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成語「罪人不孥」的故事

        2023年04月16日成語故事121

        “罪人不孥”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人勸齊宣王毀掉周天子巡狩朝見諸侯的明堂,宣王征詢孟子,孟子認為如果要實行王政就不能毀,因為周文王當年靠施行王政才統一天下,他罪人不孥,對鰥夫、寡婦、獨夫、孤兒這種無助的人特殊照顧,齊宣王認為言之有理


        翻譯:古者罪人不孥,況其母乎!吾不忍以子而系其母?!绷钺屩?。
        這些話應該翻譯成:“古時候懲罰有罪的人不會牽連他的妻子兒女,更何況是他的母親呢!我不忍心因為兒子犯罪的緣故而拘禁他的母親?!泵钺尫帕怂?。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梁惠王章句下   ●一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痹唬骸巴踔脴飞?,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痹唬骸翱傻寐勁c?”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痹唬骸芭c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裢跆铽C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 〗裢豕臉酚诖?,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鑰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二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蠓剿氖?,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三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病N耐跻慌蔡煜轮?。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四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苯褚膊蝗唬簬熜卸Z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肮f,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征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五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蓖踉唬骸巴跽傻寐勁c?”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蓖踉唬骸吧圃昭院酰 ?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斒菚r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六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七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八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九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十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十一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煜滦胖??!畺|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十二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十三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十四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十五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ミ?,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蛟唬骸朗匾?,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垞裼谒苟摺!?  ●十六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惫唬骸皩⒁娒献??!?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  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睒氛右娒献?,曰:“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什么不什么人的成語
        只有3個迥不猶人 指卓然超絕,不同于人。天不絕人 天不使人處于絕境。常指絕處逢生或得救。語不驚人 語:言語,也指文句。語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人皆謂我毀明堂譯文 誰有謝謝了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①。毀諸?已乎②?”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蓖踉唬骸巴跽傻寐勁c?”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⑤,澤梁⑥無禁,罪人不孥⑦。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⑧?!蓖踉唬骸吧圃昭院?!”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⑨好貨;《詩》云⑩:‘乃積乃倉,乃裹糇糧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張,干戈戚揚⒁,爰方啟行⒂?!示诱哂蟹e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⒃妃。〈詩〉云⒄:‘古公亶父⒅,來朝走馬,率西水滸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來胥宇(21)?!斒菚r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22)。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釋】 ⑴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的建筑。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東巡時設,至漢代還有遺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陜西岐山縣一帶。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畝,周圍八家各一百畝,私田,中間一百畝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收入歸公家,所以叫九一稅制。 ⑸關:道路上的關卡,近于現代“海關”的概念。市:集市。譏:稽查。征:征稅。 ⑹澤梁:在流水中攔魚的設備。 ⑺駑(nu):本指妻子兒女,這里用作動詞,不孥即指不牽連妻子兒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煢(qiong)0獨:引自《詩經.小雅。正月》。哿,可以。煢:孤單。 ⑼公劉: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創業始祖。 ⑽《詩》云:引自《詩經。大雅。公劉》。 ⑾堠(hou)糧:干糧。 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東西,囊大橐小。 ⒀v思:語氣詞,無義。戢:同“輯”,和睦。用:因而。光:發揚光大。 ⒁干戈戚揚:四種兵器。 ⒂爰方啟行:爰,于是;方,開始;啟行:出發。 ⒃厥:代詞,他的,那個。 ⒄《詩》云:引自《詩經。大雅。綿》。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滸:水邊。 ⒇爰:語首詞,無義。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稱太姜。 (21)聿:語首詞,無義。胥:動詞,省視,視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處女。曠夫:未娶妻的單身漢。古代女子居內,男子居外,所以以內外代指。【譯文】 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 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 宣王說:“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對于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征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对娊洝氛f:‘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 宣王說:“說得好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对娊洝氛f:‘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干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虼肆粼诩依锏娜擞泄?,行軍的人有干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詩經》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菚r,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什么不
        情不自禁、
        長生不死、
        滔滔不絕、
        勢不兩立、
        忍俊不禁、
        身不由己、
        不進則退、
        一絲不掛、
        勢不可擋、
        來歷不明、
        文不加點、
        不求甚解、
        不置可否、
        樂不思蜀、
        一絲不茍、
        鍥而不舍、
        孜孜不倦、
        不可思議、
        攻無不克、
        微不足道、
        桀驁不馴、
        不卑不亢、
        不刊之論、
        遇人不淑、
        不恥下問、
        愛不釋手、
        過猶不及、
        不言而喻、
        屢試不爽、
        良莠不齊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孟子 梁惠王下 原文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古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齋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主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敝? 曰:“王之好樂甚,則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惫? 曰:“可得聞與?”齋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主 曰:“不若與人?!敝?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古 曰:“不若與眾?!饼S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敝?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敝?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知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古 曰:“若是其大乎?”齋 曰:“民猶以為小也?!敝?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知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主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知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对姟吩疲骸诽熘?,于時保之?!敝?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古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主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古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敝?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古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知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齋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々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說,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征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饼S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主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敝?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古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惫? 王曰:“善哉言乎!”齋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主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敝?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場,爰方啟行?!示诱哂蟹e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主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敝? 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斒菚r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主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古 王曰:“棄之?!饼S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主 王曰:“已之。”知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古 王顧左右而言他。齋 孟子謂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敝?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古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饼S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主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敝? 曰:“臣弒其君,可乎?”古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敝?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知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齋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惫?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齋 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稌吩唬骸疁徽?,自葛始?!碧煜滦胖瑬|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稌吩唬骸畯形液?,后來其蘇?!裱嗯捌涿?,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饼S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知 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蛎窠穸蟮梅粗病>裏o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敝?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古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敝?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知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后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敝?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知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ミ?,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瘡闹呷鐨w市?!惫?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饼S “君請擇于斯二者?!敝?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惫? 公曰:“將見孟子?!饼S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知 公曰:“諾?!惫?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齋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敝? 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知 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惫? 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饼S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敝獌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罪人不孥’啥意思餓?謝謝
        罪人不孥 讀 音: zuì rén bù nú   釋 義: 孥:妻與子女的統稱。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出 處: 《孟子·梁惠王》:“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眱热輥碜怨娉烧Z:gyjslw.com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相關成語(含“人”字的成語)
        飽人不知餓人饑;
        害人不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誨人不倦;
        明人不做暗事;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求人不如求己;
        殺人不見血;
        人不知,鬼不覺;
        殺人不眨眼;
        遇人不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不可貌相;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人不自安;
        損人不利己;
        真人不露相;
        罪人不孥;
        乘人不備;
        吃人不吐骨頭。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罪人不孥的意思及成語解釋
        不識好歹成語意思: 不知好壞。指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訴我許多話,說你不識好歹,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悅。如不對請詳述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孥人”的意思?謝大家

        孥nú
        (形聲。從子,奴聲。本義:兒子)
        同本義
        獨攜三尺琴,笑別妻與孥。――宋·秦觀《贈張潛道》
        妻子與兒女的統稱
        澤梁無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
        通“奴”。以為奴婢
        予則孥戮汝。――《書·甘誓》
        ⒈兒子:妻~。
        ⒉妻子和兒子:以其~適西山(適:到、去)。
        ⒊〈古〉通’奴’奴婢,奴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什么什么不什么的成語
        坐臥不寧坐臥不離 坐臥不安坐樹不言坐視不救 坐視:坐著看。見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坐在一旁看著不去援救。 坐立不安 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坐懷不亂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于懷中,沒有發生非禮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系方面作風正派。 坐不重席 坐不用雙層席子。比喻生活節儉。 坐不窺堂 端坐不斜視,心一意。 坐不垂堂 垂堂:近屋檐處。不坐在堂邊外面,怕掉到臺階下。比喻不在有危險的地方停留。 坐不安席 席:坐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遵而不失 見“遵而勿失”。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里的風景。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罪人不孥 〖解釋〗孥:妻與子女的統稱。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罪不勝誅 〖解釋〗指罪大惡極,處死猶不足抵償。 罪不容誅誅:把罪人殺死。罪惡極大,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 罪不可逭 罪責不可逃避。 足不逾戶 見“足不出戶”。 足不履影 比喻循規蹈矩。 足不窺戶 同“足不出戶”。 足不出門 同“足不出戶”。 足不出戶 腳不跨出家門。 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自命不凡自命:自認為;凡:平凡。自以為不平凡,比別人高明。 自愧不如 弗:不。自己慚愧不如別人。 自救不暇 〖解釋〗解救自己都來不及。指無力再幫助他人。 自顧不暇 暇:空閑。光顧自己還來不及。指沒有力量再照顧別人。 自負不凡 〖解釋〗自恃高明,不同尋常。 自不量力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自不待言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語解釋 錙銖不爽猶言分毫不差。 趑趄不前 趑趄:遲疑不敢前進。形容猶豫畏縮不敢前進。 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學習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不懈 同“孜孜不怠”。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孜孜不輟 同“孜孜不已”。 著三不著兩 指說話或做事輕重不當,考慮欠周,注意這里,顧不到那里。 捉摸不定 估量不透。捉摸:猜測,預料。 卓然不群 指超出常人。 卓犖不羈 謂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 卓乎不群 同“卓爾不群”。 卓爾不群卓爾:特出的樣子;不群:與眾不同。指才德超出尋常,與眾不同。 諄諄不倦 懇切耐心地教誨,不知疲倦。 惴惴不安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壯心不已 壯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壯志仍不衰減。 祝不勝詛 謂祝而得益不能勝過詛而受損。 逐物不還 謂沉湎于世俗。語本《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豬狗不如 豬狗 : zhū ɡǒu 1.豬與狗。 2.詈詞。謂人下賤如牲畜。 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東西狼吞虎咽,來不及細嘗。也比喻看書做事貪多務得,實則無所收獲 誅求不已 見“誅求無已”。 驟不及防 謂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備。 周而不比 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 眾寡不敵 眾:多;寡:少;敵:抵擋。少數敵不過多數。 終始不渝 〖解釋〗自始至終,一直不變。 忠貞不渝 貞: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渝:改變,違背。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忠不避危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職守,不回避危險, 中立不倚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中看不中吃 置之不理之:代詞,它;理:理睬。放在一邊,不理不睬。 置之不顧 置:放著;之:代詞;顧:照管。放在那兒不管。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解釋〗猶言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 質而不野 〖解釋〗質:樸素、單純。野:粗俗。質樸而不粗俗。同“質而不俚”。 質而不俚 質:樸素、單純。俚:粗俗。質樸而不粗俗。亦作“質而不野”。 至死不渝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至死不悟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至死不變 纛:到。到死不改變(現常用在壞的方面)。 至當不易 至:極;當:恰當;易:改變。形容極為恰當,不能改變。 指不勝屈 指:手指;屈:彎曲。扳著指頭數也數不過來。形容為數很多。 指不勝僂 見“指不勝屈”。 只字不提 只:一個。一個字也不談起。比喻有意不說。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勢力,看人只重衣著。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 【出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解釋】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臼纠俊?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比喻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際行動。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 【出處】【解釋】比喻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際行動?!臼纠俊竟适隆?只騎不反 見“只輪不反”。 只輪不返 只:一個。連戰車的一只輪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軍覆沒。 只輪不反 見“只輪無反”。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部。 直言不諱諱:避忌,隱諱。說話坦率,毫無顧忌。 直認不諱 直截了當承認,毫不回避隱瞞。 執意不從 執:堅持。從:依從。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依從他人。 執迷不醒 猶執迷不悟。 執迷不悟執:固執,堅持;迷:迷惑;悟:覺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執迷不誤 形容堅持而不覺悟 執迷不返 亦作“執迷不反”。猶執迷不悟。 執迷不反 見“執迷不返”。 執法不阿 阿:迎合。執行法律公正無私,不屈從勢。 執而不化 指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脂膏不潤 比喻為人廉潔,不貪財物。 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知止不殆 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知無不言 凡是知道的沒有不說的。 知人知面不知心舊時俗語。指認識一個人容易,但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很困難。 知情不舉 〖解釋〗舉:檢舉。了解情況而不揭發。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知命不憂 識天命者無憂慮。 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 政令不一 〖解釋〗發出的命令不統一。形容軍務或政務混亂。 正言不諱 〖解釋〗說話爽直,毫無忌諱。 真人不露相 〖解釋〗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現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臉或暴露身分。 真金不怕火煉比喻品質好、意志堅強的人經得起任何考驗。 真金不怕火 〖解釋〗比喻正確的事物經得住考驗。 真金不鍍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用不到裝飾。 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貞不絕俗 謂品性高潔而不與世俗隔絕。 招架不住 抵擋不了或沒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解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虮扔髯鋈魏问虑槎寄艹晒?。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解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戰無不勝 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戰無不克 見“戰無不勝”。 戰不旋踵 旋:轉。踵:腳后跟。打仗時不向后轉。形容勇猛向前。 債多不愁 債欠多了反而不憂愁。比喻困難成堆,認為反正一時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詐奸不及 猶言十分奸詐。 詐癡不顛 謂假裝癡呆。 曾不慘然 竟不覺得慘痛。 賊心不死 不放棄壞念頭,而繼續做下去 造惡不悛 作惡事而不肯悔改。 皂白不分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既然現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糟糠之妻不下堂〖解釋〗糟糠:用以充饑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遺棄共過患難的妻子。 遭遇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時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家不造 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喪時自哀之辭。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 遭際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逢不偶 謂不遇合時機。 贊嘆不已 已:止,完。連聲贊賞不止。 贊聲不絕 〖解釋〗連續不斷地稱贊。形容對人或事物非常贊賞。 贊口不絕 見“贊不絕口”。 贊不絕口 不住口地稱贊。 在所不惜 決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價)。 在所不辭 決不推辭(多用在冒險犯難)。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 【出處】【解釋】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示例】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痹谌税芟拢醺也坏皖^。只是小心便是。(《水滸》第二十八回)【故事】 再不其然 猶言再不然。 殞身不恤殞:犧牲;恤:顧惜。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遠水救不得近火 〖解釋〗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遠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遠水不救近火 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遠水不解近渴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遠親不如近鄰指遇有急難,遠道的親戚就不如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及時幫助。 遠垂不朽 永垂不朽。 遠不間親 〖解釋〗間:離間。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 源源不絕 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形容接連不斷。 源源不斷 〖釋義〗形容接連不斷。 原封不動 原封:沒有開封。原來貼的封口沒有動過。比喻完全按照原樣,一點不加變動。 譽不絕口 不住地稱贊。 遇人不淑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個品質不好的丈夫。 欲速則不達速:快;達:達到。指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速不達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罷不能 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郁郁不樂 郁郁:心里憂愁,苦悶。形容愁悶不樂。 郁郁不得志 〖解釋〗郁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郁苦悶。 玉石不分 比喻好壞不分。 玉不琢,不成器琢:雕。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語焉不詳指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語不投機 佛教禪宗謂說法不契合時機或對方的根機。 語不驚人 語:言語,也指文句。語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 與眾不同 跟大家不一樣。 瑜不揜瑕 見“瑜不掩瑕”。 瑜不掩瑕 瑜:玉的光彩,比喻優點;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比喻優點遮蓋不了缺點。 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有志不在年高 年高:歲數大。指年輕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紀大。也指只要有志向,歲數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業。 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山名,在今山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眼前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有條不紊【解釋】紊:亂。形容有條有理,一點不亂 有過之無不及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沒有趕不上的。 有過之而無不及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不會不如。 有過之,無不及 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不會不如。 游移不定 游移:猶豫。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游蕩不羈 游樂放蕩,不受拘束。 猶豫不決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優游不斷 〖解釋〗指處世遲疑,沒有決斷。 用之不竭 竭:盡。無限取用而不會使用完。 勇者不懼 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永志不忘 永遠記住,不遺忘。 永垂不朽 朽: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永不磨滅 永遠不會消滅。 饔飧不繼 饔:早飯;飧:晚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形容生活十分窮困。 饔飧不濟 同“饔飧不繼”。 饔飧不給 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庇謪⒁姟镑逾覆伙枴?、“饔飧不繼”。 饔飧不飽 饔:早飯。飧:晚飯。終天吃不飽。形容生活十分貧困?!毒┍就ㄋ仔≌f·拗相公》:“況且民窮財盡,百姓饔飧不飽,沒閑錢去養馬騾?!币嘧鳌镑逾覆焕^”、“饔飧不給”。 雍容不迫 〖解釋〗形容態度大方,從容不迫。 影形不離 形影不離。比喻關系密切。 應接不暇暇:空閑。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隱忍不言 把事情蕆在心里不說。 隱忍不發 亦作“隱忍不言”??酥迫棠?,不向人發泄、透露。 引而不發引:拉弓;發:射箭。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啟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殷鑒不遠殷:指商朝后期;鑒:鏡子。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陰魂不散比喻壞人、壞事雖已清除,但不良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意想不到 料想不到,沒有料到。 誼不容辭 猶言義不容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孟子 梁惠王下翻譯
          《孟子·梁惠王下》譯文
         ?。ㄒ唬┣f暴見孟子①,曰:“暴見于王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痹唬骸昂脴泛稳??” 莊暴來見孟子,說:“我被齊王召見,齊王告訴我,他喜愛音樂,我沒有話回答他?!鼻f暴問道:“喜愛音樂怎么樣?”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孟子說:“(如果)齊王非常喜愛音樂,齊國恐怕就有希望了!”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后來的某一天,孟子被齊王接見,問(齊王)道:“大王曾對莊暴說喜愛音樂,有這回事嗎?”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齊王(不好意思地)變了臉色,說:“我不是喜愛古代先王的音樂,只是喜愛世俗的音樂罷了?!痹唬骸巴踔脴飞酰瑒t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孟子說:“大王非常喜愛音樂,齊國恐怕就有希望了!現在的音樂如同古代的音樂?!痹唬骸翱傻寐勁c?” 齊王說:“可以把道理講給我聽聽嗎?”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的快樂,與別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哪一種更快樂?”曰:“不若與人?!?齊王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快樂?!痹唬骸芭c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孟子問:“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同很多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哪一種更快樂?”曰:“不若與眾。” 齊王說:“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賞快樂。”“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③,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④:‘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⑤,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 (孟子說:)“請讓我為大王談談音樂。假設現在大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了大王鐘鼓的聲音,簫笛的曲調,全都頭腦作痛,眉頭緊皺,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喜愛音樂,為什么使我們痛苦到這樣的極點?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僭O現在大王在這里打獵,百姓聽到大王車馬的聲音,看到旗幟的華美,全都頭腦作痛,眉頭緊皺,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喜歡打獵,為什么使我們痛苦到這樣的極點?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沒有別的原因,是不和百姓共同快樂的緣故。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假設現在大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到鐘鼓的聲音,簫笛的曲調,都歡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大概沒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奏樂呢?’假設現在大王在這里打獵,百姓聽到君王車馬的聲音,看到旗幟的華美,都歡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議論說:‘我們君王大概沒什么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樂的緣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樂,那就能稱王于天下了?!?br>  [注釋] ①莊暴:齊國大臣。②王:指齊宣王。③管龠(yuè):古管樂器名。龠,似笛而短小。④蹙頞(cù è):蹙,緊縮;頞,鼻梁。蹙頞,形容愁眉苦臉的樣子。⑤羽旄:鳥羽和旄牛尾,古人用作旗幟上的裝飾,故可代指旗幟。
         ?。ǘR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諸?” 齊宣王問道:“文王的園林有七十里見方,有這事嗎?”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孟子答道:“在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曰:“若是其大乎?” 宣王問:“竟有這么大嗎?”曰:“民猶以為小也。” 孟子說:“百姓還覺得小了呢。”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宣王說:“我的園林四十里見方,百姓還覺得大,這是為什么呢?”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孟子說:“文王的園林七十里見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鳥獵獸的可以去,是與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認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我初到齊國邊境時,問明了齊國重要的禁令,這才敢入境。我聽說國都郊區之內有個園林四十里見方,殺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殺人罪;這就像是在國內設下了一個四十里見方的陷阱,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是應該的嗎?”
          [注釋] ①囿:古代畜養禽獸的園林。
          (三)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齊宣王問道:“同鄰國交往有什么原則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①,文王事混夷②。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踐事吳④。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对姟吩疲骸诽熘跁r保之。’”⑤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人能以大國的地位侍奉小國,所以商湯曾侍奉葛國,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聰明的人能以小國的地位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獯鬻,勾踐曾侍奉吳國。能以大國地位侍奉小國的,是樂于聽從天命的人;能以小國地位侍奉大國的,是畏懼天命的人。樂于聽從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懼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國家?!对娊洝飞险f:‘畏懼上天的威嚴,才能得到安定?!蓖踉唬骸按笤昭砸?!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宣王說:“講得太好了?。ú贿^)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⑥,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叽宋耐踔乱病N耐跻慌蔡煜轮??!稌吩唬骸旖迪旅瘢髦?,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⑧一人衡行于天下⑨,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答道:“大王請不要喜歡小勇。按著劍、瞪著眼說:‘他哪敢抵擋我!’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對付一個人罷了。大王請把它擴大開去!《詩經》上說:‘文王勃然發怒,于是整軍備武,擋住侵犯莒國的敵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報答天下的期望。’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書》上說:‘上天降生萬民,為他們設君主,立師長,要他們協助上天愛護百姓,天下有罪和無罪的,都有我在(處罰或安撫他們),天下誰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個人橫行天下,武王就感覺到恥辱。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現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還唯恐大王不喜歡勇武呢!”
          [注釋] ①湯事葛:湯,即商朝的創建者成湯。葛,古國名,故城在今河南寧陵縣北?!皽赂稹保涫略斠姳緯峨墓隆返谖逭?。②混夷:即昆夷,殷末周初西戎國名。③大(tài)王:也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首領。獯鬻(xūn yù):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周稱獫狁(xiǎn yǔn),秦漢時稱匈奴。④勾(gōu)踐:春秋時越國君主。前494年,越被吳打敗,勾踐屈辱事吳,后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終于滅掉吳國。⑤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周頌?我將》。⑥莒:殷末國名(此從趙岐說),非西周分封、前431年為楚所滅的莒國。⑦以上五句出自《詩經?大雅?皇矣》。⑧以上六句為《尚書》逸文,偽古文《尚書》放入《泰誓上》篇。⑨一人:指殷紂王。周武王起兵伐紂滅殷。
          (四)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快樂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答道:“有。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要抱怨他們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好的;作為百姓的君主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樂,同天下人一起樂,憂,同天下人一起憂,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②:‘吾欲觀于轉附、朝儛③,遵海而南,放于瑯邪④;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⑤。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道:‘我想去游覽轉附、朝儛兩座山,然后沿著海邊往南,一直游覽到瑯邪;我要怎樣修養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答道:‘問得好?。√熳拥街T侯那里去叫巡狩。所謂巡狩,就是巡視諸侯所守的疆土。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所謂述職,就是匯報履行職守的情況。都沒有無事外出的。春天視察耕作情況,補助(種子、耕力)不足的人;秋天視察收獲情況,周濟歉收的人。夏代的民諺說:“我王不出來巡游,我們哪會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視察,我們哪會得到補助?巡游視察,成為諸侯的榜樣。”現在卻不是這樣,出巡時興師動眾,征集糧食,使得饑餓的人沒有飯吃,勞累的人不得休息。人人側目而視,個個怨聲不絕,百姓就會作亂造反。(這樣的巡游)背逆天意,禍害百姓,吃喝浪費如同流水;流連荒亡,成了諸侯的憂患。從上游順流玩到下游,樂而忘返,這叫流;從下游逆水玩到上游,樂而忘返,這叫連;打獵不知盡興,這叫荒;喝酒不知滿足,這叫亡。先王沒有流連的享樂、荒亡的行徑。只看您怎么做了?!肮珢偅蠼溆趪?,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⑥。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景公聽了十分高興,在都城內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離開宮室搬到郊外住。接著就開倉救濟窮人。又召來樂官,吩咐道:‘給我作一首君臣同樂的樂曲!’大概就是《徵招》、《角招》這兩首吧。其中有句歌詞說:‘畜君有什么過錯?’‘畜君’就是愛護君主的意思?!?br>  [注釋] 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正宮之外臨時居住的宮室)。②齊景公:春秋時齊國君主姜杵臼,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晏子:即齊國著名賢臣晏嬰。③轉附、朝儛:都是山名。④瑯邪(yá):山名,在今山東膠南縣南,面臨黃海。⑤慝(tè):惡。⑥《徵(zhǐ)招》、《角招》:古代樂曲名。
         ?。ㄎ澹R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①,毀諸?已乎?” 齊宣王問道:“人家都建議我毀掉明堂,毀掉它呢,還是不毀呢?”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孟子答道:“明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不要毀掉它了。”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宣王說:“仁政的道理,能說給我聽聽嗎?”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对姟吩疲骸烈痈蝗?,哀此煢獨!’”③ 孟子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地,農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稅;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祿,關卡和市場(對商人)只稽查不征稅;湖泊池沼不設禁令,(任人捕魚;)懲辦罪人不牽連妻兒。年老無妻叫鰥,年老無夫叫寡,年老無子叫獨,年幼無父叫孤。這四種人是天下最困難而又無所依靠的人。文王發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顧這四種人?!对娊洝飞险f:‘富人的生活是稱心啦,要憐憫這些孤獨無依的人!’”王曰:“善哉言乎!” 宣王說:“說得好?。 痹唬骸巴跞缟浦?,則何為不行?” 孟子說:“大王如果覺得好,那么為什么不照著去做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愛財。”對曰:“昔者公劉好貨④,《詩》云:‘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⑤,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薰示诱哂蟹e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說:“從前公劉愛錢財,《詩經》上說:‘糧食積聚滿囤倉,籌足干糧裝橐囊。團結安定聲威揚。箭上弦弓開張,干戈斧鉞都帶上,于是啟程奔前方?!@就是說,留守故土的人糧食滿囤倉,遷徙新地的人帶足干糧,然后才啟程遠行。大王如果愛財,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實行仁政有什么困難的呢?”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对姟吩疲骸殴珌嵏?,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弋斒菚r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說:“從前太王也好色,寵愛他的妃子?!对娊洝飞险f:‘古公亶父,清晨騎馬奔馳,沿著西邊水濱,到了岐山腳下,帶著寵妃姜氏女,來勘察可建宮室的地方?!谀菚r候,內無找不到丈夫的女子,外無打光棍的單身漢。大王如果好色,(同時)也讓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實行仁政會有什么困難呢?”
          [注釋] ①明堂:周天子東巡時接受諸侯朝見的地方,在泰山腳下。②岐:地名,在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相傳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陜西甸邑遷此建邑,成為周族居住之處。③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小雅?正月》。哿(gě),同“可”。④公劉:周族早期首領,曾率部落從邰遷至豳,周族從此興旺起來。⑤橐、囊:盛東西的口袋。⑥以上七句出自《詩經?大雅?公劉》。⑦以上六句出自《詩經?大雅?綿》。
         ?。┟献又^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大王有個臣子,把妻子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游歷,等他回來時,妻子兒女卻在受凍挨餓,對這樣的朋友該怎么辦?”王曰:“棄之?!?宣王說:“拋棄他!”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孟子說:“司法官管不好他的下級,那該怎么辦?”王曰:“已之?!?宣王說:“罷免他?!痹唬骸八木持畠炔恢?,則如之何?” 孟子說:“一個國家治理不好,那該怎么辦?”王顧左右而言他。 宣王扭頭去看左右的人,把話題扯到別的事情上去了。
          (七)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戚相關)的臣子?,F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在不知哪里去了?!蓖踉唬骸拔岷我宰R其不才而舍之?” 宣王說:“我怎樣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干而不任用他們呢?”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說:“國君進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系遠的超過關系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對于一個人,)左右侍臣都說他好,還不行;大夫們都說他好,也還不行;全國的人都說他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可殺,這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這樣,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ò耍R宣王問曰:“湯放桀①,武王伐紂②,有諸?”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對曰:“于傳有之?!?孟子回答道:“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 宣王問:“臣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說:“敗壞仁的人叫賊,敗壞義的人叫殘;殘、賊這樣的人叫獨夫。我只聽說殺了獨夫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br>  [注釋] ①湯放桀:桀,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暴虐無道。傳說商湯滅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據傳在今安徽省巢縣一帶)。②武王伐紂:紂,商朝最后一個君主,昏亂殘暴。周武王起兵討伐,滅掉商朝,紂自焚而死。
          (九)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①。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雖萬鎰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師去尋找大木料。工師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興,認為工師是稱職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發怒,認為木匠是不稱職的。一個人從小學到了一種本領,長大了想運用它,大王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的本領來聽我的’,那樣行嗎?設想現在有塊璞玉在這里,雖然價值萬金,也必定要叫玉人來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國家,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的本領來聽我的’,那么,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辦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注釋] ①工師:管理各種工匠的官員。②璞玉:未雕琢加工過的玉。③鎰(yì):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
         ?。ㄊR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齊國攻打燕國,戰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吞并燕國,有人勸我吞并燕國。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打了下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會有上天降下的災禍。吞并它,怎么樣?”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②,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回答說:“吞并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這么做過,武王就是這樣。吞并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這么做過,文王就是這樣。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帶著酒食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要求嗎?只是想避開水深火熱的環境罷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熱,百姓也就只有轉望別人去解救他們了?!?br>  [注釋] ①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時,仍然服事商紂王的事。②簞食壺漿:用簞裝著食物用壺裝著酒漿。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十一)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齊國攻打燕國,打下了燕國。別的諸侯國合謀去救燕國。宣王說:“很多諸侯謀劃來攻打我,怎么對付他們呢?”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稌吩唬骸疁徽?,自葛始?!煜滦胖?,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①,遷其重器②,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孟子回答道:“我聽說憑七十里見方的一大塊地方就統一了天下的,商湯就是這樣。沒有聽說憑著千里見方的一大塊地方還怕別人的?!渡袝飞险f:‘商湯的征伐,從葛開始?!煜碌娜硕夹湃紊虦驏|征伐,西邊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邊的民族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么(不先征伐我們這里,而要)把我們放到后頭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烏云虹霓一樣。(湯的軍隊到了一地,)趕集市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干農活。殺了那里的暴君,慰問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書》上又說:‘等待我們的君王,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F在,燕國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為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竹筐盛了飯,瓦壺裝了酒,迎接大王的軍隊。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來就畏忌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趕快發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同燕國人商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后撤離燕國,那么還來得及阻止(各國動兵)?!?br>  [注釋] ①毀其宗廟: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國家保存,宗廟就得以保存。故“毀其宗廟”意味著滅其國家。②遷其重器:重器,古代君王所鑄造的作為傳國寶器的鼎之類。遷其重器,意味著滅亡其國家。③旄倪:旄,同“耄”,古時八十至九十歲稱耄,這里泛指老人。倪,兒童。
         ?。ㄊ┼u與魯哄①。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一個肯為長官效死的。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著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怎么辦才好呢?”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②,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③:‘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孟子回答道:“饑荒年頭,您的百姓,年邁體弱的輾轉餓死在荒山溝里,壯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糧倉里糧食滿滿的,庫房里財物足足的,官員們沒有一個向您報告(這些情況),這就是對上怠慢國君,對下殘害百姓啊。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阕龀龅氖?,后果會反加到你身上?!傩諒慕褚院罂梢苑催^來這樣對待他們的長官了。您不要責怪他們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長官,愿為長官犧牲了?!?br>  [注釋] ①鄒與魯哄:鄒,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西南,國都在鄒(今鄒縣),后為楚所滅。魯,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西南部,國都在曲阜,前256年為楚所滅。哄(hòng),斗。②幾:將近,幾乎。③曾子:即曾參,字子輿,孔子弟子。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孟子的文章里出現的運用了比喻,排比,夸張,引用的修辭的話有什么
          都有,在下面的舉例中,基本是掛一漏萬的,可以自行查看。
         ?。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br>  引用是有的,比如引用《詩經》《尚書》,孔子的話,他人的話。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于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裼c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這里面的詩曰和湯誓曰就是分別引用詩經和尚書的。
          ========
          有排比,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br>  ==================
          有比喻,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br>  這個比喻出現在對齊宣王的問對當中
         ?。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br>  至于夸張,由于《孟子》一書是語錄體,所以我暫時還沒有辦法確定哪個是完全的修辭學上的夸張,但是個人認為其中關于仁道的作用基本都是夸張。比如《孟子·梁惠王下》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罪魁禍首
        罪魁禍首詞目 罪魁禍首 發音 zuì kuí huò shǒu 釋義 魁:為首的;首:頭目。作惡犯罪的頭子。 出處 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示例 這場空難事故的~竟然是一只在機場上空飛翔的鴿子。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 元兇巨惡, 禍首罪魁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罪人不孥”擴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造句:臣聞先王之政,敬老慈幼,罪人不孥,鰥寡孤獨,時時矜恤。清 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五回
        成語簡拼:ZRBN
        繁體成語:辠人不孥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注音:ㄗㄨㄟˋ ㄖㄣˊ ㄅㄨˋ ㄋㄨˊ
        成語讀音:zuì rén bù nú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近義詞:罪不及孥
        成語用法:罪人不孥作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成語出處:《孟子 梁惠王》:“澤梁無禁,罪人不孥。”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解釋:孥:妻與子女的統稱。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反義詞:株連九族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7735.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