南汝南郡(今河南汝州市)遷山西,旋即再遷青凝侯村落戶?!吨袊帐稀份d述:周姓,北宋時期全國約有五十萬人,山東周姓約占當時全國周姓的百分之二十。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3. 誰知道清朝族譜?
葉赫那拉氏
摘要:葉赫那拉氏族譜與所有滿族族譜一樣,均滲透著漢族傳統的儒家影響,它既是官職承的重要憑證,亦為表明身份地位的證明;葉赫那拉氏族譜的收藏以遼寧省為最多,吉林省次之,還有一些善本族譜收藏于北京等地圖書館中,現存大約十幾部。研究葉赫那拉氏族譜對研究清初歷史及開發葉赫滿族地區旅游資源都有較大意義。
關鍵詞:葉赫那拉氏;族譜;滿族
中圖分類號:K820. 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65X(2001)04-0052-05
葉赫那拉氏,亦稱葉赫納喇氏或葉赫納蘭氏,為清代滿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王族。
追溯歷史,葉赫那拉氏及金朝貴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彎地區的蒙古人星根達爾漢吞并原居住在扈倫地區(今黑龍江省呼蘭河與松花江合流地區)的納喇氏部落后,改姓納喇氏,使用女真語,并逐漸融合于當地女真人風俗之中。16世紀初,南遷開原北,后又移葉赫河,故稱葉赫部,視星根達爾漢為葉赫納喇氏始祖,即葉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廣。清朝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納喇氏“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于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馬察、張、科爾沁、長白山、伊巴丹、伊蘭費爾塔哈、布爾哈圖、伊哈里、扎庫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葉赫部的納喇氏,在努爾哈赤征服與招撫下遷居到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境內)。以后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占四方,為滿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創造了必備條件。順治元年(1644年)納喇氏大部分入關,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駐防。而葉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職,地位顯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蘇克薩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計其人口在滿族中也是較多的一姓,因此被稱為八大姓之一。
現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葉赫那拉氏的子孫,所以研究及探討葉赫那拉氏族譜對研究清史,開發葉赫滿族地區旅游事業都有很大意義。下面筆者對葉赫那拉氏族譜的有關情況做一簡要論述,不確之處,請方家指教。
一、葉赫那拉氏族譜概況
1.修譜緣由
縱觀滿族宗譜,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諭后人;正人倫,明孝悌”的內容,這與漢族編纂譜書的緣由是相同的。葉赫那拉氏族譜也不例外,如:《葉赫納蘭氏族譜》輯譜人常安在族譜原序中說:“念一族之中,人以遠近而分,情以親疏而別。丁繁戶眾,有見面不識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為譜以記之,必致喜不以相應,威無以相關,遲之又久,不流為陌路者幾希矣。將何以篤周親而敦倫紀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際,恐干犯名諱,請問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問即命名,將來代遠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則纂輯族譜,其事顧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譜》敘言中說:“深慮代遠年湮,所有祖宗遺留之規矩禮法漸至失傳,淹沒無聞,乃發起修譜。宗弟應鐸等實贊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墳墓圖以及冠婚喪祭名儀注敘述一編,雖不能成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來由,自以繼往古,而來開也,亦不過禮失而求諸野?!薄度~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寫道:“飲水思源,受恩圖報,而況始遷之祖,其墳墓所在,雖代遠年湮鞠為茂草,而報本追遠之思豈有既哉!吾鄉那氏為葉赫嫡派,本姓那拉……”。這些都滲透著漢族傳統的儒家思想,隨著時代的推移,漢族的影響愈來愈重,直至清朝滅亡之后,八旗制度解體,滿族并未終止纂修譜書。
另外,葉赫族譜的編纂與其它滿族族譜一樣,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譜是官職承的重要憑證;第二,滿族宗譜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證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導修譜。乾隆皇帝敕諭編纂《通譜》,助長了滿族修譜之風。①
2.葉赫那拉氏族譜主要收藏地及修譜時間
葉赫那拉氏族以遼寧省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圖書部門亦存有許多善本族譜。目前筆者所能查到與聽到的葉赫那拉氏族譜大約有十幾部,現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譜時間等情況列一簡表說明:
葉赫那拉氏族譜收藏情況一覽表
二、幾部重要的葉赫那拉氏族譜簡介
葉赫那拉氏族譜主要是指世居葉赫地方,后來隨清入關流散于各地的葉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譜,分官修與私人修撰兩種,其基本內容都有譜序和世系,但詳略不一,有的僅千余字,有的則數萬字,譜序敘述本族的來源、遷徙、修譜過程及地位顯赫者。世系按輩份排列族人,大多數宗譜僅記男人,亦有略述簡歷于名下。有的譜書中還記有傳記、詩文、仕宦、碑記、皇帝題譜、奏章、呈狀、上諭、誥命、敕書、祭祀規矩、祭文、族規等。宗譜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數多在一百部上下;還有大量手本,每次寫不過數十部。修譜資金由族人募捐。宗譜中還有只記錄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單,稱為譜單。譜單有一紙一單,有數紙拼為一單,或折子等多種形式。下面介紹分析幾部重要的葉赫那拉氏族譜。
(一)《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葉赫納喇地方人氏》
此譜收于《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之中,于官修譜書,官修葉赫那拉氏族譜僅此一部,清朝滿族修譜雖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積極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諭清朝大臣弘晝、鄂爾泰、福敏、徐元夢等人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根據當時的檔案和當時八旗滿洲名門望族所保存的宗譜,于乾隆九年(1744年)編纂成書。
《通譜·葉赫地方納喇氏》(卷22)共收錄葉赫地方納喇氏著名人物76個,自金臺石、布揚古、蘇納等支族記起,即起自明末,葉赫滅亡前后,截止于通譜成書的乾隆年問,每支族記其姓氏命名、歸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時間、原籍何地、官階及勛績。每姓氏中勛績卓著者立傳;事跡不顯者也作簡記,稱為附載。記載世系少則七、八代,多則十幾代,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葉赫族人的活動及對清初統一與政鞏固的歷史作用,是所有葉赫族譜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書,故又是極易找到的一部,是治葉赫族譜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書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遼沈書社據其影印本整理出,有1989年。
(二)《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
《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輯于清道光三年四月,為葉赫納蘭氏第十四代玄孫額騰額編撰。譜首為額騰額所作譜序,次為世系表,尾記道光初年葉赫納蘭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達喇漢至額騰額族侄銘敦,共輯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葉赫東城貝勒金臺石之孫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職、支派、世系等多與明人馮瑗《開原圖說》卷下《海西夷北關支派圖》所記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記人名,官職、支派世系及旗等多與《清史稿》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滿洲八旗佐領世系相符。故可謂是信史,是治葉赫部史的珍貴材料。
據族譜記載,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長,次日哲鏗額,季日哲赫納。褚孔革之父為齊爾哈納,亦稱“齊爾哈尼”。②族譜記褚孔革有子三人:長日太杵,次日臺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長曰鄂岱,其五世孫桑格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次日硬色(無嗣)。三日薩布祿(無嗣)。四日圖禮,五日圖美,六日額曾特伊;太杵二弟臺坦柱有子三人:長日齊納赤,次日清佳努,為葉赫西城貝勒。三日楊吉努,為葉赫東城貝勒,其小女適努爾哈赤為孝慈高皇后,稱“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長日延桂,亦稱煙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滿洲鑲蘭旗都統;次日阿爾卜,其孫蘇納“尚努爾哈赤第六女為額附”。③蘇納子蘇克薩哈,順治朝任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順治十八年授輔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長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倫額附,四日雅巴蘭,其第七子阿什達爾漢,任理藩院尚書,天聰六年太宗文皇帝賜號“達雅奇國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長日布寨,亦稱布齋,繼其父為葉赫西城貝勒;次日兀遼孛羅,明萬歷十一年十二月與其父清佳努同時在開原遇難;三日阿巴亥,亦稱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諾穆圖為多羅額附,諾穆圖子國斯海任兵部尚書。楊吉努有子七人:長日喀爾喀瑪,亦稱哈爾哈麻。明萬歷十一年十二月與其父楊吉努同時在開原遇難;次日納林孛羅,亦稱納林布祿。繼其父為葉赫東城貝勒,明萬歷三十六年在葉赫病故(無嗣);三日金臺石,繼其兄納林布祿為葉赫東城貝勒。其子德爾格勒降清隸滿洲正黃旗,授三等副將世職。其孫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長子性德為一等侍衛,是清代著名滿族詞人。
(三)《世管佐領恩惠家譜》
《世管佐領恩惠家譜》,原名為《布齋世系表》,輯者不詳。譜本封面貼有黃簽,上書:“此佐領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爾杭武,太祖高皇帝承運時編為二個佐領,由此續編之佐領”。譜內布爾杭武條下注:“此佐領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葉赫時以布爾杭武作為三等男爵與敬文王姊聯姻。將葉赫壯丁編為二個佐領,由佐領下諾英歡、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領。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別論記起初各官功績,布爾杭武之子格巴庫雖然無功,念系異國貝勒之后,與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壯丁為優異佐領。雍正九年,眾大臣會議佐領時,此二個佐領雖系優異,但實錄并無圈點,冊籍上無拴參等處,故作為世管佐領,將此二佐領撤回,著布爾杭武之子格巴庫、布爾杭武之孫萌圖(曾任吉林烏拉將軍)各承一佐領”。從譜面黃簽和譜內布爾杭武條下注文得知,此譜為葉赫西城主布齋(亦稱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領恩惠家譜》自布寨記至麟武(輯譜時三歲),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此譜可與《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連用,即可連接使用。《葉赫那蘭氏八旗族譜》記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達喇漢,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記至雙全,又四代,計十一代?!妒拦茏纛I恩惠家譜》自布寨至雙全,凡四代,自雙全至麟武又十代,記十四代,二譜在布寨五世孫雙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達喇漢生席爾克明噶吐,席爾克明噶吐生齊爾哈納,齊爾哈納生褚孔革,褚孔革生臺坦柱,臺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爾杭武,布爾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開泰,開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慶昌,慶昌生平瑞,平瑞生廣慶,廣慶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將二譜連用,不但記述世系輩數增加,在時間上可自明中葉(成化年間)至清末,順延四百余年。這樣,將是目前所掌握的有關葉赫納蘭氏世系脈絡最清楚、延續時間最長、記述內容最具體的一部珍貴史料。
(四)《葉赫納蘭氏族譜》
《葉赫納蘭氏族譜》,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輯,后經其曾孫興泰,玄孫祥安多次修編。譜首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慶十七年興泰初修序,道光二年興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興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為世系圖、齒序圖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圖及墓志。尾為世系年表。此譜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輯譜人常安為祭吉四世孫。
《葉赫納蘭氏族譜》自輯譜人常英曾祖緊吉記起,檗吉有子五人:長日嘎爾薩,次日阿爾薩,三日法爾薩,四日黑塞(亦稱墨色或黑子,應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稱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個)。嘎爾薩一子日佛鼎(無嗣)。阿爾薩一子日和讓(亦稱和尚,應是乳名)。有二子,長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兒時取父母年齡相加之數為名。法爾薩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長日常泰,次日常福。法爾薩次子日五達子(無嗣):墨塞一子日堆齊,堆齊一子日常英,即輯譜人。常英有子二人:長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長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長日興泰,即嘉慶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譜之人。次日興城,季日興怡。興泰有子三人:長日祥安(無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譜之人。次日普安,亦稱浦安。官至翰林,咸豐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場案”獲罪,被肅順、載垣、端華等人斬殺;季日銘安,曾任奉天將軍;曾安一子,日那桐,為此譜之末代人。
(五)《那氏族譜》
《那氏族譜》收藏在遼寧省鳳城滿族自治縣那家。那氏即滿族葉赫那拉(納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孫那壽山主持修譜?!蹲遄V》主要內容有:敘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墳塋圖、大祭所用之物圖、祭祖禮節、孝順范例。
本書所記那拉氏,即是原來住在葉赫部的納喇氏。清初始祖奇瑪瑚“從龍入關”,隸滿洲正藍旗。奇瑪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葉(17世紀末)到鳳城駐防,與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東溝。羊山長子彥圖里在北京任侍衛,后數年其子黑色隨叔防御,又南遷60里到藍旗堡,至今仍居其地?!蹲遄V》中記載滿族的姓氏有滿人當官后“即隨官姓”之說。那拉氏在光緒末年改漢字“那”,并按漢俗按輩命名。
《族譜》根據那壽山、那慶田遺留的筆記草本,記載那氏祭祀中的禮儀。其中對領牲、祭祖、祭梭龍(索羅)桿子、換鎖線等做了詳盡記載,并繪出了所用物件圖示。這對我們了解和比較研究滿族各姓氏的風俗差異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族譜》世系中記載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葉赫那拉氏奇瑪瑚一族的分布情況;同時通過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該支的人口增長情況。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沒有編人世系中,所以人數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領催以上官。還有一些葉赫族譜,即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至于族譜中所體現的葉赫族人在清代歷史上的作用,筆者將另文討論之。
葉赫那拉氏(Yehenara,又譯葉赫納喇、葉赫納蘭)是滿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之一。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達爾漢,原姓土默特。
葉赫的地理位置應該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東南部,是著名民俗風景旅游。葉赫,滿語為“河邊的太陽”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這里就居信著滿族先人的一個部落——葉赫部。又有傳說葉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倫部,后來蒙古人殺了當地的葉赫人,自己建立了一個新的葉赫國,后來當地的蒙古人逐漸融入了女真,成為了葉赫人。
16世紀初,在部落酋長褚格率領下南遷,來到葉赫岸邊,以河為名稱葉赫部。約1573年,褚孔格的孫子清佳奴、揚吉努征服了周圍的小部落,在葉赫兩岸的山頭上選擇險要之地筑起兩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墻,還有護城河環繞,內有八角時樓,雄偉壯觀,是我國北方少見的古建筑群體。葉赫東城赴保存完整。城內建筑臺基,遺跡較多,其中點將臺、烽火臺尤為明顯,葉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爾哈赤所滅。
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是明末葉赫國主之族,所十五部。時有葉赫城(梨樹縣葉赫鄉)張城、阿氣蘭、烏蘇、吉當阿、雅哈、黑爾蘇、阿敦、喀布齊賚、俄吉岱、扎濟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與愛新覺羅是“歡喜冤家”,既是仇國,又是世代姻親。因此,名門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漢字姓那、葉。
清代葉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納喇氏,葉赫部長楊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葉赫,楊吉砮以后許焉。楊吉砮為明總兵李成梁所殺,子納林布祿繼為貝勒,又為成梁擊破。歲戊子秋九月,以后來歸,上率諸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禮。是歲,后年十四。歲壬辰冬十月,太宗生。歲癸卯秋,后病作,思見母,上遣使迎焉,納林布祿不許。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豐孝欽顯皇后: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咸豐元年,后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七年,進懿貴妃。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與孝貞皇后并尊為皇太后。光緒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緒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后。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母后”,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內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葉赫貝勒金臺石孫。父尼雅哈,當太祖滅葉赫,來降,授佐領。明珠自侍衛授鑾儀衛治儀正,遷內務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達爾漢: 阿什達爾漢,納喇氏,與葉赫貝勒金臺石同族,為兄弟,太宗諸舅也。太祖滅葉赫,阿什達爾漢率所來歸,授牛錄額真,隸滿洲正白旗。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洲,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納蘭性德生于天潢貴胄之家,赫赫宰相府,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滴跏迥辏?676)其二十二歲時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后授三等侍衛,循進一等,武官正三品。
輔政大臣蘇克薩哈:蘇克薩哈,納喇氏,滿洲正白旗人。蘇克薩哈初授牛錄額真。崇德六年,蘇克薩哈戰有功,授牛錄章京世職,晉三等甲喇章京。敘功,晉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為清初四輔政大臣之一。詔晉三等精奇尼哈番,賜祭葬,謚忠勇。
咸豐朝吏部尚書、大學士恩承,尚書、軍機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軒,葉赫那拉氏,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光緒十一年舉人,由戶部主事歷保四品京堂,授鴻臚寺卿,遷內閣學士。二十六年,兼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晉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書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葉赫納喇氏,滿洲正白旗人。嘉慶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遷翰林院侍講。累遷內閣學士。二十四年,授禮部侍郎,歷刑部、工部。贈太子太保,謚恭勤。
古琴家葉詩夢:琴人葉鶴伏,潛號詩夢居士,為清葉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號師孟,鼎革后始易今名。葉氏遺著有《詩夢齋琴譜》、《詩夢齋詩文集》、《詩夢齋日記》、《張船山華新羅詩集聯》、《醫藥雜錄》、《印章食譜雜記》等均未刊。
此外還有葉赫部大汗楊吉弩、清佳弩、納林布祿、金臺石,前鋒統領、一等男白爾黑圖,葉赫西城貝勒、三等男布爾杭俄,固倫額駙、八大臣、都統顧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圖,理藩院理事官圖魯什,副都統艾松古,副都統安達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內大臣、一等伯冷僧機,都統、議政大臣額赫納,一等男又一云騎尉路什巴圖魯,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蘭,順治朝兵部、禮部尚書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統桂祥,尚書、議政大臣哈雅爾圖,咸豐同治朝大學士瑞麟。
當代葉赫氏人物簡述:
葉嘉瑩:葉嘉瑩是馳名中外的中國古典詩詞家,加拿大藉華人學者,現在是南開大學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葉廣芩:葉廣芩系中國作協會員,陜西作協理事,現任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市作協副主席、西安市政協委員;被評為西安市優秀女作家,并獲陜西省委、省政府“德藝雙馨”稱號。
葉仰曦:著名畫家兼昆曲藝術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國五子棋之父,北京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公益成語:www.5dyx.cn
14. 年字開頭四字成語大全
年逾古稀、
年事已高、
年輕力壯、
年近古稀、
年復一年、
年深月久、
年久失修、
年該月值、
年年歲歲、
年頭月尾、
年少無知、
年近歲逼、
年逾不惑、
年登花甲、
年淹日久、
年幼無知、
年壯氣盛、
年高有德、
年年如是、
年經國緯、
年高德劭、
年湮世遠、
年老龍鐘、
年壯氣銳、
年華垂暮、
年湮代遠、
年豐時稔、
年災月晦、
年誼世好、
年已及艾、
年富力強、
年災月厄、
年華虛度、
年衰歲暮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