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溫良儉讓”的成語故事
“溫良儉讓”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么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子貢回答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出自何書?何人所言?夫子是誰
出自《論語·學而》中子貢所言,夫子即孔子。《論語》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原文為: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如下: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k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種《論語》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墩撜Z》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秾W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二、賞析
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把孔子的為人處世品格勾劃出來??鬃又允艿礁鲊y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讓”是在功名利上先人后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后人。讓用之于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條件。孔子認為,好勝,爭取名聲;夸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學而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溫良恭儉讓 出處
【釋義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F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溫良恭儉讓是什么意思
溫良恭儉讓?基本釋義?[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F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出 處《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惫娉烧Z網:gyjslw.com
“溫良恭儉讓”中的“恭”是什么意思?
“恭”是恭敬的意思。
1、溫良恭儉讓
拼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釋義:意為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五種美德。
出處:春秋·魯·孔丘(孔子)《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近義詞:
(1)溫良恭儉wēn liáng gōng jiǎn: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F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2)溫良儉讓wēn liáng?jiǎn ràng:泛指態度謙恭,舉止文雅。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形容女人'那么該用哪幾個字來形容男人?
溫良恭儉讓這是做人的態度 不單單只女人、如果硬要說形容男人的話我想應該是仁義禮智信吧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靠溫良工儉讓真的能成就人生?
僅憑溫良恭儉讓是不行的。人應憑知識、智慧、不斷的拼搏才能走好自己的一生。在這樣如此激烈競爭的社會,如果總是溫良恭儉讓,而不努力向上爭取,將失去許多機遇,然而人生有多少機遇???太少了。從未聽說過僅憑溫良恭儉讓成就事業、成就一生的事例。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是什么意思
五?!敝浮叭?、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會中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五常:仁義禮智信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顾匀税l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即什么也不爭,什么也不搶,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溫良恭儉讓,禮義仁智信什么意思
”溫良恭儉讓“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即什么也不爭,什么也不搶,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
即處處與人為善,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先秦·孔子《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仁義禮智信“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儒家“五?!保鬃犹岢觥叭?、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
擴展資料: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顾匀税l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信與知對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從他人言而信,進而守禮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無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溫良恭儉讓出自哪里?
溫良恭儉讓原話出自《論語學而》篇,是記錄孔子學生子貢回答子禽的話: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這里有問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十章)(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夫子來到這個國家,一定聽聞這個國家的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還是人家要求的呢?(這里有問號)”子貢回答說:“老夫子溫、良、恭、儉、讓,得到這樣的待遇。老夫子要求的東西與平常人所要求的不同啊?!?在這段話里,子貢經過自己的觀察,看到老師具備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美德,這是學生眼中的孔子的道德形象。子貢認為各國國君向孔子請教政治上的問題,是因為孔子有這些美德而獲得敬重和信任。后來由于《論語》廣泛流傳,后世以溫、良、恭、儉、讓作為對有高度文化素養的謙謙君子的贊詞。
溫,是溫和,朱熹注為和厚。溫和敦厚,就是以平等的態度待人,使人感覺和藹可親,而樂于接近;這當然是一種很好的品德。溫的反面是冷漠,高高在上,讓人在精神上有一種壓迫感,從而畏而遠之。
《述而》篇第三十八章記學生對孔子平日儀態的觀察:“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睖睾投鴩烂C,有威儀而不兇,莊嚴而安詳。這使人感到溫和可親可敬,又不敢放肆無禮。
良,是善良,與人為善,時時處處幫助別人。前面講過,“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述而》第九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述而》第十章)。這是對他人的痛苦、不幸產生的同情心,為他人的苦難而悲傷的“不忍”之心,也就是一顆善良的心?!多l黨》二十二章又記:“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比怂蓝鵁o人收殮,孔子主動負責料理,這自然是無私的,發自內心在做好事。
在我們的人民中,也常常看到因他人的不幸而流淚的純樸善良的人,他們都有這樣的仁愛之心。善良,是我們民族固有的美德。
恭,即恭敬??鬃又鲝垺熬犹幑В瑘淌戮?,與入忠”(《子路》第十九章),主張在日常工作場所或居家時態度安詳、容貌莊重,對事業嚴肅認真,努力把工作做好,待人接物,真誠地以禮相待??鬃铀f的恭敬,不僅是對待父母、君主、尊長,也指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朋友講禮貌。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彼此尊重,平等相處。
孔子反對“足恭”,即虛假做作的過分的恭敬?!豆遍L》第二十五章記:“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花言巧語,裝出諂媚的容貌,過分的恭敬,左丘明以為是可恥的,我也以為是可恥的。)恭敬必須出自真誠,而且依禮而行,那種當面巴結奉承、俯首帖耳,而轉臉吐唾沫、背后捅刀子的人,不過是存心不良的騙子而已。你真誠地禮貌待人,別人也會真誠地禮貌待你??鬃臃Q贊晏子“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第十七章),晏子首先尊敬別人,長久了也受到人們共同的尊敬。所以,孔子的學生有子體會說:“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學而》第十三章)恭敬符合禮,就不會有人加給你恥辱。這也是俗語說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孔子生活在君時代,尊敬君主是當時的禮。《鄉黨》篇第四章和第二十章記載孔子對國君的尊敬,在當時許多人心目中已被人視為諂媚,孔子也只有嘆氣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八佾》第十八章)孔子對待國君是把國君作為一國的主人(直到清朝,那些大臣、學者,還是一個個向皇帝自稱奴才),只是依照周朝的禮法去做。
我們現在當然不信這一套封建等級思想及其制度,但是可以把恭敬理解為要求生活作風端莊正派,工作作風嚴肅認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平等的同志式的基礎上彼此尊重、禮貌相待,那么,孔子提倡的“恭”
還可以成為我們新道德規范的組成部分。
儉,是節儉??鬃釉趥€人生活方面是注意節儉的,例如,不是上朝穿的朝服,平時穿的衣服就不一定用細葛布制作,而用粗布制作;古人下身穿裙,不是上朝穿的而是家常穿的,他不用整幅布制作,而裁剪下一些布料;家常穿的皮襖右袖短一截,這樣做事方便,也省料。平時伙食以糧食(小米)為主,不大吃大喝、奢侈浪費。在他擔任大司寇時還是這樣,更不用說辭官以后當教書匠了。
讓,是謙讓,待人謙虛和順,不爭名爭利,更不斗氣,以忍讓的態度主動化解矛盾。有個故事說,兩輛車狹路相逢,都被對方擋住通道,誰也不能前進。雙方互不相讓,大打出手,造成傷亡事件。觀者嘆息說:有一方退讓,雙方都依次通過了,何至于釀成慘劇?(這里有問號)還有個故事說,兩家對面為鄰,同時修建宅院,中間自然要留過道,兩家都向外擴張宅基,爭訟不下。兩家都有人在京做官,一家往京里寫信申說這件事,要求動用勢?;匦艁砹?,只有十個字:“天闊地廣,讓一步,有何妨!”不料對面人家也是這樣。雙方各讓一步,成了友好的鄰居。如果各不相讓,都拉關系,動用勢,后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謙讓,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子對自己十分謙虛,不自我估價過高,因此與別人,包括自己的學生,都能平等相處,沒有架子。走路讓人先過,交往處之以禮,聽到譏諷的話不計較,一笑而已。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溫良儉讓”擴展:
成語解釋:溫:溫和;良:善良;儉:節制;讓:忍讓。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泛指態度謙恭,舉止文雅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近義詞:溫良恭儉、溫良恭儉
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造句:明·無名氏《女姑姑》第四折:“張端甫,我見你一貧如洗,教你做門館先生,你則合溫良儉讓?!?br>英文翻譯:kind and gentle in disposition and refined in manners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注音:ㄨㄣ ㄌ一ㄤˊ ㄐ一ㄢˇ ㄖㄤˋ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讀音:wēn liáng jiǎn ràng
成語用法:溫良儉讓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態度溫和。
成語簡拼:WLJR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