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譏裸”的成語「同浴譏裸」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同浴譏裸”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如何評價老子和莊子的學說、200分求<一個中國古代故事>還可追加分、形容洗澡的成語、前面帶有同的詞語、同的開頭成語有什么、求一篇論文,3000字,要求老子和莊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陳述;從哲學方面、文藝思想、譏笑的成語有哪些和“沐浴”有關的成語有哪些?譏的成語有哪些關于同的成語?譏的詞語有哪些裸字有什么成語?裸可以組什么詞百度提問形容嘲笑別人遭遇的同時自己也遭遇了相同的事的成語??同什么斬什么的成語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同浴譏裸”的詞條資料
2:如何評價老子和莊子的學說
3:200分求<一個中國古代故事>還可追加分
4:形容洗澡的成語
5:前面帶有同的詞語
6:同的開頭成語有什么
7:求一篇論文,3000字,要求老子和莊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陳述;從哲學方面、文藝思想
8:譏笑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同浴譏裸”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TYJL
成語注音:ㄊㄨㄥˊ ㄩˋ ㄐ一 ㄌㄨㄛ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解釋: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
成語“同浴譏裸”的擴展資料
1. 如何評價老子和莊子的學說老子和莊子在道論的許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結論上,在社會觀和政治歸結方面,老莊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莊子認為生死齊一,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實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意常超出生死有無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故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而有與世同波、安時處順一說,老子認為天道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并重?!兜赖陆洝飞舷聝善?,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兩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討論’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莊子在社會觀方面,只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所謂’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恢恢乎其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義為藝術論。老子在社會觀方面是一種獨特的治世哲學,所謂’反者道之動’,’負陰而抱陽,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義合于兵法?!肚f子·知北游》:’光耀曰:’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以至此哉!’’對于絕對知識的追求如同飛蛾撲火,有一去不復返之勢,在抽象思辨的本體論方面長足進取,一貫到底。而老子在本質上則是致用的。老子說:’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圣人稱,如侯王之說策。致用治世和消極處世,這是老子和莊子的最大差別,也是老子所以能先于儒墨諸家而與秦及漢初的政治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原因。
早期道家學說在社會政治實踐上共有三條出路。其一是老子的’無為而治’。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戰國漢初又稱為’君人南面之術’、’黃老道德之術’。漢初,儒學也稱為’儒術’,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與儒學同被視為一種政治策略,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政治概念。其二是莊子的齊生死和歸根,認為人生的意義是被動的,生如得死如喪,因此要安時處順。這基本上是指人的生命價值而言,是一種人生觀,而不涉及社會政治因素。其三是莊子的隨波逐流,要求人要因俗、因眾,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種消極處世的社會觀。此外,在秦漢以后又有道教和方士,在人生和社會實踐上主張養生、長生,有符錄、內外丹等方法流派,但都已不是早期道家的本意。
在道教和方士的人生社會實踐中,又以養生和長生最為原始。司馬談《六家要指》也說道家’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后世因而有道家惜命一說。但莊子已明說:’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形養之人,’’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老子也說:’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J為抽象道論中的道超出形體的生死之上,抽象道論上的意義大于生物和生理上的意義?!赌淆R書·高逸傳》載《正二教論》說:’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教謂長生不死,名補天正,大乖老之本義?!X鐘書《談藝錄》說:’然釋氏末流亦言天堂地獄,修福而不修慧,以較道家末流之言不死飛升,養生而不達生,宜如同浴者不得相譏裸裎?!_大經《鶴林玉露》引老子大患有身、莊子姬艾之泣、髑髏之對,以證道釋一致不悖說:’而方士煉丹形解,適與老莊背道而馳?!⒁詺W陽修’道家貪生,佛家畏死’之言為非。錢鐘書、羅大經等人的見解都是很正確的。
早期道家哲學在道論包括認識論、古代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本體論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在人生體驗和社會政治實踐的出路上卻存在較大的分歧。何以如此,原因即在于不同的實踐主張引申自道論的不同層次。
道家在邏輯思維形式上有’相反相成’和’大象無形’兩種高低不同的層次。相反相成是兩個相反相成的概念互相對立,比如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等等。大象無形是絕對的獨立自存的概念,具有最大范圍的內涵和外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相對稱的概念與之對應,沒有任何概念與之相參照,以致于這個概念本身也無名無形。這個概念比如稱作’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等等。老子再三論述的’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中的’翕’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與’,和’曲則全,枉則正’中的’曲’與’全’,’枉’與’正’,’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中的’柔’與’堅’等等,都是于相反相成的層次中的成對的概念。老子在哲學本體論上雖然有道論的形而上學的成就,但是在政治觀和社會觀上,卻很大程度地引申于較低的相反相成的層次。所以司馬談、司馬遷都是一面說老子的道論最難理解,一面又評價老子的政治主張最為簡易可行。司馬談《六家要指》說:道家’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著書稱微妙難識’。又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蚣丛谟诖?。
莊子主張’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無所可用乃為予大用’,莊子的人生追求是要求與’大象無形’的絕對概念相一致。老子多言陰陽,莊子多言有無。陰陽是相互對應的一對概念,二者互為消長。有和無不僅是相互對應,而且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二者異名同實,各自代表著抽象思辨中的不同環節。陰陽是宇宙構成的概念,有無是哲學本體論的概念。老子注重陰陽對立概念的倚伏變化,其結果自然是要傾向為一種人道實踐的策略方術。而莊子執著于本體論上的一貫追求,其結果也只有以犧性人的獨立人格和人生實踐為代價?!肚f子·天運》:’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酥诘溃缤魑镏诖笠痹旎?,須懷著十分的恭敬,謹慎鄭重,決不可以任意。
老子和莊子雖然有極為相同的道論、認識論和邏輯推理,雖然同為早期道家的哲學大師,但是在社會實踐方面,卻有著不同層次的引申,有著方向相反的哲學目的和社會觀。老、莊雖同為道家大師巨匠,但如從人道和政治實踐的角度予以劃分衡量,二人卻要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體系。老子與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諸子趨向一致,而莊子則獨立于諸子百家之外。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2. 200分求<一個中國古代故事>還可追加分
01 涿鹿之戰 02 鳴條之戰 03 牧野之戰 04 繻葛之戰 05 長勺之戰 06 泓水之戰 07 假途滅虢之戰 08 城濮之戰 09 邲之戰 10 鄢陵之戰 11 雞父之戰 12 柏舉之戰 13 越滅吳之戰 14 晉陽之戰 15 桂陵、馬陵之戰 16 濟西、即墨之戰 17 長平之戰 18 秦統一六國之戰 19 鉅鹿之戰 20 成皋之戰 21 井陘之戰 22 西漢平定七國叛亂之戰 23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24 昆陽之戰 25 東漢王朝統一之戰 26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 27 官渡之戰 28 赤壁之戰 29 夷陵之戰 30 諸葛亮南征之戰 31 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 32 魏滅蜀之戰 33 晉滅吳之戰 34 淝水之戰 35 北魏統一北方戰爭 36 隋滅陳之戰 37 隋反擊突厥之戰 38 隋末農民戰爭 39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40 洛陽虎牢之戰 41 唐攻東突厥之戰 42 唐平定安史叛亂之戰 43 李愬夜蔡州之戰 44 唐未農民戰爭 45 北宋統一戰爭 46 宋遼戰爭 47 宗澤東京保衛戰 48 和尚原之戰” 49 順昌之戰 50 郾城、潁昌之戰 51 柘皋之戰 52 唐島之戰 53 采石之戰 54 蒙古西征之戰 55 蒙金之戰 56 宋蒙釣魚城之戰 57 襄樊之戰 58 伯顏取臨安之戰 59 鄱陽湖之戰 60 靖難之役 61 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 62 明京師保衛戰 63 明東南沿??官林畱?64 明援朝抗日之戰 65 薩爾滸之戰 66 明末農民戰爭 67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 68 清平定“三藩”叛亂之戰 69 雅克薩之戰 70 清平定準噶爾叛亂之戰 71 第一次鴉片戰爭 72 第二次鴉片戰爭 73 太平軍北伐之戰 74 太平軍湖口大捷 75 三河之戰 76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之戰 77 安慶保衛戰 78 天京保衛戰 79 高樓寨之戰 80 金積堡之戰 81 十里坡之戰 82 黃飄大捷 83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84 馬尾海戰 85 鎮南關大戰 86 甲午平壤之戰 87 黃海海戰 88 遼東半島之戰 89 山東半島之戰 90 臺灣軍民抗日之戰 91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92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93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94 黃花崗起義戰役 95 辛亥武昌起義戰役 96 漢口漢陽保衛戰 97 南京之戰 98 討袁戰爭 99 護國戰爭 100 護法戰爭 以上是在網絡上就可是搜索到的一百個,有名的戰爭、你仔細挑一個吧。公益成語:www.5dyx.cn
3. 形容洗澡的成語
【同浴譏裸】:在一起洗澡卻譏嘲他人赤身裸體。比喻與他人有著同樣缺陷,卻以此嘲諷他人。摘自www.5dyx.cn
4. 前面帶有同的詞語
同舟遇風 比喻同遭逆境。 同舟共命 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同舟共濟 舟:船;濟:渡,過灑。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同舟敵國 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同源異派 見“同源異流”。 同源異流 謂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同浴譏裸 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 同憂相救 謂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同業相仇 猶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業的人不易相處。 同休共戚 亦作“同休等戚”。①謂同歡樂共憂患。形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難。 同休等戚 見“同休共戚”。 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 同心一力 同“同心協力”。 同心一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葉力 同“同心協力”。 同心協力 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協濟 見“同心共濟”。 同心協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 心:思想;德:信念。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 同心戮力 指齊心合力。 同心僇力 見“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 同“同心畢力”。 同心合意 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合德 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膽 見“同心共膽”。 同心共濟 亦作“同心協濟”。謂齊心協力,克服困難。 同心共膽 亦作“同心合膽”。心志一致。 同心斷金 《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焙笠浴巴臄嘟稹毙稳菪凝R力量大。 同心敵愾 同懷強烈的憤恨以對付敵人。 同心并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畢力 齊心盡力。 同文共軌 同文: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一文字,統一車轍。比喻國家統一。 同文共規 見“同文共軌”。 同條共貫 條:枝條;貫:錢串。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事理相通,脈絡連貫。 同堂兄弟 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 同是天涯淪落人 同室操戈 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指兄弟爭吵。泛指內部斗爭。 同聲一辭 猶言眾口一辭。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同聲相應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同聲相求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聲同氣 見“同聲共氣”。 同聲共氣 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同生死,共存亡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同生共死 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同日而語 指相提并論。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論”。 同日而論 猶言相提并論。 同日而道 同“同日而論”。 同然一辭 猶異口同聲。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同氣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 同氣連枝 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同袍同澤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同盤而食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 同年而語 猶言相提并論。 同年而校 猶言相提并論。 同明相照 謂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賢者揄揚而聲名更顯。 同門異戶 名義一樣,實質不同。 同美相妒 妒:忌妒。指容貌或才情好的人互相忌妒。 同流合污 流:流俗;污:骯臟。指跟壞人一起干壞事。 同利相死 謂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力協契 猶言同心協力。 同類相求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同類相妒 形容同類者不易相處。 同類相從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依從。 同歸于盡 盡: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毀滅。 同歸殊途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同歸殊涂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痹^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于一。后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同功一體 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同工異曲 工:細致,巧妙;異:不同的。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說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目的。 同甘共苦 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擔當艱苦。 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惡相助 亦作“同惡相恤”。謂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 同惡相恤 見“同惡相助”。 同惡相求 壞人與壞人相互勾結。 同惡相濟 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濟:助。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同惡相黨 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同惡共濟 見“同惡相濟”。 同德一心 指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同德協力 為同一目標而共同盡力。 同德同心 見“同心同德”。 同垂不朽 一同流傳,永不磨滅。 同床異夢 異:不同。原指夫婦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里各有各的打算。 同床共枕 謂同床并頭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夢 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船合命 比喻處境相同,利害相關。 同出一轍 兩種言論或行為完全一樣。 同仇敵愾 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同仇敵慨 見“同仇敵愾”。 同塵合污 謂行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濁之世。 同病相憐 憐:憐憫,同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同敝相濟 猶同惡相濟。 同胞共氣 喻指親兄弟。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5. 同的開頭成語有什么
同生共死、
同歸于盡、
同仇敵愾、
同流合污、
同床共枕、
同甘共苦、
同床異夢、
同病相憐、
同袍同澤、
同甘同苦、
同心敵愾、
同舟遇風、
同浴譏裸、
同聲相呼、
同舟而濟、
同文共規、
同盤而食、
同符合契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6. 求一篇論文,3000字,要求老子和莊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陳述;從哲學方面、文藝思想
參考論文: 莊子和老子的比較 一、直覺認識論道家與儒家二家在先秦時期即同顯于世,漢魏以后又同在’三教’。儒家大師以孔子、孟子并稱,道家大師以老子、莊子并稱,二者有著一個外表上近乎平行、對稱的發展。道家以老莊并稱,有益有害。益處是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大師,有重要著述傳世,在學說的許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學說可以互釋、互明。害處是,既然認為二人在許多方面都相一致,就可用對老子的研究代替對莊子的研究,用老子的思想代表莊子的思想,因而就出現了單方面的以莊注老,掩蓋了老莊的重要差異,忽視了莊子對道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比如,臺灣學者龔樂群《老莊異同》認為:’釋德清云:’《莊子》一書乃《老子》之注疏?!豆P乘》云:’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梢娗f子之學確是出于老子,雖時代稍后,環境略殊,所趣間或有異,然其根本思想固無二致?!ダ献诱軐W與莊子哲學在認識論、古代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的道論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會觀、政治觀和理論體系上又有極大的不同。單純地以《莊子》為《老子》的注疏,不僅掩蓋了莊子,而且實際上也不能正確估價老子在道家傳統中的地位。老子與莊子二者既不能互明,就只有各生疑惑了。儒家認識論主張由己及人,由強調自我意識和主體行為引申出先人后己,注重的是由主體行為帶來的社會效果。儒家的歸納、類比、引申的推理方法是一種獨斷的邏輯判斷,確切地說不是一種邏輯上獨立的認識論,而是從和服務于儒家的社會主張的。與儒家完全不同,老子的認識論是他的道論的基礎,在他的道家學說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老子的認識過程中,全然沒有邏輯推理可循。老子哲學的認識論是直覺的認識論,是由認識的對象到認識的對象,由認識的主體到認識的主體,是因其最大內涵的概念的全部,而得到其全稱概念自身,而不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老子·五十四章》:’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瘜Φ兰业倪@一認識論是明確肯定的。道家一派是十分注意邏輯推理的,但是老子和莊子在追求絕對概念之中,從邏輯的相對有條件之處最終又否定了邏輯(形式邏輯)。不是以邏輯推理作為道論的認識基礎,而是以直覺的認識方法作為道論的認識基礎。邏輯在老子中只是作為形而上學道論的一個比較,在莊子中更是用為對儒、墨的舍棄和批判。形式邏輯是老莊學說的一個側面,所以嚴格地說,它并不真正是老莊學說的組成部分。直觀的認識方法沒有邏輯推理的中間環節,但是有認識主體的感性認識作為基礎。老子所說的’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老子·一章》)中的’妙’和’徼’,’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老子·二十一章》)中的’恍’和’惚’,都具有直觀的痕跡和特點。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二十二章》),就是對自然物質世界的直觀感覺。在直觀認識論方面,莊子和老子是相互一致的?!肚f子·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靥煜掠谔煜隆c老子的’以天下觀天下’,意義是相同的。莊子所說的’日夜相代于前’與老子的’驟雨’、’飄風’意義是相同的?!肚锼菲械摹┥稀c’不窺牖見天道’意義是相同的。二、古代物理學道家認為,道是已然的天地萬物的統一性,也是已然的天地萬物的根據。在此之中,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都是明顯地指出除了抽象的意義之外,還有一個時間的物理的因素。天地萬物有一個純粹物質性的初始狀態,叫作’根’。’夫物蕓蕓,各復其根?!?《老子·十六章》)已然的天地萬物不僅在本質上統一于抽象概念的’道’,而且在時間上統一于天地未然萬物未分的物質概念的’道’。《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抖逭隆罚骸形锘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明確地提出在天地萬物存在之前,有一個生成天地萬物的統一的道。《老子·二十一章》:’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恍中有象,恍惚中有物?!赋鲞@個生成天地萬物的道的物質性,及其恍惚、混成的渾沌特點。《老子·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其根?!赋鲞@個物質渾沌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據,不僅在’生’上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而且在’化’上是天地萬物的復歸。莊子也認為宇宙起源于渾沌混一的物質狀態,并且進一步把宇宙物質的原始生成分為’未始有物’、’有物而未始有封’和’有封而未始有是非’(《齊物論》)三個階段?;蛘哧U述為’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和’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天地》)三個階段。有物有封的階段又可以分析為’ 韋氏得之,以挈天地’(《大宗師》)的天體與地質生成,和’種有幾’(《至樂》)的生物演化二個部分。老子把萬物的復歸于道稱為’自化’(《老子·三十七章》、《老子·五十七章》)。莊子也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秋水》)莊子又進而把生物的演化區分為二類,一類是以形相生,即同種的生物的生殖延續,叫作’自生’。一類是以不同形相禪,即不同種的生物之間的進化蛻化,叫作’物化’。莊子對物質生成的闡述比老子更加詳細具體,但二人在注重古代物理學,重視道的實際物質生成過程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三、道論《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独献印ざ隆罚河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莊子·秋水》: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莊子·齊物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迄今為止,學術界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把老子的上述思想叫作樸素辯證主義,而把莊子的上述思想叫作相對主義。其實老莊二人是十分一致的,老子和莊子都是十分強調地著力闡述其抽象思辨的部分,由此把道家道論升華到形而上學的抽象本體論高度。先秦諸子中儒、墨、名、法諸家,都各有辯資,但是在邏輯思維方面最有成就的仍是法家的韓非和道家的老莊。先秦諸子在邏輯思維方面有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是形式邏輯的層次,第二即老莊被稱為樸素辯證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相反相成’的邏輯思維層次。第三是老莊用以論證抽象絕對的道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邏輯思維層次。韓非十分注重名實關系,在邏輯推理方面的論述很多,最著名的比如’自相矛盾’、’鄭人買履’、’郢書燕說’等。司馬遷所特別稱道的《說難》篇,其核心實際上也是在名實關系一點上。《韓子·難一》(又見《難勢》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現代漢語中’矛盾’一語即出于此。形式邏輯中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就是’矛盾律’。形式邏輯為孟子的距楊墨,韓非的批駁儒墨,秦始皇、李斯的禁百家語,司馬遷時期的儒道互絀都提供了依據。馬敘倫《莊子義證佚文》輯佚《莊子》有’陷大矛’一語,并以楚人賣矛及盾者作注,事無旁證。相反相成的邏輯思維層次,就是認為矛盾對立的雙方互為成立的條件,同為相對而存在。對此老子和莊子都有很多論述。秦毓鎏《讀莊窮年錄》讀《莊子·秋水》篇是謂反衍、是謂謝施一段說:’謝與施二義相反,然不可相無。不施無所用其謝,不謝無以見其施。言多少之名,相形而見,不可偏廢也。’相反相成的雙方既不能由其中一方肯定另一方,也不能由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如果有第三方也同樣。所以莊子說’莫得其偶’,’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相反相成的邏輯思維層次具有更為充分的思辨因素,從哲學的意義上看,較之形式邏輯的層次更高一層。但因為相反相成的雙方既不能進行肯定判斷,也不能進行否定判斷,雙方都是有條件的,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因而也為莊子所批判,所不取。老子也同樣?!独献印ざ隆罚骸ㄖc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唯’與’阿’皆應聲,’唯’是正順,’阿’是邪諂。善與惡,一褒一貶。而老子則認為唯與阿、善與惡沒有本質的區別。得則俱得,失則俱失,二者都不具有絕對的意義。相反相成的邏輯思維層次也被老莊否定了。邏輯思維的第三個層次是具有絕對無條件性的邏輯思維形式。《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莊子·齊物論》: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 ,大勇不忮?!蟆侵链?,’無’是無對,也就是絕對。字之曰’道’,名之曰’大’。這個至大就是’道’,無對也是’道’。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無所不形,無所不象。有形同于無形,有象同于無象,至大而無對,孤立而自存,故曰’大象無形’。大象無形中的’象’和’形’代換作’有’和’無’,就成為’大有即無’。有即無,無即有,有無合在一起,就是’道’。故《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娒钪T’是《老子》中最為精奧神秘的一句,其解即在’有’’無’的異名同實和’道’的介于可名可道與非常名非常道之間上。莊子也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齊物論》)又說:’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知北游》)強調道在邏輯概念上的統一和絕對,與老子是十分一致的。老子和莊子由此完成了道家道論在邏輯思辨上的探求和論證。四、方向相反的哲學目的和社會觀老子和莊子在道論的許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結論上,在社會觀和政治歸結方面,老莊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莊子認為生死齊一,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實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意常超出生死有無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故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而有與世同波、安時處順一說,老子認為天道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并重?!兜赖陆洝飞舷聝善?,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兩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討論’得’?!蛭ú痪樱且圆蝗ァ?《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莊子在社會觀方面,只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所謂’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恢恢乎其以無厚入有間游刃有余’,’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義為藝術論。老子在社會觀方面是一種獨特的治世哲學,所謂’反者道之動’,’負陰而抱陽,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義合于兵法?!肚f子·知北游》:’光耀曰:’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以至此哉!’’對于絕對知識的追求如同飛蛾撲火,有一去不復返之勢,在抽象思辨的本體論方面長足進取,一貫到底。而老子在本質上則是致用的。老子說:’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圣人稱,如侯王之說策。致用治世和消極處世,這是老子和莊子的最大差別,也是老子所以能先于儒墨諸家而與秦及漢初的政治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原因。早期道家學說在社會政治實踐上共有三條出路。其一是老子的’無為而治’。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戰國漢初又稱為’君人南面之術’、’黃老道德之術’。漢初,儒學也稱為’儒術’,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與儒學同被視為一種政治策略,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政治概念。其二是莊子的齊生死和歸根,認為人生的意義是被動的,生如得死如喪,因此要安時處順。這基本上是指人的生命價值而言,是一種人生觀,而不涉及社會政治因素。其三是莊子的隨波逐流,要求人要因俗、因眾,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種消極處世的社會觀。此外,在秦漢以后又有道教和方士,在人生和社會實踐上主張養生、長生,有符錄、內外丹等方法流派,但都已不是早期道家的本意。在道教和方士的人生社會實踐中,又以養生和長生最為原始。司馬談《六家要指》也說道家’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后世因而有道家惜命一說。但莊子已明說:’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形養之人,’’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献右舱f:’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J為抽象道論中的道超出形體的生死之上,抽象道論上的意義大于生物和生理上的意義?!赌淆R書·高逸傳》載《正二教論》說:’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教謂長生不死,名補天正,大乖老之本義?!X鐘書《談藝錄》說:’然釋氏末流亦言天堂地獄,修福而不修慧,以較道家末流之言不死飛升,養生而不達生,宜如同浴者不得相譏裸裎?!_大經《鶴林玉露》引老子大患有身、莊子姬艾之泣、髑髏之對,以證道釋一致不悖說:’而方士煉丹形解,適與老莊背道而馳?!⒁詺W陽修’道家貪生,佛家畏死’之言為非。錢鐘書、羅大經等人的見解都是很正確的。早期道家哲學在道論包括認識論、古代物理學和形而上學本體論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在人生體驗和社會政治實踐的出路上卻存在較大的分歧。何以如此,原因即在于不同的實踐主張引申自道論的不同層次。道家在邏輯思維形式上有’相反相成’和’大象無形’兩種高低不同的層次。相反相成是兩個相反相成的概念互相對立,比如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等等。大象無形是絕對的獨立自存的概念,具有最大范圍的內涵和外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相對稱的概念與之對應,沒有任何概念與之相參照,以致于這個概念本身也無名無形。這個概念比如稱作’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等等。老子再三論述的’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中的’翕’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與’,和’曲則全,枉則正’中的’曲’與’全’,’枉’與’正’,’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中的’柔’與’堅’等等,都是于相反相成的層次中的成對的概念。老子在哲學本體論上雖然有道論的形而上學的成就,但是在政治觀和社會觀上,卻很大程度地引申于較低的相反相成的層次。所以司馬談、司馬遷都是一面說老子的道論最難理解,一面又評價老子的政治主張最為簡易可行。司馬談《六家要指》說:道家’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著書稱微妙難識’。又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蚣丛谟诖恕*デf子主張’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無所可用乃為予大用’,莊子的人生追求是要求與’大象無形’的絕對概念相一致。老子多言陰陽,莊子多言有無。陰陽是相互對應的一對概念,二者互為消長。有和無不僅是相互對應,而且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二者異名同實,各自代表著抽象思辨中的不同環節。陰陽是宇宙構成的概念,有無是哲學本體論的概念。老子注重陰陽對立概念的倚伏變化,其結果自然是要傾向為一種人道實踐的策略方術。而莊子執著于本體論上的一貫追求,其結果也只有以犧性人的獨立人格和人生實踐為代價。《莊子·天運》:’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酥诘?,如同器物之于大冶造化,須懷著十分的恭敬,謹慎鄭重,決不可以任意老子和莊子雖然有極為相同的道論、認識論和邏輯推理,雖然同為早期道家的哲學大師,但是在社會實踐方面,卻有著不同層次的引申,有著方向相反的哲學目的和社會觀。老、莊雖同為道家大師巨匠,但如從人道和政治實踐的角度予以劃分衡量,二人卻要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體系。老子與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諸子趨向一致,而莊子則獨立于諸子百家之外。來自www.5dyx.cn
7. 譏笑的成語有哪些
嗤之以鼻 嗤:譏笑。用鼻子吭聲冷笑。表示輕蔑。 對牛彈琴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干卿底事 干:關涉。管你什么事?常用于譏笑人愛管閑事。 冷嘲熱諷 用尖刻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五十步笑百步 作戰時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 不值一哂 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無價值。也表示對某種事物或行為的輕蔑和譏笑。 不值一笑 不值得一笑。比喻毫無價值。也表示對某種事物或行為的輕蔑和譏笑。同“不值一哂”。 貴人多忘 貴人:地位貴顯的人。指地位顯赫的人往往不念舊交或譏笑人健忘。 話里帶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話里有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話中帶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 居下訕上 指員背地里譏笑上級。 南蠻鴃舌 鴃:即伯勞。原為孟子譏諷楚人許行說話如鳥語。后用以譏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同浴譏裸 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 以宮笑角 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一。拿宮調譏笑角調。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8. 和“沐浴”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和“沐浴”有關的成語有:
1.
三釁三?。簊ān
xìn
sān
mù,釁: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一種禮遇。
2.
三熏三沐:sān
xūn
sān
mù,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一種禮遇。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攜。
3.
三浴三釁:sān
xìn
sān
yù,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一種禮遇。
4.
三浴三熏:sān
yù
sān
xūn,再三薰香、沐浴。表示以禮待人,對人尊重。也表示鄭重其事。
5.
補天浴日:bǔ
tiān
mù
rì,指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和羲和給太陽洗澡兩個神話故事,后用來比喻人有戰勝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偉大的功業。
6.
同浴譏裸:tóng
yù
jī
luǒ,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9. 譏的成語有哪些
譏的成語
:
反唇相譏、
同浴譏裸、
自鄶無譏、
負俗之譏、
憂讒畏譏、
鄶下無譏、
冷譏熱嘲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0. 關于同的成語?
關于同的成語有不約而同、志同道合、同生共死、異口同聲、視同陌路等等。
1、志同道合,漢語成語,拼音是zhì tóng dào hé,意思是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成語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兩人起先雖覺得志同道合,后來子美的熱狂冷了。 ——聞一多《杜甫》
2、不約而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是bù yuē ér tóng,釋義:指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
成語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用法:緊縮式;作狀語;指行動、動作相同。(動作不同不可以用)
示例:茅盾《子夜》二:“這一聲不約而同的叫喚,像禁咒似的立刻奏效。
3、同生共死,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tóng shēng gòng sǐ,意思是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出自《隋書·鄭譯傳》。
示例:一對同生共死的戰友,肩并著肩;火熱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4、異口同聲,漢語成語,讀音為yì kǒu tóng shēng,意思是不同的人同時說同樣的話。形容意見一致。出自《宋書·庾炳之傳》。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示例:浩然《艷陽天》第56章:“組織互助組那會兒,全院的人異口同聲:’搞!’”
5、視同陌路,漢語成語,拼音是shì tóng mò lù,意思是指與親人或熟人非常疏遠。出自《野叟曝言》。
成語用法:作謂語;指關系疏遠
示例:以前他們的關系很好,現在視同陌路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1. 譏的詞語有哪些
譏笑、
譏誚、
譏嘲、
譏刺、
譏諷、
譏罵、
貽譏、
譏關、
詒譏、
譏罵、
譏謫、
怨譏、
譏誹、
誹譏、
譏論、
譏俗、
譏短、
譏察、
譏防、
頗譏、
譏諫、
譏詘、
譏弄、
譏譚、
譏謔、
譏斂、
譏排、
反唇相譏、
同浴譏裸、
自鄶無譏、
譏而不征、
負俗之譏、
誓泉之譏、
憂讒畏譏、
反脣相譏、
鄶下無譏、
冷譏熱嘲公益成語:www.5dyx.cn
12. 裸字有什么成語?
裸裎袒裼 袒裼:露臂;祼裎:露體。指脫衣露體,沒有禮貌。袒裼裸裎 袒裼:露臂;祼裎:露體。指脫衣露體,沒有禮貌。赤身裸體 赤:光著。大部分身體或全身裸露。裸袖揎拳 挽起衣袖,露出拳頭,形容浪蕩。同浴譏裸 在一起洗澡卻譏笑別人赤身露體。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問題,卻以此而譏嘲別人。掀拳裸袖 高舉拳頭,卷起衣袖。表示心情激動。揎拳裸臂 伸出拳頭,露出手臂。一種粗野蠻橫的姿態。揎拳裸手 伸出拳頭,露出手臂。一種粗野蠻橫的姿態。揎拳裸袖 猶言揎拳捋袖。來自www.5dyx.cn
13. 裸可以組什么詞
裸可以組什么詞 :
裸麥、
裸線、
裸壤、
髡裸、
袒裸、
裸葬、
裸袒、
裸袖、
裸見、
裸川、
裸裼、
裸人、
裸裎、
裸民、
裸膚、
裸形、
裸逐、
裸躬、
裸跣、
裸戲、
裸國、
裸蟲、
裸蘭車、
裸人鄉、
裸游館、
裸子植物、
同浴譏裸、
裸袖揎拳、
掀拳裸袖摘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4. 百度提問形容嘲笑別人遭遇的同時自己也遭遇了相同的事的成語??
同浴譏裸【釋義】:在一起洗澡卻譏嘲他人赤身裸體。比喻與他人有著同樣缺陷,卻以此嘲諷他人。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15. 同什么斬什么的成語
同生共死、
同歸于盡、
同仇敵愾、
同床共枕、
同流合污、
同甘共苦、
同病相憐、
同床異夢、
同袍同澤、
同等對待、
同浴譏裸、
同舟遇風、
同心敵愾、
同盤而食、
同氣連枝、
同聲相呼、
同舟而濟、
同甘同苦、
同文共規、
同聲同氣、
同好棄惡、
同休共戚、
同心合意、
同舟之懼、
同符合契、
同門異戶、
同中之異、
同音共律、
同惡相求、
同條共貫摘自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