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的成語「疑信參半」
成語“疑信參半”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疑信參半成語讀音:yí xìn cān bàn
成語簡拼:YXCB
成語注音:一ˊ ㄒ一ㄣˋ ㄘㄢ ㄅ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半信半疑、似信非信
反義詞:信以為真、疑神疑鬼、深信不疑
讀音糾正:參,不能讀作“cēn”。
錯字糾正:疑,不能寫作“穎”。
成語出處:宋 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簋不飾者,輒咎其誣人;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懷疑相信各占一半。
成語用法:疑信參半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同將信將疑。
成語造句:鐘理和《故鄉之三·阿煌叔》:“眼睛是睜得更其圓大了,那里是疑信參半的,并且帶有未能理解的、困惑的成分。
英文翻譯:half belief
俄文翻譯:вéрить наполовину
日文翻譯:信疑(しんぎ)相半ばする,半信半疑(はんしんはんぎ)
成語“疑信參半”的擴展資料
1. 半信半疑的意思?拼音:bàn xìn bàn yí,
釋義: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近義詞】將信將疑、疑信參半;【反義詞】堅信不疑、自信不疑、無可置疑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將信將疑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吊古戰場文是唐代文學家李華憑吊古戰場所寫,描寫古戰場的悲涼景象,遙想當年戰事的慘烈以及人民因戰爭所受到的苦難。
所描述的雖是古代戰事,其實是以古監今,因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之問。最后寫到戰士家的悲哀,他們對戰場上的子弟是生是死茫然不知,對任何傳來消息也是將信將疑,不辨真偽。
擴展資料:
將信將疑,漢語成語,拼音是jiāng xìn jiāng yí,意思是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有一些相信,又有一些懷疑。
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無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
譯文:
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著受過什么恩惠?又犯了什么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郁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
天地為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吊祭,不能為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爭之后,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半信半疑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什么參半的成語
1、得失參半
【拼音】:
dé
shī
cān
bàn
【解釋】: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2、毀譽參半
【拼音】:
huǐ
yù
cān
bàn
【解釋】:
說壞話的和說好話的各占一半。表示對人的評價沒有一致的意見。
3、疑信參半
【拼音】:
yí
xìn
cān
bàn
【解釋】:
指半信半疑。
4、命途參半
【拼音】:
mìng
tú
cān
bàn
【解釋】:
“命”:命運,天命;“途”:本意:路途,此處指“個人奮斗”,兩種成分在某一整體中各占50%
5、喜憂參半
【拼音】: xǐ
yōu
cān
bàn
【解釋】: 表達內心一半歡喜一半憂愁的情感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含“半”的常用語
從“半”字的常用語說開去(已發表)
朱慶和 作于 2006年2月15日
--------------------------------------------------------------------------------
從“半”字的常用語說開去
江蘇 朱慶和
2005年高考語文北京卷有一道語言表達題:在下面語段的橫線處仿寫。要求:舉出兩個帶有“半”字的常用語并對其中蘊含的理趣作簡要說明。(4分)
“半”字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半”字的巧妙運用,卻可以表達出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們最后的堅持尤為重要。
又如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再如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____ 。
以上這些話,借助“半”字,生動地道出了耐人尋味的生活體驗或人生感悟。
這是一道語言表達新題型,從題干要求看,必須注意答題時形式和內容上的限制:1、必須是帶有“半”字的常用語,共寫出兩個;2、并對其中蘊含的理趣作簡要說明;3、按要求寫在規定的位置。命題的核心在“理趣”二字,充分考查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不但要知道帶半字的常用語,而且要有對此常用語的積累與思辨。
現將答案整理出來,供讀者參考:“滿瓶不響,半瓶咣當(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語)”,意在批評某些人肚子里有了點知識后就翹尾巴,覺得自己了不起,這與中國常用語中的“滿瓶不動,半瓶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一知半解”,意在說明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徹,同樣批評某些人對待知識的不正確的態度;“半面之交”,意在古人稱見過一面者;“半絲半縷”,意在說明事物的微小,但是來之不易;“半天朱霞”,意在為人品高尚者;“半壁江山”,意在保存下來的或喪失掉的部分國土;“半路夫妻”,意在多指夫妻雙方中老年重新組合的配偶;“徐娘半老”,意在指年紀較大但風韻猶存的婦女;“半間不界”,意在做事不徹底;“半死不活”,意在沒有精神,沒有生氣的樣子;“半糠入目”,意在事物雖小,傷害極大;“半斤八兩”,意在彼此一樣,不分上下,多含貶義;“半生半熟”,意在既指食物等沒全熟,又喻指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半青半黃”,意在莊稼沒有完全成熟;“半推半就”,意在勉強行事,不和諧自然;“半信半疑”,意在將信將疑,拿不定主張;“半真半假”,意在不全真,但也不全假,而不說真實話;“半途而廢”,意在事情沒有做到底而終止;“半身不遂”,意在偏癱、行動不便?!鞍肼烦黾摇?,意在比喻原先并不是從事這一工作的,后來才改行從事這一工作。等等。
“半”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二分之一”、“一半”、“在……中間”、“比喻很少”以及“不完全”等意思。它不僅作為通俗易懂的常用語,而且其內涵豐富,流韻無窮,往往成為騷人墨客表情達意的哲學符號。因此,有人稱其為“半”字文化。下面再列舉中國古代詩歌中,常運用“半”字描寫人、事、景、物的一些詩句名言,來欣賞它的意境和韻味,以增加對“半”字認識和理解。
“半”字寫人,形象生動。如盧綸《過玉真公主影殿》:“夕照臨窗起暗塵,青松繞殿不知春。君看白發誦經者,半是宮中歌舞人?!薄鞍胧菍m中歌舞人”,一個“半”字,將歷史時空與人生滄桑折射出來。時光易逝,物是人非。讀者聯想到當年身著血色羅裙的宮中舞女,如今成為不知晨昏的誦經人。又如元?。骸峨x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逼渲小鞍刖壭薜腊刖壘?,表達自己尊佛奉道,也是由于思念亡妻之故。其感情真切深沉,傳達出對妻子早逝,落得半世姻緣的傷感。再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中的“半”字,既描寫琵琶女羞怯、推委而又憂郁的神情,也間接地勾畫出中唐時期,琵琶演奏的姿勢。
“半”字敘事,細節感人。如“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保ǘ拍痢赌钗粲稳铡罚┰娭性佻F了昔日游覽的情景:在蒙蒙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詩人樂在醉意醇濃、花影朦朧的人間仙境。這是對風雨云煙別樣的情愫和興致。似醉若醒的詩人,漫步在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么陶然自得。其實,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就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又如,“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賣炭翁》)中的“半”字則言其少,與詩中“一車炭,千余斤”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里深刻揭露了唐王朝“苦宮市”掠奪百姓財物的罪惡事實。
“半”字寫景,情景交融。清代文學家屠隆《娑羅館清言》:“樓前桐葉,散為一院清陰;枕上鳥聲,喚起半窗紅日”?!鞍氪凹t日”的“半”字,形象地描寫出晨曦初照的美景。主人公是在睡夢中被可愛的鳥鳴聲喚醒的,而初生的紅日似乎也是在睡夢中被鳥兒叫醒,瞧,窗戶外可見它剛探出半個臉來。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耐人尋味的細節描寫!所以,這個“半”字,實在是體現了主人鮮活的藝術思維和審美意識。又如,蘇軾《望江南》:“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詩人描寫江南煙雨圖,突出“半壕春水一城花”,使讀者如見春水丁冬,萬紫千紅的春色。一個“半”字與“一”相對,寫出了水的靈動,花的柔美。千家萬戶皆被春水環繞,籠罩在花團錦簇之內,給人以山青水秀、紅綠輝映的動感。
“半”字狀物,饒有趣味。明代詩人梅鼎祚《水鄉》:“半水半煙著柳,半風半雨催花;半沒半浮漁艇,半藏半見人家?!比娋渚洳浑x“半”字,描繪出一幅幅“煙柳”、“雨花”、“漁艇”、“人家”的水鄉圖畫,而這些景物都具有半隱半現、空幻迷離的朦朧美,惟妙維肖,栩栩如生。又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表現出殘陽夕照之下,暮江波光粼粼,瞬息變化的奇景:受到光照多的江水呈現出紅色,而受到光照少的江水呈現出碧綠的色彩,帶給詩人沉醉愉悅之情。
此外,以“半”字說理,能給人以哲理思辨。清代李密庵有首《半半詩》寫道:“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摻,會占便宜只半?!痹娭械摹鞍搿弊诸H含哲理,告誡世人為人處事要講究“適度”,尤其是面對利欲,更要適可而止。“半”字哲學,不論是關乎藝術的觀照,還是對人生的認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都很具有典型的意義。有學者認為,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人們常常以“半”的視角,去觀照社會世情風俗,人生百態。這也許就是 “一分為二”的哲學思辨吧。
總之,“半”字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開頭所談到的“半”字常用語的新題型,正說明了新課程理念重視語文考查對母語熟練運用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學語文更多的要注意積累,學會思考,功夫要下在平時。從這道題也可以看出,今年語文試卷更強調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注意課內向課外延伸,進一步明確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道理。這樣,才能做到厚積薄發,運用自如。
?。òl表于《高考研究》)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將信將疑的意思
有一些相信,又有一些懷疑。
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
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無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
譯文:
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著受過什么恩惠?又犯了什么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郁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
天地為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吊祭,不能為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爭之后,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
擴展資料
“將信將疑”在文學中的運用:
1、《兒女英雄傳》第十回
說到這里,安公子道 :“姐姐,只是我那里會打這彈弓兒?況且姐姐這張彈弓我又如何拉得開使得動?”十三妹道:“不用你使,你只把他背在身上。一路雖然抵不得萬馬千軍,大約也算得一個開路的先鋒,保鏢的壯士。”大家聽了將信將疑,面面相視。
2、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一回
劉大侉子忙問:“是用甚么法子?”娘舅便附在他耳朵上,如此如此的囑咐一番。劉大侉子將信將疑,恐怕不妥,但是事已至此,只可做到那里,說到那里。
3、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怎么?”榮祿頗為詫異,“何以氣成這個樣子?”
“他跟人說,我想進軍機,所以巴不得他出京,小人之心如此,豈不可恨?”
榮祿對他是持著戒心的,所以這番憤激之言,在將信將疑之間,只解勸著說:“算了,算了!沈經笙的度量,誰不知道?!紫喽抢锖脫未@個宰相……”榮祿笑笑舉杯。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 將信將疑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半信半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出自: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
示例:班長聽了,也都半信半疑。
半信半疑的近義詞:
將信將疑
意思是:將:且,又。有點相信,又有點懷疑。
出自:唐·李華《吊古戰場文》:“人或有言,將信將疑?!?br>示例:榮祿對他是持著戒心的,所以這番憤激之言,在半信半疑之間。
擴展資料:
半信半疑的反義詞:
1.深信不疑
意思:非常相信,沒有一點懷疑。
出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慰藉翁者,咸以為道路訛傳,惟翁則深信不疑。”
示例:對于爸爸所講的話,我一向深信不疑。
2.千真萬確
意思:形容情況非常確實。
出自:現代.應修人《金字塔銀寶塔》一:“這個南鄉人,還說這個新聞是千真萬確的?!?br>示例:我是從何營長的小公館里得來的。營長的姨太太已經避到縣里去了。還是雇的王麻子的船,千真萬確。
3.無可置疑
意思: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么可以懷疑的。
出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戰國時某些地區已能制鋼,無可置疑?!?br>示例:但又對在這個已經殘破、腌臜了的女人身上獲得勝利是否真是無可置疑的勝利拿不定主意。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