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充耳不聞」
成語“充耳不聞”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chōng ěr bù wén成語簡拼:CEBW
成語注音:ㄔㄨㄥ ㄦˇ ㄅㄨˋ ㄨ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不聞不問、裝聾作啞
反義詞:洗耳恭聽
讀音糾正:充,不能讀作“cōnɡ”。
錯字糾正:耳,不能寫作“爾”。
成語辨析:充耳不聞和“不聞不問”都有“對事物冷淡、不關心”的意思。但充耳不聞指冷淡;不關心的行動;比較具體;“不聞不問”指冷淡、不關心的態度;比較概括。
成語出處: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充:塞?。宦劊郝?。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成語用法:充耳不聞連動式;作謂語;含貶義,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成語造句:這里袁伯珍只裝作充耳不聞,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英文翻譯:shut one's ears and refuse to listen
俄文翻譯:оставáться глухим
日文翻譯:耳(みみ)をふさいで聞こうとしない
其他翻譯:<德>vor etwas sein Ohr verschlieβen <sich taub stellen><法>faire la sourde oreille à
成語謎語:龍;聾;裝聾;聾子打鈴
成語歇后語:聾子打鈴
成語“充耳不聞”的擴展資料
1. 充耳不聞 視而不見 緘口不語 誰說的?有什么典故嗎...1、充耳不聞
【解釋】: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自】:《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br>【示例】:這里袁伯珍只裝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貶義,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2、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
【出自】:《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br>【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3、緘口不語
【解釋】:緘:封。閉上口不說話。形容不愿說話或不敢說話。
【出自】: 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聞子規》:楚天空闊月成輪,蜀魄聲聲似告人。 啼得血流無用處, 不如緘口過殘春。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充耳不聞與置若罔聞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意思不同、側重表達不同、用法不同,具體如下:
一、意思不同
1、充耳不聞
意思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2、置若罔聞
意思是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似的。指不去過問或不予關心。
二、側重表達不同
1、充耳不聞
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2、置若罔聞
形容不重視、不關心。
三、用法不同
1、充耳不聞
連動式,作謂語。含貶義。
2、置若罔聞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充耳不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置若罔聞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充耳不聞的典故誰知道?
出自先秦的《國風·邶風·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詩一開頭,借物起興,既交代了地點和季節,也寫了等待救援時間之長。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翹首等待援兵,但時序變遷,援兵遲遲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過由于要借衛國救援收復祖國,心存奢望故而尚未產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緊承上章“何多日兮”而來,用寬筆稍加頓挫,“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蓖ㄟ^自問自答的方式,黎臣設身處地地去考慮衛國出兵緩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軍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緣故,暫時不能發兵;用賦法代為解說,曲盡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緊扣上兩章,說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車不東”。黎臣已經有所覺悟,“我有亡國之狀,而彼無憫恤之意,我有恢復之念,而彼無拯救之心”(《詩經傳說匯纂》引鄒泉語),知道衛國無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軍,或者有其他緣故。因幻想破滅,救援無望,故稍加諷諭。
第四章用賦法著意對比,黎臣喪亡流離,衣衫破弊,寄居他國,凄涼蕭索,而衛國群臣非但毫無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觀,趾高氣揚。詩人有些出離憤怒了,他批評衛國群臣裝聾作啞,見死不救。詩人通過雙方服飾、神情、心態的比較,黎臣徹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衛國君臣。
此詩作者雖然寄人籬下,但詩意從委婉地詢問的口氣到直指衛國統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臉,寫得很有骨氣。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什么是充耳不聞
充耳不聞: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近義詞:置之不理 置之度外 置若罔聞 置之不聞 視而不見 不聞不問 裝聾作啞 反義詞: 耳濡目染 洗耳恭聽 例句:怎么能對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充耳不聞呢?老板對她的要求充耳不聞,置之不理。他只要一心,屋外隆隆的車聲,他都可以充耳不聞。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置若罔聞和充耳不聞的區別?
1.首先是讀音不同:分別是zhì ruò wǎng wén和?chōng ěr bù wén。
2.意思不同:前者是聽了他人的話但不理睬不搭理;后者是故意不聽。
3.用法不同:置若罔聞作謂語、賓語使用,形容不重視、不關心;充耳不聞作謂語、定語,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擴展資料:
置若罔聞,最早出自明·朱國禎《涌幢小品》。使用如下
出自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四回:捆縛之時,說了無數的刻薄挖苦話兒。展爺到了此時,只好置若罔聞,一言不發。
充耳不聞,最早出自 《詩經·邶風·旄丘》。使用如下
出自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這里袁伯珍只裝作充耳不聞,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充耳不聞?
百度百科-置若罔聞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充耳不聞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充耳不聞釋義: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充耳不聞內_百度容漢語[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 [出處] 《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br>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充耳不聞的解釋
充耳不聞chōngěrbùwén〖解釋〗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充耳不聞是什么
充耳不聞
謎語:
龍;聾;裝聾;聾子打鈴
例子:
這里袁伯珍只裝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
解釋: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
清·李漁《奈何天·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br>歇后語:
聾子打鈴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含貶義,表示對別人的意見不在意
反義詞:
洗耳恭聽
同義詞:
不聞不問裝聾作啞
簡拼:
cebw
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充耳不聞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來塞住耳朵不聽自。充:塞住。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讀音】?chōng ěr bù wén
【近義詞】不聞不問
【反義詞】洗耳恭聽
【出處】《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拓展資料
造句:
1、他對老師的話充耳不聞,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群眾的呼聲,我們豈能充耳不聞?
3、他對老師的苦心勸告充耳不聞。
4、我已經一再勸告他,他卻總是充耳不聞,實在令人生氣。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