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字的成語「任重才輕」
成語“任重才輕”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任重才輕成語讀音:rèn zhòng cái qīng
成語簡拼:RZCQ
成語注音:ㄖㄣˋ ㄓㄨㄥˋ ㄘㄞˊ ㄑ一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三國蜀 諸葛亮《與參軍掾屬教》:“任重才輕,故多闕漏?!闭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責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勝任。常作謙詞。
成語用法:任重才輕作賓語、定語;常作謙詞。
成語“任重才輕”的擴展資料
1. 成語xxx輕是什么成語避重就輕 指回避重的責任,只揀輕的來承擔。也指回避要點,只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乘肥衣輕 肥:肥壯的馬。衣:穿。輕:輕暖的裘衣。駕馭肥壯的馬,穿著貴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貴冠履輕頭足 比喻主次或輕重顛倒。
舉重若輕 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人微輕 微:低下。指人的資歷淺,威望低,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人微言輕 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任重才輕 責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勝任。常作謙詞。
頭重腳輕 頭腦發脹,腳下無力。形容身體不適。也比喻基礎不牢固。
萬死猶輕 處死萬次,還嫌懲罰太輕。極言罪大。
文人相輕 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避重逐輕 指避開較重的責任,揀輕的承擔。
畸重畸輕 形容事物發展不均衡,或對待事物的態度不公正。同“畸輕畸重”。
居重馭輕 指人主掌握兵以制政。
民貴君輕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這是民本思想。
無所重輕 沒有什么重要。
無足重輕 沒有它并不輕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無關緊要。同“無足輕重”。
人微望輕 指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身微言輕 微:卑微。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云淡風輕 微風輕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氣晴好。亦作“風輕云淡”。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這項工作關系重大責任不輕,句子里的輕是什么意思?
這是個否定句,轉化成肯定句就是:這項工作關系重大,責任沉重,任重道遠等等。單獨拿出這個“輕”有點兒斷章取義,放在這句話里的意思就是分量小,容易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錢少事多離家遠,位低權輕職任重.橫批是什么
上聯:錢少事多離家遠,下聯:位低輕職任重.橫批:何時走運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四字成語帶有輕和重
拈輕怕重 避重就輕 不知輕重 頭重腳輕 輕重緩急 舉足輕重 輕重倒置 孰輕孰重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任重才輕 是什么意思?
任重才輕rèn zhòng cái qīng責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勝任。常作謙詞。三國蜀·諸葛亮《與參軍掾教》:“任重才輕,故多闕漏?!闭怨娉烧Z:gyjslw.com
6. 輕和重能組成的成語
輕重緩急【拼 音】: qīng zhòng huǎn jí 【解 釋】: 緩:慢;不急.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和次要的;有急于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出 處】: 《管子·國蓄》:“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示 例】: 面對成堆的問題;一定要區分~;有條不紊地逐一解決.&^^&做工作必須善于區別~;抓住重點.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有輕和重的成語
帶重和輕的成語
:
拈輕怕重、
避重就輕、
重男輕女、
舉足輕重、
輕重緩急、
禮輕情意重、
輕重失宜、
衡輕重、
頭重腳輕、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輕重之短、
棄重取輕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四字成語帶有輕和重
拈輕怕重 避重就輕 不知輕重 頭重腳輕 輕重緩急 舉足輕重 輕重倒置 孰輕孰重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輕重-- --輕重 -輕-重 -輕-重 -重-輕
輕重倒置 輕重緩急 輕重失宜不知輕重 緩急輕重 舉足輕重 衡輕重無足輕重 不足輕重 未足輕重 問鼎輕重畸輕畸重 拈輕怕重 沒輕沒重 拈輕掇重避重就輕 舉重若輕 任重才輕 頭重腳輕 避重逐輕 畸重畸輕 居重馭輕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形容才輕則任輕,才重則任重的言語或成語(多字成語)?
【讀音】:能者多勞(néng zhě ō láo) 【釋義】:能干的人做事多、勞累也多。 【出處】:《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薄 居梅ā浚鹤髦^語、賓語;用于贊譽人 【近義詞】:力所能及 【歇后語】:諸葛亮當伙夫;嘴吹嗩吶腳打鼓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跪求好心人幫我翻譯一下文言文.
訓學齋規
《讀書》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凡書冊須要愛護,不可損污,縐折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齊,然后起此,最為可法。
捫虱新話《陳善?捫虱新話》
《讀書須知出入法》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讀書牢記則有進益》
讀書惟在牢記,則日見進益,陳晉之一日,只讀一百二十字,后遂無書不讀,所謂日計不足,歲計有余者。今人誰不讀書,日將誦數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讀旋忘,一歲未嘗得百二十字,雖然,況一日乎。予少時實有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虛,方知陳賢良為得法云。
性理大全
《讀書法》
程子曰: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今或滯心于章句之末,則無所用也。此學者之大患。凡觀書,不可以相類泥其義不爾,則字字相梗。當觀其文勢,上下之意如充實之謂美。與詩之美不同。嘗覺讀書有令人喜時,有令人手舞足蹈時,或問莫是古人之意與先生之意相合,后如此否。曰:是也。論語孟子只剩讀著,便是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問世有以讀書為文為藝者,曰:為文謂之藝,猶之可也。讀書謂之藝,則求諸書者,淺矣。張子曰:觀書必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得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后書亦易記,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加新益則學進矣,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上蔡謝氏曰:學者先學文,鮮有能至道。至如博觀泛覽,亦自為害。故明道先生教余,嘗曰:賢讀書慎,不要尋行數墨。
龜山楊氏語,羅仲素曰:某嘗有數句教學者,讀書之法云,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容默會于幽閑,靜一之中超然,自得于書言,象意之表,此蓋某所自為者如此。
和靖尹氏曰:呂獻可嘗言,讀書不須多讀,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亦嘗言,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得便是會讀書,二公之意正同。讀書須是看圣人用心處,自家臨事一一要使。
延平李氏曰:讀書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則凡圣賢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進矣。若直以文字求之說,其詞義以資誦說,其不為玩物喪志者幾希。
東萊呂氏曰:讀書有思索,人往往不茍,不曾讀書與曾讀書識理趣者,觀其所為,便可見。凡讀書必務 精熟,若或記性遲鈍,則多誦數遍,自然精熟,記得堅固。若是遍數不多,只務強記。今日成誦,來日便忘,其與不曾讀書,何異。凡為學之道,必先至誠,不誠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見其誠居處齊,莊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茍笑,開卷伏讀,必起恭敬如對圣賢,掩卷沈思,必根義理以閑邪。僻行之悠久,習與性成便有圣賢前輩氣象。為學之本,莫先于讀書,讀書之法須令日有課程,句讀有未曉大義,有未通不惜與人商確,不惜就人授讀。凡人多以此為恥,曾不知不如是,則有終身之恥也。后學讀書,未曾識得,目前大略,便要說性命,此極是害事為學,自有等級。后生學問,聰明強記,不足畏。惟思索尋究者,為可畏耳。
象山陸氏曰:大抵讀書訓詁,既通之后,但平心讀之,不必勉加揣量,則無非浸灌培養,鞭策磨厲之功?;蛴形赐〞蕴?,姑缺之無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則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則向來未曉者將亦有渙然冰釋者矣。讀書作文亦是吾人事,但讀書本不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者亦可知矣。
勉齋黃氏曰:平居當以敬自持,令心慮寧靜。至于讀書則平心定氣,端莊嚴肅,須以吾心默觀圣賢之語,常使圣賢之意自入于吾心,如以鏡照物,妍丑自見鏡,何心哉。今人所以不善讀書,非是圣賢之意難明,乃是吾心紛擾,反以汨亂圣賢之意,讀書只是沈靜精密則自然見得分明,切不可萌輕易自喜之心,便解得六經通徹,亦何足自喜,亦豈敢輕易才如此。便不足以任重后生,且收斂靜退,歉然常若,不足方能有進。觀書者,最怕氣不平,且如公冶長一章。謝上蔡則謂圣人,擇婿驚人如此,楊龜山則謂圣人所以求于人者,薄可免于刑戮,而不累其家,皆可妻也。上蔡氣高者也,龜山氣弱者也,故所見各別如此,要之當隨文平看,方見得圣人之本意,此觀書之大法。
北溪陳氏曰:讀四書之法,毋過求毋巧鑿毋旁搜毋曲引,亦惟平心以玩,其旨歸而切己,以察其實用而已爾。果能于是四者,融會貫通而義理昭明,胸襟灑落,則在我有衡尺度,由是而稽諸經與凡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皆莫不冰融凍釋,而輕重長短截然一定。自不復有錙銖分寸之或紊矣。
范陽張氏曰:朋友講習,固天下樂事,不幸獨學則當尚友,古人可也。故讀論語如對孔門圣賢,讀孟子如對孟子,讀杜詩蘇文則又凝神靜慮,如目擊二公。如此用心,雖生千載之下,可以見千載人矣。
程子曰: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可以逐句看。六經之言,在涵蓄中默識,心通精義為本。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之意,與圣人所以為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求圣人之心。而吾之所以未得焉者,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其必有見矣。古之學者皆有傳授,如圣人作經,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義理,不可治經。蓋不得傳授之意云爾。如系辭本欲明義,若不先求卦義,則看系辭不得。圣人之道,如河圖洛書,其始止于畫。上便出義,后之人既重卦,又系辭求之未,必得其理,至如春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過只是當年數人而已。學者不觀他書,只觀春秋亦可盡道。卦爻始立義既具,即圣人別起義以錯綜之,如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后來,書得全別一般事,便書得別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失之矣。蘇季明常以治經為傳道,居業之實居常講習,只是空言無益,質之兩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辭立其誠,不可不子細,理會言能修省。言辭便是要立誠,若只是修飾言辭,為心只是為偽也。若修其言辭,正為立己之誠,意乃是體當自家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之實事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惟立誠才有可居之處,有可居之處則可以修業也,終日干干大小之事,卻只是忠信所以進德為實。下手處修辭立其誠,為實修業處。
正叔先生曰:治經實學也,譬諸草木區以別矣。道之在經大小遠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如日月在上,有人不見者,一人指之不如眾人指之。自見也如中庸一卷書,自有至理推之。于事如國家有九經及歷代圣人之跡,莫非實學也,如登九層之臺,自下而上者,為是人患居常講習空言,無實者蓋不自得也。為學治經最好茍不自得,則盡治五經,亦是空也。今有人心得識達,所得多矣。雖亦好讀書卻患在空虛者,未免此弊。
張子曰:經籍亦須記得,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聾盲之指麾。故記得便說得便行得。故始學亦不可無誦數。
龜山楊氏因言,秦漢以下,事曰亦須是一一識別,得過欲識別,得過須用著意六經,六經不可容易看了。今人多言要作事,須看史,史固不可不看,然六經先王經世之跡在焉,是亦足用矣。必待觀史未有史書,以前人以何為,據蓋孔子不存史而作春秋,春秋所以正史之得失也,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經,故就史求道理,是以學愈博,而道愈遠。若經術明自無工夫及之,使有工夫及之,則取次提起一事,便須斷遣處置得行,何患不能識別。
魯齋許氏曰:講究經旨,須是且將正本,反復誦讀,求圣人立言,指意務于經內,自有所得。若反復讀誦,至于二三十遍以至五六十遍,求其意義,不得然后以古注證之。古注訓釋不明,未可通曉。方考諸家解義擇其當者,取一家之說,以為定論。不可泛泛,莫知所適從也。誦經習史,須是志屏棄外物,非有父母師長之命,不得因他而輟。
程子曰: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見理,理只是義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且如隨卦言,君子向晦入宴息,解者多作遵養,時晦之晦或問作甚晦字。曰:此只是隨時之大者,向晦則宴息也,更別無甚義?;蛟唬菏ト酥?,恐不可以淺近??此唬菏ト酥裕杂薪?,自有深處,如近處怎生強要,鑿教深遠得。漢儒之談經也,以三萬余言,明堯典二字??芍^知要乎,惟毛公董相有儒者,氣象東京,士人尚名節,加之以明禮義,則皆賢人之德業矣。
《讀史》
程子曰:某每讀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敗。然后卻看,有不合處,又更精思,其閑多有幸而成,不幸而敗,今日只見成者,便以為是,敗者便以為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敗者煞有是底。讀史須見圣賢,所存治亂之幾,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便是格物。今人只將他見成底事,便做是便不知煞有誤人處。凡讀史不徒要記事跡,須要識治亂安危,興廢存亡之理,且如讀高帝一紀,便須識得漢家四百年,終始治亂,當如何是亦學也。
南軒張氏曰:觀史工夫,要當考其治亂,興壞之所以然。察其人之是非邪,正至于幾,微節目與夫,疑似取舍之閑,尤當三復也。若以博聞見助,文辭抑末矣。于定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史氏將誰欺,趙蓋韓楊之死皆在定國之手,冤莫大焉。大凡看史不可被史官瞞過,張釋之為廷尉,有驚乘輿馬者,上欲誅之,釋之以為當,罰金。且曰:法者天下之公共也,且方其時,上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釋之知廷尉為天下之平,而不知人君為天下之平。問讀通鑒之法曰:治亂得失源流人才邪,正是非財賦本末用,兵法制嘉言善行,皆當熟究之。
東萊呂氏曰:觀史先自書始,然后次及左氏,通鑒欲其體統,源流相承接耳。
范陽張氏曰:如看唐朝事,則若身預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所命相如何,當時在朝士大夫孰為君子,孰為小人,其處事孰為當,孰為否,皆令胸,次曉然可以口講。而指畫則機會圓熟,他日臨事必過人矣。凡前古可喜可愕之事,皆當蓄之于心,以此發之,筆下則文章不為空言矣。
魯齋許氏曰:閱子史必須有所折衷,六經論孟乃子史之折衷也。譬如家法之有律令格式賞功罰罪,合于律令格式者為當,不合于律令格式者為不當。諸子百家之言,合于六經語孟者為是,不合于六經語孟者為非。以此夷考古之人,而去取之鮮有失矣。閱史必且意于一家,其余悉屏去候閱,一史畢歷歷默記,然后別取一史而閱之,如此有常。不數年,諸史可以備記茍閱。一史未了,雜以他史,紛然交錯,于前則皓首不能通一史矣,惟是讀三傳當參以史記,讀史記當參以前漢文辭繁要,亦各有法,不可不知。
看史記當先看其人之大節,然后看其細行。善則效之,惡則以為戒焉,所以為吾躬行之益,徒記其事而讀其書,非所謂學也。
讀書錄《薛瑄?讀書錄》
《論學》
為學第一工夫,立心為本,心存則讀書,窮理躬行踐履皆自此進。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程子曰: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收之。反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皆此意也。學道固自圣賢之書,而入茍徒翫心章句之閑,而不求實理之所在,則亦無以有諸己矣。道學以五經四書為本,用心于史學者,無自而入道。孟子心致志,四字讀書之至要。邵子詩云:不讀人閑非圣書。凡不正之書皆不可讀。自有文籍以來,汗牛充棟之書,日益多要當擇,其是而去其非,可也。鄭聲亂雅樂,雜書亂圣經。余事量力所及而已,非可必也,惟讀書一事,乃吾之本心所得,肆力其閑,而莫余止者也。韓子吾老著讀書,余事不掛眼之句,實獲我心焉。萬金之富,不足以易吾一日讀書之樂也。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而不知厭也。讀書以防檢,此心猶服藥以消磨此病,病雖未除,常使藥力勝則病自衰,心雖未定,常得書味深,則心自熟,久則衰者,盡而熟者化矣。學有所得,必自讀書,入讀書千熟萬熟,時一言一句之理,自然與心融會為一,斯有所得矣。讀前句如無后句,讀此書如無他書,心乃有大得。讀書所以不見德崇業廣者,只是講說不曾實行,如讀學而時習章,便能學而時習否。讀其為人也,孝弟章便能孝弟否。讀顏淵問仁章,便能非禮勿視聽言動否。若不能如此,只是講說耳。讀書貴知要只。顏子四勿心不絕想,口不絕念,守之勿失,循之勿違。豈有差錯,泛觀天下之書,而不知用力處,雖多亦奚以為。不察理之有無,而泛讀一切不經駁雜之書,務以聞見該博,取勝于人。吾知其記愈多,而心愈窒,志愈荒,而識愈昏矣。如此讀書,非徒無益,是又適。所以為心術之害也。凡讀書須虛心定氣,緩聲以誦之,則可以密察其意。若心雜氣粗,急聲以誦,真村學小兒讀誦,斗高聲又豈能識其旨趣之所在也。讀書當出己之口,入己之耳。讀書惟寧靜寬徐,縝密則心入,其中而可得其妙,若躁擾褊急粗略以求之,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者也焉。足以得其妙乎。口念書而心外馳,難乎有得矣。朱子曰:童遇云讀書千遍,其意可見。又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之,非思之力也,精神之極也,非妄語也,此言讀書熟思之精,自有通悟時也。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圣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唯精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復考驗其理,則知圣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讀書講明道義,求日用之實理也,若讀書而不講明道義,則溺心于文字之閑,終不能知實理之所在。圣賢之書,神而明之,在乎人,不然書特塵編耳。書能神而明之,則活潑潑地。圣賢之書,所載皆天地古今萬事萬物之理,能因書以知理,則理有實用,不然書自書理自理何以有實用哉?!冻讨靷髯ⅰ飞儆杏眯挠谄溟e者。偶持一卷中庸,書因思此書滿天下,能因中庸之書,實得中庸之理者,幾何人哉。舍小學四書五經,宋諸儒性理之書,不讀而先讀他書,猶惡泰山而喜丘垤也,藐乎吾見其小矣。程子曰: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人焉。爾讀書之法,皆當由辭以得意。徒得其辭而不得其意,章句文字之學也。四書頃刻不可不讀。人果能誠心求道,雖五經四書正文中亦自有入處。若無誠心向此,雖經書一章反復以數萬言釋之,人亦不能有得也。莫不飲食鮮能知味,日用而不知,凡民也。不獨凡民為然,恐讀書而不明理者亦然。讀圣賢之書,句句字字見有的實用處,方為實學。若徒取為口耳文詞之資,非實學也。得意忘言,乃知讀書不可滯于言辭之閑,當會于言辭之表。讀書皆以明本來固有之理,而欲行之無疑耳。圣賢言格物,致知處便,當效其格物致知,言存養省察處便,當效其存養省察,圣賢為教之法,無不效其所為,則讀書有切己之益,而不為口耳之陋矣。讀書必精不二,方見義理。有一念之雜即隔一重矣,以鴻鵠之心讀書,必不能造乎精微。濂洛關閩之書,一日不可不讀,周程張朱之道,一日不可不尊。舍此而他學,則非矣。讀圣賢書,于凡切要之言,皆體貼到自己身心上,必欲實得而力踐之,乃有益。不然書自書,我自我,雖盡讀圣賢書,終無益也。讀書不于身心有得,懵然而已。讀書只當以正文傳注為本,正文傳注已通析尚有可疑者,乃可參考語錄諸說,竊見傳注之外,皆有諸儒小注經文不過數語,而小注乃至數千百言,其實學者不但不能周覽并經文,傳注亦不能精矣。若有大圣賢作,必重加芟削矣。讀書必得其要,天命之性是也。讀書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無節。則心反為之動。而神氣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頻數則必濁。凡讀書思索之久,覺有倦意,當斂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時再從事于思索,則心清而義理自見。
《體認》
讀書當著實體,認如讀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便當求天命之性的在何處,讀大學首章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便當求三者的為何事如此,則道理躍如皆在,心目之閑,自不為文字言語所纏繞矣。讀書之久,見得書上之理與自家身上之理,一一契合,方始有得處。讀書體貼到自己身心上,方有味。皆實理也。圣賢豈欺我哉。實理皆在乎萬物萬事之閑,圣賢之書不過摸寫其理耳,讀書而不知實理之所在。徒滯于言辭之末,夫何益之有。人讀書果能于圣人之言,句句皆體之身心,而力行之,即是顏子亦足以發之意。讀書記得一句便尋一句之理,務要見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謂讀書,只怕尋思近,看得尋思二字最好如圣賢,一句言語,便反復尋思,在吾身心上,何者為是,在萬物上,何者為是。使圣賢言語,皆有著落,則知一言一語,皆是實理,而非空言矣。
《胡居仁?居業錄》
《麗澤堂學約》
一讀書務以小學為先,次四書以及六經,與周程張朱司馬邵之書,非理之書,不得妄讀。一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毋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
王守仁語錄
《傳習錄》
一友問讀書,不記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共發編《曹于汴?共發編》
《語錄》
古人之書,不可不多讀,但靠書不得靠讀,不得靠古人不得。
荊川稗編
《原學篇》
何為三代之前,學術如彼三代之后,學術如此漢微,有遺風魏晉以降,日以陵夷非后人之用心不及,前人之用心,實后人之學術,不及前人之學術也,后人學術,難及大概有二。一義理之學,二辭章之學。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耽義理者,則以辭章之士為不達,淵源玩辭章者,則以義理之士為無文彩要之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于語言之末,而非為實學也。所以學術不及,三代又不及漢者,抑有由也。以圖譜之學不傳,則實學盡化為虛文矣。其閑有屹然,特立風雨不移者,一代得一二人。實一代典章文物法度紀綱之盟主也,然物希則價難平,人希則人罕識世,無圖譜人亦不識圖譜之學。張華晉人也,漢之宮室千門萬戶,其應如響,時人服其博物,張華固博物矣。此非博物之效也,見漢宮室圖焉,武平一唐人也,問以魯三桓鄭七穆春秋,族系無有遺者,時人服其明春秋,平一固熟于春秋矣,此非明春秋之效也,見春秋世族譜焉,使華不見圖,雖讀盡漢人之書,亦莫知前代宮室之出處,使平一不見譜,雖誦春秋,如建瓴水,亦莫知古人氏族之始終。當時作者后世史官,皆不知其學之所自況他人乎,臣舊亦不之知,及見楊佺期洛京圖,方省張華之由見杜預公子譜,方覺平一之故,由是益知圖譜之學,學術之大者,且蕭何刀筆吏也,知炎漢一代憲章之所,自歆向大儒也。父子分爭于言句之末,以計較毫厘得失,而失其學術之大體,何秦人之典,蕭何能收于草昧之,初蕭何之典,歆向不能紀于承平之后,是所見有異也。逐鹿之人,意在于鹿,而不知有山求魚之人,意在于魚而不知有水。劉氏之學意在章句,故知有書,而不知有圖。鳴呼,圖譜之學,絕是誰之過與。
《敘學》
性無不統,心無不宰,氣無不充,人以是而生,故材無不全矣。其或不全,非材之罪也,學術之差,品節之紊,異端之害,惑之也。今之去古遠矣,眾人之去圣人也。下矣幸而不亡者,大圣大賢?;菔乐畷?,學之者,以是性與是,心與是,氣即書以求之俾邪,正之術明誠偽之辨,分先后之品,節不差篤行而固守。謂其材之不能全,吾不信也。諸生從余問,學有年矣。而余梗于他故,不能始。卒成夫教育英才之樂,故具為陳讀書為學之次序,庶不至于差,且紊而敗其全材也。先秦三代之書,六經語孟為大世。變既下,風俗日壞,學者與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三代之學,大小之次第,先后之品節,雖有余緒竟亦莫知,適從惟當致力,六經語孟耳。世人往往以語孟為問學之始,而不知語孟圣賢之成終者。所謂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者也。圣賢以是為終學者,以是為始未說圣賢之詳。遽說圣賢之約,不亦背馳矣乎。所謂顏狀未離,于嬰孩高談已,及于性命者也,雖然句讀訓詁不可不通,惟當熟讀不可強解優游。諷誦涵泳,胸中雖不明了,以為先入之主,可也。必欲明之不鑿則惑耳,六經既畢,反而求之自得之矣。治六經,必自詩。始古之人十三誦詩,蓋吟詠情性,感發志意,中和之音在是焉。人之不明血氣蔽之耳,詩能導情性,而開血氣使幼而常聞歌誦之聲,長而不失刺美之意,雖有血氣焉,得而蔽也。詩而后書,書所謂圣人之情,見乎。辭者也,即辭以求情,情可得矣。血氣既開,情性既得,大本立矣。本立則可以征。夫用,用莫大于禮,三代之禮,廢矣。見于今者,漢儒所集之禮,記周公所著之,周禮也。二書既治,非春秋無以斷也,春秋以天道王法,斷天下之事業也。春秋既治,則圣人之用見矣,本諸詩以求其情,本諸書以求其辭,本諸禮以求其節,本諸春秋以求其斷。然后以詩書禮為學之體,春秋為學之用,體用一貫,本末具舉,天下之理,窮理,窮而性盡矣。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而后學夫易,易也者。圣人所以成,終而成始也。學者于是用心焉,是故詩書禮樂不明則不可以學,春秋五經不明則不可以學。易夫不知其粗者,則其精者豈能知也。邇者未盡,則其遠者,豈能盡也。學者多好高務遠,求名而遺實,逾分而遠探,躐等而力窮。故人異學家異傳圣人之意,晦而不明也。六經自火于秦傳,注于漢疏,釋于唐議,論于宋,日起而日變,學者亦當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變吾之良知也。近世學者,往往舍傳注疏釋,便發諸儒之議論,蓋不知議論之學,自傳注疏釋,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論爾。傳注疏釋之于經,十得其六七。宋儒用力之勤,鏟偽似真補,其三四而備之也。故必先傳注而后疏釋,疏釋而后議論。始終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體察為之,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僻異,勿好詆訐,勿生穿鑿,平吾心易吾氣,充周隱微毋使虧欠。若發強弩必當穿徹,而中的。若論罪囚棒,棒見血而,得情毋慘刻毋細碎毋誕妄毋臨深。以為高淵實昭,曠開朗懇,惻然后為得也。六經既治,語孟既精,而后學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奪也。胸中有六經語,孟為主,彼廢興之跡,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懸明鏡,輕重寢揚,在吾目中,學史亦有次第,古無經史之分,詩書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刪定筆削立,大經大典即為經也,史之興自漢氏始,先秦之書,如左氏傳國語世本戰國策,皆掇拾記錄。無完書,司馬遷大集群書為史記。上下數千載,亦云備矣。然而議論或駁而不純,取其純而舍其駁,可也。后世史記皆宗遷法,大同而小異,其創法立制纂承六經,取三代之余燼為百世之準繩。若遷者可謂史氏之良者也,班固前漢史,與遷不相上下。其大原則出于遷,而書少加密矣。東漢史成于范曄,其人詭異好奇,故其書似之。然論贊情狀,有律亞于遷,固自謂贊,是吾文之奇,作諸序論,往往不減。過秦則比擬,太過三國陳壽所作,任私意而好文,奇功偉跡往往削沒,非裴松之小傳,一代英偉之士,遂為壽所誣。后世果有作者必當改作,以正壽之罪。奮昭烈之幽光,破曹瞞之鬼賊,千古一快也。晉史成于李唐,房杜諸人,故獨歸,美太宗耳。繁蕪滋蔓誣談,隱語鄙褻之事,具載之,甚失史體。三國過于略,而晉書過于繁,南北七代各有其書,至唐李延壽總為南北史,遣辭記事,頗為得中。而其事跡污穢,雖欲文之,而莫能文矣。隋史成于唐興亡之際,徼訐好惡,有浮于言者,唐史二舊書劉煦所作,固未完備,文不稱事,而新書成于宋歐。宋諸公雖云完備,而文有作為之意,或過其實而議論純正,非舊書之比也。然學者當先舊而后新,五代二書皆成于宋舊,則薛居正新,則歐陽子也。新書一出,前史皆廢,所謂一洗。凡馬空者也,宋金史皆未成金史,只有實錄宋事纂錄甚多,而東都事略,最為詳備。是則前世之史也,學者必讀,歷代全史考之廢興之由。邪正之跡,國體國勢制度文物,坦然明白,時以六經旨要立論,其閑以試己意,然后取溫公之通鑒,宋儒之議論。校其長短是非,如是可謂之學史矣。學者往往全史未見,急于要名,欲以為談說之資,嘴吻之備,至于通鑒亦不全,讀撮鉤節通鑒之大旨,溫公之微意隨以昧沒,其所以成就亦淺淺乎。史既治則讀諸子老莊列陰,符四書皆出一律,雖云道家者,流其閑有至理,存取其理而不取其寓,可也。素問一書雖云醫家者,流三代先秦之要典也,學者亦當致力孫吳姜黃之書,雖云兵家智術戰陳之事,亦有名言不可棄也。荀子議論過高好奇,致有性惡之說,然其王霸之辨,仁義之言,不可廢也。管子一書,霸者之略,雖非王道亦當讀也,揚子云太元法言,發孔孟,遺意后世,或有異論者,以其有性善惡混之說,劇秦美新之論事,莽而篡漢,韓子謂其文頗滯澀,蘇子謂以艱險之辭,文膚淺之理,而溫公甚推重之。以為在孟荀之上,或抑或揚,莫適所定,雖然取其辭而不取其節,可也。賈誼董仲舒劉向皆有書,惜其猶有戰國,縱橫之余,習惟董子三策,明白純正。孟軻之亞,非劉賈所企也。文中子生于南北,偏駁之后,隋政橫流之際,而立教河汾作成,將相基唐之治,可謂大儒矣。其書成于門弟子董薛姚竇之流,故比擬時,有太過遣辭發問,甚似論語。而其格言至論,有漢儒所未道者,亦孟軻氏之亞也。韓子之書渾厚典麗,李唐一代之元氣也。與漢氏比隆矣,其詆斥佛老扶持,周孔亦孟軻氏之亞也,諸子既治,宋興以來,諸公之書,周程張之性理,邵康節之象數,歐蘇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形容才輕則任輕,才重則任重的言語或成語(多字成語)?
【讀音】:能者多勞(néng zhě ō láo) 【釋義】:能干的人做事多、勞累也多。 【出處】:《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薄 居梅ā浚鹤髦^語、賓語;用于贊譽人 【近義詞】:力所能及 【歇后語】:諸葛亮當伙夫;嘴吹嗩吶腳打鼓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