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字的成語「窮愁潦倒」
成語“窮愁潦倒”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窮愁潦倒成語讀音:qióng chóu liáo dǎo
成語簡拼:QCLD
成語注音:ㄑㄩㄥˊ ㄔㄡˊ ㄌ一ㄠˊ ㄉㄠ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窮困潦倒
反義詞:春風得意
成語出處:清·無名氏《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盤費全無怎去家,窮愁潦倒駐京華?!眮碜怨娉烧Z:gyjslw.com
成語解釋: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形容貧寒困窘,愁苦失意的樣子。亦作“羈愁潦倒”、“潦倒窮愁”。
成語用法:窮愁潦倒作謂語、定語;用于人的處境。
成語造句:我從此認得笑庵,不是飯顆山頭,窮愁潦倒的詩人,倒是瑤臺桃樹下,玩世不恭的奇士了。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英文翻譯:be on the beach
成語“窮愁潦倒”的擴展資料
1. 窮愁潦倒,孑然一身。無緣無故也無親。 咎由自取,誰來過問?莫怨蒼天莫怨運。說的啥動物。嚴重懷疑你是不是中國人????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俳句何意?
俳句的起源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它源于日本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
連歌是開始于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同中國近體詩聯句相仿,是由多個作家一起共同創作出來的詩。它的第一句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稱為發句,脅句為七、七句式的十四間,第3、第4句以后為前兩種句式輪流反復,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結束,稱為結句。
連歌是格調高雅、古典式的詩。連歌中承了中世的審美意識,其寫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來創作出詩句。其后,連歌漸漸被一種稱作“俳諧”的幽默詩而代替。
俳諧和連歌一樣,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詩行組合展開的詩。但是,俳諧將連歌諷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時髦的笑話。俳諧較多地使用諧音的俏皮話,而且喜歡使用連歌中沒有用過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事物來作為題材。
在俳諧中,開始有人將發句作為獨立的作品來發表。這就是“俳句”的起源。
[編輯本段]俳句的格式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字母組成,當然了,這是以日文為標準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象“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面”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于幼小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編輯本段]俳諧三祖
山崎宗鑒(?——1553),近江人,本姓志那,名彌三郎范重。曾以武士身份事將軍足利義尚,義尚陣亡后,辭官為僧,隱居攝州尼崎,時年三十五歲,后移居山崎,即以為姓,改名宗鑒。晚年結庵于贊岐觀音寺附近。卒年一說八十九歲,或云八十五歲、七十二歲。
宗鑒性格飄逸不羈,憧憬自由奔放的境界,對貧困處之泰然,只是埋頭鉆研俳諧。一說室町時代末期,連歌極盛,連歌師飯尾宗只名滿天下,宗鑒自度在連歌方面總不能勝,乃別創俳諧與之爭衡,因被后世尊為“俳諧之祖”。所編《犬筑波集》為俳書之濫觴,另有《竹馬狂吟集》,今不傳。
宗鑒提倡以口語俗語作諷刺揶揄,他雖主張廢除一切格律,但對季題卻很尊重,這一點被后進諸家加以確認,終于成為俳句一大鐵則。
宗鑒的句作大致可以按內容分成兩部分,一是嘲世的滑稽詼諧之作,例如:
良月若安柄 絕似佳團扇
兩手拄地上 青蛙方詠歌
圓圓春日出 悠悠白日長
另一部分是安貧之作。宗鑒雖然窮愁潦倒,卻從不阿附貴,只是相當自得其樂地過著隱居生活,這種淡泊自守的節操也通過句作反映出來,如:
入夜食毛栗 明月出山巔
十月紙窗破 遂識金風寒
據說他室內環堵蕭然,只有一只藥罐,門口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上客可速退,中客盤桓一日歸,下客請留宿一宵?!迸R終時還詠了如下的“辭世”歌:
若問宗鑒何處去 答因俗務他界行
這首歌由于表達了他始終如一超然灑脫的心情,所以至今仍為眾口傳誦。
荒木田守武(1472——1549),伊勢人,繼祖、父之后為伊勢內宮神官,既善連歌,有熱中于俳諧,曾說:“俳諧連歌的格律當由我制定。”晚年撰有《俳諧連歌獨吟千句》(又稱《守武千句》),就中應用連歌法則,作了制定俳諧格律的嘗試,是俳諧史上一大業績??偟恼f來,其句作不卑不亢,品格較宗鑒為高。有些作品十分聲動有致,如:
河岸似前額 青柳寫雙眉
蝴蝶翩翩舞 落花疑返枝
松永貞德(1570——),京都人,曾祖父入江九郎盛重系攝州高槻城主,父永種時才改姓松永,幼名勝熊,別號逍遙軒、長頭丸、延陀丸、松友、五條翁、花咲翁、明心居士等。博學多才,嘗從名流九條玖山、細川幽齋(即細川藤孝)等學和歌,從里村紹巴學連歌,自稱“有師五十余人”。他又致力于俳諧,祥細制定俳諧格律,自號“俳諧中興之祖”,門流滿天下。朝廷曾于慶長三年(1598)賜號“花之本”(自鐮倉、室町時代以降,日本政府授給最佳連歌師的稱號,一個時代僅限一人),許為“俳諧宗匠”,后人將宗鑒、守武和他并稱“俳諧三祖”。
簡單地說,貞德認為“俳諧就是每句皆用俳言詠成的連歌”。所謂“俳言”,就是指不為古來和歌或連歌所采用的俗語和漢語。他編撰的《御傘》一書,詳列俳諧用語1476條及其用法上的一定規則,大多附有用以說明的連歌,當時稱為“俳諧秘本兵法”。此書將俳諧法則化繁為簡,消除了由來存在的疑問,確立了“貞德派”(俗稱“貞門”)的標準。
貞德所著書尚有《淀川》、《油粕》、《紅梅千句》、《歌林雜話》等。他的句作喜用比喻,當時頗為人傳誦,現在看來雖講究一定技巧,但缺乏思想感情,難以稱為名句。例如:
斑爛彩霞起 迎得寅年來(以“斑爛”喻虎皮紋理)
鳳凰欲出世 酉年何悠長
白銀何相似 庭砂夜月中
月光下的細沙耀眼生輝,確有些像白銀,這一首俳句可以說是最早的寫生句之一。
今日又時雨 還同春夏秋
日本稱深秋初冬乍降乍止的細雨為“時雨”,以其能觸思抒懷,古來多為歌人俳人吟詠。
貞德門下弟子極多,著名的有以貞門七俳仙為首的約四十余人。
[編輯本段]俳句名人
“俳圣”松尾芭蕉
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芭蕉被日本人稱為“俳圣”,他對日本俳句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戶時候俳諧詩人。本名松尾宗房,別號桃青、泊船堂、鈞月庵、風羅坊等。生于伊賀上野。他十歲開始做大將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師從北村季吟學習貞門俳諧,因此芭蕉也對貞門很親近了。后來在江戶,芭蕉寫出了《談林十百韻》,已經具有很明顯的談林俳諧風格。
芭蕉在貞門、談林兩派成就的基礎上把俳諧發展為具有高度藝術性和鮮明個性的庶民詩。他將以前以滑稽突梯為主、帶有游戲成分的俳句提高到嚴肅的、以追求詩的意境美的作風上去。
芭蕉的詩風可以用“閑寂風雅”四個字來概括。像他的名句《古池》就是通過閑寂的獨特表現力來產生藝術的風雅美的:
“閑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br> 這首俳句描寫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剎那。在這一剎那,四周閑寂的靜與青蛙躍入池塘的動完美的結合了起來。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靜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會恢復平靜。表面上是無休無止的靜,內面卻蘊含著一種大自然的生命律動和大自然的無窮的奧妙,以及作者內心的無比激情。飄溢著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韻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境。
下面再看一首芭蕉的《賞櫻》:
“樹下肉絲、菜湯上,飄落櫻花瓣。”
這首俳句了有了明顯的生活氣息,但是那股子閑寂依舊透過文字撲面而來。
芭蕉還有一首《春雨》深受芥川龍之介推許:
“春雨霏霏芳草徑,飛蓬正茂盛?!?br> 與謝蕪村和小林一茶
芭蕉之后,最出名的俳句詩人莫過于與謝蕪村與小林一茶。
與謝蕪村(1716—1783)日本俳句詩人、畫家。少年時代即愛好藝術。二十歲前后喪失家產,漂泊至江戶,拜師學習俳諧,寄寓于芭蕉傳人早野馬人的夜半亭,為江戶俳壇所矚目。以后十年間游歷各地,致力學畫。后名聲大震。一七五七年成家,恢復俳諧創作。一七六七年斷承夜半亭俳號,發展成為一代宗匠。他提倡“離俗論”,反對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風氣的俳諧,致力于“回到芭蕉去”。
蕪村的俳句,擅長對自然景物作細致的觀察,作寫生式的描寫。作風以絢爛華美見長。
下面是蕪村的四首俳句:
“秋風寂寥,酒肆吟詩有漁樵。”、“春雨細細落,潤澤沙灘小貝殼?!薄ⅰ八N薇開處處,想似當年故鄉路。”、“春已歸去,櫻花梭巡而開遲?!?br> 像上面第二首中,通過對細雨潤貝殼的描寫來表現出的那種優雅的美,正是蕪村的擅長。
小林一茶(1763—1827)本名彌太郎,生于信濃國水內郡柏原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里。十歲即開始學習俳諧。由于他的動蕩不安的經歷,一茶的俳句有著自己鮮明的風格。有人評論他,說“自嘲自笑,不是樂天,不是厭世,逸氣超然?!?br> 一茶有一首寫故鄉的俳句十分出名:
“故鄉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br> 對于故鄉,一茶是懷念的,也是不滿的,這首俳句將那種復雜的心情寫了出來。
一茶的一生坎坷不遇,他的俳句里常常會流露出一種孤獨的感覺和對現實的憤懣,下面是他的三首俳句: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無巢鳥?!?、“回家去吧,江戶乘涼也難啊。”、“雁別叫了,從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br> 但一茶同時又是質樸天真的。他的代表作之一、懷念六歲時的一首俳句:
“到我這里來玩喲,沒有爹娘的麻雀?!?br> 便將這種質樸天真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正岡子規
正岡子規(1867—1902),本名常規,生于愛媛縣。1891年冬,著手編輯俳句分類全集的工作,1892年開始在報紙刊載《獺祭屋俳話》,提出俳句革新的主張。子規認為俳諧連歌缺少文學價值,主張使發句獨立成詩,定名為俳句,為后世沿用。
俳句可以說是子規的手中真正發展成為日本民族最短的詩歌的。
“我庭小草復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信家木曾問旅路,唯聞前方白云深?!?、“渡船春雨至,船上傘高低”
這是子規的三首俳句,句中對自然的把握很是獨到。
子規有三首絕筆,下面的這首俳句便是其中之一:
“喉頭痰一斗,瓜汁難解憂。”
這首俳句寫完的第二天,子規便離開了人世。
[編輯本段]無季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無季俳句,顧名思議,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語。我記得一茶有一首俳句便沒有季語:
“撒把米也是罪過啊,讓雞斗了起來?!?br> 自由律俳句則徹底地連俳句的格式也放棄,雖然它一直未成為俳句的主導,但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要寫一寫漢俳的話,還是寫這種自由律的俳句要來的好一些。
筆者即興寫了一些短句,當是自由律的俳:
“深秋,倦鳥陣陣鳴叫,夕陽的紅光染遍山林。”、“月下,風如情人的撫摸,楊柳的影子在扭動。”、“倦了、躺上草地上,天上的云飄進我的夢里?!薄扮R子里的人不是我,那只是一張、陌生的臉?!?br>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當種田山頭火。山頭火是一位來自于防府城的俳句詩人,一八八二年他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他對文學非常感興趣并顯露出很高的才華。因為患病,他中途退學回到了家里。在這以后,他父親破產,之后他又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失去了所有的東西之后,他出家了,開始了他在日本流浪的僧侶生活。他走到任何地方,總是要寫俳句,來思考自然和人生。因此,他被稱作流浪詩人。
下面是一些山頭火的俳句:
“懷著平靜的心情長眠于新生的綠草叢中”、“晨空如此清澈,輕云流動在藍天”、“ 夕陽之光如此美麗,我正慎行,不虛度光陰”。
[編輯本段]俳句與漢詩文
有一種說法,說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國近體詩中的絕句。日本中古的時候出現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于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國古人有一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一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漢詩,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系上得到了啟發。
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得力于漢詩之故?!?br> 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一種幽情單緒,一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而這種禪寂,在中國的詩歌里也屢有體現。比如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保ā杜既蛔鳌罚ⅰ耙晃蚣艦闃?,此生間有余”(《反復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詩人,有很多能寫漢詩。也有很多,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便是引杜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俳句一詞什么意思?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它源于日的連歌及俳諧兩 1. 對偶的詩句。
清周亮工《書影》卷二:“ 徐巨源 曰:‘…… 蘇 李 、十九首,變為 黃初建安 ,為選體,
流為齊梁俳句,又變至唐近體,而古詩盡亡?!?br> 2. 日本 的一種短詩,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鄭振鐸《蝴蝶的文學》:“在 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們所喜詠的東西?!?艾蕪《地貌的青春》:“腦海中涌起了詩意畫意的漣漪,也就自然地記起日本詩人的俳句和短歌?!?br>起源
連歌是開始于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同中國近體詩聯句相仿,是由多個作家一起共同創作出來的詩。它的第一句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稱為發句,脅句為七、七句式的十四間,第3、第4句以后為前兩種句式輪流反復,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結束,稱為結句。
連歌是格調高雅、古典式的詩。連歌中承了中世的審美意識,其寫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來創作出詩句。其后,連歌漸漸被一種稱作“俳諧”的幽默詩而代替。
俳諧和連歌一樣,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詩行組合展開的詩。但是,俳諧將連歌諷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時髦的笑話。俳諧較多地使用諧音的俏皮話,而且喜歡使用連歌中沒有用過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事物來作為題材。
在俳諧中,開始有人將發句作為獨立的作品來發表。這就是“俳句”的起源。
格式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第一
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字母組成,當然了,這是以日文為標準的。
第二
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象“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面”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于幼小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代表人物
俳諧三祖
1.山崎宗鑒
?。ǎ俊?553),近江人,本姓志那,名彌三郎范重。曾以武士身份事將軍足利義尚,義尚陣亡后,辭官為僧,隱居攝州尼崎,時年三十五歲,后移居山崎,即以為姓,改名宗鑒。晚年結庵于贊岐觀音寺附近。卒年一說八十九歲,或云八十五歲、七十二歲。
宗鑒性格飄逸不羈,憧憬自由奔放的境界,對貧困處之泰然,只是埋頭鉆研俳諧。一說室町時代末期,連歌極盛,連歌師飯尾宗祇名滿天下,宗鑒自度在連歌方面總不能勝,乃別創俳諧與之爭衡,因被后世尊為“俳諧之祖”。所編《犬筑波集》為俳書之濫觴,另有《竹馬狂吟集》,今不傳。
宗鑒提倡以口語俗語作諷刺揶揄,他雖主張廢除一切格律,但對季題卻很尊重,這一點被后進諸家加以確認,終于成為俳句一大鐵則。
宗鑒的句作大致可以按內容分成兩部分,一是嘲世的滑稽詼諧之作,例如:
良月若安柄 絕似佳團扇
兩手拄地上 青蛙方詠歌
圓圓春日出 悠悠白日長
另一部分是安貧之作。宗鑒雖然窮愁潦倒,卻從不阿附貴,只是相當自得其樂地過著隱居生活,這種淡泊自守的節操也通過句作反映出來,如:
入夜食毛栗 明月出山巔
十月紙窗破 遂識金風寒
據說他室內環堵蕭然,只有一只藥罐,門口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上客可速退,中客盤桓一日歸,下客請留宿一宵?!迸R終時還詠了如下的“辭世”歌:
若問宗鑒何處去 答因俗務他界行
這首歌由于表達了他始終如一超然灑脫的心情,所以至今仍為眾口傳誦。
2.荒木田守武
荒木田守武(1472——1549),伊勢人,繼祖、父之后為伊勢內宮神官,既善連歌,有熱中于俳諧,曾說:“俳諧連歌的格律當由我制定?!蓖砟曜小顿街C連歌獨吟千句》(又稱《守武千句》),就中應用連歌法則,作了制定俳諧格律的嘗試,是俳諧史上一大業績??偟恼f來,其句作不卑不亢,品格較宗鑒為高。有些作品十分聲動有致,如:
河岸似前額 青柳寫雙眉
蝴蝶翩翩舞 落花疑返枝
3.松永貞德
松永貞德(1570——),京都人,曾祖父入江九郎盛重系攝州高槻城主,父永種時才改姓松永,幼名勝熊,別號逍遙軒、長頭丸、延陀丸、松友、五條翁、花咲翁、明心居士等。博學多才,嘗從名流九條玖山、細川幽齋(即細川藤孝)等學和歌,從里村紹巴學連歌,自稱“有師五十余人”。他又致力于俳諧,祥細制定俳諧格律,自號“俳諧中興之祖”,門流滿天下。朝廷曾于慶長三年(1598)賜號“花之本”(自鐮倉、室町時代以降,日本政府授給最佳連歌師的稱號,一個時代僅限一人),許為“俳諧宗匠”,后人將宗鑒、守武和他并稱“俳諧三祖”。
簡單地說,貞德認為“俳諧就是每句皆用俳言詠成的連歌”。所謂“俳言”,就是指不為古來和歌或連歌所采用的俗語和漢語。他編撰的《御傘》一書,詳列俳諧用語1476條及其用法上的一定規則,大多附有用以說明的連歌,當時稱為“俳諧秘本兵法”。此書將俳諧法則化繁為簡,消除了由來存在的疑問,確立了“貞德派”(俗稱“貞門”)的標準。
貞德所著書尚有《淀川》《油粕》《紅梅千句》《歌林雜話》等。他的句作喜用比喻,當時頗為人傳誦,現在看來雖講究一定技巧,但缺乏思想感情,難以稱為名句。例如:
斑爛彩霞起 迎得寅年來(以“斑爛”喻虎皮紋理)
鳳凰欲出世 酉年何悠長
白銀何相似 庭砂夜月中
月光下的細沙耀眼生輝,確有些像白銀,這一首俳句可以說是最早的寫生句之一。
今日又時雨 還同春夏秋
日本稱深秋初冬乍降乍止的細雨為“時雨”,以其能觸思抒懷,古來多為歌人俳人吟詠。
貞德門下弟子極多,著名的有以貞門七俳仙為首的約四十余人。
俳句名人
“俳圣”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像
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芭蕉被日本人稱為“俳圣”,他對日本俳句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戶時候俳諧詩人。本名松尾宗房,別號桃青、泊船堂、鈞月庵、風羅坊等。生于伊賀上野。他十歲開始做大將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師從北村季吟學習貞門俳諧,因此芭蕉也對貞門很親近了。后來在江戶,芭蕉寫出了《談林十百韻》,已經具有很明顯的談林俳諧風格。
芭蕉在貞門、談林兩派成就的基礎上把俳諧發展為具有高度藝術性和鮮明個性的庶民詩。他將以前以滑稽突梯為主、帶有游戲成分的俳句提高到嚴肅的、以追求詩的意境美的作風上去。
芭蕉的詩風可以用“閑寂風雅”四個字來概括。像他的名句《古池》就是通過閑寂的獨特表現力來產生藝術的風雅美的:
“閑寂古池旁,
青蛙跳進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br> 這首俳句描寫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剎那。在這一剎那,四周閑寂的靜與青蛙躍入池塘的動完美的結合了起來。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靜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會恢復平靜。表面上是無休無止的靜,內面卻蘊含著一種大自然的生命律動和大自然的無窮的奧妙,以及作者內心的無比激情。飄溢著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韻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境。
下面再看一首芭蕉的《賞櫻》:
“樹下肉絲、
菜湯上,
飄落櫻花瓣?!?br> 這首俳句了有了明顯的生活氣息,但是那股子閑寂依舊透過文字撲面而來。
芭蕉還有一首《春雨》深受芥川龍之介推許:
“春雨霏霏芳草徑,飛蓬正茂盛。”
與謝蕪村和小林一茶
芭蕉之后,最出名的俳句詩人莫過于與謝蕪村與小林一茶。
與謝蕪村(1716—1783)日本俳句詩人、畫家。少年時代即愛好藝術。二十歲前后喪失家產,漂泊至江戶,拜師學習俳諧,寄寓于芭蕉傳人早野馬人的夜半亭,為江戶俳壇所矚目。以后十年間游歷各地,致力學畫。后名聲大震。一七五七年成家,恢復俳諧創作。一七六七年斷承夜半亭俳號,發展成為一代宗匠。他提倡“離俗論”,反對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風氣的俳諧,致力于“回到芭蕉去”。
蕪村的俳句,擅長對自然景物作細致的觀察,作寫生式的描寫。作風以絢爛華美見長。
下面是蕪村的四首俳句:
“秋風寂寥,酒肆吟詩有漁樵?!薄按河昙毤毬?,潤澤沙灘小貝殼?!薄八N薇開處處,想似當年故鄉路?!薄按阂褮w去,櫻花梭巡而開遲?!?br> 像上面第二首中,通過對細雨潤貝殼的描寫來表現出的那種優雅的美,正是蕪村的擅長。
小林一茶(1763—1827)本名彌太郎,生于信濃國水內郡柏原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里。十歲即開始學習俳諧。由于他的動蕩不安的經歷,一茶的俳句有著自己鮮明的風格。有人評論他,說“自嘲自笑,不是樂天,不是厭世,逸氣超然?!?br> 一茶有一首寫故鄉的俳句十分出名:
“故鄉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br> 對于故鄉,一茶是懷念的,也是不滿的,這首俳句將那種復雜的心情寫了出來。
一茶的一生坎坷不遇,他的俳句里常常會流露出一種孤獨的感覺和對現實的憤懣,下面是他的三首俳句: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無巢鳥?!?、“回家去吧,江戶乘涼也難啊?!?、“雁別叫了,從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br> 但一茶同時又是質樸天真的。他的代表作之一、懷念六歲時的一首俳句:
“到我這里來玩喲,沒有爹娘的麻雀?!?br> 便將這種質樸天真深深地表現了出來。
正岡子規
正岡子規(1867—1902),本名常規,生于愛媛縣。1891年冬,著手編輯俳句分類全集的工作,1892年開始在報紙刊載《獺祭屋俳話》,提出俳句革新的主張。子規認為俳諧連歌缺少文學價值,主張使發句獨立成詩,定名為俳句,為后世沿用。
正岡子規俳句石碑
俳句可以說是子規的手中真正發展成為日本民族最短的詩歌的。
“我庭小草復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薄ⅰ靶偶夷驹鴨柭寐?,唯聞前方白云深?!薄ⅰ岸纱河曛?,船上傘高低”
這是子規的三首俳句,句中對自然的把握很是獨到。
子規有三首絕筆,下面的這首俳句便是其中之一:
“喉頭痰一斗,瓜汁難解憂。”
這首俳句寫完的第二天,子規便離開了人世。
土方歲三
土方歲三(ひじかたとしぞう、hijikatatoshizou),生于天保6年五月五日(1835年5月31日),卒于明治2年五月十一日(1869年6月20日),為新選組副長。諱義豊,雅號豊玉。化名內藤隼人。新選組鬼副長土方歲三為幕末之佐幕派大將。在明治維新后,他成為德川幕府和武士道精神直至最后一刻的末代武士之代表人物。
其佩刀為太刀和泉守兼定(いずみのかみかねさだ)和脅差堀川國廣(ほりかわくにひろ)。
其興趣另有和歌與俳句,展現其風雅的一面。
無季俳句
日本俳句朗誦場面
無季俳句,顧名思議,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語。一茶有一首俳句便沒有季語:
“撒把米也是罪過啊,讓雞斗了起來?!?br> 自由律俳句則徹底地連俳句的格式也放棄,雖然它一直未成為俳句的主導,但對于中國人來說,要寫一寫漢俳的話,還是寫這種自由律的俳句要來的好一些。
自由律俳句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當種田山頭火。山頭火是一位來自于防府城的俳句詩人,一八八二年他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他對文學非常感興趣并顯露出很高的才華。因為患病,他中途退學回到了家里。在這以后,他父親破產,之后他又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失去了所有的東西之后,他出家了,開始了他在日本流浪的僧侶生活。他走到任何地方,總是要寫俳句,來思考自然和人生。因此,他被稱作流浪詩人。
下面是一些山頭火的俳句:
“懷著平靜的心情長眠于新生的綠草叢中”、“晨空如此清澈,輕云流動在藍天”、“ 夕陽之光如此美麗,我正慎行,不虛度光陰”。
俳句與漢詩文
日本畫 俳句 短歌
有一種說法,說俳句的形成可能有中國近體詩中的絕句影響。日本中古的時候出現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于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國古人有一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一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漢詩,所以,俳句的形成影響之一,有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系上得到了啟發。
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得力于漢詩之故?!?br> 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一種幽情單緒,一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而這種禪寂,在中國的詩歌里也屢有體現。比如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保ā杜既蛔鳌罚?、“一悟寂為樂,此生間有余”(《反復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詩人,有很多能寫漢詩。也有很多,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便是引杜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俳句季語
春季:這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樹木返青發芽,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和春季相關的季語有:
三月(彌生):雛祭り、東風、山笑う、鶯、春分の日、燕、春雨、木の芽、目刺し、卒業、陽炎、春風、たんぽぽ等。
四月(卯月):四月馬鹿、入學、朧月、桜、花見、春愁、わさび、山吹、種蒔き等。
五月(五月―さつき):茶摘み、春惜しむ、葉桜、子供の日、立夏、母の日。
夏季:炎熱多雨,其中還有很多熱鬧的節假日活動。和夏季相關的季語有:
六月(水無月):衣更え、梅雨、青梅、蛍、蟹、夏至、簾。
七月(文月):七夕、朝顏、祇園祭、日傘、海の日、蓮。
八月(葉月):立秋、浴衣、団扇、向日葵、お盆。
秋季:這是收獲的季節,是秋高氣爽的季節,也是賞紅葉的季節。和秋季相關的季語有:
九月(長月):新涼、敬老の日、名月、月見、夜長、蟲、爽やか、冷ややか、稲刈り、新米、天高く馬肥ゆる秋、秋風、秋雨、秋分の日、菊、秋の暮れ。
十月(神無月):そぞろ寒、紅葉狩り、秋深し、鹿、柿。
十一月(霜月):渡り鳥、立冬、七五三の祝い、行く秋。?冬季:從立冬到立春是冬季,是寒冷的季節。和冬季相關的季語有:
十二月(師走):お歳暮、湯豆腐、山茶花、年の市、冬至、クリスマス、除夜の鐘。
一月(睦月):新年、元日、お正月、初春、雑煮、年賀狀、書初め、成人の日、雪。
二月(如月):節分、立春、雪祭り、春淺し、余寒、梅。
種詩歌形式。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望謝謝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窮愁潦倒什么意思
窮愁潦倒
?解釋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窮困愁苦,頹喪失意。形容讀書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形容又窮又愁,無路可走,非常失意。
出處
清·蘇啟騰《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盤費全無怎去家,窮愁潦倒駐京華?!?br>中文名
窮愁潦倒
解????釋
無路可走,非常失意
出????處
《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于人的處境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什么意思
一有機會便唱否則即罷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樣樂悠悠。
出自《自遣》,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表現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頹唐情緒,其中未必不含一點憤世嫉俗之意,反映了舊時代知識分子一種典型的人生觀。
全詩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譯文如下:
一有機會便唱否則即罷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樣樂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個酩酊大醉,明日有憂慮就等明天再愁。
注釋
得:指得到高歌機會。失:指失去這個機會。
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今朝:今日。
擴展資料:
“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在此告訴世人:失意無法排解時,可以以醉解愁。其實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句。但這樣的話從詩人的口中說出來就別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時時刻刻有酒解愁,一輩子沉醉不醒也未嘗不可。
可詩人是一位窮愁潦倒的文人,他不能天天有酒,兩個“今朝”的重復,道出了所謂的解憂,也只是暫時的排解而已??磥砻鎸θ耸篱g紛至沓來的憂患與失意,詩人也沒有畢其功一役的解決辦法。
“明日愁來明日愁”,此句明顯地流露出了窮愁潦倒的詩人的無奈與傷心,正因為“醉”的時間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舊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
由此可見,正在勸解世人凡事看開些的詩人其實自己也沒有解決“失即休”這個難題,雖然他對明日之愁采取的是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但這恰恰體現了他以酒澆愁,得過且過、無可奈何的凄酸、潦倒。古之文人,生活在那爭名奪利的官場社會之中,沒有幾個能達到如此境界。這,也就是此詩造成的總的形象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自遣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古詩翻譯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后越來越遠。
⑧暮靄:傍晚的云氣。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楚國,故稱。
⑨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譯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凄涼悲切,面對著和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停住。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篷里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凄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就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鑒賞】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于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作者介紹:
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人。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景佑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妓女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煙花柳巷里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笙歌艷舞、錦榻繡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绷劳砟旮F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后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并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柳 永·《雨霖鈴》評解及賞析
★評解
寒蟬凄切①,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②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
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
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④。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⑤,
更與何人說。
【作者簡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變,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進士。在北
宋著名詞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詞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個力寫詞
的作者,也是第一個大量寫作慢詞的詞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諧婉。他的詞,鋪敘展
衍,不事雕飾。
在宋詞的發展中,有開疆拓土之功。他的詞通俗淺近,旖旎近情。深受人們的喜愛。
【注釋】
①凄切:凄涼急促。
②都門:指汴京。 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④經年:年復一年。
⑤風情:風流情意。
【評解】
《雨霖鈴》被稱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鈴》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詳,字耆卿,初名三變,排行第七,故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鶴沖天》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等詞句。仁宗知道后認為柳永過于狂妄,不準錄取,而招致他屢試不第。一生窮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頹廢放縱。晚年才考取進士,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時代大量制作慢詞的第一人。他通曉音律,熟悉舊調,并善于吸收民間語言,明白曉暢,流傳甚廣?!胺灿芯嬏帲饶芨枇~”(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作品概括為三類:一是寫都市生活的繁華,二是男女情愛的苦痛,三是羈旅行役的悲傷。其作品往往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使慢詞發展成為與小令雙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學樣式。作品集《樂章集》。
《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后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保▌⑽踺d〈〈藝概〉〉)但全詞情調過于纏綿,低沉傷感,有消極影響。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凄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凄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凄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后用蘭舟作船的美稱?!皥淌帧眱删?,將惜別推向高潮。手拉著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著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節極盡了回環、頓挫、吞吐之能事?!澳钊トァ眱删?,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后的道路遙遠而漫長。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案强啊痹凇袄渎淝迩锕潯敝畷r。“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著情人的蘭舟,沿著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癡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說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按巳ソ浤?---’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币徊ㄈ龂@,想象別后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捌唷⒖?、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回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窮愁潦倒的拼音
窮愁潦倒 這個詞拼音:[qióng chóu liáo dǎo][釋義]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窮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讀書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什么成語帶有潦倒兩個字,謝謝幫忙
窮困潦倒 窮困:貧窮、困難;潦倒:失意。生活貧困,失意頹喪。 貧困潦倒 生活貧困,精神失意頹喪。 窮愁潦倒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窮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讀書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窮途潦倒 潦倒:失意。形容無路可走,十分失意。同“窮愁潦倒”。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這句英文如何翻譯?
當我們說到象你早前指出的那些鳥l時,其中一些猛禽類,我們是基于一個什么時間段來研究這些物種的變化呢?change over timeover前置 timeframe 也可是time frame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窮愁潦倒的意思是什么
窮愁潦倒 [qióng chóu liáo dǎo] [釋義]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窮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讀書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1. 莊子的《山木》原文和譯文
【原文】: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br>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br>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譯文】: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說:“沒有什么用處?!?br>莊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
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
童仆問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
主人說:“殺那只不能叫的?!?br>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對待呢?”
莊子笑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合于大道卻并非真正與大道相合,所以這樣不能免于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樂也就不是這樣。
沒有贊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愿偏滯于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游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
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于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敗;棱角銳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滯于某一方面呢!
可悲?。〉茏觽冇涀×?,恐怕還只有歸向于自然吧!”
擴展資料:
《山木》運用寓言說理,以形象直接說理。以詭奇的想象表達深邃的哲理。“寓真于誕,寓實于玄”。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象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本篇體現了省落廠的人生哲學,虛構了逃避現實的理想境界,指出順應自然之道,尋求虛己避害的處世方法,達到天與人同一的境界。
文中寫莊子入山,見不成材之木得終天年,無用卻能保全;宿于故人家,見鵝不能鳴因而被殺,得出要在材與不材間自處的設想。進而指出,這樣也不能免累,說明很難找到一條萬全的路。
最好的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與時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萬物之祖”和“道德之鄉”,這不僅是追求逃避現實的虛無境界,更是追求順應萬物自然的自由境界。
莊子認為應該處于材與不材之間才是生存之道。而人類社會的萬物之情、人倫之傳是有成就有毀,成必轉為,廉潔則必遭非議,無能則會受到侮辱,不應該偏執于其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莊子·山木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2. 梵高盡管一生窮愁潦倒卻依舊堅持選擇繪畫,你怎么看待
這個不善言辭的人,把他的心,他整個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一筆筆繪在畫板上。我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這個世界的愛??吹剿膲簦莻€像他筆下的天空那么藍的夢??吹搅怂脑陝?,他的強烈的要爆炸,要掙脫這個世界的束縛的渴望。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