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字的成語「避軍三舍」
成語“避軍三舍”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bì jūn sān shè成語簡拼:BJSS
成語注音:ㄅ一ˋ ㄐㄨㄣ ㄙㄢ ㄕㄜ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補充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避君三舍、退避三舍
反義詞:針鋒相對
成語出處:見“避君三舍”。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成語用法:避軍三舍作謂語、定語;指退讓。
成語造句:但是笑聲過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為那個夕佳軒主總是不冷不熱,避軍三舍,實在令人惱火。邢院生《叛女》十七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成語“避軍三舍”的擴展資料
1. 避軍三舍的意思釋義
指退讓和回避。 一舍:三十里。
詳細釋義
【解釋】: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出自】:見“避君三舍”。
【示例】:但是笑聲過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為那個夕佳軒主總是不冷不熱,~,實在令人惱火。
◎邢院生《叛女》十七
出處
見“避君三舍”。
成語接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避退三舍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左傳》中的這段文字意思是說,晉國和楚國交戰于中原地區,晉軍主動退師回避九十里。古漢語中的’辟’同我們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時期表示軍隊行軍作戰距離的計量單位。一舍相當于三十里。故事呢,要從重耳亡楚開始說起。
春秋時期,由于位之爭,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被殺,重耳為躲避陷害,被迫遠走他國。在楚國避難時,楚成王以禮相待,不僅陪著重耳打獵聊天,而且吃、住均享受王侯的待遇,有國不能回的重耳很是感激。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會上,酒過數巡,楚成王漫不經心地對重耳說:’公子將來如果回到晉國,有朝一日做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各種寶物你都有,我真不知道用什么東西報答你?!赏跣χf:’即使這樣,也一定要有所報答呀?!囟卮穑骸绻稣棠愕耐Γ夷軌驈蛧?,愿與楚國交好,使百姓安居樂業,要是萬一發生戰爭,戰場上我愿退避三舍以報答你的大恩?!?br>公元前636年,晉國內部發生動亂,重耳在秦國穆公的支持下,由秦國的軍隊護送返回晉國。強大的秦軍一連攻克晉國幾座城池,朝野震動。人心所向,重耳終于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坐上了國君的位置,稱為晉文公。以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發展的內外政策,晉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633年,為解救鄰國,晉楚兩國兵戎相見。
兩軍剛扎下營壘,晉文公就急于與楚軍交戰。大臣狐偃提醒他說:’主公當年曾對楚王說過,如果在戰場上相見,晉軍退兵三舍?,F在就與楚軍交戰,是言而無信。主公不失信于普通人,更不能失信于楚王?!瘯x文公認為狐偃言之有理,就下令三軍退兵九十里,來到城濮,也就是今天的山東鄄城西南。楚軍以為晉軍怯陣,跟隨著追上來挑戰。其實,晉軍是把楚軍引入了對自己有利的戰場。
戰爭開始時,楚軍占優勢。晉軍退卻九十里,集中優勢兵力,先選擇楚軍力量薄弱的右翼,給以沉重打擊。同時,將主力偽裝退卻,誘使楚軍左翼追擊,然后兩面夾擊,又擊潰了楚軍的左翼。楚軍終于大敗而歸。主將成得臣自知無顏回國見父老鄉親,但心存僥幸,派兒子成大心代己向楚成王請求免予死罪,楚王不允,成得臣不得不拔劍自刎。
后來,人們就常用’退避三舍’這句成語來表示暫時的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以至最終化被動為主動這樣一種狀態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九十里的意思。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自】:左丘明·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br>【譯文】:晉國和楚國交戰,在中原相遇,主動退讓九十里。
【近義詞】:委曲求全、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長驅直入、爭奪利、挺身而出、你追我趕、以牙還牙、迎頭趕上、周旋到底、迎難而上
擴展資料:
退避三舍的近義詞
1、委曲求全
【解釋】:委曲:曲意遷就。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出自】:班固·東漢《漢書·嚴彭祖傳》:“何可委曲從俗,茍求富貴乎!”
【譯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追求富貴。
2、望而生畏
【解釋】:畏:恐懼,害怕。看見了就害怕。
【出自】:孔子·春秋《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譯文】:君子穿戴整齊,收人仰視,要是讓人們看見了都害怕,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3、望而卻步
【解釋】:卻步:不敢前進,向后退。形容事物可怕或討厭,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縮。
【出自】:秦牧·現代《象和蟻的童話》:“凡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條件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望而卻步?!眱热輥碜怨娉烧Z網:gyjslw.com
4. 求解釋,避軍三舍解什么意思,避軍三舍打一生肖
釋義
指退讓和回避。 一舍:三十里。
詳細釋義
【解釋】: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出自】:見“避君三舍”。
【示例】:但是笑聲過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為那個夕佳軒主總是不冷不熱,~,實在令人惱火。
◎邢院生《叛女》十七
出處
見“避君三舍”。
成語接龍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三舍打一生肖避軍三舍出什么生肖避軍三舍是什么動物
避軍三舍,就是指退讓的意思,原來的意思是讓后退九十里,古時候一舍是三十里,春秋戰國時,晉文公在沒有登上國君的位置時,在流亡楚國時和楚王有約,如果日后登上國位,晉楚兩國開戰,一定會避軍三舍,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晉、楚治兵,遇與中原,其避軍三舍什么意思
晉國與楚國作戰時,在中原相遇,晉軍后退九十里(一舍等于三十里)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成語:“避軍三舍”是什么意思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釋義] 后退九十里。比喻為避免沖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語出]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盵正音] 舍;不能讀作“shě”。[辨形] 避;不能寫作“蔽”。[近義] 委曲求全[反義] 針鋒相對 鋒芒畢露[用法] 用作貶義;形容個人或集團變壞。一般作謂語、定語。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避軍三舍拼音
成語名稱 避軍三舍 漢語拼音 bì jūn sān shè 成語釋義 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成語出處 見“避君三舍”。 使用例句 但是笑聲過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為那個夕佳軒主總是不冷不熱,避軍三舍,實在令人惱火。★邢院生《叛女》十七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tuì bì sān shè ]
春秋時,晉國同楚國在城濮(在今山東鄄城西南)作戰,晉文公遵守以前的諾言,把軍隊撤退九十里(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后用來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里。”
例 句
1. 晉楚兩國在城濮交戰時,晉文公重耳命令晉軍~。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委曲求全 避君三舍 遠而避之 望而生畏 退徙三舍
反義詞 針鋒相對 鋒芒畢露 長驅直入 爭奪利 挺身而出 你追我趕 以牙還牙 迎頭趕上 周旋到底 迎難而上
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