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林逸”「山林隱逸」
成語“山林隱逸”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shān lín yǐn yì成語簡拼:SLYY
成語注音:ㄕㄢ ㄌ一ㄣˊ 一ㄣˇ 一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成語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韻》:“聽他說話,像幾個山林隱逸。”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隱居山林的士人。即隱士。
成語用法:山林隱逸作賓語、定語;指隱士。
成語造句:我寧愿做山林隱逸,也不想當這個官
英文翻譯:retreat into wooded hill
成語“山林隱逸”的擴展資料
1. 描寫山林的成語描寫“山林景色”的成語有:
青山綠水
qīng shān lǜ shuǐ
成語解釋: 泛稱美好山河。?
成語出處: 宋·張端義《貴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綠水,日在目前,無復俗累?!?
重巒疊嶂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成語解釋 :巒:連綿的山。山峰一個連著一個,連綿不斷。?
成語出處: 唐·徐光溥《題黃居寀秋山圖》:“秋來奉詔寫秋山,寫在輕綃數幅間;高低向背無遺勢,重巒疊嶂何孱顏。”?
連綿不斷
lián mián bù àn
成語解釋: 連綿:連續不斷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止,從不中斷?
成語出處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往余再喪妻,四喪子,復喪妹,最后喪母,連綿不絕,哭泣悲傷,五衷菀結?!?
山明水秀
shān míng shuǐ xiù
成語解釋: 山光明媚,水色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成語出處: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山明水秀
shān míng shuǐ xiù
成語解釋 :山光明媚,水色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成語出處: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形容山林的成語
寄跡山林深山老林深山窮林山林隱逸深山密林嘯聚山林鐘鼎山林肉山脯林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中國古代山林隱士的生活是怎樣的
其一,真隱、全隱 如晉宋間的宋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隱 這種一般都是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如陶淵明,《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均稱之為“隱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隱 如王維,開始做官,后來害怕了,但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于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義上不能算做隱士,但卻大有隱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隱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其五,假隱 如明代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只云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其六,名隱實官 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這種人身為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隱求官 如唐代盧藏用。劉肅《大唐新語·隱逸》記載,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遺。后來,另一隱士司馬承禎亦被征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之,指終南山云:“此中大有嘉處?!边@就是后來的“終南捷徑”。用這種隱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實非真正的隱士。 其八,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于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從事最激烈的反清斗爭。他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其九,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當諸葛亮。 其十,所謂“隱于朝” 這種人身為官但思想已隱,做官不問政事,“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實際上對國家危害最大。 名為“大隱”,實為大患。中國士人隱居,多是因為社會的黑,暗,動,亂,如魏晉之際出現了“竹林七賢”、“潯陽三隱”,均是因為當時,官,場的黑,暗。他們的個人才能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遭受排擠,個人的社會價值無法實現,便憤然遠離世俗,歸隱山林。但卻因此成就了中國隱士文化,使中國歷史更具韻味。因躲避動亂、因求取安全、因官,場,失,意、因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隱逸情節與山水情懷對詩境創造有何意義
盛唐山水田園詩的大量出現,與隱逸之風的盛行有直接的關系。這一時期的詩人,多有或長或短的隱居經歷;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歸隱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閑適逍遙,有一種揮之難去的隱逸情結。
但在盛唐士人中,那種消極遁世、為隱居而隱居的純粹隱者是沒有的。有人以歸隱作為入仕的階梯,于是有“終南捷徑”之說。而更多的是將歸隱視為傲世獨立的表現,以入于山林、縱情山水顯示人品的高潔;進而把返歸自然作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尋求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純美天地。大自然的山水之美,確具有某種凈化心靈的作用,能滌污去濁、息煩靜慮,使人忘卻塵世的紛擾,產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懷。
這種山水情懷對于明秀詩境的創造十分重要。因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對自然有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覺,才能以一種虛靈的胸襟去體悟山水,由實入虛,一片空明,向外發現了山水的美,向內發現了自己的真性情。孟浩然的縱情山水,還不時流露出深感寂寞的孤獨;王維晚年的歸隱,確已達到了他在《裴右丞寫真贊》里說的“氣和容眾,心靜如空”的“無我”境界。因此,在表現自然山水的寧靜之美方面,王維詩的心態更具典型意義。
王維《山居即事》說:“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边@是他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由于生性好靜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獨往獨來的歸隱生活寫得很美,其《酬張少府》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睙o心于世事而歸隱山林,與松風山月為伴,不僅沒有絲毫不堪孤獨的感覺,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閑適。
著名的《輞川集二十首》,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時寫的一組小詩,將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表露得極為透徹。在明秀的詩境中,讓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境,似乎一切情緒的波動和思慮都被凈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覺印象,難以言說的自然之美。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一則說“不見人”,再則云“人不知”,復又說“寂無人”,在常人看來,該是何等的孤獨寂寞!而王維則不然,因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陶淵明為什么要歸隱山林
關于陶淵明的出仕與隱退,人們習慣于從社會大環境崇尚隱逸之風和他內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釋。其實,抓住陶淵明五次仕宦經歷,歷史地具體地去分析他為何隱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認識。可歸結為兩點:一是陶淵明本性使然,一是社會現實使然。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閑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處于一個崇尚自由、玄風扇熾的時代,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系。就是這種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使他不堪“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而最終掛官歸田。他寫了《歸去來兮辭》,在詩中他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寧可餓肚子,也不愿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了。在《歸園田居》中,詩人歌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薄熬迷诜\里,復得返自然?!倍潭處拙洌瑢κ送镜膮拹褐橐缬谘员?。因“質性自然”“本愛丘山”,視仕宦之途為樊籠的陶淵明,終辭職歸隱,拋離塵雜,返歸自然。 陶淵明歸隱田園不僅要與他率真的個性結合考慮,更要從廣闊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體察,他的入世與出世可以說都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陶淵明雖最終解職歸田,但他少壯時,卻是有一番建功立業、兼濟天下的思想的。在《飲酒》、《雜詩》等詩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開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勛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所處的東晉末年時局動蕩:宗室內部的斗爭,軍閥對政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拼。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感。這使陶淵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減。另外,在這種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第一次出來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這期間,陶淵明一直處于“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斗爭中,這在他的詩中多有體現。在《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為什么陶淵明稱隱逸者
“隱逸”是指離開人群、超脫于俗世之外,很多時指離開仕途,歸隱山林。陶淵明原本就有超凡脫俗的情操,一向鄙薄官場,作了幾天小官后,更加覺得渾身不舒服,于是掛冠而走,“不為五斗米折腰”?;丶疫^田園生活,“覺今是而昨非”。他的隱逸是很典型的,完全出于他的性情。與那些迫于時勢、迫于環境而歸隱的有很大區別。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