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而下()”「等而下之」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等而下之”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什么意思?、成語 等而下之 什么意思?、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什么意思?、帶有下和之的成語、古代虛詞“而”,“之”,“于”,“乎”的用法,并舉例。、古代虛詞“而”,“之”,“于”,“乎”的用法,并舉例。、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誰來翻譯一下: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剩u滿天下,未必不為鳳凰非梧桐枝而不棲,吾非英雄之人而不嫁什么意思等而下之的意思是什么誰來翻譯一下: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剩u滿天下,未必不為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等而下之”的詞條資料
2: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什么意思?
3:成語 等而下之 什么意思?
4: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什么意思?
5:帶有下和之的成語
6:古代虛詞“而”,“之”,“于”,“乎”的用法,并舉例。
7:古代虛詞“而”,“之”,“于”,“乎”的用法,并舉例。
8: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成語“等而下之”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DEXZ
成語注音:ㄉㄥˇ ㄦˊ ㄒ一ㄚˋ ㄓ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每況愈下、相形見絀
反義詞: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
成語出處:宋 樓鑰《攻愧集》:“鄉之貧者,或不及于此,則以此法等而下之。” www.5dyx.cn
成語解釋:比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遞減;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級;低一等。
成語用法:等而下之緊縮式;作謂語;含貶義。
成語造句:某些黨外人士,與他這幾位朋友相比,除了性別、高矮、胖瘦沒法兒強求一致,其他許多方面卻等而下之。
英文翻譯:lower down
成語謎語:盼雨;七品芝麻官;排隊去地鐵
成語“等而下之”的擴展資料
1.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什么意思?“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譯文:
“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聰明,通過學習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就是下等的愚民?!?br>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笨鬃诱J為舜這種天生的圣人,只要恭敬地坐好自己位置就可達到無為而治,所以說生而知之者,上也。
擴展資料: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出自于《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的《生而知之者上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生而知之者上也內容來自www.5dyx.cn
2. 成語 等而下之 什么意思?
等而下之?
【拼音】: děng ér xià zhī
【解釋】: 由這一等逐級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較起來更差。
【出處】: 宋·樓鑰《攻愧集》:“鄉之貧者,或不及于此,則以此法等而下之?!?br>【舉例造句】: 他這種做法,比起紀昀,就更等而下之了。 ★孫犁《秀露集·關于紀昀的通信》
【拼音代碼】: dexz
【近義詞】:?每況愈下、相形見絀
【反義詞】:?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
【燈謎】: 盼雨;七品芝麻官
【用法】: 作謂語;指更差
【英文】: lower down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3.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是什么意思?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弊g文:
“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聰明,通過學習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就是下等的愚民?!?br>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認為舜這種天生的圣人,只要恭敬地坐好自己位置就可達到無為而治,所以說生而知之者,上也。
擴展資料: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出自于《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的《生而知之者上也》。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生而知之者上也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4. 帶有下和之的成語
例如:普天之下。詳見下面的圖片。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5. 古代虛詞“而”,“之”,“于”,“乎”的用法,并舉例。
一、而:(1)連詞: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 表示并列關系。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2. 表示遞進關系。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3.表示順承關系。例: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4.表示轉折關系: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5.表示目的關系,可不譯。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6.表示假設關系。例: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7.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例:吾恂恂而起。8.表因果關系。例:野芳發而(因而)幽香。
(2)代詞:1.你;你的。例:而翁(你的父親)2.這樣,此。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3)助詞:1.表示偏正關系,相當于“之”,“的”。例: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2.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于“以” 。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3)語氣詞1.用于句中,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豈”。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用于句末,相當于“耳”,“哪”。例: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4)動詞:1.如,好像。例: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二、之:(1)動詞:到,往 例:①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2)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詞,“這”的意思。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例: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4.可用于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用于動詞之后。 例:野語有之曰——《莊子·秋水》
(3)助詞:1.結構助詞,相當于“的”。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例:①宋何罪之有?3.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4.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例:蚓無爪牙之利。5.結構助詞,補語標志,可譯為“得”。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6.音節助詞,無實義。例:公將鼓之。
三、于:(1)介詞“于”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 A.“于”所在的介賓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勺g為“在”,或仍作“于”。例: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 B.“于”所在的介賓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勺g為“在”。例: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
(2)連詞:連接詞或詞組,表示并列關系?!渡袝分杏玫幂^多??勺g為“和”“與”等。例: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3)助詞:1.用于句中,標志賓語前置。例:四國于蕃,四方于宣。2.用于句中,位于動詞之前,主語之后,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后。使語句和諧,并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例: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3.用于句首,有時并列用于動詞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4)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勺g為“嗎”等。例:昭王曰:然則先生圣于?
(5)動詞:1.往;去。例:之子于歸,宜其室家。2.取。例:晝爾于茅,宵爾索陶。3.如;好像。例:《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苯槿缡?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四:乎:(1)動詞:呼”的古字。呼喚;召喚。如:乎號
(2)語氣詞:1.表示疑問或反詰。例:汝識之乎? 2.相當于“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例: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4.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于“啊”、“呀” 。例:勉速行乎!無重而罪!5.表示推測語氣。宋其亡乎?幸而后敗。6.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于“啊”、“呀”。例:參乎!吾道一以貫之。7. 表示商榷語氣。例: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8.表示肯定語氣。例: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3)介詞:1.于;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吾獨窮困乎此時也!2.于;從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春秋”何以始乎隱? 3.于;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例:楚人生乎 楚,長乎 楚,而 楚言。4.于;從。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例:叫囂乎東西。5.于;因為;由于;在于。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例:不動乎眾人之非譽。6.于;按照;根據。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7.于,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例:吾嘗疑乎是。
(4)后綴.例:宜乎眾矣?!巍?周敦頤《愛蓮說》內容來自www.5dyx.cn
6. 古代虛詞“而”,“之”,“于”,“乎”的用法,并舉例。
一、而:(1)連詞: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 表示并列關系。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2. 表示遞進關系。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3.表示順承關系。例: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4.表示轉折關系: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5.表示目的關系,可不譯。例:縵立遠視,而望幸焉。6.表示假設關系。例: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7.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例:吾恂恂而起。8.表因果關系。例:野芳發而(因而)幽香。
(2)代詞:1.你;你的。例:而翁(你的父親)2.這樣,此。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3)助詞:1.表示偏正關系,相當于“之”,“的”。例: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2.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于“以” 。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3)語氣詞1.用于句中,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豈”。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用于句末,相當于“耳”,“哪”。例: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4)動詞:1.如,好像。例: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二、之:(1)動詞:到,往 例:①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2)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詞,“這”的意思。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我。 例: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4.可用于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用于動詞之后。 例:野語有之曰——《莊子·秋水》
(3)助詞:1.結構助詞,相當于“的”。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例:①宋何罪之有?3.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4.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例:蚓無爪牙之利。5.結構助詞,補語標志,可譯為“得”。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6.音節助詞,無實義。例:公將鼓之。
三、于:(1)介詞“于”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 A.“于”所在的介賓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在”,或仍作“于”。例: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 B.“于”所在的介賓結構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勺g為“在”。例: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
(2)連詞:連接詞或詞組,表示并列關系。《尚書》中用得較多??勺g為“和”“與”等。例: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3)助詞:1.用于句中,標志賓語前置。例:四國于蕃,四方于宣。2.用于句中,位于動詞之前,主語之后,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后。使語句和諧,并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例: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3.用于句首,有時并列用于動詞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4)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勺g為“嗎”等。例:昭王曰:然則先生圣于?
(5)動詞:1.往;去。例:之子于歸,宜其室家。2.取。例:晝爾于茅,宵爾索陶。3.如;好像。例:《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苯槿缡?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四:乎:(1)動詞:呼”的古字。呼喚;召喚。如:乎號
(2)語氣詞:1.表示疑問或反詰。例:汝識之乎? 2.相當于“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例: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4.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于“啊”、“呀” 。例:勉速行乎!無重而罪!5.表示推測語氣。宋其亡乎?幸而后敗。6.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于“啊”、“呀”。例:參乎!吾道一以貫之。7. 表示商榷語氣。例: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8.表示肯定語氣。例: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br>(3)介詞:1.于;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吾獨窮困乎此時也!2.于;從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春秋”何以始乎隱? 3.于;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例:楚人生乎 楚,長乎 楚,而 楚言。4.于;從。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例:叫囂乎東西。5.于;因為;由于;在于。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例:不動乎眾人之非譽。6.于;按照;根據。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7.于,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例:吾嘗疑乎是。
(4)后綴.例:宜乎眾矣?!巍?周敦頤《愛蓮說》來自www.5dyx.cn
7.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士”指貴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學名詞,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學到了,又似乎是沒學到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普通人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學“道”,他們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全文釋義: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聰明的人,學習“道”以后,會努力往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爸惺柯劦?,若存若亡”,中等聰明的人,學習“道”以后,似乎是學到了,又似乎是沒學到。自己以為已經把握了,不愿意往實踐,光動嘴,不動手。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普通人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學“道”,他們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實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擴展資料: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如李四光兩個否定—“否定中國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國貧油和石油勘探。毛澤東將讀書與實施領導相結合。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告訴我們要“求甚解”。求學期間,因為太多的不求甚解,讓同學之間的學習成績相差甚遠;工作以后,因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讓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時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不應非常膚淺的嘲笑身邊的、或是別人提出的一些論斷,隨著時間積累,我們應當更有涵養、深沉地去思考、解讀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爾所說,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輝煌成就的科學都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人,他們決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謂“上道”,所以無法為一般人所理解,當然要被笑話了,“不笑不足以為道?!倍鴲垡蛩固顾w現的正如老子所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來自www.5dyx.cn
8. 誰來翻譯一下: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剩u滿天下,未必不為
此句語出梁啟超所著的《李鴻章傳》。
句子翻譯如下:
普天之下,只有庸常之人既沒有過錯,也沒有稱贊。如果有人能讓全天下人都厭惡他,那他一定是舉世聞名的奸雄。如果有人能讓全天下人敬愛他,那他一定是非比尋常的豪杰。但是,全天下的蕓蕓眾是,其中的庸常之輩占了絕大多數,不尋常之人不到百分之一,用庸常之輩的標準,來評價不尋常之人,能夠看到其中的可行之處嗎?所以被全天下的人都稱贊的,未必就是好人;被全天下的人都誹謗的,也未必不是真偉人。
擴展資料:
《李鴻章傳》是由梁啟超所著的書籍,從李鴻章的早年落拓,寫到他參加鎮壓太平軍、甲午海戰,創辦洋務運動,周旋于世界外交舞臺直至死去的一生。
作者把李鴻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諸葛亮,秦檜,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伊藤博文等做了對比,指出李鴻章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夠忍辱負重,但是他沒有長遠的眼光,不知道為后世立百年大計,僅滿足于修修補補??傊氖∫簿褪峭砬逭氖?,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結局。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著有《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鴻章傳》,《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李鴻章傳公益成語:www.5dyx.cn
9. 鳳凰非梧桐枝而不棲,吾非英雄之人而不嫁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鳳凰只會棲息在梧桐上,而不會委屈自己,而我也非英雄不嫁。
鳳凰是神鳥,而梧桐有靈性,鳳凰棲梧桐可謂是天作之合,“鳳凰非梧桐不棲”并非鳳凰的單項選擇,梧桐獨與鳳凰配,體現的更是梧桐的品質。
鳳凰集合著德、義、禮、仁、信等美德,梧桐則以其自身的俊美如修直、虛心獨得鳳凰的青睞。鳳凰的靈異印證著梧桐的高潔,梧桐只待鳳棲又傳遞出清高忠貞,其品格更加高尚。
擴展資料
古人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系在一起,所以現在的人們常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因此在以前的殷實之家,常在院子里栽種梧桐,不但因為梧桐有氣勢,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五谷豐登的喜悅預示著秋天應該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所謂“春華秋實”就是周而復始的循環。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很重視這個節氣。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據梧桐村的劉廣江老人講龍口民間有句民諺:“梧桐花不落干地”意思是說梧桐花落時非要下一場雨不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梧桐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10. 等而下之的意思是什么
等而下之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由這一等逐級往下。
來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11. 誰來翻譯一下: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譽滿天下,未必不為
此句語出梁啟超所著的《李鴻章傳》。
句子翻譯如下:
普天之下,只有庸常之人既沒有過錯,也沒有稱贊。如果有人能讓全天下人都厭惡他,那他一定是舉世聞名的奸雄。如果有人能讓全天下人敬愛他,那他一定是非比尋常的豪杰。但是,全天下的蕓蕓眾是,其中的庸常之輩占了絕大多數,不尋常之人不到百分之一,用庸常之輩的標準,來評價不尋常之人,能夠看到其中的可行之處嗎?所以被全天下的人都稱贊的,未必就是好人;被全天下的人都誹謗的,也未必不是真偉人。
擴展資料:
《李鴻章傳》是由梁啟超所著的書籍,從李鴻章的早年落拓,寫到他參加鎮壓太平軍、甲午海戰,創辦洋務運動,周旋于世界外交舞臺直至死去的一生。
作者把李鴻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諸葛亮,秦檜,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伊藤博文等做了對比,指出李鴻章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夠忍辱負重,但是他沒有長遠的眼光,不知道為后世立百年大計,僅滿足于修修補補??傊氖∫簿褪峭砬逭氖?,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結局。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著有《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鴻章傳》,《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李鴻章傳w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