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的成語「打草蛇驚」
成語“打草蛇驚”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dǎ cǎo shé jīng成語簡拼:DCSJ
成語注音:ㄉㄚˇ ㄘㄠˇ ㄕㄜˊ ㄐ一ㄥ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打草驚蛇
成語出處:《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見“打草驚蛇”。
成語用法:打草蛇驚作謂語、定語、賓語;多用于否定句。
成語造句: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后,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宋·朱熹《答黃仁卿書》
英文翻譯:To fright a bird is not the way to catch her.
成語“打草蛇驚”的擴展資料
1. 打草驚蛇是什么生肖打草蛇驚發音 dǎ cǎo shé jīng 釋義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同“打草驚蛇”。 出處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打草驚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驚蛇,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處】
1、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br>2、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br>【例句】
1、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驚蛇,讓歹徒溜了。
2、大家先不動聲色,免得打草驚蛇,讓他跑了。
擴展資料
一、打草驚蛇的近義詞
1、顧此失彼 [ gù cǐ shī bǐ ]
釋義: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照顧不過來。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七十六回:“……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工城若破;郢不守矣?!?br>2、操之過急 [ cāo zhī guò jí ]
釋義:意思指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于急躁,過于心急想要成功。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馬觭輪無的反者;操之急矣?!?br>白話釋義:秦軍連一匹馬一輛車也沒有返回到秦國,原因在于它操之過急。
二、打草驚蛇的反義詞
1、引蛇出洞 [ yǐn shé chū dòng ]
釋義:比喻運用計謀誘使壞人進行活動,使之暴露。
出處:現代·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如果說,父親與會是中了‘引蛇出洞’之計,那么,儲安平6月1日在中央統戰部的發言,則被許多人視為‘自投羅網’?!?br>2、欲擒故縱 [ yù qín gù zòng ]
釋義: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比喻為了達到進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無如作者要作這等欲擒故縱的文章;令讀者猜一猜?!?br>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打草驚蛇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打草驚蛇有什么典故嗎?
【詞義】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撲打植草時驚動埋伏在草叢中的蛇。
【用法】
原用來比喻懲甲驚乙。后用來比喻做事不機密,使對方知道了自己的意圖而有所戒備。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四:“南唐王魯當 涂令,日營資產,部人訴主薄貪賄,魯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薄按虿蒹@蛇”即由此演變 而來。
【典故】
南唐時,有個叫王魯的人,為當涂縣縣令。他愛財如命,大肆搜刮民財,貪贓枉法,全縣的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h衙里的官吏也學他的樣子競相貪占,對百姓敲詐勒索。一天,百姓聯名寫了一份狀子,控告縣衙主簿營私舞弊,貪贓受賄。王魯一看狀子,真有點不寒而栗,因為狀子上寫的雖是主簿的罪狀,但那些違法事件沒有一宗不與他相關,有的還是他們合謀干的。王魯感到大禍臨頭,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腦子里亂糟糟的,理不出個頭緒,往日種種不法行為,一一在眼前閃過。他竭力鎮定了一下,開始琢磨對策。如果受理此案,若被上司知道,那自己便暴露無遺了。于是他想壓下狀子,不要驚動上司,就提筆在案卷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說:你們雖然告發的是我的下主簿,可是我已經感到事態的嚴重了,就像打草驚動了草叢里的蛇一樣??!
后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每日成語之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現代漢語成語,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涂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打草驚蛇,三十六計之一,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 王魯為當涂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驚?!癁楹檬抡呖趯嵮??!薄独镎Z證實·打草驚蛇》引《續常談》作“汝雖打草,
打草驚蛇
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焙笥靡杂髯魇滦姑芏@動對方。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蝎,打草驚蛇,壞了咱墻頭上傳情簡帖。”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 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偏偏又碰著這位胡統領好大喜功,定要打草驚蛇,下鄉搜捕。土匪沒有辦到一個,百姓倒大受其累。統領自以為得計,竟把剿辦土匪,地方肅清稟報上去,希圖得保。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 老武 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風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br>亦作“打草蛇驚”。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br>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 黃商伯 狼狽后,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網頁鏈接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杯影蛇弓,打草蛇驚的成語故事急用
杯影蛇弓,打草蛇驚的成語故事急用[bēi yǐng shé gōng] 杯影蛇弓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同古漢語中的一個成語“杯弓蛇影”,也易同一個典故,出自應劭《風俗通義·怪神》,應郴請杜宣飲酒,掛在墻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憂而病,應郴聽說杜宣生病后來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墻上的弓后病就好了。【名稱】打草蛇驚【拼音】dǎ cǎo shé jīng【解釋】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同“打草驚蛇”。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打草驚蛇歇后語
打草驚蛇是成語,不是歇后語?!境烧Z名稱】:打草蛇驚【成語拼音】:dǎ cǎo shé jīng【成語釋義】: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同“打草驚蛇”?!境烧Z出處】:《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成語示例】: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后,~,亦不敢放手做事耳。★宋·朱熹《答黃仁卿書》
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十二生肖里面的成語打草驚什么
打草驚蛇 [dǎ cǎo jīng shé]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貶義
出 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涂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br>例 句
這是敵人的先頭部隊,放他們過去,以免~,影響全殲敵人主力的計劃。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風吹草動 因小失大 急功近利 打草蛇驚 操之過急 顧此失彼
反義詞 紋絲不動 引蛇出洞 敲山震虎 欲擒故縱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