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成語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精忠報國”的成語故事:
20歲的岳飛已經是個飽讀兵書、諳熟武藝、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夠投身疆場, 為國家報仇雪恥.當招募”敢戰士”的消息傳來時, 他報名參軍.就在他走上戰場的前夕, 深明大義的母親, 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囑咐他一生一世都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勇殺敵, 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飛參軍后, 一直堅持戰斗在抗金的最前線, 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殺敵.他率領的”岳家軍”不畏強敵, 獨當一面, 先后六次與金兵交鋒, 均獲全勝, ”岳家軍”聲威大震.而趙構卻重用寵臣主和派代表黃潛善、汪伯精中教育和精忠報國有什么關系?
現在多作“精忠報國”,其實“盡忠報國”也對,二者為近義詞。意思都為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二者都出自《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薄端问贰ぴ里w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鄙虾^o書出社的《中國成語大詞典》立“盡忠報國”為主條,解釋為:竭盡忠誠報效國家。《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也作精忠報國?!熬覉髧睘楦揭姉l,說:見“盡忠報國”。不難看出,“盡”為動詞(去聲,繁體寫“盡”。上聲的“盡”還有極、最和縱然、只管之意,繁體為“盡”),“精”算副詞;在語法上,盡忠與精忠都作謂語、定語,表達的意思都是非常愛國,甚至犧牲生命。只是結構上有所差別,前者為“連動式”,后者是聯合式。再從成語來源論,盡忠報國,出自北周末年《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精忠報國,始于宋高宗錦旗御書的“精忠岳飛”。據《中國歷史年表》列,頭尾相接,兩朝相差547年。如果非要找出個中差別,那只能認為:“盡忠”,應是岳飛的報國決心;或是姚太夫人對兒子的要求。而“精忠”,則更多地表示了他人對岳飛的褒獎。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屠洪綱 精忠報國 歌詞
精忠報國
歌曲原唱:屠洪剛
狼煙起? ?江山北望
龍旗卷? ?馬長嘶 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 ?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 ?更無語 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狼煙起 江山北望
龍旗卷 馬長嘶 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 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 更無語 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擴展資料:
《精忠報國》是歌手屠洪剛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陳濤作詞,張宏光作曲。收錄在屠洪剛1999年發行的同名輯《精忠報國》里 。歌曲內容反應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戎馬一生,歌頌岳飛精忠報國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精忠報國》以震撼人心的旋律,悲戚雄壯的氣氛,壯麗恢弘的氣勢,悲憤蒼涼的基調,成功地塑造了偉大的愛國英雄岳飛的光輝形象。它是岳飛所處的那個年代的民族情緒和民族矛盾的體現,得益于它把當時人們的心理境況和懷怒未發的氣憤表現了出來,成了那個時代的代言之音。
屠洪剛,1967年3月出生于北京,中國內地男歌手、演員,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
1978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畢業即進入鐵路文工團擔任獨唱演員,開啟了演藝生涯。1988年,21歲的屠洪剛參加第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獲優秀歌手獎。 1990年,屠洪剛首次參加春晚 ,并演唱開場曲,開始被觀眾熟知。1996年,推出歌曲《霸王別姬》迅速走紅,同年歌曲MTV獲得“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金獎。
屠洪剛的歌聲始終給人一種成熟男人的感覺,他的歌曲的那獨特的韻味吸引著歌迷們。屠洪剛體現的是一種陽剛之氣,歌頌的是千古流傳的經典浪漫,《霸王別姬》、《精忠報國》、《中國功夫》等歌曲,就是典型的“屠式”風格。(中華網評)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精忠報國是誰
岳飛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云:“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后,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于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于一旦。于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在最開始是形容的誰?
“精忠報國”這四個字最初當然是形容岳飛的,并且其母親還在他的背上了刻上了“盡忠報國”這幾個字。
岳飛于公元1103年出生于現在的河南湯陰縣,少年時期就熟讀讀兵書;又因天生神力,習武之后在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斤,刀槍之法也是頗有成效。不久后因為臣童貫率20萬大軍北伐燕京兵敗于遼,士兵緊缺,所以四處招募。岳飛即應征入伍,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不過后來因為其父親去世,回家守孝暫時離開了軍營,之后輾轉到了山西繼續從戎。
金滅遼之后,宋朝變相失去遼國作為它的屏障,導致金直接大舉進攻北宋, 丟失大片國土。公元1126年金軍于攻破太原后圍困開封,宋欽宗一面求和,一面又讓康王征召各路兵馬會師于開封。從山西突圍回到家鄉的岳飛在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慘遭殺戮的情形,還是想再次投軍保家衛國,但是又擔心年邁的母親,心中十分糾結。
但岳飛母親也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婦女,支持他再次參軍抗擊金的入侵,還親自用繡花針在岳飛后背刺上了“盡忠報國”四字勉勵他,?岳飛即忍痛告別親人,再次上戰場為國殺敵 。后來在各種演義中就演變成了“精忠報國”,但無論是哪個字,都表明了岳母對其的訓誡,而岳飛后來的所作所為也沒有辜負母親。
從這次參軍到被秦檜謀害致死為止,岳飛先后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多次收復失地。又因他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以身作則,故打造出了一支令金人聞風喪膽的岳家軍,金人說的“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后世人們為了懷念、追憶岳飛的豐功偉績,即將“精忠報國”作為對他一生的蓋棺定論。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精忠報國 什么意思
精忠報國 [jīng zhōng bào guó] 生詞本基本釋義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出 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精忠報國的意思?
精忠報國釋義: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拼音] [jīng zhōng bào guó] [出處]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精忠報國”擴展:
成語謎語:岳飛背上文身讀音糾正:國,不能讀作“ɡuǒ”。
成語出處:《北史 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造句: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
英文翻譯:serve one's country with unreserved loyalty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近義詞:盡忠報國
成語解釋:精心忠誠;報效祖國。
成語用法:精忠報國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愛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注音:ㄐ一ㄥ ㄓㄨㄥ ㄅㄠˋ ㄍㄨㄛˊ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錯字糾正:忠,不能寫作“中”。
成語簡拼:JZBG
成語讀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反義詞:賣國求榮
繁體成語:精忠報國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