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年寒”「十年寒窗」
成語“十年寒窗”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shí nián hán chuāng成語簡拼:SNHC
成語注音:ㄕˊ ㄋ一ㄢˊ ㄏㄢˊ ㄔㄨㄤ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十年窗下、十載寒窗
成語出處: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天下知。”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形容長年刻苦讀書。
成語用法:十年寒窗作賓語、定語;指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成語造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到后來窮書生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飛黃騰達,做了大官,衣錦還鄉?!?br>英文翻譯:persevere ten years in one's studies in spite of hardships
俄文翻譯:десятилетняя упорная учёба
成語“十年寒窗”的擴展資料
1. 十年寒窗是哪十年這是元代高明在《琵琶記》中說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以“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來激勵讀書人追求做大官、發大財?!笆旰啊币庵敢ㄟ^艱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實數。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十年寒窗苦讀”下一句是什么?
1、下一句是:一朝金榜題名。2、形容古代讀書人寒窗苦讀書,而終于取得功名。也作“十年寒窗苦讀日,今朝金榜題名時”。3、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以“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來激勵讀書人努力刻苦做學問,總會有結果。“十年寒窗”是虛擬,意指要通過長期的努力,并非真的十年。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十年寒窗苦讀”的下一句是什么
1、下一句是:今朝金榜題名。2、形容古代讀書人寒窗苦讀書,而終于取得功名。也作“十年寒窗苦讀日,今朝金榜題名時”。3、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他以“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來激勵讀書人努力刻苦做學問,總會有結果。 “十年寒窗”是虛擬,意指要通過長期的努力,并非真的十年。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十年寒窗苦”出自哪一首詩?
詩句“十年寒窗苦”出自元代作家高明的《琵琶記》。
原句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創作的一部南戲。全劇共四十二出,敘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它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著,被譽為“傳奇之祖”。
《琵琶記》內容簡介: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則誠)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系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
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后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后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
當官后家里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并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一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后終于找到,并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作者簡介:
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約在1305年前后。他的卒年有元末說和明初說兩種說法。持元末說者,認為卒于1359年。持明初說者,認為卒于朱元璋開國以后。高明四十歲左右中了進士,在杭州等地作過小官。
后來隱居在寧波城東的櫟社鎮,《琵琶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他的劇作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已佚。
擴展資料
《琵琶記》故事來源:
《琵琶記》的前身是宋代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據記載,其情節大致寫蔡二郎應舉,考中了狀元,他貪戀功名利祿,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其妻趙貞女在饑荒之年,獨立支撐門戶,贍養公婆,竭盡孝道。
公婆死后,她以羅裙包土,修筑墳塋,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墒遣潭刹粌H不肯相認,竟還放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轟死。
宋代戲文所寫的蔡二郎,亦稱蔡中郎,也就是漢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戲中所寫的情況,只是出于民間傳說。陸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一詩中說: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笨梢娫摴适铝鱾髦畯V。
類似這種題材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十年寒窗指的哪十年
十年寒窗指書(鼠)生。十年寒窗Tenyearsofsweatandswot(shíniánhánchuāng)寒窗:冬天在寒冷的窗前讀書。形容長年刻苦讀書。解釋:形容長年刻苦讀書。結構:偏正式成語詞性:中性成語出處:元·劉祁《歸潛志》第七卷:“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br>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為什么說求學為“十年寒窗”,十年指什么?
說求學為“十年寒窗”是把比較切合實際最大數的單音詞“十”選來和“一”對比,這樣就使“十年”成了長年艱苦讀書的標志。十年并非實指,而是約數。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句諺語,意思是長期艱苦讀書,備嘗辛苦卻無人理睬,一朝成名后則聞名天下,由此形成強烈反差。于是,說到讀書艱苦常常多用“十年”之數。
十年寒窗苦這句諺語出自金·劉祁《歸潛志》: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此外,《宋書·沈攸之傳》也有用“十年”之數代表讀書時間甚長,如“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諳憶。嘗嘆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擴展資料
現在的十年寒窗
法定的義務教育階段就是九年,現在孩子大多三歲就開始上幼兒園,而有的幼兒園早早就開始了一些算數和識字的學習,再加上家長給報的班,可謂是義務教育階段一結束,就已經是十二年寒窗了。所以,現在誰還敢當眾炫耀自己“十年寒窗”。
我國的學生大多也要經歷十二年的寒窗。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2019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89.5%,也就是說,每1000人當中,有895人能接受到高中階段教育。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