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心正”「誠心正意」
成語“誠心正意”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chéng xīn zhèng yì成語簡拼:CXZY
成語注音:ㄔㄥˊ ㄒ一ㄣ ㄓㄥˋ 一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誠心實意
成語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皇天有意為斯文,教人從誠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齊家治國為標準?!?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成語用法:誠心正意作賓語、定語、狀語;用于為人。
成語造句:則為他治國齊家存妙策,誠心正意請賢臣。明·無名氏《孟母三移》第四折
英文翻譯:from the bottom of one's soul
成語“誠心正意”的擴展資料
1. 格物致知,誠心正意的意思是什么?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 心意誠正,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抱誠守真 誠心敬意 誠心實意 誠心正意 誠至金開 赤...
抱誠守真 (bào chéng shǒu zhēn) 解釋: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上述諸人,其為品性言行思惟,雖以種族有殊,外緣多別,因現種種狀,而實統于一宗;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誠心敬意 (chéng xīn jìng yì) 解釋:形容對人十分真誠和有禮貌。 出處:明·無名氏《下西洋》第三折:“你道是誠心敬意親呈進,俺那里知重知輕在您行?!?誠心實意 (chéng xīn shí yì) 解釋: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中卷:“而其誠心實意之所在,以為不如是則無以濟其私而滿其欲也?!?誠心正意 (chéng xīn zhèng yì) 解釋: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皇天有意為斯文,教人從誠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齊家治國為標準?!?誠至金開 (chéng zhì jīn kāi) 解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出處: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事在人為,誠至金開,自有曙光逢?!?赤誠相待 (chì chéng xiāng dài) 解釋: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這所剩的數千饑餓疲憊之師因感學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暫時不忍離去,勉強可以一戰?!?達誠申信 (dá chéng shēn xìn) 解釋:達:表達;申:表明;信:誠實。表達真誠忠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八回:“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釋義: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于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一直堅守著“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以仁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體現出溫和與理性,在執政上體現著“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視關注社會中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這是儒家的一種理念,比如格物: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致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誠意: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后意誠。正心: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后心正。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治國: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中庸》任為,誠心正意可以平天下。凡事只要誠心誠...
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里面的話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對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先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后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本褪钦f書讀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