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主罔上怎么讀 欺主罔上的拼音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欺主罔上”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古文“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是什么意思?、欺師罔上什么意思、三國里的欺君罔上是什么意思、以欺開頭的成語、罔是什么意思?、欺師罔上什么意思、罔在古文中的意思罔可以組什么詞?雖時扦當世之文罔翻譯古漢語中罔是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欺主罔上”的詞條資料
2:古文“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是什么意思?
3:欺師罔上什么意思
4:三國里的欺君罔上是什么意思
5:以欺開頭的成語
6:罔是什么意思?
7:欺師罔上什么意思
8:罔在古文中的意思
成語“欺主罔上”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QZWS
成語注音:ㄑ一 ㄓㄨˇ ㄨㄤˇ ㄕㄤ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欺君罔上
成語出處:南朝·齊·沈沖《奏劾江謐》:“謂販鬻威權,奸自不露,欺主罔上,好議可掩。” 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成語解釋:罔:蒙騙。欺騙蒙蔽君主
成語用法:欺主罔上作謂語、定語;指欺騙蒙蔽君主。
成語“欺主罔上”的擴展資料
1. 古文“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是什么意思?君子可以用合乎事理的事情來欺騙,不可以用不合乎事理的事情來欺騙。
這句話出自《孟子·萬章上》,部分原文:
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弊赢a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這句話其實按照意思應該說成這樣,“君子可以方欺之,難以非其道罔之?!币馑季褪钦f君子可能會被“方術”所欺騙,但是卻很難為別人非議自己遵循的法則所迷茫。
“方”與“道”是相反的兩個詞,方者,末道小技也,偶爾受之欺騙,實乃平常之事,人生天地間,術業有攻,很難說不受別人欺騙;然而道者,乃人生遵循之信條也,自然是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為別人、環境的影響而變動。斯之謂者,乃得君子之真意也。君子者,有崇高的人生準則,不論知音幾許,環境多惡劣,都會堅持到底,這就是《道德經》所謂“圣人披褐而懷玉”的強大自信。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2. 欺師罔上什么意思
欺師:欺騙師傅罔上欺騙君上?!逗鬂h書·楊震傳》:“帝發怒,遂收考詔獄,結以罔上不道?!?宋 陳亮 《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狀》:“以妖為瑞,是罔上也?!薄度龂萘x》第二十回:“ 云長 問 玄德 曰:‘ 操 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摘自公益成語:www.5dyx.cn
3. 三國里的欺君罔上是什么意思
欺君罔上:欺騙蒙蔽君主。 欺:欺騙。罔:蒙蔽。
公益成語:www.5dyx.cn
4. 以欺開頭的成語
以欺開頭的成語 :
欺世盜名、
欺行霸市、
欺軟怕硬、
欺人太甚、
欺善怕惡、
欺世釣譽、
欺三瞞四、
欺天誑地、
欺貧重富、
欺人之談、
欺君之罪、
欺硬怕軟、
欺上瞞下、
欺心誑上、
欺主罔上、
欺上壓下、
欺人之論、
欺公罔法、
欺人眼目、
欺君罔上、
欺世之言、
欺君誤國、
欺大壓小。來自www.5dyx.cn
5. 罔是什么意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釋意: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內容來自www.5dyx.cn
6. 欺師罔上什么意思
欺師:欺騙師傅罔上欺騙君上?!逗鬂h書·楊震傳》:“帝發怒,遂收考詔獄,結以罔上不道?!?宋 陳亮 《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狀》:“以妖為瑞,是罔上也?!薄度龂萘x》第二十回:“ 云長 問 玄德 曰:‘ 操 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
來自www.5dyx.cn
7. 罔在古文中的意思
罔不因勢象形。——明· 魏學洢《核舟記》
罔:無;沒有
〈名〉
1.
(形聲。從網,亡聲。本義:漁獵用的網)
2.
同本義。同“網” [net]
[伏羲]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兑住は缔o下》
死于罔罟?!肚f子·逍遙游》
列卒滿澤,罘罔彌山?!稘h書·司馬相如列傳》
是罔民也?!睹献印ち夯萃跎稀?br>罔民而可為也。
3.
又如:罔置(泛指捕獵的網具);罔罟(漁獵時所用的羅網);罔羅(漁獵所用的網。同羅網)
4.
法網 [the net of justice]
天之降罔,維其優矣?!对姟ご笱拧?br>〈形〉
1.
迷惑。失意。通“惘” [puzzle]
學而不思則罔?!墩撜Z·為政》
罔流涕以聊慮兮,惟著意而得之?!冻o·宋玉·九辯》
罔然若酲,朝罷夕倦?!段倪x·張衡·東京賦》
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列子·周穆王》
2.
又如:罔殆(迷惘模糊);罔罔(惘惘,惶惶。心神不定的樣子);罔然(即惘然。失意的樣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樣子;猶茫然、恍惚不解的樣子);罔兩(心神恍惚,無所依據)
3.
不正直 [dishonest]。如:罔冒(存心假冒);罔屈(猶枉屈)
4.
無知的 [ignorant]。如:罔覺(無知)
〈動〉
1.
結網 [net]
罔薛荔兮為帷,擗蕙榜兮既張?!冻o》。王逸注:“罔,結也;結薜荔為帷帳?!?br>2.
誣,無中生有 [slander]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為罔?!抖Y記·少儀》
罔上害民?!讹L俗通義·過譽》
3.
又如:罔利(漁利);罔貪(奸詐貪婪)
4.
欺騙;蒙蔽 [hoodwink;deceive]
自古讒言罔行,君臣、父子、夫婦、昆弟之間,皆不能免?!督鹌棵贰?br>5.
又如:罔上(欺騙君上);罔主(欺騙君主);罔民(欺騙陷害百姓);罔冒(欺騙冒充);罔辟(欺騙君主);罔惑(欺枉蠱惑);罔瀆(欺枉輕慢);罔人(欺騙、欺詐他人);罔己(受人欺騙陷害)
6.
害,陷害 [frame up]。如:罔念(謂不思為善)
7.
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于“別”、“不要” [don’t]
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又: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稌ご笥碇儭?br>8.
無;沒有 [not]
以謹罔極。——《詩·大雅·民勞》
罔敷求先王?!对姟ご笱拧ひ帧?br>罔,無也。——《爾雅·釋言》
君罔謂汝何之?!冻o·九章·惜誦》
罔有不韙。
上罔顯于羲皇?!?揚雄《劇秦美新》
罔不因勢象形?!鳌?魏學洢《核舟記》
9.
又如:罔瞻冠服(比喻沒有見過漢人);罔恤民隱(不管百姓的隱憂);罔生(茍活);罔死(白白地死);罔伏(無所藏匿);罔莫(無不);罔恤(無憂無慮);罔知(不知);罔顧(不顧)
〈副〉
1.
不 [not;no]
世人罔究壺中景,象外春光億萬年?!段饔斡洝?br>2.
又如:罔已(猶不盡);罔既(不盡);罔效(不能報效);罔措(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罔替(不更換;不廢除);罔惑(不惑)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5dyx.cn
8. 罔可以組什么詞?
罔替、
悵罔、
罔生、
罔車、
罔顧、
罔貪、
罔莫、
罔罟、
射罔、
罔養、
罔屈、
罔既、
悸罔、
誣罔、
罔措、
解罔、
龍罔象、
罔浪、
禁罔、
欺罔、
炫罔、
罝罔、
疏罔、
歲罔、
貪罔、
敞罔、
惝罔、
公罔、
罔主、
罔象、
罔效、
鬯罔、
慌罔、
罔已、
罔罔、
罔人、
阿罔、
文罔、
罔然、
罔費、
罔悵、
頓罔、
罔道、
罔沕、
詐罔、
蛛罔、
結罔、
誕罔、
罔極、
罔利、
罔閬、
羅罔、
罔死、
罔辟、
罔民、
虛罔、
遮罔
置若罔聞、
惛惛罔罔、
協私罔上、
罔極之哀、
欺公罔法、
魑魅罔兩、
附下罔上、
脅從罔治、
營私罔利、
罔所顧忌、
罔極之恩、
昊天罔極、
欺君罔上、
罔水行舟、
欺主罔上、
罔上虐下
罔冒、
罔上、
侵罔、
罔罝、
罔念、
奸罔、
罔伏、
罔瀆、
汪罔、
忮罔、
罔泱、
誑罔、
罔像、
回罔、
營罔、公益成語:www.5dyx.cn
9. 雖時扦當世之文罔翻譯
他們雖然時常違犯漢朝的法律禁令
【原文】
游俠列傳序
出處:《史記》
韓子曰①:“儒以文亂法②,而俠以武犯禁③?!倍呓宰I,而學士多稱于世云④。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⑤,輔翼其世主⑥,功名俱著于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⑦,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⑧,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⑨,褐衣疏食不厭⑩。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11)。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12),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13),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14),羞伐其德(15),蓋亦有足多者焉(16)。
且緩急(17),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18),伊尹負于鼎俎(19),傅說匿于傅險(20),呂尚困于棘津(21),夷吾桎梏(22);百里飯牛(23),仲尼畏匡(24),菜色陳、蔡(25)。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26),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27):“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28)?!惫什某笾埽?9),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30);跖、暴戾(31),其徒誦義無窮(32)。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33),非虛言也。
【注釋】
?、夙n子:即韓非。所引文字見《韓非子·五蠹》。②儒:儒家學派。此指儒生。文:指儒家經典,如《詩》《書》之類。亂法:破壞法度。③俠:游俠者。武:勇武的行為。禁:禁令。④二者:指儒、俠。譏:非難。學士:指儒生。稱:被人稱揚。⑤術:方法。此處實指術。⑥輔翼:輔助。世主:當代的天子。⑦季次:即公皙哀,孔子的學生。原憲:即子思,孔子的學生。閭巷人:即平民百姓。⑧懷:懷抱。獨行:特異之行,不同凡俗的操節。⑨空室:室內空空,極言貧窮。蓬戶:蓬蒿所編成的門,極言家貧。按《莊子·讓王》記原憲之貧窮曰:“原憲居魯,環堵之宮,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雹夂忠拢捍植忌弦?。疏食:粗糙低劣的飯食。厭:通“饜”,足。(11)志:懷念。(12)軌:車軌?!安卉墶豹q言“不合”。正義:指當時的道德準則和法律。(13)果:堅定而不動搖。(14)矜:自我夸耀。(15)伐:夸耀。(16)多:稱贊。(17)緩急:復詞偏義,急迫。(18)窘:困迫。井廩:水井和倉廩。按《孟子·萬章》及本書卷《五章本紀》皆言舜未稱帝時,多次遭其父與弟的迫害,舜修倉廩,其父瞽瞍撤梯燒倉,欲將他燒死。后又讓舜淘井,舜入井其父與弟象把井填死,欲活埋舜。但舜大難不死,皆逃脫。(19)伊尹:商湯賢臣。負:背。鼎:古炊具,如今之飯鍋。俎(zǔ,祖):切肉的案板。按《孟子·萬章》與本書卷三《殷本紀》說:伊尹曾尋機當了商湯的廚師,以烹調之理暗示為政之理,深得湯的賞識,被重用,建立大功。(20)傅險:又作“傅巖”,地名。據卷三《殷本紀》記載,傅說本為在傅巖服苦役的犯人,后被武丁發現,委以重任,使商代大治。參見《呂氏春秋·求人》(21)棘津:古代河水名。據《正義》引《尉繚子》說,姜尚年七十還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販賣飲食的小販。其人其事詳見卷三十《齊太公世家》。(22)夷吾:即管仲。桎(zhì,至)梏(gù,固):古代刑具,即腳鐐與手銬。卷六十二《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原為公子糾之臣,公子糾在與公子小白(桓公)爭君位的斗爭中失敗,逃往魯國,桓公讓魯殺公子糾,將管仲縛押至齊?!拌滂簟痹魄?,當指此事。(23)百里:即百里奚。飯牛:喂牛。按《孟子·萬章》、《管子·小問》、《鹽鐵論》等書皆言百里奚早年曾自賣為奴,替人喂牛,尋找機會,取得秦穆公的信任。(24)仲尼:即孔子。據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云,孔子周游列國,從衛國到陳國,路過衛國的匡地時,匡人見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陽虎,便將他圍困起來,幾乎把他害死。畏:在這里有拘囚的意思。按《荀子·賦篇》有“孔子拘匡”之句(25)菜色:指饑餓的容顏。陳:陳國。蔡:蔡國。按據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游列國,路過陳、蔡兩國,途中無糧可吃,被餓得面黃肌瘦。(26)猶然:尚且。菑:同“災”。(27)鄙人:指普通的平民百姓。鄙:淺陋。(28)饗:享受。(29)伯夷:殷末名士。據卷六十一《伯夷列傳》記載,他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故反對周伐紂,隱居在首陽山。周建立后,認為吃周的糧食是可恥的,故餓死于首陽山。丑:認為可恥。(30)文、武:指周文王與周武王。不以:不因為。貶王:損害王者的聲譽。(31)暴戾:兇暴殘忍。(32)誦義:稱贊道義。(33)竊鉤者:竊取衣帶鉤的人。此指小偷。按以下三句出自《莊子·胠篋》篇。竊國者:指最高統治者。
【原文】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①,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②,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③!而布衣之徒④,設取予然諾⑤,千里誦義⑥,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⑦,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⑧?誠使鄉曲之俠⑨,予季次、原憲比量力⑩,效功于當世(11),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12),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13)。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14),皆因王者親,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15),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16),其勢激也(17)。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18),聲施于天下(19),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20)。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21),雖時扦當世之文罔(22),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23),設財役貧(24),豪暴侵凌孤弱(25),恣欲自快(26),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27)。
【注釋】
拘學:抱著一得之見,或拘守偏面理論而固步自封的學者?;颍河械?。咫尺之義:狹隘的道理。咫,八寸。此喻陜小。②卑論:低下的論點。儕(chái,柴)俗:遷就世俗之人。儕,等、齊。③與世浮沉:隨世俗而沉浮,即隨波逐流之意。④布衣:平民百姓。⑤設:大。此指重視,看重。取予:從別人那里取得,或給予別人。此指符合道義的取予。然諾:應允。⑥誦:通“庸”,從也。⑦委命:托身。⑧賢豪間者:賢人和豪俠中間的人物。間,中間。邪:同“耶”。⑨鄉曲:鄉間、民間?!班l曲之俠”當指民間的游俠。⑩予:通“與”,同。(11)效功:比較功業。效,通“?!?。比較。(12)要:總之。功見(xiàn,現):事功顯現出來,意謂事情辦成了。見,同“現”。(13)靡:無,不。(14)延陵:春秋時代吳國公子季札,被封于延陵,故稱延陵季子。他出使中原路過徐國時,徐君頗愛其劍,他心有贈送之意,末曾說出。待他回返時,知徐君已死,于是便將其劍掛于徐君墓地樹上,以示重言諾之意。(見《新序·節士》)不過延陵季子為春秋時人,文中不當言“近世”。又后文并末言及延陵季子事,只說戰國四公子事,故清人梁玉繩《史記志疑》、崔適《史記探源》等皆疑“延陵”二字為衍文,可信。孟嘗:即齊國孟嘗君田文。春申:即楚國春申君黃歇。平原:即趙國平原君趙勝。信陵:即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以上四人是戰國時代以養士聞名的好俠之士。《史記》皆有傳,分別見卷七十五、卷七十八、卷七十六、卷七十七。(15)藉:依*。土:指封地。(16)疾:聲音宏亮。(17)激:激蕩。(18)砥名:砥礪名節,提高名聲。(19)施(yì,義):延。(20)排擯:排斥、拋棄。(21)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皆漢代俠士,見下文。(22)扜(hàn,捍):違。文罔:通“文網”,法律禁令。(23)朋黨宗強:結成幫派的豪強。比周:互相勾結。比,近。周,合。(24)設財役貧:依仗自己的財富役使窮人。(25)凌:侵犯。(26)恣:放縱。(27)猥:謬,錯誤。
【譯文】
韓非子說:“儒生以儒家經典來破壞法度,而俠士以勇武的行為違犯法令。”韓非對這兩種人都加以譏笑,但儒生卻多被世人所稱揚。至于用術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職位,輔助當代天子,功名都被記載在史書之中,這本來沒有什么可說的。至于象季次、原憲,是平民百姓,用功讀書,懷抱著特異的君子的德操,堅守道義,不與當代世俗茍合,當代世俗之人也嘲笑他們。所以季次、原憲一生住在空蕩蕩的草屋之中,穿著粗布衣服,連粗飯都吃不飽。他們死了四百余年了,而他們的世代相傳的弟子們,卻不知倦怠地懷念著他們?,F在的游俠者,他們的行為雖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準則,但是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決斷,已經答應的必定實現,以示誠實,肯于犧牲生命,去救助別人的危難。已經經歷了生死存亡的考驗,卻不自我夸耀本領,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大概這也是很值得贊美的地方吧!
況且危急之事,是人們時常能遇到的。太史公說:“從前虞舜在淘井和修廩時遇到了危難,伊尹曾背負鼎俎當廚師,傅說曾藏身傅巖服苦役,呂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經戴過腳鐐與手銬,百里奚曾經喂牛當奴隸,孔子曾經在匡遭拘囚,在陳、葵遭饑餓。這些人都是儒生所稱揚的有道德的仁人,尚且遭遇這樣的災難,何況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亂世的人呢?他們遇到的災難怎么可以說得完呢?
世俗人有這樣的說法:“何必去區別仁義與否,已經受利的就是有德?!彼圆囊猿灾芩跒榭蓯u,竟餓死在首陽山;而文王和武王卻沒有因此而損害王者的聲譽。盜跖和莊兇暴殘忍,而他們的黨徒卻歌頌他們道義無窮。由此可見,“偷盜衣帶鉤的要殺頭,竊取國家政的卻被封侯,受封為侯的人家就有仁義了”,這話并非虛假不實之言。
現在拘泥于偏面見聞的學者,有的死守著狹隘的道理,長久地孤立于世人之外,哪能比得上以低下的觀點遷就世俗,隨世俗的沉浮而獵取榮耀和名聲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義、應允能實現的美德,千里之外去追隨道義,為道義而死卻不顧世俗的責難,這也是他們的長處,并非隨便就可做到的。所以讀書人處在窮困窘迫的情況下,愿意托身于他,這難道不就是人們所說的賢能豪俠中間的人嗎?如果真能讓民間游俠者與季次、原憲比較勢和力量,比對當今社會的貢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傊?,從事情的顯現和言必有信的角度來看,俠客的正義行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古代的平民俠客,沒有聽說過。近代延陵季子、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都因為是君王的親,依仗封國及卿相的雄厚財富,招攬天下的賢才,在各諸侯國中名聲顯赫,不能說他們不是賢才。這就比如順風呼喊,聲音并非更加宏亮,而聽的人感到清楚,這是風勢激蕩的結果。至于閭巷的布衣俠客,修行品行,磨礪名節,好的名望傳布天下,無人不稱贊他的賢德,這是難以做到的。然而儒家和墨家都排斥揚棄他們,不在他們的文獻中加以記載。從秦朝以前,平民俠客的事跡,已經被埋沒而不能見到,我很感遺憾。據我聽到的情況來看,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這些人,他們雖然時常違犯漢朝的法律禁令,但是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精神,有值得稱贊的地方。他們的名聲并非虛假地樹立起來的,讀書人也不是沒有根據地附和他們的。至于那些結成幫派的豪強,互相勾結,依仗財勢奴役窮人,憑借豪強暴力欺凌孤獨勢弱的人,放縱欲望,自己滿足取樂,這也是游俠之士認為可恥的。我哀傷世俗之人不能明察這其中的真意,卻錯誤地把朱家和郭解等人與暴虐豪強之流的人視為同類,一樣地加以嘲笑。
【解析】
本文選自《史記·游俠列傳》?!队蝹b列傳》是一篇門記載漢代游俠的傳記。所謂“游俠”,指的是那些輕生重義、勇于救人急困的人。漢代封建統治者和士大夫對游俠多持對立否定的態度,司馬遷卻給他們立傳,并予以很高的評價和極大的同情。在這篇序文里,作者對他們反復贊揚,抑揚頓挫,激情無限。公益成語:www.5dyx.cn
10. 古漢語中罔是什么意思
以下引文來自《漢語大詞典》:罔1 [wǎnɡ ㄨㄤˇ][《廣韻》文兩切,上養,微。]1.繩索交叉編結而成的漁獵用具。 漢 桓寬 《鹽鐵論·詔圣》:“夫少目之罔,不可以得魚?!眳⒁姟?罔罟 ”。2.指用網捕捉。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罔瑇瑁,鉤紫貝?!?.喻法網?!对姟ご笱拧ふ皡n》:“天之降罔,維其優矣?!薄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吣瓯硇颉罚骸爸?太初 百年之間,見侯五,馀皆坐法、隕命、亡國,耗矣,罔亦少密焉!”《漢書·梅福傳》:“張誹謗之罔,以為 漢 敺除。”4.搜括;牟取?!睹献印す珜O丑下》:“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朱熹 集注:“罔,謂罔羅取之也?!薄渡叹龝べp刑》:“雖曰圣智、巧佞、厚樸,則不能嘆非功、罔上利?!薄睹魇贰な池浿救罚骸耙J運軍銀以罔厚利,至請撥關稅給船料以取償?!?.編結?!冻o·九歌·湘夫人》:“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王逸 注:“罔,結也;結薜荔為帷帳?!?.枉曲;不直?!墩撜Z·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朱熹 集注:“罔,不直也?!敝袊焚Y料叢刊《辛亥革命·湖北軍政府〈宣布滿清罪狀檄〉》:“私刑毒殺,暗無天日,刑部不知,按察不問。遂令刑章罔撓,呼天無所?!?.蒙蔽;欺騙?!睹献印とf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朱熹 集注:“罔,蒙蔽也?!薄稘h書·郊祀志下》:“臣聞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或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顏師古 注:“罔,猶蔽。”《資治通鑒·齊和帝中興元年》:“今不可幸小民之無識而罔之?!?胡三省 注:“以非道欺人謂之罔?!?.誣罔;陷害?!墩撜Z·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不可罔者,不可得誣罔令自投下也?!?.無知貌?!抖Y記·少儀》:“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為罔?!?鄭玄 注:“罔,猶罔罔,無知貌?!?陳澔 集解:“衣裳之制,取諸乾坤,有其名則有其義,服之而不審名義,是無知之人矣?!?0.迷惑,昏亂?!冻o·九章·悲回風》:“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芒芒之無紀?!?洪興祖 補注:“言 楚國 上下昏亂無綱紀也。”11.憂愁;悵惘。《文選·宋玉〈神女賦〉序》:“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李善 注:“罔,憂也。”12.無,沒有?!稌摹罚骸盃柌粡氖难裕鑴t孥戮汝,罔有攸赦。”《詩·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鄭玄 箋:“罔,無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唐 韓愈 《祭穆員外文》:“留守無事,多君子僚,罔有疑忌,維其嬉游。”13.不?!稌けP庚下》:“罔罪爾眾,爾無共怒,協比讒言予一人?!薄度龂尽な裰尽は戎鱾鳌罚骸敖?曹操 阻兵安忍,戮殺主后,滔天泯夏,罔顧天顯?!?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惶惑發狂,罔知所措?!?4.不可?!稌ご笥碇儭罚骸坝?!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5.得無;莫非?!冻o·九章·惜誦》:“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汝何之?!?洪興祖 補注:“得無謂我遠去欲何所適也?!眱热輥碜詗ww.5dyx.cn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