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百聞不如一見」
成語“百聞不如一見”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成語簡拼:BWBRYJ
成語注音: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一 ㄐ一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六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耳聞不如目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反義詞:道聽途說
讀音糾正:見,不能讀作“xiàn”。
錯字糾正:百,不能寫作“白”。
成語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指多聽不如親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語用法:百聞不如一見主謂式;作謂語;形容了解事物不如親自觀察為確實。
成語造句: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百聞不如一見。(《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
英文翻譯:Seeing is believing.
俄文翻譯: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 <глаз уха вернéе>
日文翻譯:百聞はー見に如かず
其他翻譯:<德>einmal sehen ist besser als hundertmal hǒren<法>il vaut mieux voir une seule fois que d'entendre parler cent fois
成語謎語:最佳的調查方式
成語故事: 漢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著羌族人,稱為西羌。自從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后,西羌比較安定。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 過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聯合起來渡過湟水,并派人與匈奴聯系。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打得大敗。 再派誰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將軍趙充國請教。趙充國說:我去最合適了。宣帝又派人問趙充國: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后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來制定策略吧!趙充國到了西羌,先認真了解情況,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辦法,團結了大多數西羌人,終于使西羌安定下來。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后來就成了諺語。它的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
成語“百聞不如一見”的擴展資料
1. 百聞不如一見的見是什么意思看到的意思。
見拼音:jiàn、 xiàn
釋義:
一、jiàn:
1、看到:看見。罕見。
2、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3、看得出,顯得出:見效。
二、xiàn:
古同“現”,出現,顯露。
擴展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稟見[bǐng jiàn]?
亦作“稟見”。晉謁在上者。
2、殷見[yīn jiàn]?
周代各方諸侯于一年四季分批朝見天子。
3、見處[jiàn chǔ]?
見地;見解。
4、見少[jiàn shǎo]?
自以為小。
5、廷見[tíng jiàn]?
指百官朝見皇帝。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什么叫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來是一個漢語成語,意自思是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表示多聽不如親見的可靠。出自《漢書·趙充國傳》。舉個例子聽別人講述的旅游勝地風景如畫,絕對不如自己親身體驗來的真切。再者換句通俗的話解釋和“有圖有真相”很類似。聽說的是別人轉述的,會有誤差,有夸大的嫌疑,也有謠言的可能。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百聞不如一見是什么意思,
一、“百聞不如一見”是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表示多聽不如親見的可靠。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br>白話釋義:
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后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來制定策略吧!
二、近義詞——耳聽為虛:
耳聽為虛,意思是聽來的傳聞是靠不住的,親眼看到才算是真實的。謂親眼看見的比聽說的要真實可靠。出自漢·劉向《說苑·政理》。
三、反義詞——道聽途說:
道聽途說,漢語成語,拼音是dào tīng tú shuō,意思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自《論語·陽貨》。
擴展資料
百聞不如一見的典故
漢宣帝期間,大漢中央兩府(丞相、御史)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義渠安國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于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損失慘重。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
面對羌患,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無逾于老臣者矣?!保ㄎ胰プ詈线m了)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
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保ò俾劜蝗缫灰?。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后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來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宣帝笑著答應了。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后來就成了諺語和成語。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百聞不如一見是什么意思?是好還是壞?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的意思是:聞:聽見。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見到一次,表示親眼看到的遠比聽人家說的更為確切可靠。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百見不如一干。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的意思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的意思是: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你聽別人講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別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
表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多聽不如親見的可靠。
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原文:“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br>譯文: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后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來制定策略吧!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在敘事上,《漢書》的特點是注重史事的系統、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這為我們了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漢歷史,無不以《漢書》作為基本史料。
在體裁方面?!稘h書》與《史記》同為紀傳體史書。不同的是,《史記》起于傳說“三皇五帝”,止于漢武帝時代,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卻是一記述西漢一朝史事的斷代史。這種紀傳體的斷代史體裁,是班固的創造。以后歷代的“正史”都采用了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于我國史學的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百聞不如一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么
百見不如一試(干) 都行啦百聞不如一見: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百聞不如一見是什么意思?
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看到一次確實?!稘h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聞:聽見。
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百聞不如一見”后一句諺語是什么?
下一句是: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
出處:西漢 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原文:“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譯文: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后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來制定策略吧!
擴展資料
典故:
漢宣帝后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
面對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趙充國這位功勛卓著的老將帶兵平叛,但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無逾于老臣者矣?!保ㄎ胰プ詈线m了)
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
趙充國答:“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保ò俾劜蝗缫灰?。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后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來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宣帝笑著答應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百聞不如一見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么?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出處:語出《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 金城 ,圖上方略?!?br>釋義: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見的再多也不如親身實踐一次。
典故:
漢武帝后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不久之后,西羌的一些部落聯合起來渡過湟水,并派人與匈奴聯系。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打得大敗。
面對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趙充國這位功勛卓著的老將帶兵平叛,趙充國欣然同意。于是宣帝派人問趙充國:“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后方很難準確地估計,讓我先上前方了解了解再來制定策略)”
于是,趙充國趕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一帶),實地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渡過黃河,偵察羌人地區形勢。又從俘虜口中問明羌兵各部首領之間的關系等情況,據此定出了駐兵屯守的計劃。主張對羌人不進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爭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師、保勝、安邊之策”。
趙充國向宣帝奏報,宣帝和大臣們經過反復討論,通過了趙充國的方案,實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的下一句是什么?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鞍俾劜蝗缫灰姟钡囊馑际牵褐嘎爠e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比喻表示聽得再多也不如親見可靠。典故出處:西漢宣帝稱王的時候,羌人入侵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于是便聚集群巨一起商議,詢問誰愿意領兵前去殺敵。 76歲的將領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說一百次,還不如親眼一見。用兵是很難在遙遠的地方算計好的。我愿 意親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向陛下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沖擊,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虜。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這里,不可追得很遠。如果遭到 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啊!” 部下聽了,都很佩眼他的見識。 趙充國觀察了地形,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敵人內部的情況,了解 到敵軍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 北邊疆。成語出處:《漢書·趙充國傳》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愿馳至金城?!?br>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