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fdhpj"></form>

        “()()力穡”的成語「服田力穡」

        2023年04月17日成語大全122

        成語“服田力穡”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fú tián lì sè
        成語簡拼:FTLS
        成語注音:ㄈㄨˊ ㄊ一ㄢˊ ㄌ一ˋ ㄙㄜ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服:從事;穡:收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
        成語用法:服田力穡作謂語;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

        成語“服田力穡”的擴展資料

        1. 開頭為服的成語
        服服貼貼、服牛乘馬、服田力穡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服這個字有幾種意思

          be convinced; dress; serve; take;
          服1
          fú
          〈動〉
          組詞:衣服,服裝
          (1)
          (會意。古文從舟,兼做聲符。本義:舟兩旁的夾木)
          (2)
          服從,順服 [obey;submit (oneself) to]
          敵已服矣。――《呂氏春秋·論威》
          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公孫丑上》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韓非子·五蠹》
          授之政,西土服。――《墨子·尚賢》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漢·賈誼《過秦論》
          (3)
          又如:服聽(服從聽命);服低(屈服;低頭);服殺(折服;傾倒。殺:用在動詞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輕易服輸的人);服(順從歸)
          (4)
          佩服;信服;使信服 [be convinced;convice]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議論,十九人皆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范曄《后漢書·張衡傳》
          服人如何?――《論衡·問孔》
          (5)
          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悅服(從心里佩服);服眾(使眾人心服);服善(佩服、順從別人的長處);不服輸
          (6)
          使用 [use]
          諸侯御荼,大夫服笏。――《荀子·大略》
          子弟猶歸器,衣服裘衾車馬,則必獻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禮記·內則》
          (7)
          從事;致力 [be engaged in]
          以德就利,以官服事。――《墨子·尚賢》
          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
          肇牽車牛,運服賈。――《書·酒誥》
          (8)
          又如:服田(從事耕作,種田);服官(做官);服賈(從商,作買賣);服勞(服事效勞);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
          (9)
          飲用或吞服藥物 [take]
          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三國志·方伎傳》
          眾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癥,因問:“常服何藥?”――《紅樓夢》。又如:服毒;服餌(服食丹藥);服鴆(飲毒酒自殺);服食(服用飲食之物)
          (10)
          擔任;承當 [serve as]
          若農服田力穡。――《書·盤庚上》
          (11)
          又如:服勞(服事效勞);服職(供職)
          (12)
          招認,承認,肯定,認可 [admit]
          于是傅付許獄,考驗首服。――《三國志·方伎傳》
          (13)
          又如:服過(承認自己的過錯);服辯(認罪供狀);服詞(承認罪責之詞)
          (14)
          穿著 [put on]
          朝服衣冠,窺鏡。――《戰國策·齊策》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昨望見婦女猶服夾領小袖。――《資治通鑒》
          (15)
          又如:服卉(穿著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戴孝。穿孝服);服冕(穿著冕服)
          (16)
          佩帶 [wear]
          服太阿之劍。――秦·李斯《諫逐客書》
          (17)
          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愛佩帶);服劍(隨身佩帶的寶劍)
          (18)
          銘記,懷念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之矣。――《中庸》
          (19)
          又如:服膺(銘記在心)
          (20)
          任用 [appoint]
          忠臣危殆,讒人服矣。――《荀子》
          (21)
          實行;施行 [carry out]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戰國策·燕策一》
          (22)
          又如:服行(施行,實行)
          (23)
          執持 [hold]。如:服臧(持著臟物)
          (24)
          得 [get]
          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馬王堆 漢墓帛書《道原》
          (25)
          使習慣于 [be accustomed to]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楚辭·屈原·九章·橘頌》
          (26)
          又如:不服水土
          (27)
          承受[刑役] [serve]。如:服更(承受;接受)
          (28)
          遵從;遵守 [comply with]。如:服習(遵循習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禮(遵行禮法);服度(遵守禮法)
          (29)
          通“負”(fù)。負荷;駕駛 [drive]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易·系辭下》
          再鼓,服輦載粟而至。――《淮南子·人間》
          (30)
          又如:服牛乘馬(役使牛馬駕車);服輅,服輿(駕車);服馴(駕馭車馬);服御(駕駛車馬)
          (31)
          通“覆”(fù)。遮蓋,掩蔽 [overspread;cover]
          道逢輦者,以其輦服其道。――《韓詩外傳》
          (32)
          通“犕、被、鞴”
          “服、犕、被、 鞴——古服字,去聲,讀犕(今簡體字為備)。音近逼,即匐。《詩經·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轉輾反側?!c側為韻,《詩經》中服字,共有十六處,都作蒲北切下逼。不同今人讀為房六切(伏)。古‘服’亦作犕?!兑捉洝は缔o下》:‘犕牛乘馬?!睜蜑椤榜R上鞍’?!稘h書·外戚傳》:‘取它郎 ,以被其馬?!指臓?為‘被’。故《后漢書·彭寵傳》有‘被馬六匹’之語。由于鞍質為‘皮’……杜甫詩有‘我曹鞴馬聽晨雞’之句??梢姺?、犕、被、鞴四字同音通假。(參見《唐韻》正卷十四“服”字條)解放前,京劇扮演主仆者,主人出行,命仆說:‘服馬。’即古語遺義。”(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4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社2004年7月)
          服
          fú
          〈名〉
          (1)
          衣服,服裝[clothes]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輙羞赧棄去之。――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辭·屈原·涉江》
          (2)
          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車馬);服養(衣服與食物);服御(指衣服、車馬等器物)。又指喪服
          會仲孺有服。(有服:有喪服在身。)――《史記·武安侯傳》
          (3)
          事情 [thing]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禮記·學記》
          (4)
          服喪 [mourning]
          三年服闕。――《風俗通·十反》
          服闕,服全椒長。――《后漢書·劉平傳》
          (5)
          又如:服滿(服闕。服喪期滿);服制(服喪制度。按生者與死者關系的遠近親疏,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服除(服喪期滿);服假(喪假)
          (6)
          古代一車駕四馬,居中的兩匹叫“服” [two hors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four for driving a carrige in ancienttimes]
          兩服上襄。(上襄:指馬頭昂舉。)――《詩·鄭風 》
          (7)
          通“箙”。盛箭之器 [quiver]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詩·小雅·采薇》
          衣三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荀子·議兵》
          (8)
          又如:服無矢(箭筒內無箭。形容實力不強大)
          (9)通“鵩”。鳥名,又名山鸮,古以為不祥之鳥 [a kind of bird]
          單于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于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0)又
          楚人命鸮曰服。
          誼為長沙傅三年,有服飛入誼舍,止于坐隅。――《漢書·賈誼傳》
          (11)
          姓另見fù
          服從fúcóng
          (1)
          [obey]∶遵從;順從
          服從命令
          (2)
          [submit;comply with]∶屈服于別人的意志或力
          服從外國的法律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資治通鑒》
          服法
          fúfǎ
          [obey the law] 有罪依法受刑。同伏法
          犯罪分子表示認罪服法
          服服帖帖
          fúfu-tiētiē
          [docile;obedient] 溫順地或謙恭地服從跟隨
          服軟,服軟兒
          fúruǎn,fúruǎnr
          [admit being defeated;admit one’s mistake] 退讓,不再對立
          稍微一服軟,事情要好辦得多
          服喪
          fúsāng
          [be in mourning] 在一定時期內戴孝,對死去的長輩或平輩親表示哀悼
          服飾
          fúshì
          [dress and personal adornment] 衣著和裝飾
          服侍
          fúshi
          (1)
          [wait upon]∶伺候;照料
          服侍父母
          (2)
          [care]∶提供或照應需要或者進行必要的私人照顧(如對病人或兒童)
          服侍病人
          (3)
          [take to]∶照管,照顧,關心
          那些服侍紳士們的打雜女工
          服輸
          fúshū
          [admit defeat] 認輸,承認失敗
          服務
          fúwù
          [give service to;serve] 履行職務,為大家做事
          服務周到
          服務行業
          fúwù hángyè
          [service trades] 為人服務,使人生活上得到方便的各種行業
          服務員
          fúwùyuán
          [attendant;steward waiter] 服侍或照料他人的人
          服刑
          fúxíng
          [serve a sentence;serve one’s term of imprisonment] 經受刑役
          因偽造罪而服五年徒刑
          服藥
          fúyào
          [take medicine] 吃藥
          服役
          fúyì
          (1)
          [be on active service;enlist in the army]∶服兵役
          服役期滿
          (2)
          [do corvee labor]∶舊時指服苦役,服勞役
          服用
          fúyòng
          (1)
          [take;use]∶穿著服飾,使用物品
          服用考究
          (2)
          [take medicine]∶服藥
          服裝
          fúzhuāng
          [dress;clothing] 服飾裝束
          服裝設計
          服裝裁剪
          服fù〈名〉
          (1)車廂
        大車牝服二柯,有參分柯之二。――《考工記·車人》
          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周禮·山虞》
          (2)負載;負荷
          車為服重致遠,乘之則安,引之則利。――《墨子》
          (3)[量詞]――用于稱中藥劑量。一劑稱一服 [dossage]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北周·庾信《燕歌行》
          另見fú
          服fú
          (1)衣裳:~裝。制~。
          (2)穿衣裳:~喪?!茫╝.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3)作,擔任:~務?!?。~兵役。
          (4)順從:信~。佩~。降(xiáng)~?!q(舊指認罪書)?!撸ɡ斡浽谛刂?,衷心信服)。
          (5)習慣,適應:不~水土。
          (6)吃(藥):內~。
          (7)乘,用:~牛乘(chéng)馬。
          (8)姓。
          服fù 量詞,指中藥(亦作“付”):兩~藥。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挺經》的翻譯?
          卷一 內圣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私,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經之要領,而后賢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來圣哲胸懷極廣,而可達于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睟面,孔彥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自恨少壯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懼,于古人心境,不能領取一二。反復尋思,嘆喟無已。   卷二 礪志   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軌,而   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瘎t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明德、親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作官何以異哉?   累月奔馳酬應,猶能不失常課,當可日進無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息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梢娔隉o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作文有崢嶸雄快之氣,則業進矣。   卷三 家范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庇种斢涀娓溉恍?,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敗,往往不知鄉里耕讀之耐久。所以致敗之由大約不出數端。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恍值芷墼p者?。粙D女淫亂者??;子弟傲慢者敗。身敗之道有四,曰:驕盈凌物者?。换瓒枞蜗抡邤?;貪刻兼至者??;反復無信者敗。未有八者全無一失而無故傾覆者也。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舄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勞,可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黨。如是而已。   卷四 明強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傢毿闹袠O明,而后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吨杏埂穼W、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杰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于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于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卷五 堅忍   子長尚黃老,進游俠,班孟堅譏之,蓋實錄也。好游俠,故數稱堅忍卓絕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橫、侯贏、田光及此篇之述貫高皆是。尚黃老,故數稱脫屣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黃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贊稱張、陳與太伯、季札異,亦謂其不能遺外勢利、棄屣天下耳。   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露。將來養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稍論時事,余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云:“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云:“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略相近,因附識之。   夜閱《荀子》三篇,三更盡睡,四時即醒,又作一聯云:“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至五更,又改作二聯,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一云:“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閑的光陰”。   卷六 剛柔   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面建公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兩關不過,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來養水,伏虎以養火。古圣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于“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志,則日進無疆矣。   至于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卷七 英才   雖有良藥,茍不當于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茍不適于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鉏铻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爭之世,茍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藥之多不當于病也。   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侍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進。”《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強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見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誠能考信于載籍,問途于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才亦漸立。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卷八 廉矩   翰臣方伯廉正之風,令人欽仰。身后蕭索,無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為,亦殊覺善不可為。其生平好學不倦,方欲立言以質后世。弟昨賻之百金,挽以聯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訝書生立功,皆從廿年積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淚斑,蒼梧魂返,莫疑命婦死烈,亦猶萬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钡歉咧簦囝H有意。位在客卿,慮無應者,徒用累歔。韓公有言:“賢者恒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鄙w自古而嘆之也。   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故六官經制大備,而以《周禮》名書。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禮、善說辭者,常足以服人而強國。戰國以后,以儀文之瑣為禮,是叔齊之所譏也。荀卿、張載兢以禮為務,可謂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張爾岐氏作《中庸論》,凌廷堪氏作《復禮論》,亦有以窺見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輯《五禮通考》,以天文、算學錄入為觀象授時門;以地理、州郡錄入為體國經野門;于著書之義例,則或駁而不精;其于古者經世之禮之無所不該,則未為失也。   崇儉約以養廉。昔年州縣佐雜在省當差,并無薪水銀兩。今則月支數十金,而猶嫌其少。此所謂不知足也。欲學廉介,必先知足。觀于各處難民,遍地餓莩,則吾人之安居衣食,已至幸,尚何奢望哉?尚敢暴殄哉?不特當廉于取利,并當廉于取名。毋貪保舉,毋好虛譽,事事知足,人人守約,則可挽回矣。   卷九 勤敬   為治首務愛民,愛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聽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術”,“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即“術”字之的解也。又言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觀人當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虛聲與言論;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后。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謙。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謙字,吾將守此二字以終身,儻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常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斬爽骯臟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   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嘗不思遁入眼閉箱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煩,而長夜快樂之期杳無音信。且又晉階端揆,責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懊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事身外,亦惟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而已。   卷十 詭道   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嘗望其成立,嘗望其發達,則人之恩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懔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斯二者,雖蠻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兵者,陰事也,哀戚之意,如臨親喪,肅敬之心,如承大祭,庶為近之。今以羊牛犬佾而就屠烹,見其悲啼于割剝之頃,宛轉于刀俎之間,仁者將有所不忍,況以人命為浪博輕擲之物。無論其敗喪也,即使幸勝,而死傷相望,斷頭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日陳吾前,哀矜不遑,喜于何有?故軍中不宜有歡欣之象,有歡欣之象者,無論或為悅,或為驕盈,終歸于敗而已矣。田單之在即墨,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黃金橫帶,而騁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魯仲連策其必不勝,兵事之宜慘戚,不宜歡欣,亦明矣。   練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爛熟之文,則布局立意,常有熟徑可尋,而腔調亦左右逢源。凡讀文太多,而實無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用兵亦宜有簡練之營,有純熟之將領,陣法不可貪多而無實。   此時自治毫無把握,遽求成效,則氣浮而乏,內心不可不察。進兵須由自己作主,不可因他人之言而受其牽制。非特進兵為然,即尋常出隊開仗亦不可受人牽制。應戰時,雖他營不愿而我營亦必接戰;不應戰時,雖他營催促,我亦且持重不進。若彼此皆牽率出隊,視用兵為應酬之文,則不復能出奇制勝矣。   卷十一 久戰   久戰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力則指將士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賊以堅忍死拒,我亦當以堅忍勝之。惟有休養士氣,觀釁而動,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   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兵勇以浪戰而玩,玩則疲;賊匪以浪戰而猾,猾則巧。以我之疲戰賊之巧,終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營中誡諸將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于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常存有余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于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于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 之拔逼陽,氣已竭而復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斃。此善于用氣者也。   卷十二 廩實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大抵軍政吏治,非財用充足,竟無從下手處。自王介甫以言利為正人所詬病,后之君子例避理財之名,以不言有無,不言多寡為高。實則補救時艱,斷非貧窮坐困所能為力。葉水心嘗謂,仁人君子不應置理財于不講,良為通論。   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篤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如必推敝處主持,亦不敢辭。禍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為大慮。滬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過軟媚者,請邀之來皖一行。   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蠻貊之道。以陰機言之,即句踐卑辱以驕吳人之法,聞前此滬上兵勇多為洋人所侮慢,自閣下帶湘淮各勇到防,從無受侮之事??鬃釉荒苤纹鋰遥l敢侮之。我茍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凌。既不被欺凌,則處處謙遜,自無后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第就各省??谡撝瑒t外洋之通商,正與內地之鹽務相同。通商系以海外之土產,行銷于中華。鹽務亦以海濱之場產,行銷于口岸。通商始于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鹽務亦起于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吾以“耕戰”二字為國,泰西諸洋以“商戰”二字為國,用兵之時,則重斂眾商之費;無事之時,則曲順眾商之情。眾商之所請,其國主無不應允。其公使代請于中國,必允而后已。眾商請開三子口,不特便于洋商,并取其便于華商者。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名正言順。   卷十三 峻法   世風既薄,人人各挾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謠言,幸四方有事而欲為亂,稍待之以寬仁,愈囂然自肆,白晝劫掠都市,視官長蔑如也。不治以嚴刑峻法,則鼠子紛起,將來無復措手之處。是以壹意殘忍,冀回頹風于萬一。書生豈解好殺,要以時勢所迫,非是則無以鋤強暴而安我孱弱之民。牧馬者,去其害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擾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獨不然。   醫者之治瘠癰,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蓋亦當之為簡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厲之事,期于死者無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絕不計較,當充裕時,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獎籠之。應嚴者:一則禮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官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加懲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卷十四 外王   逆夷據地求和,深堪發指。臥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時事如此,憂患方深。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臨難有不屈撓之節,臨財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吨芤住妨⒓抑溃幸杂墟谥w反諸身,況立威于外域,求孚于異族,而可不反諸己哉!斯二者似迂遠而不切合事情,實則質直而消患于無形。   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無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習見、震于所罕見者,亦世之常情也。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夸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于所罕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   師夷之智,意在明靖內奸,暗御外侮也。列強乃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師其智,購其輪船機器,不重在剿辦發逆,而重在陸續購買,據為己有?;浿胁?,良可憤嘆。夷情有損于國體,有得輪船機器,仍可馴服,則此方生靈,免遭涂炭耳。有成此物,則顯以宣中國之人心,即隱以折彼族之異謀。各處仿而行之,漸推漸廣,以為中國自強之本。   卷十五 忠疑   蓋君子之立身,在其所處。誠內度方寸,靡所于疚,則仰對昭昭,俯視倫物,寬不怍,故冶長無愧于其師,孟博不慚于其母,彼誠有以自伸于內耳。足下樸誠淳信,守己無求,無亡之災,翩其相戾,顧衾對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慮,稍渝素衷也。國藩濫竽此間,卒亦非善。骯臟之習,本不達于時趨,而逡循之修,亦難躋于先進。獨是蜎守介介,期不深負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持矯揉之說者,譬杞柳以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賊仁義,是理以逆施而不順矣。高虛無主見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談性命,不復求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順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撓,惺惺常存,斯隨時見其順焉。守之以一,以不貳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懼,斯終身無不順焉。此圣人盡性立命之極,亦即中人復性命之功也夫!   閱王夫之所注張子《正蒙》,于盡性知命之旨,略有所會。蓋盡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聽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易·;系辭》“尺蠖之屈”八句,盡性也;“過此以往”四句,知命也。農夫之服田力穡,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性也;為稼湯世,終歸礁爛,命也。愛人、治人、禮人,性也;愛之而不親,治之而不治,禮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處,在盡性以至于命。盡性猶下學之事,至于命則上達矣。當盡性之時,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驗或有應有不應,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著力若不著力,此中消息最難體驗。若于性分當盡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學,則以淡泊如為宗,庶幾其近道乎!   卷十六 荷道   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如久雨初晴,登高山而望曠野;如樓俯大江,獨坐明窗凈幾之下,而可以遠眺;如英雄俠士,裼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象,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韓子而外,惟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爽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里粲然,中邊俱徹,固自不可幾及也。   古人絕大事業,恒以精心敬慎出之。以區區蜀漢一隅,而欲出師關中,北伐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勢之艱危,亦古今所罕見。而此文不言其艱巨,但言志氣宜恢宏,刑賞宜平允,君宜以親賢納言為務,臣宜以討賊進諫為職而已。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遠大、思慮精微始也。   三古盛時,圣君賢相承繼熙洽,道德之精,淪于骨髓,而學問之意,達于閭巷。是以其時置兔之野人,漢陽之游女,皆含性貞嫻吟詠,若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倫,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降及春秋,王澤衰竭,道固將廢,文亦殆殊已。故孔子睹獲麟,曰:“吾道窮矣!”畏匡曰:“斯文將喪!”于是慨然發憤,修訂六籍,昭百王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仲尼即沒,徒人分布,轉相流衍。厥后聰明魁桀之士,或有識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駁,一視乎見道之多寡以為差:見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軻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見少者,文駁焉;尤少者,尤駁焉。自荀、揚、莊、列、屈、賈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數。   卷十七 藏鋒   卷十八 盈虛 不好意思只能弄到原文了,最后兩卷字數不夠了,嘿嘿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么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于文字過于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之名始于宋朝,五經之名始于漢武帝。
        擴展資料:
        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參、子思,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后來的五經是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四書五經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成語心悅什么服
        【服低做小】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痉N貼】指讓人信服或物品平整【服服帖帖】指讓人信服或物品平整?!痉岢塑帯棵幔汗糯熳印⒅T侯及達官顯宦戴的禮帽;軒:有車廂或帷幔的車。指做官后飛黃騰達?!痉3笋R】役使牛馬駕車。【服氣餐霞】服氣:導引之術,即氣功;餐霞:指不食人間煙火。指修煉道術?!痉馔搪丁糠猓簩бg,即氣功。指修煉道術?!痉锪Ψw】服:從事;穡:收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挺經>翻譯
          卷一 內圣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私,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嘗謂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間離合幾微之端,可得而論矣。   蓋《大學》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資其擴充;日用細故,亦深其閱歷。心之際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麗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則夫善之當為,不善之宜去,早畫然其灼見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實有所見,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經之要領,而后賢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四語,終身用之有不能盡,不在多,亦不在深。   古來圣哲胸懷極廣,而可達于德者,約有四端:如篤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說也;至誠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訓也;安貧樂道而潤身睟面,孔彥曾孟之旨也;觀物閑吟而意適神恬,陶白蘇陸之趣也。自恨少壯不知努力,老年常多悔懼,于古人心境,不能領取一二。反復尋思,嘆喟無已。   卷二 礪志   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軌,而   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瘎t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明德、親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作官何以異哉?   累月奔馳酬應,猶能不失常課,當可日進無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息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言語遲鈍,舉止端重,則德進矣。作文有崢嶸雄快之氣,則業進矣。   卷三 家范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庇嗳沼泝灾杏钟邪吮局f,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贝税吮菊撸杂嚅啔v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敗,往往不知鄉里耕讀之耐久。所以致敗之由大約不出數端。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敗;兄弟欺詐者?。粙D女淫亂者?。蛔拥馨谅邤?。身敗之道有四,曰:驕盈凌物者敗;昏惰任下者敗;貪刻兼至者??;反復無信者敗。未有八者全無一失而無故傾覆者也。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舄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勞,可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黨。如是而已。   卷四 明強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后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   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杰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于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能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于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卷五 堅忍   子長尚黃老,進游俠,班孟堅譏之,蓋實錄也。好游俠,故數稱堅忍卓絕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橫、侯贏、田光及此篇之述貫高皆是。尚黃老,故數稱脫屣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黃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贊稱張、陳與太伯、季札異,亦謂其不能遺外勢利、棄屣天下耳。   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露。將來養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稍論時事,余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云:“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云:“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略相近,因附識之。   夜閱《荀子》三篇,三更盡睡,四時即醒,又作一聯云:“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至五更,又改作二聯,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一云:“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閑的光陰”。   卷六 剛柔   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面建公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兩關不過,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來養水,伏虎以養火。古圣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于“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志,則日進無疆矣。   至于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卷七 英才   雖有良藥,茍不當于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茍不適于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鉏铻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爭之世,茍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藥之多不當于病也。   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后、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侍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煉而出耳?!痘茨献印吩唬骸肮蓮姵?,名可強立”。董子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進。”《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強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見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誠能考信于載籍,問途于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才亦漸立。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卷八 廉矩   翰臣方伯廉正之風,令人欽仰。身后蕭索,無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為,亦殊覺善不可為。其生平好學不倦,方欲立言以質后世。弟昨賻之百金,挽以聯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訝書生立功,皆從廿年積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淚斑,蒼梧魂返,莫疑命婦死烈,亦猶萬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钡歉咧簦囝H有意。位在客卿,慮無應者,徒用累歔。韓公有言:“賢者恒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鄙w自古而嘆之也。   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故六官經制大備,而以《周禮》名書。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禮、善說辭者,常足以服人而強國。戰國以后,以儀文之瑣為禮,是叔齊之所譏也。荀卿、張載兢以禮為務,可謂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張爾岐氏作《中庸論》,凌廷堪氏作《復禮論》,亦有以窺見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輯《五禮通考》,以天文、算學錄入為觀象授時門;以地理、州郡錄入為體國經野門;于著書之義例,則或駁而不精;其于古者經世之禮之無所不該,則未為失也。   崇儉約以養廉。昔年州縣佐雜在省當差,并無薪水銀兩。今則月支數十金,而猶嫌其少。此所謂不知足也。欲學廉介,必先知足。觀于各處難民,遍地餓莩,則吾人之安居衣食,已至幸,尚何奢望哉?尚敢暴殄哉?不特當廉于取利,并當廉于取名。毋貪保舉,毋好虛譽,事事知足,人人守約,則可挽回矣。   卷九 勤敬   為治首務愛民,愛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聽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術”,“術”字最有道理。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即“術”字之的解也。又言蹈道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觀人當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虛聲與言論;當以精己識為先,訪人言為后。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謙。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與,謙若漢文之不勝,而勤謙二字,尤為徹始徹終,須臾不可離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謙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謙,則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謙字,吾將守此二字以終身,儻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者乎!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常之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斬爽骯臟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矯之之苦衷也。   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嘗不思遁入眼閉箱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煩,而長夜快樂之期杳無音信。且又晉階端揆,責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懊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事身外,亦惟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而已。   卷十 詭道   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嘗望其成立,嘗望其發達,則人之恩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懔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斯二者,雖蠻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兵者,陰事也,哀戚之意,如臨親喪,肅敬之心,如承大祭,庶為近之。今以羊牛犬佾而就屠烹,見其悲啼于割剝之頃,宛轉于刀俎之間,仁者將有所不忍,況以人命為浪博輕擲之物。無論其敗喪也,即使幸勝,而死傷相望,斷頭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日陳吾前,哀矜不遑,喜于何有?故軍中不宜有歡欣之象,有歡欣之象者,無論或為悅,或為驕盈,終歸于敗而已矣。田單之在即墨,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黃金橫帶,而騁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魯仲連策其必不勝,兵事之宜慘戚,不宜歡欣,亦明矣。   練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爛熟之文,則布局立意,常有熟徑可尋,而腔調亦左右逢源。凡讀文太多,而實無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用兵亦宜有簡練之營,有純熟之將領,陣法不可貪多而無實。   此時自治毫無把握,遽求成效,則氣浮而乏,內心不可不察。進兵須由自己作主,不可因他人之言而受其牽制。非特進兵為然,即尋常出隊開仗亦不可受人牽制。應戰時,雖他營不愿而我營亦必接戰;不應戰時,雖他營催促,我亦且持重不進。若彼此皆牽率出隊,視用兵為應酬之文,則不復能出奇制勝矣。   卷十一 久戰   久戰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力則指將士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賊以堅忍死拒,我亦當以堅忍勝之。惟有休養士氣,觀釁而動,不必過求速效,徒傷精銳,迨瓜熟蒂落,自可應手奏功也。   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兵勇以浪戰而玩,玩則疲;賊匪以浪戰而猾,猾則巧。以我之疲戰賊之巧,終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營中誡諸將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于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常存有余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于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于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 之拔逼陽,氣已竭而復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斃。此善于用氣者也。   卷十二 廩實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大抵軍政吏治,非財用充足,竟無從下手處。自王介甫以言利為正人所詬病,后之君子例避理財之名,以不言有無,不言多寡為高。實則補救時艱,斷非貧窮坐困所能為力。葉水心嘗謂,仁人君子不應置理財于不講,良為通論。   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篤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如必推敝處主持,亦不敢辭。禍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為大慮。滬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過軟媚者,請邀之來皖一行。   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蠻貊之道。以陰機言之,即句踐卑辱以驕吳人之法,聞前此滬上兵勇多為洋人所侮慢,自閣下帶湘淮各勇到防,從無受侮之事。孔子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我茍整齊嚴肅,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無端欺凌。既不被欺凌,則處處謙遜,自無后患。柔遠之道在是,自強之道亦在是。   第就各省??谡撝瑒t外洋之通商,正與內地之鹽務相同。通商系以海外之土產,行銷于中華。鹽務亦以海濱之場產,行銷于口岸。通商始于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鹽務亦起于廣東,由閩、浙而江蘇、而山東,以達于天津;吾以“耕戰”二字為國,泰西諸洋以“商戰”二字為國,用兵之時,則重斂眾商之費;無事之時,則曲順眾商之情。眾商之所請,其國主無不應允。其公使代請于中國,必允而后已。眾商請開三子口,不特便于洋商,并取其便于華商者。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名正言順。   卷十三 峻法   世風既薄,人人各挾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謠言,幸四方有事而欲為亂,稍待之以寬仁,愈囂然自肆,白晝劫掠都市,視官長蔑如也。不治以嚴刑峻法,則鼠子紛起,將來無復措手之處。是以壹意殘忍,冀回頹風于萬一。書生豈解好殺,要以時勢所迫,非是則無以鋤強暴而安我孱弱之民。牧馬者,去其害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擾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獨不然。   醫者之治瘠癰,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蓋亦當之為簡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一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厲之事,期于死者無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絕不計較,當充裕時,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獎籠之。應嚴者:一則禮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官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加懲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卷十四 外王   逆夷據地求和,深堪發指。臥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時事如此,憂患方深。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臨難有不屈撓之節,臨財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歸反諸身,況立威于外域,求孚于異族,而可不反諸己哉!斯二者似迂遠而不切合事情,實則質直而消患于無形。   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無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習見、震于所罕見者,亦世之常情也。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夸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于所罕見。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   師夷之智,意在明靖內奸,暗御外侮也。列強乃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師其智,購其輪船機器,不重在剿辦發逆,而重在陸續購買,據為己有。粵中猖獗,良可憤嘆。夷情有損于國體,有得輪船機器,仍可馴服,則此方生靈,免遭涂炭耳。有成此物,則顯以宣中國之人心,即隱以折彼族之異謀。各處仿而行之,漸推漸廣,以為中國自強之本。   卷十五 忠疑   蓋君子之立身,在其所處。誠內度方寸,靡所于疚,則仰對昭昭,俯視倫物,寬不怍,故冶長無愧于其師,孟博不慚于其母,彼誠有以自伸于內耳。足下樸誠淳信,守己無求,無亡之災,翩其相戾,顧衾對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慮,稍渝素衷也。國藩濫竽此間,卒亦非善。骯臟之習,本不達于時趨,而逡循之修,亦難躋于先進。獨是蜎守介介,期不深負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持矯揉之說者,譬杞柳以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賊仁義,是理以逆施而不順矣。高虛無主見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談性命,不復求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順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撓,惺惺常存,斯隨時見其順焉。守之以一,以不貳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懼,斯終身無不順焉。此圣人盡性立命之極,亦即中人復性命之功也夫!   閱王夫之所注張子《正蒙》,于盡性知命之旨,略有所會。蓋盡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聽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易·;系辭》“尺蠖之屈”八句,盡性也;“過此以往”四句,知命也。農夫之服田力穡,勤者有秋,散惰者歉收,性也;為稼湯世,終歸礁爛,命也。愛人、治人、禮人,性也;愛之而不親,治之而不治,禮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處,在盡性以至于命。盡性猶下學之事,至于命則上達矣。當盡性之時,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驗或有應有不應,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著力若不著力,此中消息最難體驗。若于性分當盡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學,則以淡泊如為宗,庶幾其近道乎!   卷十六 荷道   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如久雨初晴,登高山而望曠野;如樓俯大江,獨坐明窗凈幾之下,而可以遠眺;如英雄俠士,裼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象,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韓子而外,惟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爽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里粲然,中邊俱徹,固自不可幾及也。   古人絕大事業,恒以精心敬慎出之。以區區蜀漢一隅,而欲出師關中,北伐曹魏,其志愿之宏大,事勢之艱危,亦古今所罕見。而此文不言其艱巨,但言志氣宜恢宏,刑賞宜平允,君宜以親賢納言為務,臣宜以討賊進諫為職而已。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遠大、思慮精微始也。   三古盛時,圣君賢相承繼熙洽,道德之精,淪于骨髓,而學問之意,達于閭巷。是以其時置兔之野人,漢陽之游女,皆含性貞嫻吟詠,若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倫,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降及春秋,王澤衰竭,道固將廢,文亦殆殊已。故孔子睹獲麟,曰:“吾道窮矣!”畏匡曰:“斯文將喪!”于是慨然發憤,修訂六籍,昭百王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仲尼即沒,徒人分布,轉相流衍。厥后聰明魁桀之士,或有識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駁,一視乎見道之多寡以為差:見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軻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見少者,文駁焉;尤少者,尤駁焉。自荀、揚、莊、列、屈、賈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數。   卷十七 藏鋒   卷十八 盈虛 不好意思只能弄到原文了,最后兩卷字數不夠了,嘿嘿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服田力穡開頭的成語
        服田力穡fú tián lì sè[釋義] 服:從事;穡:收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有關于服的成語
        上下有服
        水土不服
        鮮衣兇服
        心悅誠服
        怏怏不服
        義兵不攻服
        點開上述成語顯示詳細解釋、典故出處等內容,簡略示例如下:
        【成語詞目】:服低做小
        【成語拼音】:fú dī zuò xiǎo
        【拼音代碼】:fdzx
        【成語解釋】: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5dyx.cn/post/38982.html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