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包含“直”字的成語「直言骨鯁」

        2023年04月16日成語大全122

        成語“直言骨鯁”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zhí yán gǔ gěng
        成語簡拼:ZYGG
        成語注音:ㄓˊ 一ㄢˊ ㄍㄨˇ ㄍㄥ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唐·韓愈《爭臣論》:“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譖賞從諫如流之美。”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直言:正直的言論;骨鯁:魚骨卡在喉嚨里。直話如不說出來,就像魚骨卡在喉嚨里般難受。比喻為人耿直,敢于直言,氣節剛正
        成語用法:直言骨鯁作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直言骨鯁”的擴展資料

        1. 古代骨鯁大臣
        首推東漢強項令董宣然后是直書歷史的董狐唐太宗的鏡子魏征嘉靖皇帝時期的椒山先生楊繼盛,歷史的蘭博,用瓦片去割自己腿上的腐爛的肉,死劾嚴嵩著名清官海瑞。你上百度百科里面找這些人,都有明確事跡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比喻人【直腸子】一樣的詞叫什么
        【單刀直入】用短柄刀直接刺入。原比喻認定目標,勇猛精進。后比喻說話直接了當,不繞彎子。
        【明打明敲】指人說話直接與做事率直。
        【犯顏直諫】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直諫:以直言規勸。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口直心快】想什么說什么,為人直爽。
        【直道事人】正直無私地對待人。
        【直接了當】了當:干脆,爽快。形容說話做事爽快、不繞彎子
        【直來直去】指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或指說話、做事不繞彎子。
        【中通外直】通:通氣。內有小孔通氣,外表形狀挺直。比喻人心胸開闊,行為端正。
        【直吐胸懷】直:直爽;抒:抒發。坦率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直言骨鯁】言辭正直,氣節剛勁。
        【直言無諱】直率地說話,無所隱諱。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描寫氣節的成語50個
        辭金蹈?!浚罕扔鞑荒礁毁F,慷慨有氣節。
        【改柯易節】:改變枝葉。比喻改變操行、氣節。
        【甘貧苦節】:甘:自愿;貧:窮苦;苦:盡力地,有耐心地。情愿過貧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貞的氣節。
        【甘貧守節】:甘:自愿;貧:窮苦;守:保持。情愿過貧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貞的氣節。
        【高節邁俗】:高節:高尚的氣節;邁俗:脫俗,超俗。氣節高尚,超脫世俗。
        【高節清風】:高節:高尚的氣節;清風:清廉的作風。氣節高尚,作風清廉。比喻人品高潔。
        【孤標峻節】:標:品格,格調。超凡脫俗的品格氣節。
        【隳節敗名】:隳:毀壞;節:氣節。指毀壞氣節和名譽。
        【毀節求生】:毀節:拋棄自己的氣節,變節。指敗壞自己的操行和名聲,茍且偷生。
        【戛玉鳴金】:戛:敲擊。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戛玉鏘金】: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同“戛玉敲金”。
        【戛玉敲冰】:戛:敲擊。敲打玉器和冰塊。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戛玉敲金】:戛:敲擊。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聲調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人氣節凜然。
        【竭誠盡節】:誠:忠誠;節:氣節。竭盡忠誠和氣節。
        【竭忠盡節】:竭盡忠誠和氣節。
        【盡誠竭節】:誠:忠誠。節:氣節,義節。竭盡自己全部的忠誠和義節。亦作“盡節竭誠”、“盡心竭誠”、“盡忠竭力”、“盡忠竭誠”、“盡忠竭節”、“竭忠盡節”。
        【魯連蹈?!浚簯饑鴷r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嚙雪吞氈】:指為堅持氣節而過艱苦的生活。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犧牲,不愿喪失氣節,茍且偷生。
        【清風峻節】:清廉正直的風尚,高尚峻偉的氣節。
        【軟骨頭】:比喻意志薄弱、沒有骨氣的人,甚至喪失氣節的人。
        【時窮節乃見】:時窮:最危急的時刻;節:氣節。在危難的關頭,一個人的節操才能顯現出來。
        【史策丹心】: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士窮見節義】:士:讀書人;窮:困窘;節義:節操,氣節。讀書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節操來。
        【誓死不屈】:寧死而不屈服,形容很有氣節。
        【靦顏天壤】:靦顏:表現出慚愧的臉色;天壤:天地,指人世間。形容喪失氣節,厚著臉皮活在世上。
        【臥雪吞氈】:原指漢代蘇武被匈奴幽禁,睡在雪地里,吃毛氈,卻堅貞不屈。比喻困境中的艱難生活。后用以比喻民族氣節。
        【修身立節】:修:修養;立:樹立;節:氣節。修養自身的言行,樹立堅貞的節操。
        【義夫節婦】:指忠義氣節雙全的夫婦。
        【玉碎瓦全】: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犧牲,不愿喪失氣節,茍且偷生。
        【直節勁氣】:氣節正直,操守剛勁。
        【直言骨鯁】:言辭正直,氣節剛勁。問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李世民有多少愛將
        第一名 貴戚豪族英冠人杰——趙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659年),字機輔,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有詩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李治(即后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武則天擅,與武氏結怨。后遭武氏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殺。 第二名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從侄,父親是李蔚。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624年)滅輔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沒妻、子。其后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玄武門之變后,逐漸退出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北煌庹{出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第四名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 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后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后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 長孫皇后的舅父,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隋開皇五年585年—唐顯慶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 第八名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后來歸順唐朝,擅長行政,被李淵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擠。 第十名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李淵起兵時,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于潼關之戰擊敗隋將屈突通,后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中,與尉遲敬德等討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 第十一名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蔭為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第十二名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 第十三名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第十四名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李淵女婿,少有俠名,娶平陽公主,參與統一戰爭中的大部分戰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滅最后一個反王梁師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勞。此人將在四十章以后出場,也是個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時和劉弘基一起招募兵馬。攻打長安時任先鋒,抓獲屈突通。參加玄武門之變,后因貪污被貶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原為李密部下,隸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第十七名 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鹄范粡椲?,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第十九名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后來任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第二十三名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第二十四名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請問唐太宗時期的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公長孫無忌第一。
        李世民長孫皇后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后投*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失寵,后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后,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后,退出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于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后極盡哀榮。
        鄭公魏征第四。
        原為李密謀士,后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后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后,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后以魏征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謀略。李淵起兵后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后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長孫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后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后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
        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后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后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后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御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戰功無人可及。后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
        隋煬帝蕭后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舉進攻,奮力抵御。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后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于李世民,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
        游俠,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于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后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后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幸自己逃回,隨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御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后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后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后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后被委派鎮守洛陽,于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
        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后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
        李世民長孫后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后功勞不顯。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
        原為李密部下,隸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鹄范粡椲溃瑸榇藨押拊谛?。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
        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后來任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
        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后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后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
        參考資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658549.html?fr=qrl3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求屈原之死不值的辯論材料
        辯論材料如下:1、不否認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他的愛國精神,令本人佩服,剛才對方辯友提到屈原為喚醒楚君而投江,可結果呢?只不過是屈原的一廂情愿罷了,楚懷王依然執迷不悟,楚國的命運沒有得到改變,老百姓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如果說屈原為國而死,倒不如說他是消極逃避。2、屈原在本國得不到重用,抱負得不到實現,他可以去投靠其他國家尋求出路,當時出國又不用簽證,況且其他諸侯國可能都喜歡屈原這樣的人才,屈原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寧愿吊死在一棵樹,自命清高。3、因為屈原的堅定不移,不僅加速了楚國的滅亡,同時在中國歷史上也少了一個大詩人。屈原政治理想破滅,并不意味著文學的崩潰,他可以在文學上繼續發展,就像現在高考都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算你沒成功也不意味著你人生就沒前途了,從這一點上說屈原死得真是可惜。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什么什么骨什么的成語
        什么什么骨什么的成語 :
        情同骨肉、
        深入骨髓、
        神湛骨寒、
        毛森骨立、
        異姓骨肉、
        肉薄骨并、
        親如骨肉、
        痛徹骨髓、
        皮松骨癢、
        生死骨肉、
        哀毀骨立、
        怨入骨髓、
        含著骨頭露著肉、
        直言骨鯁、
        病入骨髓、
        形銷骨立、
        神清骨秀、
        病入骨隨、
        功成骨枯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唐朝的開國功臣中有沒有文官
        第一名 貴戚豪族英冠人杰——趙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659年),字機輔,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有詩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李治(即后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武則天擅,與武氏結怨。后遭武氏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殺。
        第二名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從侄,父親是李蔚。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624年)滅輔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沒妻、子。其后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玄武門之變后,逐漸退出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北煌庹{出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第四名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
        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后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后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
        長孫皇后的舅父,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隋開皇五年585年—唐顯慶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
        第八名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后來歸順唐朝,擅長行政,被李淵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擠。
        第十名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李淵起兵時,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于潼關之戰擊敗隋將屈突通,后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中,與尉遲敬德等討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
        第十一名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蔭為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br>第十二名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
        第十三名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第十四名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李淵女婿,少有俠名,娶平陽公主,參與統一戰爭中的大部分戰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滅最后一個反王梁師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勞。此人將在四十章以后出場,也是個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時和劉弘基一起招募兵馬。攻打長安時任先鋒,抓獲屈突通。參加玄武門之變,后因貪污被貶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原為李密部下,隸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第十七名 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鹄范粡椲溃瑸榇藨押拊谛?。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第十九名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后來任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第二十三名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第二十四名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其中魏征 房玄齡的都是文官啊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跟著李世民創立唐朝的異姓王的將領叫什么
          唐初,分封的異姓王只有一個--羅藝,沒有跟隨李世民創立唐朝,是隋末軍閥。李淵封其為燕郡王,貞觀元年,率軍反唐,進據豳州,后被擊敗,逃往甘肅烏氏,為其部下所殺?! ×_藝(?—627年),字子延,襄州襄陽(今湖北)人,隋末唐初將領、軍閥,寓居京兆云陽(今陜西涇陽)。隋末任虎賁郎將,駐守涿郡。619年歸唐后,賜其姓李,初封燕公,后晉封燕郡王,助唐擊敗劉黑闥,統領天節軍,鎮守涇州。唐太宗登基后,進封開府儀同三司,位比三公?! ×_藝家居京兆府云陽縣。父親羅榮,任隋朝監門將軍。羅藝生性兇暴狡黠,剛愎固執,不講仁義。但他勇于攻戰,善射。大業中期(610年前后),因屢立戰功官至虎賁郎將。  公元612年(大業八年),隋煬帝發兵攻打高句麗,命羅藝督軍北平郡治新昌(今河北遷安市建昌營鎮),受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節度。羅藝少年時諳習兵事,部隊紀律嚴明。但他本人任氣縱暴,多次凌侮李景,但常常為李景所折辱,于是羅藝便對李景懷有很深的怨恨,后來還曾誣陷李景謀反,但沒有成功?! 」?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大封功臣,拜羅藝為開府儀同三司,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但因為曾得罪過李世民,羅藝內心恐懼不安,便圖謀反叛?! 」?27年(貞觀元年)正月十七日,羅藝假稱奉密敕,麾兵入朝,途中趁勢占據了豳州。太宗命令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率兵討伐羅藝。朝廷大軍還沒抵達,趙慈皓便與統軍楊岌謀議誅除羅藝,事情泄露,趙慈皓被抓住。楊岌當時在城外發覺有變化,匆忙帶兵攻打羅藝。羅藝大敗,拋棄妻子兒女,帶領數百名騎兵逃奔突厥。到了寧州邊界,經過烏氏驛站時,跟隨的人逐漸逃散,其左右斬殺羅藝,把他的首級送到了京師。朝廷在市集懸首示眾,并恢復了其本姓羅氏。羅藝之弟羅壽當時任利州都督,也被誅殺?! 〈饲皾幱形焕钍吓?,自稱能通鬼道,能治療疾病,四方之人受其迷惑。李氏曾來到羅藝家里,對羅藝的妻子孟氏說:“您有貴相,必定成為天下之母?!泵鲜献屗秊榱_藝看相,又說:“您的富貴是因燕王而來,燕王的貴色將要顯揚?!绷_藝之妻相信她的話,也贊同謀反,兵敗之后,和李氏一道被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李世民身旁的好將有哪些
        凌煙閣開國二十四功臣
        第一名 貴戚豪族英冠人杰——趙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659年),字機輔,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有詩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李治(即后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武則天擅,與武氏結怨。后遭武氏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殺。
        第二名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從侄,父親是李蔚。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624年)滅輔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沒妻、子。其后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玄武門之變后,逐漸退出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北煌庹{出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第四名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
        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后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后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
        長孫皇后的舅父,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隋開皇五年585年—唐顯慶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
        第八名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后來歸順唐朝,擅長行政,被李淵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擠。
        第十名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李淵起兵時,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于潼關之戰擊敗隋將屈突通,后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中,與尉遲敬德等討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
        第十一名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蔭為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br>第十二名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
        第十三名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第十四名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李淵女婿,少有俠名,娶平陽公主,參與統一戰爭中的大部分戰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滅最后一個反王梁師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勞。此人將在四十章以后出場,也是個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時和劉弘基一起招募兵馬。攻打長安時任先鋒,抓獲屈突通。參加玄武門之變,后因貪污被貶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原為李密部下,隸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第十七名 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鹄范粡椲?,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第十九名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后來任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第二十三名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第二十四名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直言骨鯁的反義詞是什么
        直言骨鯁
        解釋:
        言辭正直,氣節剛勁。
        用 法:
        作定語;用于書面語
        來 自:
        唐·韓愈《爭臣論》:“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br>反義詞:讒言佞語 煩言碎言
        可以的話一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唐太宗的二十八位學士是哪些人?他們有什么功績?
        第一名 貴戚豪族英冠人杰——趙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659年),字機輔,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有詩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李治(即后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武則天擅,與武氏結怨。后遭武氏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殺。
        第二名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從侄,父親是李蔚。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624年)滅輔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沒妻、子。其后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玄武門之變后,逐漸退出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北煌庹{出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第四名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
        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后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后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
        長孫皇后的舅父,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隋開皇五年585年—唐顯慶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
        第八名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后來歸順唐朝,擅長行政,被李淵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擠。
        第十名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李淵起兵時,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于潼關之戰擊敗隋將屈突通,后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中,與尉遲敬德等討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
        第十一名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蔭為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br>第十二名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
        第十三名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后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第十四名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李淵女婿,少有俠名,娶平陽公主,參與統一戰爭中的大部分戰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滅最后一個反王梁師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勞。此人將在四十章以后出場,也是個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時和劉弘基一起招募兵馬。攻打長安時任先鋒,抓獲屈突通。參加玄武門之變,后因貪污被貶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原為李密部下,隸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于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第十七名 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鹄范粡椲?,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第十九名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后來任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第二十三名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勢。
        第二十四名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7801.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