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的成語「百世之師」
成語“百世之師”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bǎi shì zhī shī成語簡拼:BSZS
成語注音:ㄅㄞˇ ㄕˋ ㄓ ㄕ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百世師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成語用法:百世之師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造句:卓為百世之師;杰作雄辭,散落四夷之遠。宋·陸游《賀薛安撫兼制置啟》
成語“百世之師”的擴展資料
1. 百世之師 的 拼音 是百世之師 【拼音】:bǎi shì zhī shī 【解釋】: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示例】:卓為~;杰作雄辭,散落四夷之遠。 ★宋·陸游《賀薛安撫兼制置啟》 【近義詞】:百世師 【語法】:作主語、賓語;指人的品行等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百世之師拼音
成語名稱 百世之師 漢語拼音 bǎi shì zhī shī 成語釋義 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成語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使用例句 卓為百世之師;杰作雄辭,散落四夷之遠?!锼巍り懹巍顿R薛安撫兼制置啟》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百世之師,匹夫有志公可法;三書猶在,宰相無名鬼不靈...
百世之師,意思為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三書指的是韓愈三書宰相求官職:韓愈鄉貢中進士后。為求官職。親伏光范門下。向宰相上書。上一書不得回。過十九天又上第二書。仍不見回。等第二十九天。再上第三書。還是石沉大海。韓愈第一書說:“干瀆尊嚴。伏地待罪。”第二書說:“情溢辭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憐焉。”第三書說:“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賢之門甚懼。”先是說唐突冒犯。伏地求寬恕;二說心急不知說什么好。乞求少垂憐焉;再說則誠慌誠恐,甚懼。卑下之極。卻不得一絲音信。只好倉皇出京。自嘲為東歸。
匹夫有志公可法又是出自于: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巍?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宰相無名鬼不靈:自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后,就沒有宰相這個職位,而這個對聯是清朝時候寫的,那么就是嘲諷某些官員有無名。
整句話的意思我也沒有消化透,只能大致知道,用白話說就是
韓愈這個屌絲有能耐啊,雖當官失敗但有志向還是能成功成為榜樣,曾經寫給宰相的三個冊子還流傳至今,但是所求官位早已無名,叫天不應,神鬼不理。
這是周鐵老在抱怨自己當時被譚鍾麟欺壓時的痛苦,并期待自己能像韓愈一樣雖做不了大官,但也能流芳百世,名傳千古。
溈寧周漢性戇直,有“鐵老”之稱。初以知府需次于陜,左文襄公宗棠督陜時,見之曰:“人英也!”屢龂龂于長官,故為巡撫譚鍾麟所憎惡。后文襄督師出關,因辟之至幕,賓禮甚至。新疆平,奏擢道員。久之,以爭殺降回事,失左恉,告歸。道出酒泉,謁唐韓愈廟,題聯于楹曰:“百世之師,匹夫有志公可法;三書猶在,宰相無名鬼不靈?!鄙w其平日不滿于文襄者,至是猶有弦外余音也。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的翻譯
一、譯文
孟子說:“圣人,是百世人民的老師,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圣人。因此,聽到伯夷高風亮節的人,貪婪者都會變得廉潔,懦弱的人也會長志氣。
聽到柳下惠高風亮節的人,刻薄者也會變得敦厚,見識淺薄者也會變得寬宏大量。百世以前奮發進取,百世以后,聽說這些的人無不感動振作。如果不是圣人,誰能夠有如此的作為?何況是那些親自受到圣人熏陶的人呢?”
二、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三、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第十五節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二、作品賞析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于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回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征。這種風格源于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三、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百世之師的意思是什么
百世之師 [bǎi shì zhī shī] [釋義] 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是...
不求聲名卻又難以擺脫聲名糾緾《后漢書.逸民傳.法真》:“法真字高卿,扶風郿人……性恬靜寡欲,……辟公府,舉賢良,皆不就?!瓡樀畚餮?,弱又薦之(注:田弱為法真同鄉,先時曾舉薦過他)。帝虛心欲致,前后四征。真曰:‘吾既不能遁形遠世,豈飲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隱絕,終不降屈。友人郭正稱之曰:‘法真名可得聞,身難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乃共刊石頌之,號曰玄德先生。”后漢隱士法真,多次拒絕薦舉,隱居草澤,不謀宦達,不慕聲名。友人郭正對他的為人倍加稱頌,認為他越是“逃名避名”,而聲名卻偏要追隨他。后以此用為不求聲名卻又難以擺脫聲名糾緾的典故。宋.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詩:“持此欲安歸,造物不我舍(《三國志.魏書.鐘會傳》:“我欲持此安歸乎?’此二句意為:司馬光聲名既高,必為世用,無可逃脫)?!泵曋鹞彷?,此病天所赭(注:名高亦是一累,故曰??;赭,使呈紅色,天意造成)?!?br>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百世之師》故事內容
【解釋】: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境鲎浴浚合惹亍っ陷V《孟子·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薄臼纠浚鹤繛椤?;杰作雄辭,散落四夷之遠。 ◎宋·陸游《賀薛安撫兼制置啟》【近義詞】:百世師【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天下士非一鄉之士,人倫師亦百世之師,是什么意思
這是清嘉慶進士,官至兩江總督,湖南安化人陶澍(1778—1839)對王夫之這位前輩十分敬仰,對他的人品與學識倍加贊賞,曾為船山祠撰一聯:“天下士非一鄉之士,人倫師亦百世之師?!?陶澍在聯中認為王夫之雖然出生在衡陽,老死在衡陽,是一鄉之士,由于他的巨大影響,已經成為了天下之士;王夫之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已經成為世世代代學習的經典,他本人則是受人敬仰的“百世之師”。
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